第三章 文化活动

第一节  读书活动

 

20年代,在革命组织倡导下,境内就开展读书活动。解放后,各工厂、学校、里弄均先后成立了读书、读报组,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读书、读报活动。

一、鲁迅奖章读书活动

1958年,在市文化局、总工会、图书馆统一组织下举办。由区图书馆组织100多名读者参加读好书、多读书活动,每人写出读书心得,评出优秀文章发给备迅读书奖章。活动中还举办各种报告会。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为读者作辅导报告。

二、红旗读书活动

1959年起,鲁迅奖章读书活动改为红旗读书活动,持续7年。当年,为庆祝上海解放10周年及国庆10周年,推荐《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小城春秋》、《向秀丽》、《我的一家》、《在烈火中永生》等优秀文艺作品及毛泽东著作、青年修养等书,全区有5万多人次参加。当年,区图书馆借阅毛泽东著作的读者,比1958年增长4倍多。1960年,全区有62个单位、3.1万多人参加,分成993个小组,获奖2100人。区图书馆借出毛泽东著作2.18万册次,占借书总数的24.6%,比上年同期增长32倍。1962年10月,邀请《林海雪原》作者曲波及作家芦芒等来区作读书辅导,进一步推动了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1964年,运用讲故事等形式,推动读书活动在街道里弄普及。当年全区建有690个里弄读报组,1.6万多居民参加。1965年,为配合读书活动,举办讲座25次,有1万多人次参加,并举办图片、图书展览及读者座谈会、故事会47次。尔后,中山北路街道少儿图书馆曾被评为市红旗读书活动先进集体。

三、振兴中华读书活动

1982年,全市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以阅读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革命斗争史为主,全区有1万多名职工参加。1983年,区建立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演讲分团,深入各系统基层单位演讲。1984年,区成立读书指导委员会,参加《工人日报》、《解放日报》等举办的读书知识竞赛。1986年,区图书馆与区教育局举办“我的理想”读书征文,收到学生应征作品210篇。1987年7月,市总工会普陀区办事处举办“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职工读书比赛。区图书馆举办专题征文、系列讲座19次;区少年宫举办“红领巾读书活动”,运用各种文艺形式介绍读物,邀请作家和小读者见面。

四、家庭读书活动

1986年6月,区图书馆与区计划生育办公室,举办书海拾贝家庭读书智力竞赛,推动家庭读书活动的开展。有12个家庭在竞赛中获奖。1990年6月,区图书馆又举办家庭读报求知识竞赛,在各街道预赛中推荐14个家庭参加区决赛,沙洪A街道居民李逢军在决赛中获一等奖。

 

第二节  交流展演

 

1949年10月4日,首次举行全区性的腰鼓队、秧歌队队列表演比赛。1951年,举行区首届学生暑期戏剧、舞蹈会演。1954年,举行区首次工人文艺节目观摩演出,有27个节目参加。接着又举办区业余话剧会演、“红五月”文艺会演、财贸职工文艺会演。1956年,区级机关首次举行文艺会演,以后又多次组织歌会。1959、1964年,全区举行2次大规模的文艺会演。在60年代中,举办过“增产节约五比竞赛”歌会、“颂先进”曲艺创作节目交流演出、文艺宣传队交流演出等。70年代,举办过纪念巴黎公社100周年诗会、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50周年文艺交流、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文艺会演等。80年代初,全区举办“唱四化、颂祖国”春节文艺节目调演;1983年举办区艺术节、区首届业余剧展。1980~1986年,连续举行三届“小孔雀”歌舞演出。1986~1990年,每年举办学生艺术节,全区各中、小学生积极排练文艺节目、创作各类作品参加展演。1987年起,市举办职工文化艺术博览会,沪西工人文化宫设立分场,当年有25个项目、1732名职工参加,观众达5.4万人次。

全区较有特色的单项展演活动有:十月歌会、美术作品展览和故事会串等。

十月歌会从1982年以来,每2年举行1次,已连续5届。每届歌会均有主题,在区各条战线中选拔优秀歌团、歌手参加,配有器乐、舞蹈节目。1988、1990年2届歌会更具特色,歌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参演的艺术质量亦逐步提高。

