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记载区境内早期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文字档案资料,现存甚少。民国时期见诸于书报、刊物的有关文字记载也不多,仅部分单位有少许档案收藏。民国13年(1924年)大夏大学建立后的文书档案、教育档案,现存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内;民国22年华童公学创办后的校刊及一些档案资料,现存晋元中学档案室内。民国33年10月成立的汪伪上海特别市警察局保甲委员会普陀分会,及抗战胜利后建立的十三区、普陀区区公所等,都留有一些零星档案。此外,清乾隆以来的真如旧志较全面地记载了真如地区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上海、宝山、嘉定等县的旧志也涉及到区境内的一些情况。上海解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普陀区接管委员会先后接管了原区公所、区卫生事务所、普陀路警察分局的档案,其中户政档案1.5万余件,于1950年2月移交区公安分局。其余的各部门文件、材料275件,现存于区档案馆内。

1950年6月,中共普陀区委、区人民政府相继成立。秘书室即指定专人接管区公所、区卫生事务所的档案。1956年第三季度,区委曾2次召开党群机关的秘书、文书会议,传达全国、市档案工作会议精神,9月,组织全区第一次由14人参加的档案工作业务学习班,制定区委机关《1956年7月~1957年12月档案工作规划》和《文书处理、档案工作暂行办法》。从此,区委、区人委机关各部门及区工会、团委、妇联和街道办事处逐步建立、健全了文书档案机构,组织清理历史档案和积存文件。1957年,推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归档制度。1958年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机关档案室汇编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历年来概况资料》及《跃进报》合订本等10多种参考资料。1959年,由区委档案室进行业务指导的基层档案组织有288个,由区人委档案室指导的有101个。

1960年4月,区委、区人委机关档案室合并为联合档案室。在60年代中,上海印钞厂、泰山化工厂等单位先后建立、健全了企业档案室,统一管理党政工团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清理解放以来的积存档案,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使企业档案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1964年6月,区档案馆建立。“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虽多次冲击档案部门,但由于档案工作者能坚守岗位、坚持原则,在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及时转移档案,保护了档案的安全。1969年,区档案馆采取紧急战备措施,将所藏2139卷永久保存的档案,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1979年11月,区档案馆恢复。12月起,98%的区属基层单位配备了专、兼职文书、档案人员,着手清理1967年以来的积存文件。1981年2月,区档案馆和区委、区政府机关档案室分开后,于1982,1985年先后2次接收区撤销机构和城市建设档案。1984~1989年,全区按系统整理档案,使档案馆所收藏的档案增至36个全宗、38221卷,资料4564册。

1985年5月,区档案馆新楼落成。1986年5月,区档案局成立后,全区基层全面开展建档工作。区档案局的监督、指导工作也从机关、街道扩大到城建、财贸、卫生等各个系统。至1990年有区卫生防疫站等27家基层档案室被评为市级先进,其中朝阳袜厂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档案管理单位。在这期间,区还举办各种形式的档案培训班23期,有1600余人次参加。区档案馆亦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主动为社会各阶层服务。仅1990年就接待2007人次,查阅、利用档案11699卷,资料909册,为领导决策、落实政策、解决矛盾、分割产权等提供了可靠依据。

1990年12月,区档案馆被市档案局批准为市三级先进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