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群众文化

20年代,在李启汉、项英、刘华等共产党人领导下,境内工人、学生等广大群众积极投入二月罢工、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等革命文艺宣传活动。30年代初,在沪西工人反日罢工斗争中,中共江苏省委组织发动社联、左联、剧联、学联的革命志士、作家、演员深入境内一些大学、工厂、地区,与工人、学生一起开展文化宣传活动。音乐家聂耳在美亚丝织厂大罢工期间,带领演员深入罢工工人之中,为工人群众义演及指挥教唱《新女性》等革命歌曲。

抗日战争期间,日商内外棉一、二、五、六厂工人组织宣传队,编写“前有新四军,后有老百姓,我伲老百姓,大家一条心,联合起来赶走东洋兵”等抗日歌曲。一、二厂工人还利用漫画揭露日商欺压中国工人的暴行,打击了日本工头的嚣张气焰。真如地区、大李家宅民校、朱家湾平民村以江南丝竹、讲故事、唱民歌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晋元中学的学生携带慰问品到谢晋元兵营驻地演出文艺节目,慰问抗日将士。解放战争期间,民国35年(1946年)冬,中纺六厂工人经过多次与厂方说理斗争,自建淮剧组登台演出。民国37年,申新九厂二二大罢工时,工人歌咏队、话剧队高唱《团结就是力量》、《你这个坏东西》等歌曲,编演活报剧《高帽子、白鼻子、小扇子》等配合大罢工,鼓舞工人斗志。沪西三区工会、大诚绸厂等工人自编自演话剧《暴风雨》,激发工人抗暴决心。在迎接上海解放的日子里,沪西公社夜校秘密传教秧歌舞和革命歌曲。

上海解放后,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50年代,全区各工厂、街道、机关、学校纷纷开展唱歌、演戏、写诗、作画等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经常举办调演、汇演以及诗歌擂台、书画展览等。三年困难时期有所收缩,后又恢复上升。“文化大革命”中,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操纵下,批判“文艺黑线”,群众文化百花凋零,“革命样板戏”一“花”独放,造反派组织所谓“文艺宣传队”用唱语录歌、跳忠字舞等形式,宣传打倒一切、砸烂一切的极左思想。“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指引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区内的工厂企业文化、街道新村文化、校园文化各自形成特色。在“群众文化群众办”和“依靠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方针指导下,全区较早地形成社区文化格局。80年代后,街道新村注重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开创了群众文化的新局面。

 

第一节  工厂企业文化

 

上海解放后,全区300多家工厂企业,有一半以上建有工人业余文艺组织。文艺宣传队伍常在工厂、街头、部队演出。1957~1958年,工厂企业文化蓬勃发展。国营二机厂、上海造币厂、一O一厂、大隆机器厂、中华印刷厂、第一印染厂及上棉二厂、六厂、申新九厂等70多家工厂企业,经常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国营二机厂的一台文艺创作节目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反响强烈,市长陈毅观看了该厂的群众舞蹈表演后十分赞赏,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在考察该厂的群众文化工作时也给予高度评价。上棉二厂开展职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四自”活动,做到“文艺跟班走,三班有歌声”,使中、夜班工人也有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一0一厂开展“读、讲、唱、演、写、画、展”7项活动,每个车间都有一支文艺骨干队伍,创作了一批剧本、曲艺和大量诗歌。上棉一厂群众美术活动活跃,从车间到厂部的黑板报图文并茂,宣传画、墙画琳琅满目,2年间,举办各种展览120多次,创作颂扬先进入物、先进事迹的美术作品1万余幅,1957年9月18日毛泽东在上棉一厂视察时,看到讽刺漫画《长裤脚管》非常赞赏,后在《人民日报》发表。阜丰福新面粉厂(今上海面粉公司)建立“不老松”合唱团,由40名50岁以上的老工人组成。上海造币厂根据本厂北方工人多的特点,开展编、演话剧活动,自编、自排话剧30多个。第一印染厂从一把二胡开始,筹建工人乐队,后发展到拥有27名队员、30多件乐器、初具规模的民族乐队。上棉六厂将解放前建立的淮剧组发展成为淮剧队,2年内编演节目200多个,演出300多场,观众达40万人次,在市、区会演中多次获奖。申新九厂编演的一台沪剧小戏,反映该厂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和革命斗争的故事,受到工人群众和戏剧界的好评。上海戏剧家协会还特别将此剧向专业剧团的编剧推荐,向该厂学习。

