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档案馆于1964年6月13日,在区委、区人委机关联合档案室的基础上建立,馆址在区机关大院内。馆库分2处:3号楼二楼23平方米,存放区委系统档案;4号楼二楼30平方米,存放区政府系统档案。该馆设馆长1人,由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另设专职副馆长1人、工作人员2人,负责区委、区政府档案的管理及基层单位档案的业务指导和干部培训工作。1965年,调整机关办公用房,库房移至4号楼顶层,共120平方米,但由于夏天湿热,冬天透风,对档案的保管质量影响较大。
“文化大革命”中,该馆被撤销,1979年11月恢复。1980年10月区委常委会提出、1982年2月区长办公会议决定,在区机关大院内建造新馆,由区规划设计室和区人防公司设计、施工,1985年5月交付使用。新馆地址为普雄路29号区机关大院11号楼,系2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人字型屋面,建筑面积965平方米,使用面积620平方米,库房共10间384平方米,其中有30平方米6间、60及90平方米各2间,存放五层铁箱203套。底层设值班室、接待室、普通档案阅览室、开放档案阅览室、资料室,二楼设档案整理室、技术室、照相暗室、会议室及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14人,设正副馆长各1人。
1986年5月成立的区档案局与该馆合署办公。同年,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联邦德国档案馆馆长汉斯·布姆斯博士偕夫人,在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凤楼、市档案局副局长张泽滔等陪同下,来馆参观访问。1990年12月,按市档案局制发的《区县档案馆升级标准》,该馆经考核、评审,批准为市三级先进档案馆。
第一节 馆藏
馆藏档案,从民国17年(1928年)~1990年共46个全宗、40650卷,排列长度487米。其中解放前革命历史档案1个全宗、17卷,历史档案3个全宗、376卷;解放后档案42个全宗、40257卷。另外还有资料107种、9404册,声像档案12盘,照片档案811张。
一、文书档案
馆藏文书档案共36992卷,总长度为411米。
1.解放前的革命历史档案
有民国17年中共沪西区委(特委)领导沪西地区进行革命活动的材料,沪西小沙渡及曹家渡等地区组织工会和工人代表对敌斗争的报告;有民国18年1月为纪念三一八申新一厂惨案后援会告东洋工友书、反日运动宣言、声援东北义勇军宣言等档案;有民国17~23年沪西地区地下斗争活动的计划、报告,沪西地下党支部情况一览表、支部组织线索等。
2.民国和汪伪时期档案
有汪伪保甲委员会普陀分会、国民党政府普陀(十三)区公所、卫生事务所的档案,包括行政机构成立,启用钤记的通知,各种会议记录及规定、训令、人事任免、辞呈、人口统计、财政预算、保甲长履历、筹募防空经费、筹集慰劳款等档案。
3.中共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档案
有1950年6月以前,沪西区第一次党员登记材料;区委、区政府(区人委)等机关的会议记录,党组会、扩大会、办公会议记录;历届党代会、人代会及选举工作的档案;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活动,区政协及统战工作的报告、决议、计划、总结、汇报、讲话等档案;各阶段历史面貌和政治运动材料;干部任免、党纪处分、机构设置、体制调整及街道区划、概况、地图、情况调查、各种年表、统计等材料。
4.群众团体档案
有工会区办事处、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区工商联及区团代会、妇代会材料,表彰先进、评选劳模计划和总结报告、各类先进入物的名单、审批表;区科协委员、基层科协协作组名单及技术革命情况等材料。
5.工商、财政、财贸、统计、劳动、民政等部门档案
有企业、商业基本情况表,清产核资、情况简要;私营工业、手工业作坊等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和登记表;私营企业开业、歇业、合并、撤销、业主变化情况;工业年度统计、市场供应和管理、调整商业网点、年度结算等材料;优抚情况、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劳动力调配、劳动工资、招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档案。
6.文教、卫生档案
有医院、诊所、卫校、公私立学校、影剧院、剧团、区文化宫、文化馆、档案馆的变迁沿革和行政管理等材料;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爱国卫生、工厂保健工作的材料;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要点、大事记、统计报表以及人员培训、职称评聘、先进档案管理企业的批复等材料。
7.民兵、兵役档案
有区民兵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以及1955年以来的兵役登记、统计等档案。
二、城建档案
共有721卷,长17.1米。有1980年以前中小学校校舍建筑用地图;市城建部门关于区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等系统征用土地的报告、批示;民房拆迁及马路拓宽的档案;还有吴淞江两岸工厂企业防汛、真如区及铁路新村积水情况、河浜治理地形图、河道疏浚工程等档案。
三、专门档案
共有2937卷,长58.9米。包括会计、人口普查、婚姻登记等档案。
四、声像档案
1.录像
内容有1987年5月16日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联邦德国档案馆馆长汉斯。布姆斯夫妇参观区档案馆;1986年7月区第三次党代会及1986年3月区八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等。
2.录音
内容有市档案局领导及区长在全区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
3.照片