美术作品展览活动自1976年举办“莺歌燕舞展新颜”和1978年举办“写生习作展览”后,1980年举办“艺苑一瞥展”,1982年举办“新风美展”,1989年举办区第三届美展,展出形式从单一的美术作品扩大到摄影、书法,作品的内容、题材、风格亦逐渐丰富多样,参加的对象不仅有名家,更多的是区内的业余作者,并形成了2年一届的美展制度。

首届故事会串活动于1958年举行,此后曾一度中断,70年代末恢复。1982年全区举办“心声”故事会串,选出优秀故事参加全市会串,并获奖。1983年,还与邻近区县联合举办二区一县故事会串,深受青少年欢迎。

 

第三节  节庆文化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喜庆佳节,多以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来庆祝。一年中以国庆节、劳动节、党的生日、建军节及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为最。1952年10月1日,区首次在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学院)举行庆祝国庆3周年各界人士游园会,5000多人参加。演出文艺节目和举行体育表演。1954年10月1日,在华东师大校园举行国庆万人游园会。1960年10月1日,全区在新建的沪西工人文化宫举行第三届各界人士国庆游园会,历时2天,有2万人参加。从此,除1971年和1976年外,一年一度的国庆游园会均在沪西工人文化宫举行。游园会上由工人、学生、居民和文艺团体演出文艺节目,最多时有5台节目同时开演。夜间彩灯齐明,烟花璀璨,人头攒动,举园欢腾。

5月1日国际劳动节以工人为主体开展庆祝活动。1950年5月,区工人运动委员会首次召开各厂工会干部会,加强工厂俱乐部工作。组织工人学习文化,开展职工业余文化活动。此后,每年五一,各厂和区都举行庆祝活动。1958年“红五月”举行大唱革命歌曲活动,全区掀起群众歌咏活动高潮。1960年,曹杨新村举行五一文艺演出,中心会场设在区文化馆,7个新村设分会场,演出100多个节目。1965年,区举行五一万名职工大联欢,30多名越南、日本、刚果、智利外宾参加。1990年,区工会举办以“歌唱社会主义”、“歌唱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五月歌会”。

七一和八一,庆祝活动多在逢五、逢十周年举行。1976年,中国共产党建党55周年时,创作演出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光辉的历程》。此外,在六一国际儿童节、五四青年节、三八国际妇女节等节日,也举办各具特色的庆祝联欢活动。

民间节日的文化活动,春节以团拜、军民联欢、文艺演出为多;中秋节以赏月为题,抒团圆联谊之情。1958年9月,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参加、观赏了朱家湾街道平民村举办的中秋赏月文艺晚会。80年代,为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中秋节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倍思亲”的节日,全区各界人士、民主党派、海外侨胞集聚一堂,举行联谊、联欢活动。1987年以后,每年在敬老节、教师节到来时,都要举行敬老、尊师的各种文化活动。

暑期纳凉文化活动,从1984年起,就受到区和街道里弄的重视。每年中、小学生放暑假之前,都要建立暑期工作小组。安排中、小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区文化馆、站以及区少年宫、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单位都要为少年儿童暑假文化活动提供方便;基层单位还组织文艺节目在晚间纳凉时演出。1986年夏,全区12个街道、1个镇连续举行题为“仲夏十二夜”的文化活动,有上街游演、专场演出等,形式多样;还邀请当地的工厂企业、学校的文艺骨干和居住当地的专业演员、作家参加。厂庆、校庆文化,借建厂或建校周年之际,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较多是逢十周年举行。有厂史、校史介绍及展览,商品展销、贸易洽谈、舞会、文艺演出、放映电影和录像、邀请校友回校联欢等活动,体现了厂庆、校庆的文化特点。

 

第四节  创作和评论

 

一、创作

50年代初,区内逐渐形成以工人业余作者为主体的创作队伍,撰写报道,创作小说、诗歌、戏曲,返歌新时代、新生活,赞颂中国共产党,其中一些作品在报刊上发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国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的《诗歌专辑》。

