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体模范事例
奋发图强、知难而上的中朱学区
中朱学区是普陀区6个学区中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最困难的学区”。学区管辖朱家湾、潘家湾、潭子湾和中山北路、石泉路一带15所小学,教职员工681人,学生9873人。学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成绩均在全区平均分数线以下,1977、1978年毕业班留级率在16%左右,升学率居各学区之末。为了改变落后面貌,1980年学区中共总支提出建设一支良好的于部和教师队伍,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目标。团结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起“不怕差,只要抓,因为差,更要抓”的拼搏精神,同心协力,奋发图强。党总支书记胡静性虽离任,其母亲半瘫痪,父亲骨折,但她从不叫苦,起早摸黑,东奔西跑,一年中她和总支委员一起经常和群众谈心,手把手地带出一批年轻干部。潭子湾路第二小学校长、共产党员陈国英,为了让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不顾长期高血压,带领教职员工用黄鱼车、手推车,一车一车地把全部建筑材料运进小弄堂里的新校址,建起了崭新的教学楼。自己却因操劳过度,不幸病逝。这个学区的教职员工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师毕业的吴毅浩分配到中山北路第一小学,一学期后就担任了音乐教研组长,校领导为他提供了听课、进修、培训等机会,他的才智得到充分施展,写出了一批获奖论文,1989年成为市优秀青年教师标兵。中山北路第二小学外语教师张彩琴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该校毕业生外语平均成绩比区平均成绩高出5分。在她的影响下,石泉路一小和光新路二小等外语教师都显露了各自的特色,使整个学区的外语成绩从最低谷跃起,连续几年荣登区榜首。在学区内环境、生源、教学条件最差的潭子湾路第一小学全体教师团结奋斗,抓差补缺,学生德智体平均成绩由差等跃入中等,受到了市、区教育局的表彰。
经过10年艰苦奋斗,学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毕业生合格率和语文、数学、外语3学科总平均成绩连续4年名列普陀区前茅。学区90%的学校跨入上海市体育锻炼达标先进行列,成为上海市体育锻炼先进单位。学生的科技作品获得全国小发明、小创造一等奖,在市的艺术表演竞赛中也多次获奖。1987年被评为上海普教战线先进单位。从1984年起,全学区各年级学生合格率连续7年超过98%,毕业生合格率达99%以上。1991年,学区党总支获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
廉洁为民的公安分局通行证组
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通行证组,承担着区内居民申请去台港澳探亲、定居领证和办理归国人员恢复户口的任务。通行证组的全体人员,多年来坚持秉公办事,廉洁奉公,为民服务,深受台港澳同胞的赞扬。
1988年12月5日,申请人陆某来局要求办理去台奔丧手续,陆和她的母亲已40余载未曾见面,要求最后一次见到母亲遗容,以尽女儿孝心。但陆的入台手续尚不具备,承办人员不是就事论事的一推了之,而是千方百计为陆创造条件,帮助陆于12月8日就得到入台许可证,9日取得市局发给的入台证件,使陆女士如期赴台参加了母亲的葬礼。由于陆是台湾当局放宽赴台限制后第一个到高雄奔丧的人,引起当地新闻界重视,当地记者得知陆这么快到台,未花一分钱,对公安机关的廉洁高效感到钦佩。陆在台湾的亲友为表示感谢,特制一块“功在两岸”的横匾送给分局。通行证组工作人员既严格掌握政策,不徇私情,又能根据具体情况,急群众所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灵活掌握。1989年8月,居民尤某因女儿在澳门分娩时不幸死亡,要求去澳办理女儿丧事及照顾新生婴儿。但尤已于1987年去澳门探过亲,按规定可不予受理。通行证组从实际出发,打破常规,同意申请,仅用一天时间为尤办好手续。尤某夫妇万分感激,特意给承办人员送去金戒指1只,健牌香烟2条和一些营养食品,当即被婉言谢绝。多年来,通行证组工作人员在办理申请去台港澳手续中,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据统计,1988年以来,该组接待1400余人次,共拒收、上缴金戒指4只,金耳环1副,高级手表2块、进口烟18条、高级打火机8只,人民币200元、港币100元以及人参、羊毛衫、雀巢咖啡等物品,价值在万元以上。
