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寺藏文物
玉佛禅寺内的藏经,除玉佛楼所供的《龙藏》之外,还有近代影印的宋代《碛砂藏》、上海频伽精舍刊印的《频伽藏》以及《大正大藏经》、《续藏经》、《藏文大藏经》等。此外,还藏有《二十四史》、《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全唐诗》、《古今图书集成》、《全唐文》、《四部丛刊》等文史典籍,以及各种金、铜、玉石雕刻的菩萨佛像,唐人写经以及珍贵佛教字画。
第一节 菩萨佛像
一、玉佛(坐佛)像
系释迦牟尼佛成道像,高195厘米,由整块缅甸美玉雕琢而成。佛像脸部丰满、眉如新月、双眼半开、鼻梁挺直、双唇紧闭、双耳垂肩,带着安详、甜美的微笑,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右臂戴着臂钏,饰有翡翠、玛瑙等宝石。佛像结跏跌坐,左手横置左腿上,掌心向上作禅定印;示其在菩提树下静虑入定,最后觉悟成佛;右手直垂,手指触地,称触地印,示佛在前生菩萨位时,为众生作种种奉献,唯有大地作证。佛像雕琢精细,玉质细腻、晶莹透剔、圆润光滑、线条流畅、比例和谐。
二、玉佛(卧佛)像
玉佛寺卧佛像
又称涅檠像,表示释迦牟尼佛入涅檠(去世)时的状态。佛像身长96厘米,也是由整块缅甸白玉精雕而成。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右胁而卧,右手曲肱而枕,左手轻置左腿,谓“吉祥卧”。身上衣纹、线条圆滑,显示飘逸质感。
三、枣木观音
是雕刻艺术珍品,为明代民间艺术家所作,像高150厘米,由整根枣木雕刻而成,雕刻者巧妙地利用枣树原生长之势,使像的躯体顺着枣木本来的弯势略成弧形,身体的重心落在右脚上,显得既有飘逸动感,又重心稳定。
四、北朝石雕药师佛像
雕于东魏武定元年(543年),是信女张氏为去世的媳妇所造,距今已有千余年。雕像石质细腻,微显黄色,有如玉石。像高23. 5厘米、宽11. 5厘米,正中是药师佛坐像,身穿通肩大衣,下摆覆于座下,作结跏趺坐式,右手屈臂上举作无畏印,左手手掌朝下作与愿印。左右两边各立2个小像,站在莲座上。整座雕像构图简洁、技艺娴熟,反映出北朝时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五、释迦太子像
系青铜所铸,分上下2部分,下部为双层六角形底座,层间每个角上饰以作托举状的金刚力士像;上面座上耸立盛开莲花,太子站立莲花上。整座雕像构思巧妙,浑然一体。
六、北魏青铜佛像
系北魏太和十五年(419年)司马氏所造的释迦佛立像,四足方形底座。佛像脸部神情安祥平和,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褒衣博带,内衣衣纹以胸腹为中心平行下垂向外扩展,下穿裙衣,衣纹平直下垂。通身舟型火焰纹背屏,上方有3尊浮雕坐佛小像。此像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且还是研究北朝佛教的宝贵资料。
七、石雕观音像
有坐、立像数尊;姿态不一,神情各异,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八、灵鹫山木雕
是清代匠师用数根黄杨木雕刻、拼合而成。整体布局均衡,高195厘米、宽130厘米。灵鹫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差、飞禽走兽出没其间;佛、菩萨、罗汉、天王等各居其位,有骑狮、有伏虎、有宴坐亭间、有展读经卷,有手持禅杖,有当胸合掌,有高举钢杵,神态各异,造艺精湛。
第二节 佛教经典
一、金字《妙法莲华经》
简称《法华经》或《莲经》,系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青州圆智法师因“普愿一切众生同证法华三昧,无量有情悉成真觉”而发心抄写,由其弟子王舍参照永乐十七年(1415年)刻印的《法华经》原本,用金粉书写而成,笔法工整。扉页上有佛、菩萨、罗汉等金粉画像53尊,人物整齐、线条流畅。
二、敦煌石室唐人写经
出自甘肃省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该寺所藏凡2种:一为《千佛名经》,长42.5厘米、宽24.6厘米,计20行、275字;一为《妙法莲华经》残卷,长111厘米、宽24.6厘米,共64行、1128字,卷末先后有9人题记,而书写经卷者已无考。唐人写经曾于20世纪初被外国人盗骗,劫后余生,弥觉珍贵。
三、吴越雷峰塔藏经
出自吴越雷峰塔珍藏全名为《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简称《陀罗尼经》,系北宋刻本,长212厘米、宽5.7厘米,共293行、2920字,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文物。
第三节 佛教书画
一、五百罗汉图
年代、作者已不可考。该图长441厘米、宽31厘米,画面人物动作各异,工笔细腻传神,体现了罗汉特有的性格。
二、万寿山五百罗汉图及乾隆御笔拓印
是北京万寿山罗汉堂的拓本。清乾隆年间,先由画师王方岳根据佛经记载的罗汉境界绘出10幅罗汉图,2年后乾隆皇帝亲笔御书《万寿山罗汉堂记》,以叙建堂之缘起,并作10篇题记,解释10幅罗汉图之内容,与罗汉图一并勒石于罗汉堂内。题记刀法刚劲浑厚,有“书圣”遗风;罗汉图布局合理,形象生动,写实与夸张手法相结合,线条刚柔并运,背景和人物俱臻上乘。
三、其他图画
此外,还有唐《十二宫神众图》、宋顾闳中的《忙闲图》、元钱舜举的《罗汉双像图》、明刘珏的《佛肩和尚送别图》等,皆各具特色,同属寺内收藏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