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1世纪20年代宋室南迁后,境内真如地区逐渐开发,各种文化活动随之活跃起来,并出现一批比较有名的文人。元代文学家侯寅所著《玉台清照》等作品,颇有影响。明代韵学家章黼编著的《韵学集成》、《真韵》等,被收入《四库全书》。尤其是元延祜年间,真如寺迁入境内,至明、清2代在寺周相继建成寺庙庵堂达数十处,在民间逐渐形成影响较大的宗教文化。
20世纪初,境内吴淞江畔工商业兴起,民间艺人也纷至沓来。营业性的茶楼书场、街头卖艺、酒馆卖唱等随之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新文化及西方文化也开始在境内传播。奥飞姆大戏院放映外国无声电影,俄人开办的丽娃栗妲村游乐场,兼营舞厅、音乐茶座等。华商也在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开办沪西大舞台、共舞台、新舞台等4家简陋戏院,京、沪、淮、越、扬等剧种及常锡文戏竞相演出。新旧文化、中外文化、城乡文化,相互渗透交融,有新的发展,但广大劳动人民苦于为生活奔忙,他们的文化生活仍处于较低层次。
随着沪西革命斗争的开展,境内群众革命文化活动开始活跃。20年代开始,李启汉、邓中夏、恽代英、项英、刘华、杨之华等共产党人在小沙渡一带办起工人游艺会、沪西工友俱乐。部、妇女俱乐部等,在工人中开展文化娱乐和革命宣传活动。30年代,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左联、社联、剧联、美联、记联、教联、学联、妇联等左翼文化团体,纷纷深入境内工厂、学校、街坊、村落,开展各种革命文化活动。40年代,境内工人、农民、妇女、学生、居民、店员、教师等,先后参加抗日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以及迎接上海解放等文艺宣传,自编自演话剧、活报剧、小品、诗歌、歌曲,绘制讽刺漫画,对当时的革命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上海解放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提高。自1953年建立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文化馆(曹杨新村文化馆)至1959年,从区到基层陆续建立起文化宫、少年宫、俱乐部、俱乐室、少年之家、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图书馆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同时,采取单位与地区挂钩、专业与业余结合等办法,促进了群众文化的普及、发展和提高,掀起了群众文化活动的高潮。当时,全区企事业单位有业余艺术团队近400个。1951年举办首届学生暑期戏剧、舞蹈会演。1954年,举办首次工人文艺节目观摩演出。1956年,第一次举办区级机关文艺会演,其中不少优秀节目参加全市、全国的调演和会演,获得创作奖、演出奖、演员奖、舞美奖及较好的名次。
在“大跃进”时期,群众文化活动曾出现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浮夸现象。60年代初,活动规模有所收缩。1962年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群众文化活动逐步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文化备受摧残,百花凋零,处于低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内群众文化活动再次活跃起来,并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青年一代,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提高,开始追求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文化活动。各单位建立起摄影、书画、花卉、服装、钓鱼等多种爱好者协会或小组,文化娱乐活动增加了舞会、卡拉OK、电子游艺、旅游等项目。
90年代,全区的群众文化和社会文化,不少活动已制度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春有迎春文艺汇演,夏有纳凉晚会(包括仲夏十二夜、楼台歌会等),秋有十月歌会,冬有艺术调演,每年国庆有游园会,还有普陀美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残疾人艺术节、家庭文化荟萃、家庭读书知识竞赛、真如文化庙会等。同时,区内工厂文化、校园文化、新村文化、家庭文化正在扩大外延、充实内涵,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