主要有市长江泽民视察曹杨二中,以及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历任领导人,区领导人出国访问时的活动等。
第二节 业务
区档案馆的主要业务是接收与征集区级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中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及与档案有关的各种资料,维护档案室的完整与安全,编辑出版史料,开展档案利用,为全区政治、经济、科研、社会服务。
一、档案收集
1964年6月,接收区委、区政府联合档案室移交的档案23430卷。“文化大革命”中档案收集由机关档案室替代。1969年4~10月,共接收区政协、工商联、社会主义学院,以及区工会、团委、妇联、科协等部门档案2973卷,其中375卷未划保管期,还有一些是未经整理的捆包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2年初,接收1967年以来的区委、区革委会所属34个部门档案1578卷。以后,又陆续接收真如镇商店、区手工业局等6个撤销机构及区委、区革委会联合全宗部分档案,共3350卷。
1989年8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普陀区制定了《区档案馆接收档案的暂行标准》,对档案接收的范围、期限、分类、鉴定和划分保管期限、案卷质量,立档单位沿革和全宗介绍的编写、交接事项以及排列与目录等作了规定。1990年,接收区征兵办1955~1988年的档案和9个街道从机构建立至1980年的档案共2350卷。
为了丰富馆藏,1988年4月,区政府向全区发出《关于征集档案资料的通告》。一年多来,从区有关单位及群众中征集到档案资料226件,其中有民国24年(1935年)建造平民村的奠基石、朱铬基为举办“楼台歌会”批示手迹、周谷城为区政协的题词、周培源为区科协的题词,以及区荣获全国、市级各类荣誉称号的奖杯、奖旗、锦旗等。
二、档案整理
1965年,根据战备要求,执行国家档案局杭州会议精神,由区委、区人委机关各部门、各有关人员对馆藏18057卷档案进行第一次整理和鉴定,其中区委档案7821卷、区人委档案10236卷。经鉴定,对无保存价值的4386卷档案决定销毁。1969年11月初,根据市档案局“紧急战备”的要求,对区委、区人委的政权档案10759卷进行鉴定,按永久、长期、短期、待销毁分卷,分别编制案卷目录。
从1984~1989年,再次对馆藏36个全宗、38221卷档案进行系统化整理,对不合要求的案卷作重新整理,把接收进馆的零散件划分全宗、分类组合案卷、编目。1990年,编制案卷目录156册、全宗卷46个,统计表册13种。
三、档案保管
建馆初期,档案存放在木橱、木箱内,采取放樟脑丸、于燥剂、自然通风等保管手段。1985年迁入新馆后,2次对馆藏档案进行施药消毒,坚持进馆档案在过渡档案橱内消毒后入库;库房内设置了通风、去湿、降温、防尘、防火、防盗报警等设备,并配备专门保护人员,掌握库房温度变化,对破损档案进行裱糊。至1990年,库房内有空调机11台、去湿机6台、相对湿度自动控制仪2台、温湿度记录仪6台、1211型灭火机16只。
四、档案开放
1988年7月1日以来,连续3年共向社会开放档案5796卷,资料6203册。范围为解放前历史档案,革命历史档案,1949~1960年现行机关18个全宗档案,区历届党代会、人代会代表名单,婚姻档案,防汛、基建档案等,还有解放前后的资料、报纸。
五、档案利用
区自成立档案机构以来,为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等,提供了大量、翔实的依据,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963年,华东师范大学为便于排水和卫生管理,向相邻的上海木材一厂征用了该厂内的一条小浜,经市城建局同意,当年9月在区房产局办理了移交手续,结案在档。1967年5月,木材一厂因生产需要,要求华东师大归还小浜,经市城建局同意,又于12月6日在区有关部门办理了归还手续,也结案在档。后因市政排管,需要征用该浜,由于人事更迭、资料不全,双方对拥有权各执己见,后经市房产经济学会利用该馆收藏的档案,才确认了木材一厂对该浜的所属权。
区境莫干山路92弄、134弄居民,长期受到附近工厂噪声、粉尘、废气污染,工厂与群众矛盾十分突出。当地居民不断上访,多次在工厂门口静坐,堵塞了交通、影响了生产。1988年10月,区环保办利用馆藏的区内工业污染源调查档案。编写出莫干山路上海化纤十一厂、上海十二毛纺厂、上海面粉公司等工厂的噪声、粉尘、废气污染情况,以及附近居民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的材料,送交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并作出了冻结附近居民户口、搬迁居民的决策,解决了该地区近10年来的厂群矛盾。
1964年,该馆共接待查档人员263人次,利用档案341卷、资料74份;1980~1990年,接待3.3万余人次,利用档案115049卷、资料9277册、复制17618页。其中1983年,为184人次落实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利用档案244卷;考察干部860人次,利用档案3177卷。
1988~1990年,为编撰区中共组织史,区地方志及党政、群团、军事、统战等机构沿革,提供利用档案32156卷,接待4027人次。
六、编研工作
1983年全国及市档案、党史工作会议后,该馆2名工作人员整理了党史汇编;在整理民国时期档案时,编写了馆藏3个全宗历史档案的历史沿革;还编写了区第一、二、三、四、五、七届区人代会,区第一至四届党代会简介及区接管委员会、沪西区委的简介等参考资料。
1984年根据区委的部署,编写区“文化大革命”大事记及《接管普陀区的日子里》和《解放初期中共普陀区委的简况》等革命史话。1985年底,开始出版内部刊物《普陀档案与历史》,至1987年共编10期。1986年4月起,还参与编写《中共普陀区组织史》及《普陀区政、军、统、群系统组织史》。1989年初开始编写《普陀区志》中《档案》卷;1990年利用馆藏档案,把全区1950~1989年的人口、工业生产、基层建设、财贸、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及党的工作等方面情况、历年数字汇集成编,为领导和各方面工作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