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在1958年“红五月”中出现高潮。由于大搞群众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区建立1000多个歌团,有5万多人参加,其中工厂占70%。9月,全区又掀起新民歌创作运动,赛诗、赛画会在各工厂普遍举办,虽然是在所谓大跃进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但也说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区举办的赛诗、赛画会除业余作者外,劳动模范潘阿耀、裔式娟、李素兰,诗人芦芒、沙金,画家王个籍等也前来出席。当年,普陀区被誉为歌唱区。

1958年,全区共建立工厂俱乐部334家,一些大厂还在车间建立“文化角”。各厂间根据大厂带小厂的要求,在地区组成13个文艺互助组。市委群众文艺工作委员会主任、市文化局局长徐平羽率队在区蹲点指导工作,上海越剧院、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文艺出版社等12个单位的一批演员、作家、编辑与境内10多家工厂“结亲家”,辅导群众文化活动。1960年,一0一厂、上棉六厂获文化部授予的全国职工群众文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12个单位、17名个人获市文教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区内工厂企业文化又有新的发展,职工群众特别是新一代青年工人在物质生活改善、提高以后,已不满足原有的活动形式,而追求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活动样式。1982年起,很多工厂俱乐部注重开展求新、求知、求美、求乐活动,按照职工爱好和年龄层次等特点,除开展演演唱唱、写写画画等活动外,还建立起摄影、书画、花卉、服装、桥牌、钓鱼等多种爱好者协会或小组;增加了舞会、音乐会、卡拉OK、吉他弹唱、放映录像、电子游艺等活动项目。工厂企业文化一个新的显著特征,就是为提高职工素质及提高工厂和产品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服务。区内有30多家工厂编写了厂歌,歌词内容大都是宣传厂的宗旨,宣传团结、奋斗和献身精神;举办各种知识竞赛、生产技能操作表演、竞赛。部分棉纺、针织、毛纺工厂建立起时装表演队,既美化生活,又推荐、介绍了产品。还有些工厂领导,为使本厂产品走向社会、打出牌子,参与举办各种文化艺术类的群众性比赛,收到比单纯产品广告更佳的社会效果。

1986年,区建立俱乐部工作者协会,每年举办一届以“美在生活中”为题的工厂企业文化系列比赛,优秀项目列选参加市职工文化博览会交流展演,促进了职工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第二节  街道新村文化

 

1952年5月,锦绣里建立起40个居民读报组,学时事、学政治、学文化,有3400多名居民参加。以后逐渐在全区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读报组5000多个,参加者20多万人。当时的《新民晚报》副总编梁维栋为其中301个读报中心小组的成员作读报辅导报告。1958年3月,副市长金仲华在光新路街道视察居民读报、文艺表演和家庭文化活动时,向居民讲解国际形势,鼓励多搞这类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曹杨新村建成后,区内新村文化开始形成。在曹杨新村文化馆的辅导下,该新村职工家属成立了京剧、沪剧、越剧、民乐、合唱、滑稽等组,成为全区最早的居民文艺组织。成员中有职工家属、学生,也有工人、营业员、教师、机关干部。戏剧组除为居民演出外,还去工厂慰问演出。1956年,在戏剧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曹杨新村业余文工团,该团设越剧、沪剧、淮剧、合唱、曲艺等队。

