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专病防治
第一节 结核病防治
全区1953~1956年死于结核病者,每年约300人,占全区死亡人数的10%以上。1958年8月,在澳门路665号建立区结核病防治所后,积极在地区、工厂、机关、学校开展肺结核防治工作,全区发病率不断下降。80年代末,患病疫情与60年代初期比较,地区下降97.19%,工厂下降99.15%。发病率地区由1962年的25.02/万下降到1990年的4.82/万,工厂由98.15/万下降到3.33/万。
工厂是全区团体防39工作的重点。解放初少数工厂患病率高达10%以上。通过体验,对阳性病例坚持“查出必治”,有效地控制了传染源。从70年代起,对财贸和教育系统的职工查病治病,使发病率迅速下降。地区实行分块管理,上门家访,监督服药,按时复查,指导消毒隔离。从1985年起,全区一、二级医院均建立呼吸道专科门诊,发现肺部有异常阴影者或疑是肺结核者及时纳入防治范围。1974、1979、1985年,对11个居委会的居民作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1974年发病率为1.45%,1985年为0.11%,12年内下降了92.4%。
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已定为新生儿预防接种第一针,并纳入计划免疫(EPI)内容。接种对象为新生儿及小学、中学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1989年前,新生儿由各医院产科婴儿室负责接种,中小学生由各街道医院防保组负责复种,1989年后,由区结核病防治所负责接种,接种率均达100%。
第二节 肿瘤防治
50年代以来,患恶性肿瘤病人的死亡率和死因顺序位在区内均不断上升。1953年死亡率为23.63/10万,为全部死因的第六位;1958年,死亡率为42.63/10万,上升为第五位;1963~1988年,死亡率为80.51/10万~181.09/10万;1989年,死亡率为178.7/10万;1990年死亡率为168.2/10万,上升至第一位。
1971年,全区开始建立肿瘤防治网,以区结核病防治所为中心,实行一网二用,并相继成立消化道、肺肿瘤协作组。1988年全区建成肿瘤一级防治网,以每个医院为单位,由院长负责定期组织讨论肿瘤防治工作;同年4月,区肺部肿瘤防治所在澳门路665号区结核病防治所内正式成立。1990年原发肺癌新登记218例(不包括死亡补报),肺癌门诊已连续10年无漏报。1990年起,区要求各医院对肿瘤手术后病人做到及时进行规范化治疗,建立专卡,专人负责督促、随访。
第三节 眼病防治
一、沙眼防治
1958年10月,在澳门路671号建立区沙眼防治站,开展沙眼防治和宣传工作。对全区中小学保健老师、工厂保健站医生及车间、里弄加工组、商店、机关、服务行业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参加培训者2.27万人。1963年,区沙眼防治站迁长寿路223号,并建立沙眼服务台13处,下基层开展防治,使沙眼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65年3月,区沙眼防治站改名区眼病防治所。到1981年,全区沙眼发病率为:地区里弄在5%以下,工厂与学校在1%以下,已达到基本无沙眼区的要求。
二、近视眼防治
全区的近视眼防治以中小学生为重点。1981年举办中小学校长防治近视眼学习班,选择几所中小学近视眼进行防治的研究,采用推拿、远近雾视法及各种防近眼药,并对疗效进行观察。用50%延胡索治疗236人,总有效率为80.86%。1978年,运用中医经络学探索出耳针防治点,有效率为81.45%。
三、急性结膜炎防治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睛,具有高度传染性,每年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1971年7月全区大流行,造成部分工厂、企业停产。此后,每年及时注意疫情动态,加强卫生宣传,普及防治知识,开展业务培训。发现流行苗子,及时深入现场,采取措施,控制流行。全区自1971年后,未发现有大流行,多属散发病例。
四、防盲治盲
1984年,按国家卫生部要求,区建立防盲治盲领导小组,进行盲人、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自1985年12月~1986年3月,历时3个月,实查4.3万人,受检率100%。查出双盲16人,对可治盲人进行追踪治疗。1986年,区被评为市盲目流行病学调查先进集体。此后,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普查,派出小分队深入里弄逐户检查,到1990年,全区完成239个居委会,69.85万人口的摸盲任务。
第四节 牙病防治
1958年,在澳门路671号建立区牙病防治所,组织全区各医院口腔科专业人员组成牙病防治网,深入工厂、学校、幼儿保育单位开展口腔保健工作。1958~1966年,共普查普治58.28万人次,减少了龋齿患病率。1961~1966年,区牙病防治所连续5次被评为市先进集体。1963年,区牙病防治所迁长寿路223号。“文化大革命”期间,牙病防治工作一度停顿。1980年,重新组织防治网和牙病矫治小分队,深入学校开展矫治和宣传口腔卫生。区与虹口区、市牙防所协作,对全区36所小学的11837名学生,进行龋齿普查,选择2751人(5136只牙齿),采用防龋涂料,对点隙裂封闭涂布。经临床观察,磨牙的涂膜完整保留率为89%,对预防龋齿有一定作用。同时,采用光敏固化充填材料,不磨牙修复前牙、双尖牙的牙颈部楔状缺损。经临床观察,也都得到较好效果。
第五节 精神病防治
对精神病的防治和精神病人的管理,采取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1964年9月,由区公安、民政、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临时性精神病人管理点,设床位20张,收容影响社会秩序的精神病人。1973年,曹杨新村街道对重点病人实行专人看护的办法,使精神病人肇事率大幅度下降。此法在全区推广后,由重点看护发展到看护每一个病人。1973年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防治管理网。1976年,曹杨新村街道率先在区成立由派出所、民政科、街道医院等单位组成的精神病管理领导小组,各居委会相应建立管理小组。1979年,区精神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1984年,全区各街道均建立领导小组,各居委会也都建立管理小组。1974年,全区精神病看护率为50%,1980年为80%,到1988年底,全区有精神病人4212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6.02%。看护率达100%,看护网络全部形成。
1973年,全区第一个工疗组在曹杨六村建立,吸收轻度精神病患者边治疗、边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接着,曹杨二村、三村也建立了工疗组。到1988年底,全区13个街道、1个镇均建立了工疗组、站或福利工厂,吸收轻度精神病患者、弱智和肢残人员共490人参加工疗。
第六节 性病防治
解放前区内,性病较为流行,仅民国35年(1946年)9~12月,就发现梅毒140例、淋病18例。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视性病防治,实行免费治疗。对孕妇和新生儿普遍作华康氏试验,发现阳性即进行驱梅治疗。至1957年,早期梅毒、急性淋病、软性下疳已基本消灭。1979年后,全区又出现了性病,且患者逐年上升,1986年为3例,1987年23例,1988年173例,1989年133例,1990年242例。
为控制疫情,区于1987年成立性病监测小组。以区中心医院为性病监测中心,全区一、二级医院均建立性病防治小组,开设性病门诊,形成性病防治三级网。区中心医院负责全区业务培训、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单位做好登记、报告和传染源的追踪管理。
对艾滋病的检测,区始于80年代。金沙江大酒店的楼面服务员,每年均要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查。尔后,对接受国外血制品者和性病患者,也要抽血送市防疫站检测。1987年检测标本93份,1988年88份,1989年248份,1990年473份,均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