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医疗业务

       区境地处市郊结合部,民国以来,居民仍多以传统的中医中药治病。后吴淞江两岸工厂日增,渐有少数西医来区境开诊,但诊费药价昂贵,一般劳苦大众极少问津。直至解放前夕,境内西医仍不普及,全区为缺医少药之区。
       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引进和培养西医人才,创办和发展现代科学医疗机构。同时依靠原有中医队伍,组织他们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还帮助他们以师带徒培养接班人。1956年,区采取多种措施,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实行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医院设置中医专科、中医病房和中西医结合病房等,取得较佳效果。

第一节  中医

       民国时期,区境中医多自设诊所,私人开业,也有在中药店坐堂行医,或兼聘于慈善机构施诊。民国6年(1917年),名医丁甘仁主持的广益中医院诊治贫苦病人,名闻遐迩。民国30年创建的平民医院亦行中医。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中药。1952年区内成立市中医学会第十分会筹备委员会,开办中医联合诊所(即第三联合诊所,简称“三联”)。该所由几位中医自筹资金,先后建造医疗用房12间,设病床20张,收治血吸虫病患者,在全市是个创举。曾多次接待兄弟省市同行及苏联、朝鲜、越南等国家卫生代表团来访。 中共区委曾向全区卫生系统发出“学三联、赶三联”的号召,肯定“三联”在地区防保工作中运用中医药的经验。1958年起,该所先后获区、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称号。1960年被评为全国儿童保健工作先进集体。
       1956年起,全区各医院增设中医科,综合医院设中医床位。为了充实中医力量,从联合医疗机构和私人开业中医中,抽调有年资较深的中医师进入国家医疗单位。为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还开办中医带徒班和中医士提高班。区属各医疗单位还不断选送人员到中医学院等院校进修培训。
       1958年开始,为发掘祖国医学宝库,全区搜集流传于民间的秘方、验方、单方共8万余张。经整理将其中153方于1960年汇编成一册《普陀区献方选编》。
       在中医学术研究方面,1959年由区卫生工作者协会联合医疗机构管理委员会组织建立了祖国医药研究小组,选定割脂疗法、子宫下垂、慢性肾炎、失眠症、高血压、肝炎、子宫癌、哮喘、脱骱、瘰疠外治等10项课题,由专人负责,有关单位协作,进行医学科研,取得了积极成果。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中医事业受到破坏,不少老中医横遭迫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医事业重又得到正常发展。区中心医院中医内科病房设病床70张,有心、肺、肾、肿瘤4个专科及心功能室、肺功能室、血液生物化验室。1983年起成为上海中医学院学生实习基地,1985~1987年,受市卫生局中医处委托,举办2期中医内科临床进修班,使该院中医病房成为临床、教学、科研三结合的基地。1983年荣获卫生部、市政府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利群医院中医内科有病床57张,收治温病、淋、浮肿、肝阳、惊厥、中风、黄病等病人。1983年当选为全国中医内科中风协作组副组长单位。1985年又被选为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中医防治中风实验研究单位之一。1979、1990年,荣获区、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区内其他各医院,也普遍开展中医内、外、儿、妇、伤、针灸、推拿等门诊。
       至1990年,区属单位中有中医师154人,中医士21人,其他中医9人。