1957年12月,区首次召开文艺创作会议,上棉六厂、国营二机厂、一O一厂、光新路街道介绍了组织群众进行文艺创作的经验,作家吴强到会讲话。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和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出现了新民歌创作运动。区内工人、学生、店员、居民等也积极写诗作画。在市级报刊发表民歌、诗画395篇,还有27首民歌被选入1958和1959年的《上海民歌选》。区创办刊物《鼓手》,为群众文艺创作提供发表园地;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美术出版社为普陀区出版民歌专辑5册、画集1册。在区第三次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普遍建立文艺创作组的要求后,全区建起194个创作组,有业余作者5000多人。1959年,全区有作品20多万件,1960年,有作品15万件。上棉二厂创作组编写的电影剧本《不老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摄影作品《演出前》参加国际纺织工人摄影作品赛,获“布达佩斯”奖。上棉六厂陆金宝等创作的淮剧《一支枪》,申新九厂张敏创作的沪剧剧本《双风齐飞》、《芦滩红花》,于195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群众文艺创作蓬勃兴起后,市、区专业作者深入工厂、深入生活,辅导业余创作。区华联扬剧团编剧曹静卿与上棉六厂陆金宝创作了大型扬剧《黄浦江激流》,受到戏剧界和中央和市委宣传部领导陆定一、周扬、石西民、徐平羽等的好评。文化部组织该剧巡回演出,并赴庐山为13个国家驻华使节休养团作招待演出。

1960年4月,区建立创作室,配有5名创作人员,建立小说、诗歌、戏剧、曲艺和理论写作组,有作者120人,经常举办讲座,研讨作品,辅导业余创作。1962年1月,区创作室撤销后,区文化馆、沪西工人文化宫分别建立文艺创作组。

“文化大革命”开始,一部分文艺创作干部和业余作者被当作“三家村”、“文艺黑线”人物,被斗争批判,创作队伍解散。1973年以后逐步恢复。区文化宫编印群众文艺刊物《战鼓》。1979年,沪西工人文化宫重建文艺创作队伍,编印《沪西文艺》、《沪西诗丛》,共发表各类作品5000多篇,其中2185篇在各省、市报刊发表。

1979年以来,境内文艺创作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出人才、出作品,文艺创作得到发展。1981年,沪西工人文化宫与《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上海作家协会等10个单位合办“我们的生活”大型诗歌会、连续举行数场,市、区有关领导参加,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陈沂在开幕式上即席赋诗。最后一场在上海体育馆举行,区内诗歌作者与著名作家、诗人、演员同台表演、朗诵。同年,还连续举办4届美展,展出全区美术、摄影、书法作品1000多件。1982年,区少年宫为舞蹈编导郭子徽举行舞蹈艺术研讨会。青年摄影家杨元昌的作品多次入选赴法国、日本、荷兰、比利时展出。中国摄影家协会上海分会还为杨元昌举办现代摄影艺术研讨会。青年女诗人陆萍,1982年获上海文学奖,1988年出席在印度举行的亚洲诗会,成为亚洲诗歌中心成员,多首诗作被译为英、法、日、印度、泰国文字发表。1986年4月,沪西工人文化宫建立沪西职工文学社,以沙龙形式定期举办作品交流研讨活动。区文化馆也设有业余戏剧创作组,并拥有一支美术、摄影、书法创作骨干队伍。之后全区有一批戏剧、曲艺、电视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等作品参加市、华东和全国的调演、比赛、展览,多次在艺术节上获奖或获得较好的名次。

二、评论

1959年初,区图书馆建立30人的书评队伍,编印书评刊物《读者园地》。1961年,正式建立书评组,组员20人。1973年,建立书评中心组,评论古典名著《红楼梦》。1972、1975年,沪西工人文化宫、区图书馆分别创办《图书评论》和《图书通讯》刊物,发表书评文章。1981年,中心组定期开展活动,评论一批中短篇小说,配合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推荐介绍读物。1982年,该组针对社会上“武侠小说热”倾向,举办如何看武侠小说专题讲座。1988年1月,区书评协会成立,来自工厂、学校、机关、街道书评组成员60人任理事,副区长陈炳生担任名誉会长,协会编辑的刊物《阅读与书评》同时问世。同年,区书评协会、上海钻石手表厂联合举办“钻石杯”书评征文比赛,收到6省1市征文300篇,有92篇获奖。后又与市内兄弟区合作,举办“蜜蜂杯”中外通俗文学作品书评征文比赛。区图书馆举办“图书评论创新求美,社会效益显著”专项活动,被列为成果,参加1987-1988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成果展览。80年代初,影视评论逐渐兴起。沪西工人文化宫于1985年建立影视评论组,开展群众性影视评论活动。邀请影视剧作家、演员、导演、影评家一起评介影片、影视剧片,受到中国电影评论协会的重视,评论文章常在报刊发表。

