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
佛教传入区内较早,元延祐七年(1320年),僧妙心将大场附近的真如寺迁至今址后,佛教逐渐盛行。寺旁商贾云集,逐渐发展成镇,镇缘寺得名。明清时期,在镇四周兴建了众多庙宇,故有庙包镇之称。后历经战火、天灾,至解放前夕,尚存20余处。
除真如地区外,境内其他地区的庙宇大部分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约有三四十处,除玉佛禅寺外,其余规模不大,多数为居室改建,俗称“佛摊头”。
解放初期,市佛教协会在区内设立佛事接洽处,把规模较小的庙宇及佛堂,组织起来,从事经忏活动。至1958年,全区尚有寺庙30多处,有和尚、尼姑、居士共81人。尔后,其中有些小庙因宗教活动不多,名存实亡,逐渐消失。至1961年初,除玉佛禅寺外,尚存小庙4处,有和尚、尼姑、居士共21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小庙均废,僧尼则放弃了宗教活动,还俗从事生产劳动。80年代以来,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宗教活动恢复,僧尼人数有所增加。1990年,全区有和尚近百人,均集中在玉佛禅寺和真如寺内活动。
佛教主要节日有:农历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二月十五,为释迦牟尼佛涅檠日;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诞辰;十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每逢斋期,佛庙内均有念经、拜佛等佛事活动。
第二节 道教
元代真如寺迁至今址后,在真如寺四周兴建众多庙宇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道教的观堂。元至元三年(1337年),由道士沈仲宽在真如镇东南桂巷兴建的玄元观,为全区最早的道观。接着,又在镇东修建了天后(妃)宫,镇南修建了关帝庙、纯阳殿、静室,镇西修建了祖师堂,镇北修建了老子堂等。后又逐步扩大到其他地区,在今曹杨路上修建了关帝庙,今万航渡支路上修建了三茅宫等。至1949年,全区还有道教场所10余处。
区内的道教与佛教关系紧密,不少寺庙释道并存。明末修建的永宁禅院,原为佛院,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改供张天师、关帝等,更名祖师堂,遂成道观,但仍供奉观音;玄元观虽为道观,但也供奉观音。因此,往往是和尚、尼姑与道士同修于一庙。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张大帝生日,前往道观烧香者甚众,某些道观前面因此而形成庙会。
解放后,由于道教信徒不多,道士也纷纷弃业改行。至60年代初,全区的道教活动,基本上已自行消失。
第三节 伊斯兰教
20世纪初,境内小沙渡一带,回民前来定居的逐年增多。民国3年(1914年),由鄂籍回民魏、尹两氏,募捐集资,租得药水弄内一间小屋,作临时礼拜用。民国10年,在上海清真董事会的捐助下,又在药水弄租地500余平方米,建成小沙渡回教堂(又名药水弄清真寺、沪西清真寺),属格底木派(即老派)。同时,该董事会蒋氏等在真如购地400平方米,兴建成寺墓合一的真如清真寺(又名真如回教堂、真如清真回教堂、真如清真第二别墅)。民国21年,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劳勃生路(今长寿路)附近回民又在鸿寿坊内,租得60平方米楼房1幢,设立鸿寿坊清真寺,属伊赫瓦尼派(即新派)。民国24年,在马白路(今新会路)白玉坊开设的清真女学及劳勃生路梅芳里100号开设的回教宣传所,同属药水弄清真寺。
1959年,将静安区的江宁路清真寺及区内的鸿寿坊清真寺、白玉坊清真女学、梅芳里回教宣传所等,并入药水弄清真寺。从此,区内伊斯兰教徒的宗教活动都齐集于此。每逢星期五“主麻”日,众多教徒在寺聚礼;每年古尔邦、开斋等节,有数百人来寺欢度节日。
“文化大革命”期间,药水弄清真寺的宗教书籍及文书档案被抄没一空,寺院被移作他用,阿訇被赶出寺院另谋出路,宗教活动被迫停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79年10月,药水弄清真寺得到修复,并于当年恢复古尔邦节活动。1985年起,在药水弄地区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同时,清真寺也投资重建。1990年动工,1992年4月4日(开斋节)正式落成使用。清真寺兴建期间,教徒暂移至西康路1501弄31支弄24号进行宗教活动。
第四节 天主教