第二节 西医

       1949年,全区仅有西医院3所,病床112张。至1990年底,有各类综合及专科医院22所,病床2441张,分别增长6.3倍和29.8倍。
       一、门急诊
       门诊50~70年代,除区级医院外,基层医院大多不设病床,以门诊医疗为主。随着现代医学进步,临床分科越来越细。80年代初,纺一医院、区中心医院先后在普通内、外科的基础上,增设神经内科、心血管、消化、肾脏、内分泌、呼吸、泌尿、肝脏、脑外、胸外等专科;街道医院亦先后开设肠道、肝炎、精神病、肿瘤及呼吸道疾病专科门诊。1984年,实行卫生制度改革后,区级医院安排副主任以上的医师开设专家门诊,街道医院开设专家业余门诊、老年门诊。
       急诊 全区各医院解放前不设急诊,解放后先后建立独立的急诊室(科),设立留院观察床位。随着急诊病人增多,各医院不断扩大急诊用房,增添抢救仪器设备,实行医师首诊负责制。区中心医院1986年急诊患者高达20.4万人次,全年留院观察病人8883人次。1980~1988年,共进行18次突发事件抢救。1985年,被评为市卫生系统突发事件抢救表彰单位。纺一医院对急诊室实行病房化管理,1988年被评为市纺织局先进单位。各街道医院一般均设抢救室,遇有急症、重危病人作应急处置后转往上级医院救治。80年代陆续开设留观床位。1990年朱家湾街道医院抢救室经考核,名列市区基层医院第二名。
       二、病房
       1.综合医院病房
       50年代,全区综合性医院的病房只分内、外科,不分专科。纺一医院60年代起在普通内科病房基础上分设消化内科、血液病科病房,1970年建肿瘤科病房,80年代又增设肾脏内科、神经内科病房。区中心医院1963年起设肠道、肝炎等专科病房,1986年改为传染病科病房,80年代以来,又先后开设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病房。1985年起普外科分设泌尿、胸、肝胆、烧伤、神经、骨、口腔等外科病房。
       2.专科医院病房
       区妇婴保健院在80年代生育高峰时,每年分娩达6000人左右。1980~1982年连续3年居全市妇婴保健院分娩数之首。院内设立高危病房,床位50张,对孕毒症病人采取新的扩容疗法,1982~1988年连续7年未发生产妇死亡事故。新生儿死亡率由1974年的6.2%下降到1989年的2.8%。区精神病防治院初期仅收容、托管精神病患者,以及对病症作一般性治疗。随着医技力量的加强,在临床治疗中能应用药物、心理、电休克等综合治疗,并辅以力所能及的劳动、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等,取得较好疗效。
       3.联合病房
       亦称协作病房,是在80年代卫生改革中出现的,它打破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关系、不同级别医院界限,建立协作关系,互惠互利,充分发挥现有医院潜力,对缓解病人住院矛盾、提高基层医院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1984年开始,全区各街道医院相继与区、市级医院挂钩,开设具有特色的联合病房。至1990年底,全区共有联合病床454张。
       4.干部病房
       具有治疗与疗养相结合的特点。纺一医院于1987年6月开设干部病房,1988年扩大为干部病区,有病床28张。区中心医院于1985年6月亦设干部病房,有病床25张。
       5.家庭病房
       是具有中国特色、便民利民的一种病房。1958年起,全区各医院始设家庭病床,收容患者250人,后因管理不够健全而一度陷于自流。1983年区卫生局在中山北路街道医院召开家庭病床工作经验交流会。1984年后,全区各街道医院及利群医院普遍设立家庭病床和家庭病床组。1987年区卫生局制定统一的家庭病床工作制度、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各医院所开设的家庭病床组(科),实行分管医生、主治医师、院长三级查房制,各街道医院建床率一般为地区总人口的5%左右。1990年,全区新建家庭病床1450张,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占70%以上;疾病以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为首,共780例,占53.79%,其次是心血管疾病,227例,占15.67%,其余是老年型慢性气管炎、晚期肿瘤、骨折等疾病。
       三、医技
       解放前,区内仅有检验员4人,药剂员7人。解放后,医技人员不断增加,医技科室也由初期的药剂、检验发展到放射、同位素、理疗、激光、营养、麻醉、超声波、心电图、脑电图、病理等科室。至1990年,在这些科室中有医师74人,其中放射科医师50人,同位素医师12人,理疗医师12人。尚有技师323人,技士337人,技术员42人,共776人。
       四、护理
       解放前,区内医院的护理业务,仅为打针、送药等一般基础护理,医院不设护理机构,由院长直接领导护士长。解放后,普遍重视护理工作,护理队伍逐步扩大。医院设护理部,各科设护士长,实行二级护理管理体制。也有个别医院实行护理部、各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护理管理体制。护理工作视病员病情,实行一、二、三级及特级的分级护理。“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所谓“听筒、针筒、铅桶一起拎”,护理制度基本废止,工作混乱,护理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后,各医院恢复护理工作二级管理体制,加强“三基”(即基础护理、基础操作、基础理论)训练,开展护理质量检查评比。随着临床医疗分科的发展,全区各医院逐步实行专科护理。1983年起,各医院病区先后实行责任制护理。至1990年底,全区共有护理人员1506人,其中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22人、护师449人、护士958人、护理员75人。1989年全区有5人被评为优秀护士。