 

第五节  艺术培训

 

解放初期,区内曾有少量以盈利为目的,教授小提琴、书法、绘画和教唱戏曲等私人教学活动。

1953年,曹杨新村文化馆开馆后,开办了美术班,培养了一批绘画人才。至50年代后期,在文艺大普及的形势下,市文化局组织市音协、美协、作协、剧协等专业文艺团体,来区挂钩辅导,下工厂、地区办艺术辅导培训班。至1958年9月,全区有42个艺术辅导培训、站。

同时,区文化馆与澳门路俱乐室联合办班,开办了民族器乐、戏曲表演、合唱、舞蹈、文艺写作等班,报名求学者甚众,有的班多达200余人。1959年,区委宣传部主办因业余艺术学校,借新会中学校舍上课,全年开班15个,学员1200多人,聘请袁雪芬、丁是娥、筱文艳、姚慕双、周柏春、黄佐临、巴金、陈伯吹等艺术家、作家为各班学员上课。

1960年5月,正式建立区业余艺术学校,配备6名专职人员,设话剧、音乐、舞蹈、民族器乐、美术、摄影、戏曲、曲艺8个系,28个班,培养学员948人。培训采用“一条龙”方法,在学习基础理论后,将编剧、导演、演员混合编队进行实习,效果较好。1961年,艺校撤销。当年沪西工人文化宫举办音乐、话剧、曲艺班36个,培训学员1400多人。培训班以创作为“龙头”,带动表演。编写的剧本50多个、歌曲60多首,在区业余文艺会演和红五月歌咏比赛中获奖。

“文化大革命”初期,艺术培训停顿。1970年,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来区开办音训班、编导班。1974年,区文化馆面向全区中、小学,开办多期学生舞蹈班、声乐班、故事班、朗诵表演班。1979年,沪西工人文化宫恢复艺术培训,面向社会招生,以声乐、器乐、戏曲表演、编剧为重点。开办了三年制的手风琴班、艺术团预备班,培养了编剧、表演骨干。1980年,率先开办吉他班,每年培训1000多人,为当时的“吉他热”培养了大批骨干。1979~1989年,沪西工人文化宫共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748期,培训学员21353人。

1983年以后,境内艺术培训增多,除区文化馆、沪西工人文化宫、区少年宫设立业余艺校外,教育系统的各个学区及区民盟、民进、致公党等民主党派组织也开办艺校。至1990年底,全区共有艺校20所,成人班165个、学员5467人;少儿班409个,学员9109人。多数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摄影、篆刻等。

 

第六节  流动电影放映

 

区流动电影放映活动,始于1950年11月,初由市总工会电化教育工作队承担。1958年10月,市划给区5套放映设备和9名放映员,成立区电影放映队。区队设5个小队,在全区工厂、学校、街道、机关建立50多个放映点,定期巡回放映。1959~1961年,年均放映电影244场,观众226.4万人次。

1959年,申新九厂被核准为区内首家对内放映单位,该厂自置35毫米放映机等设备,以厂内大礼堂为放映场所,经考核配备专职放映员2人。1983年,又核准上海印钞厂、华丰钢铁厂、化纤十一厂、市粮食局党校、华东师大、上海铁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为对内放映单位。这些单位均有固定放映场地、座位均千人以上,由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供片,重大节日期间可对外开放,以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

随着全区电影院增加,内映单位增多,电视录像普及,区电影放映队于1985年调整为5人。1990年有3人在8个固定点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开展流动电影放映活动。

 

第七节  民间收藏

 

普陀区民间收藏,在解放前极少,仅知识界偶有所见。解放后,干部、工人、学生与普通居民,以各自爱好而收藏者日渐增多,尤以集邮较为普及。进入80年代,相继办起家庭、个人收藏馆、博物馆等,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