1957年,在区首次群众文化工作会议后,东新村、光新路、胶州路街道相继建立居民文艺团队。1958年秋,各街道文化站和里弄文化室建立后,地区居民的群众歌咏、戏曲演唱、革命故事、民间歌舞等日趋活跃,成为全区大规模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区内工人新村逐年增建,新村的居民增多,具有新特点的新村文化广泛开展。长风新村、宜川新村通过楼组文化活动,促进邻里团结互助。信仪新村在新村文化活动中创建“泰吉大楼”,加强居民楼的精神文明建设。在1987年举办的“仲夏家庭文化荟萃”活动中,曹杨、长风、宜川、甘泉、沪太、兰凤、信仪等新村家庭户文化活动展示的内容和品种比一般里弄家庭户丰富,有家庭收藏、住房装饰、技艺展示、花卉盆景展览、楼面同台文艺表演等100多个项目,涉及衣、食、住、行、乐等生活文化的各个方面。1989年9月和1990年6月,曹安路街道举办了新村家庭楼台歌会、新村家庭人口普查文艺晚会。楼台歌会在曹杨三村四委4幢居民楼遥遥相对的阳台上举行,12个家庭户相互邀歌、点歌,歌声此起彼伏,形成纵横交汇、情景相融的立体歌场,数千观众置身其中,欣赏别具一格的新村家庭文化活动,市长朱铬基对此表示赞赏,并指出“这是一种社区文化活动的创举,有助于提高市民的思想境界和增强上海人民的凝聚力”。

 

第三节  校园文化

 

1951年8月,全区举办首届学生暑期戏剧、音乐、舞蹈会演,选出5个节目参加市里会演。50年代中期,华东师大的学生和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成立儿童文学、剧本、小说创作小组,儿童文学组帮助曹杨新村二小建立学生戏剧组,为小学生改编和排演剧目。1958年,全区各大、中、小学,班班有歌声;学校音乐教师参加区的大家唱歌曲推广站工作,辅导教歌人员学简谱、示范教唱、指挥歌队等。50年代末,陕北中学(今晋元中学)办起课余管乐学校,建立业余铜管乐团;曹杨二中建立课余合唱团;尔后曹杨、甘泉、西康中学建立课余话剧团,排练和演出具有一定水准的节目;太湖中学民乐队、曹杨三中舞蹈队、曹杨二中话剧队,以及沙洪、新会、五一、普陀二中等中学的大型迎宾歌舞队,都具有一定的艺术质量,在市、区活动中屡获荣誉称号。1982年举行的学校歌咏比赛中,各中、小学再次达到校校、班班有歌声,并评出一批先进单位。1985年起学校强调美育教育,校园文化体现美育特点,在课外建立美术、书法、歌咏、乐器、舞蹈、影评等兴趣小组。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举办美育节、学生艺术节,重视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第四节  残疾人文化

 

自区内残疾人于50年代开办福利工厂起,即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有盲人民乐演奏、戏曲、歌曲演唱等。80年代初,聋哑女工吴长妹的舞蹈、盲人邵继良的民乐演奏,分别参加市残疾人演出队去日本访问演出。区和街道的残疾人福利工厂内均设有文化活动室,办起有声读物图书馆,建立残疾人集邮、摄影兴趣小组。1958年,选派10多名残疾人参加市聋哑人文艺比赛。1988年,建立区残疾人艺术团,有演员20人,演出民乐合奏、舞蹈、独唱等节目。1989年以来,举办过夏季盲人音乐欣赏会,聋哑人交谊舞培训班;选派残疾人参加市残疾人交谊舞比赛和市“康复之花”文艺比赛,其中女声独唱获三等奖。残疾人文化在区民政部门、区残疾人联合会、区文化馆的关心、支持、辅导下,艺术质量不断提高。1990年10月,区举办残疾人文艺调演有12个单位、35个节目参加演出,在市第二届残疾人文艺会演中,有9个节目参加演出,分别获区特别奖和市会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