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境内开展较早的体育活动为武术。尤其在真如地区,宋室南迁后,民间就逐渐形成习武的风气,并在沪上颇具影响。20世纪初,随着区境的开发、吴淞江两岸工厂的兴建,小沙渡一带武术活动也很兴盛。20年代后,随着高等学校的创办,人口的增加,境内学校、工厂中,球类、田径等体育活动,也开始得到发展。仅真如地区,就有民间小足球队30余支,暨南大学、大夏大学的运动员,在历届市运动会上,曾取得好成绩;大隆机器厂、中华书局、中央造币厂、申新纱厂、统益纱厂等企业事业单位也成立了各类球队,参加各种比赛,但都在职员中进行,工人很少有机会参加。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发展体育事业。1952年,毛泽东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逐步深入、广泛地开展起来。1956年6月,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即以工厂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职工体育运动,大力推广工间操、生产操和球类活动;各企业事业单位纷纷建立业余运动队,举办各级运动会,参加各类体育比赛。当时有基层体育协会149个、业余运动队526个,职工体育活动十分活跃。
1957、1959年,相继建成区工人体育场、区体育馆;1960年,创办区青少年业余体校。通过培养、训陈、比赛,全区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羽毛球、射击、举重、自行车等项目,在全市竟赛中均取得较好名次。
在“大跃进”时期,基层体协虽发展到566个,但有的仅是形式,在工作中也存在着指标过高、要求过急等浮夸倾向。三年困难时期,全区体育活动处于低潮,直到国民经济好转后,才逐渐恢复。60年代起,除足球、羽毛球、射击、乒乓球等项目保持先进外,长跑、竞走等项目也崭露头角,并涌现出一批优秀运动员。特别是足球,在1960年全市甲级联赛中获得冠军后,与杨浦区队组建成联队,代表上海参加全国乙级联赛,也进入了决赛。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除游泳外,其他体育活动被迫停止。区体委干部、教练员等受到批判,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工厂劳动。1971年,为适应我国体育重新步入国际体坛的需要,区体委恢复工作,并即注重培养体育人才。全区的体育重点也开始转向学校,各业余体校及体育场馆,恢复对中小学生的招生和训练,普通中小学也积极开展每周安排2节体育课及2节课外活动,每天做2次操的“三二”活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区体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恢复、发展较快,同时完成了工作重点向学校转移的过程。各校的“三二”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1977年,开展活动的学校占全区学校总数的87.5%;1978年后,保持在90%以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达标活动的人数也逐年增加,1977年达标率仅28.2%,1986年后均保持在90%以上。区体校培养的运动员,在1982年第七届市运动会上,取得参赛单位金牌数第一的好成绩。并向市以上有关单位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运动员,至1990年全区共输送运动员831人。同时,全区的职工体育也得到蓬勃发展,每年参加冬季锻炼的人数占全区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事业走出了以国家为主、依靠社会,多形式、多渠道办体育的新路子。至1990年,全区有跨行业、跨单位的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桥牌、棋类等单项体协15个,以会费及社会赞助开展活动。1989~1990年间,全区由各单项体协举办的各类比赛近100次,社会赞助10多万元,参赛者达2万多人次。区体委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贯彻“以体为主,以副养体”,开展多种经营,使体育经费来源多元化。1990年,国家财政拨款188.3万元、体育系统“三产”投入163.8万元、社会集资10余万元,基本上保证了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全区的体育竞技水平也迅速上升,尤其是青少年的田径运动,从1979年起,在全市举办的青少年田径杯赛中,连续9年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区输送的优秀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田径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普陀区于1986、1990年2次获得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授予全国“田径之乡”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