一、陈宝财蝴蝶博物馆

1985年5月14日建立。馆址在子长路77弄2号底层。陈宝财是沪西汽车运输公司工人,现为市昆虫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馆藏蝴蝶标本有800多个品种、1万多只。在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展出30多次,观众达9.59万人次。馆藏中除蝴蝶标本外,还有蝴蝶图鉴资料、蝴蝶趣闻、蝴蝶诗词、蝴蝶邮票、蝴蝶剪纸、蝴蝶书画及蝴蝶工艺品等,并与日本、法国、美国、英国、菲律宾、印度以及香港、台湾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蝴蝶收藏家建有联系。至1990年底,已有118家新闻单位、报刊杂志发表289篇有关该馆的报道。

二、杜宝君雨花石博物馆

1987年9月9日在曹杨五村268号501室建立。杜宝君是沪西汽车运输公司女干部,至1990年馆藏雨花石3000多枚。藏品中,有以毛泽东诗词命名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等奇石,此外还有人物、动物、山水、花卉等图案。藏品在南京、长沙等地展出30多次。1988年9月,在南京首届雨花石珍品展中,获得优胜杯。她还兼藏挂历、剪报、邮票,是市收藏协会、南京雨花石协会会员。

三、吴浩源雨花石藏馆

1989年10月,建于中山北路3671弄(师大一村)15楼。吴浩源系华东师大副研究员,他在藏馆前言中,追古述今,自名为顽石斋主人。在1000多枚藏石中,题名者有300多枚,如“野渡无人”、“雪9残阳”、“月照松林”、“依山傍水人家”等。藏石在上海、南京展出20余次,其中有7枚珍品在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及香港嘉宾出版社出版的《雨花石珍品集》中发表。

四、纪锁钱币收藏

纪锁系区公安分局干部。集币20多年,有币3000多种,其中纸币1000多张。藏有公元前16^'11世纪的贝币(蚌贝、骨贝、铜贝),还有“空首尖足布”、“尖首刀”、环钱、圆钱等。1986年,在区少年宫首次举办“纪锁货币收藏展览会”,参观者甚众。

五、施根生民间私人收藏资料室

1987年6月28日建于子长路77弄2号505室。施根生是沪西汽车运输公司四车队工会干部。在出现私人创办收藏馆热后,他收藏了全国50多家家庭藏馆的各种通讯报道、录音、录像、书刊、图片、信封、名片、民间小报等1万多件,为发展民间博物馆、研究民间收藏提供了翔实资料。

六、陈璐集邮

始于40年代。陈璐为上海缝纫机公司所属电器二厂退休职工。民国35年(1946年)开始集邮。藏有世界名画、体育、地图、花卉、英国皇室大婚生日、诺贝尔和诺贝尔奖金等专题的金、银、铝合金、真锡、立体等奇型邮票,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参加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葡萄牙、印度尼西亚、日本、南斯拉夫、哥斯达黎加、澳大利亚、英国等10多个国家集邮组织。1990年为桃浦地区集邮协会顾问。

七、黄金龙收藏

黄金龙在上海花边厂工作,家住沪太新村349弄30号。现为上海火花协会理事、区集邮协会副秘书长。自幼喜爱集火花、公共汽车月票贴花、钱币、邮票等,现有各类藏品3000多件。

八、郑逸梅收藏

郑逸梅熟知文史掌故,曾任诚明文学院教授、晋元中学副校长。1990年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区政协委员。家住长寿路160弄1号。藏品以古籍书刊、名人信札、掌故名录、金石钤印为主,著有《书报话旧》、《南社丛谈》等书。

九、梅钧家庭艺术品陈列馆

建于1987年3月8日,馆址在宜川路451弄15号二楼。梅自幼学画,擅长国画和工艺美术。1984年与他入一起成立墨梅艺社,举办个人画展。馆内陈列国画、钢笔画、刨花贴画、树叶画、水粉画、石头造型、根雕等10多个品种100多件作品。其中,根雕《龙头》于1979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展出。一部分作品被美、英、法、加拿大、德、日本、奥地利、新加坡等国家的人士收藏展出。自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来宾2000多人次。1990年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根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