服务上门、“代代”相传的倒粪班
区环卫局胶州路倒粪站班,三代人长期坚持为孤老服务。长寿路梅芳里76岁的潘老太,16年前不慎把腰扭伤,半身不遂,不久老伴去世,成了孤老。老人的困境引起倒粪班工人冀桂芬、吉成宝的关注。她们工作之余,每天轮流为老人义务倒马桶、买菜、洗衣、做家务,雨天还带上扫帚扫除洼地积水。岁月逝去,冀、吉两位相继退休,他们的儿子姚建宫、于如高从外地顶替进了倒粪班,继续照料潘老太。他俩不仅本职工作出色,服侍老人也更加细致,除每天为老人倒马桶、扫地外,还洗衣被,擦铝锅,买菜。姚建宫当了班长之后,和副班长陈昌富订下“班规”,对老人实行每天一次服务,每周一次大扫除,逢节日为老人收拾整理,粉刷墙壁。姚建宫和于如高分别担任领导和业务干部后,照料孤老的任务,又传给青年女工萧立妹、尤玉兰。她们不仅承包了倒粪站,而且“承包”了照顾任务。萧立妹每天坚持为老人倒马桶,定期洗衣,还隔天为老人梳头、洗脚,自己花钱带老人上澡堂,4年多来不管寒暑,从不间断。萧有70多岁的婆婆和病瘫在床的大伯需要侍候,孩子年幼,这些困难没有影响她和尤玉兰共同服侍潘老太。另一职工钱如妹为善康里一盲人买菜、打扫家庭卫生、搀扶盲人去医院治病。班组全体职工除本职工作外,还主动帮助工作地段单位打扫卫生,义务劳动蔚然成风。
拾金不昧的人们
1989年11月20日下午3时左右,甘泉新村第三小学一年级(3)班学生刘佳(当时6岁)和二年级(3)班学生吴文琦(当时7岁)放学回家,忽然发现路上有一只拎包,内有一大叠钞票。由于平时受到“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的教育,她们立即想到应归还失主,于是就在路旁边等待,天色渐渐的暗下来,还不见失主来找,她们在教师的帮助下把拎包送到了甘泉新村派出所。经清点,包内有汇票1万元、现金3200元、银行存款单1000元、港币140元,另有工作证、身份证、图章等物,系广东珠海出差人员失落。事后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奖给她们每人手表1只、现金100元及学习用品等。刘佳把获得的奖金全部捐献给“亚运会”。她们的模范事迹和思想品德,在校内引起很大反响。1990年冬,吴文琦所在班级2个小学生拾到5元钱,立即交给了班主任;1991年4月,刘佳所在班级3个小学生在路上拾到1只皮夹,内有300元,也立即交到派出所。
1992年2月,五年级(4)班张国梁拾到面额2万元的转帐支票一张,立即交给班主任。当失主来领取时,感动得流着泪,握着老师的手连声称谢:“感谢老师教育出这么好的学生!”至1993年,全校有学生18人,将拾得的人民币、支票以及手表等实物上缴,价值3.6万元。
沈凤仙居住在甘泉三村60号206室,是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一家人拾金不昧,得到邻居们的称赞。1989年5月18日,沈的媳妇陈蓓蓓下班回家,发现自行车上挂了一只拎包,内有金戒指1只、现金100元、50元定活两便储蓄4张,她立即楼上楼下到处询问,得知是三楼307室的,连忙送给他们,失主惊喜万分,连声道谢。1990年上半年,沈风仙买菜回家,发现楼梯台阶上有一只包,她立即拿着包高喊:谁家的包忘记了。201室居民听后一惊,想到自己光顾放自行车,把包忘记在楼梯台阶上,连忙出来道谢,并说:“多亏您,我包内有1000多元现金,还有一张现金支票,如给别人拿去,随时可到银行领取。”在沈凤仙的影响下,楼组内居民也都能做到拾金不昧。有一次二楼203室居民拾到一只钱包,内有300元现金及身份证、工作证等,因来不及找失主就把包交给沈风仙。沈凤仙从一楼到五楼挨户询问,原来是五楼507室的客人丢失的,客人拿到钱包后十分感激,称赞这幢大楼人们拾金不昧的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