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清末民初,区境居民治病唯赖民间中医。民国6年(1917年)由广益善堂发起,著名中医丁甘仁主持,在劳勃生路叶家宅附近创办广益中医院,为沪西地区首家中医院。 民国1612月,在小沙渡路成立沪西劳工时疫医院,为区境创办西医院之始。民国时期,全区卫生条件极差,天花、霍乱、伤寒、白喉等急性传染病经常流行。区境工厂患职业病者甚为普遍,职业中毒严重。育龄妇女频繁生育而婴儿存活者甚少,仅民国358月份,就发现路边丢弃死婴180个之多。至解放前夕,区境仅有医院4家,另有兼管卫生行政和医疗业务的区卫生事务所2所,共有病床112张,每千人均病床0.07张;医技人员312人,私人开业医生171人,每千人均医技人员2.39人。

    解放后,党和政府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195010月,建立区卫生防疫站,注重搞好工业卫生。为满足急剧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1951年起,国家实行劳动保险医疗制度(简称“劳保医疗”)1952年起,实行公费医疗制度(简称“公费医疗”),政府对区内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整顿充实,先后建立一批诊疗站、卫生所、门诊所和保健站。 同时,积极引导私人开业医生组织起来,组成联合诊所。19527月,纺织工业界组建上海市纱厂联合医院。这些机构承担了区内大量医疗预防保健任务。至1958年底,共组成联合医疗机构24个,有医务人员383人。

    随着区境多次扩大,住宅大量兴建,居民剧增,区卫生事业迅速发展。1957年建普陀医院,后改组为区中心医院。1958年实施地段医疗保健负责制,调整医疗网点,将原有的联合医疗机构合并改建为街道医院。至1960年,除曹杨、宜川2所公办街道医院外,另建成7所集体性质的街道医院,全区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医疗卫生事业遭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重新走上正轨。1984年起,实行卫生改革,探索实施新的管理体制,努力引进入才,更新设备,增设服务项目,加强医德教育,从事国内外学术交流,使全区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学教育科研等均有明显进展。至1990年底,全区共有区级综合医院3所、专科医院3所,区公费医疗门诊部1所,区卫生防疫站1所,专科防治所3所,街道医院11所,企业事业办医院3所,医学教育单位2所,药检所1所,共拥有病床2441张,每千人均病床3.2张;有医技人员5423人,其中有高级职称者115人。每千人病医技人员7.10人。各种传染病总发病率从1959年的10240.33/10万下降至1990年的314.44/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79年的14.4下降至1990年的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