第三节  中西医结

       1956年,区成立中西医合流研究会,各基层医疗机构由3~5人组成小组,全面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学习、研究工作。至1960年全区先后组织1252名医护人员学习简易针灸,组织460人听气功课;全区391名西医师中有301人业余参加、15人脱产参加市组织的在职西医学习中医班,12名中、高级西医师拜中医师为师,系统学习中医。通过学习实践,各医院门诊、病房均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疾病,使全区逐渐形成一支中西医结合的医疗骨干力量。
       1959年纺一医院设中西医结合床位30张;1960年区中心医院开设中西医结合病房,设床位14张;利群医院在内科专设中西医合作床位16张。1970年曹杨新村街道医院开设“进行性肌萎缩”中西医结合门诊,1972年设中西医结合病床10张。 同年又开展先天愚型疾病的研究,制成的“724”中药片,1977年获市科研成果奖。1978年,利群医院开设中西医结合专门病房,有病床40张,并附设血液流变学实验室。1981年该院撰写的论文《脑血栓形成用灯盏花针剂加补阳还五汤治疗》,获市卫生系统中西医结合二等奖。

第四节 其他医疗业务

       一、医疗救护
       1950年,于沪西防空治安委员会指挥部内设救护科,配备救护队员533人、救护车1辆、卡车7辆、担架73副。1958年,市医疗救护大队在区中心医院设救护站,并由备有救护车的大隆机器厂等7家工厂组成区工厂救护大队。1962年,区人民防空办公室下设医疗救护组。12个基层医疗单位均成立防空救护领导小组,共有1个防疫中队,20个救护站,30个机动救护队,5个手术队,10个防细菌、防化学(简称“二防”)专业队,8个一般“二防”队。80年代,为加强急诊抢救工作,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抢救能力,区级医院建立抢救小组,装置通讯联络警铃和抢救设备,还配备有指挥专用无线电话,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形成了急救联络网。1985年实行随车救护,开展院外急救。

       二、献血
       全区有组织的献血工作始于70年代,各系统按单位分配献血名额。1987年7月,成立区献血办公室,负责献血管理工作。 1987、1988年,全区共完成1.15万人次的献血任务,其中无偿献血107人次。1989年完成7386人次,无偿献血22人次。1990年共献血9814人次,无偿献血92人次。
       三、巡回医疗
       60年代初,区卫生系统抽调医务人员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为农民治病。1964-1979年,先后组织12批610人赴郊县农村巡回医疗。1974年还抽调12名医务人员赴黑龙江省嘉荫县服务5年。1974~1979年,组织4批医疗队60余人赴贵州山区巡回医疗。1976年7月28 日唐山大地震,29日,区立即派出医务人员15名,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赶赴地震现场抢救伤员。8月4 日,再次派出医务人员78名赴唐山救灾。
       另外,纺一医院于1968年组织4名医生参加援外医疗队,分赴坦桑尼亚、北也门、伊拉克、摩洛哥等国工作。1974年,区中心医院派内科医生1人赴阿尔及利亚工作;1990年9月又派医务人员13人参加援外医疗队赴摩洛哥工作2年。
       四、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工作包括兵役体检、招收飞行员体检、高校招生体检及干部体检等。兵役、招收飞行员体检和高校招生体检工作,分别由区征兵办公室及高校招生办公室具体组织领导,按每年征兵、招生多少,由区卫生局从各基层医疗单位抽调医务人员组成体检站。1960~1990年,全区共完成体检5.21万人次,参加体检的医务人员67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