区内历史较久的天主教堂,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在王家车始建的圣母圣心堂,以及清咸丰初在朱家宅始建的路加堂。19世纪末,境内有教徒百余人。到抗日战争时期,增至400余人。解放初,全区有教徒200人左右。据1990年4月不完全统计,区内有教徒160余户、400余人。其中老年教徒(50岁以上)280人左右、占69.65%,中年教徒(25- 49岁)110人左右、占27.36%,青少年(24岁以下)教徒10余人、占0.29%;工人、农民386人,占96.2%,教师(4人)、医务人员(6人)、工程师(2人)、律师(1人)、工商界人士(3人),共16人,占3.8%。教徒散居于区内各街道及真如镇、长征乡和桃浦乡,其中长征乡曹杨村及沪太、甘泉、宜川新村等街道较为集中。
60年代初,曾有5名教徒创议筹组区天主教爱国会,但受当时条件限制,未能如愿。80年代后,由于区境不断扩大,迁入的教徒不断增加,从1987年7月起,历经2年筹备,于1989年10月召开全区天主教徒第一届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区天主教爱国会,由袁思义为主任。全区教徒按所在街道、乡镇划为6块,分别由联络员联系。1988年圣诞节时,区内教徒到董家渡天主堂做弥撒的有46人,1989年增加到178人,1988年5月去佘山朝圣活动的有89人,1989年5月有182人,1990年5月增至352人。
为使区内天主教徒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上海教区授权普陀区天主教爱国会于1991年立项,在长征乡择地1300余平方米,重建圣母圣心堂。新堂未建成前,暂在曹杨村王家车北巷24号教徒家客堂内设天主教活动点。自1989年12月起,每月第三个星期日,由徐家汇天主教大堂艾祖章神父来点主持宗教活动。
第五节 基督教
区内基督教传播,始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牧师朱玉堂在曹家渡租得平房1间,开办福音布道所。民国3年(1914年),上海基督教监理会慕尔堂派牧师徐百宜到真如地区传教,借张家式训堂为传教所,发展教徒65人;并开办小学1所,不久因经费无着而停办。民国11年美籍传教士罗培德在境内创办沪西公社,除传教外,还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民国14年,美国人兰金曾在真如南阳宅开设神学院,命学生在蔡家宅、南阳宅一带布道传教;此外,浸礼会福音堂也在蔡家宅设有1所孤儿院,并传播基督教、进行礼拜等活动。民国18年,美国传教士杜华德来沪传教,先在赫德路(今常德路)兆益里办一布道所,后又在中兴路大洋桥办一礼拜堂;民国26年礼拜堂迁至今昌化路935号,当时有教徒百余人;民国32年,杜又派长老吴南岳到真如南大街建立分堂,发展教徒400余人。抗战胜利后,杜在国内外募得捐款,于民国35年在今中山北路1907号,建造全备福音堂(即普安堂前身),信徒300余人;同时,在今曹杨路217弄内,开办全备福音堂分堂。
民国19年6月,华人牧师倪南人在曹家渡附近曹杨路23号开办圣灵堂,并附设培德小学(今曹杨路一小前身)。民国21年4月,长老董有根等4人在今长寿路288弄5号,开办天恩堂,信徒达300余人。民国31年2月,董又在今江宁路1192弄11号,另设证恩堂,属自立会,信徒200余人。至解放前夕,全区有各类教堂12处,信徒千余人,多为纱厂、烟厂工人等劳动人民,各教堂的经费基本上依靠信徒的奉献。
解放后,区内各基督教堂仍照常进行礼拜等宗教活动。50年代中,吴耀宗发起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后,全区积极开展自治、自养、自传活动。1958年,区基督教联合礼拜筹备委员会成立,主席沙寿慈,副主席曹膺。自当年9月1日起,全区各教堂教徒均集中在全备福音堂举行联合礼拜,持续到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封,活动被迫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区基督教筹委会收回全备福音堂,经修理后改名普安堂,并于1983年1月恢复宗教活动,除主日及每年的受难节、复活节、圣诞节等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外,平时还开展识字、读经、查经、祈祷、见证及唱诗班、青年聚会等活动。1985年6月,区基督教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1989年4月,又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1990年,全区共有教徒约3000人,其中2000余人在普安堂进行活动,其余分别在桃浦新村和真如镇建立的基督教简易活动点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