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点地区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区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发展规划调整中不断延续,在原有工业和商贸发展基础上,不断探索普陀区在国家和上海发展大战略背景下的产业升级与功能转型,逐步形成了“一轴两翼”五大重点地区,即武宁创新发展轴、长寿商业商务区、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真如城市副中心和桃浦智创城,其功能定位和产业能级不断提升,集中反映了普陀区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

5-19 “一轴两翼”功能布局(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一、武宁创新发展轴

武宁路是普陀区连接市中心与长三角的重要通道,也是联动普陀区城市活力区域和产业调整区域的重要纽带。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上海化工研究院、中电五十所、中船九院、华东电力设计院、上海邮政院、市测绘院等多所国字号科研院、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等高校以及多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分布其间。武宁创新发展轴正是依托武宁路沿线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功能,放大对全区辐射溢出效应,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进而成为带动全区转型发展的创新轴线。武宁创新发展轴板块内国家级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达到5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达到24家、众创空间24家。

5-7 普陀区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一览表(1

序号

项目名称

承接单位

认定单位

分类

成立时间

1

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用户端电气设备研发(实验)中心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重点实验室

2013

2

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化工研究院

国家科技部

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6

3

国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国家新闻出版社广电总局

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

4

国家中小型电机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

国家科技部

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2011

5

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

国家科技部

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2014

6

上海稳定性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化工研究院

市科委

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

2010

7

上海中药固体制剂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

2010

8

上海道路交通智能诱导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

2010

9

上海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

2010

10

上海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

2011

11

上海光电玻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

2011

12

上海化学品公共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化工研究院

市科委

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

2012

13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华师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

2013

14

上海海洋工程和船厂水工特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船九院

市科委

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

2014

15

上海智能电网终端用户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创新联盟

2011

16

上海市改性塑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上海化工研究院

市科委

上海市创新联盟

2011

17

复星医药抗体药物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创新联盟

2011

18

上海电机系统节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上海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创新联盟

2013

19

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分类鉴定及应急救援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化工研究院

市科委

上海市技术服务平台

2011

20

上海市电子电器抗扰度与电磁骚扰EMI测试平台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技术服务平台

2011

21

上海市低压电器及智能电器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技术服务平台

2011

22

上海市新型涂料及颜料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市涂料研究所

市科委

上海市技术服务平台

2011

23

上海中小型电机及系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技术服务平台

2011

24

聚烯烃新材料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化工研究院

市科委

上海市技术服务平台

2012

25

研发平台数字动作捕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上海天地软件创业园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技术服务平台

2013

26

上海市建筑智能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技术服务平台

2017

27

上海市智能电网需求响应重点实验室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市科委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2014

28

上海市聚烯烃催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上海化工研究院

市科委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2014

20155月,市委、市政府发布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当年8月普陀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并发布支持科创中心建设“28条”意见,明确打造“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战略目标和构建“一轴两翼”的科创功能布局。截至2017年底,“工业控制安全创新服务功能型平台”“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列入全市首批规划的支持科创中心建设18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两大平台实体公司已完成注册;普陀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创新服平台、机器人检测认证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市首家上海市信用服务产业基地、华东师大“国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点项目获市级部门批准立项;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5项市级重大专项,在工控安全、物联网云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方面均有突破;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用户端电气设备研发(实验)中心完成智能电网用户端共性技术实验室、智能配电与控制系统实验室、智能楼宇与智能家居实验室、微电网系统实验室、能源管理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建设;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与高校、产业集团和科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5-20 2015年,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落户普陀(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2017年,为推进武宁创新发展轴建设,区委、区政府制定了《武宁创新发展轴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为全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规划行动指南和路线图;建立了“区科研院校联席”工作机制,创立了“区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工作推进会”,开展武宁创新发展轴建设研讨会、科创成果信息发布会、“院园融合”系列活动等工作,搭建院所、院企信息共享与合作共赢的平台。未来5年,普陀区将以武宁创新发展轴为核心,依托武宁路两侧开发建设,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平台载体,形成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开放创新为动力策源,加速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和创新团队,搭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形成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梯队;以优化院地合作机制、合作平台和合作项目为抓手,建立全链条式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高效产出的技术转移转化格局。

二、长寿商业商务区

长寿商业商务区位于区东南部,北起中山北路,南到安远路与静安区交界,东以苏州河为界与新静安相望,西至曹杨路、万航渡路后路与长宁区相邻,整个区域面积4.02平方千米。长寿商业商务区是普陀区发展最早的商业商务区,也是连接中心城区核心区的桥头堡。

1978年前,长寿路沿线紧靠苏州河一带,遍布以棉纺织厂为龙头的各类工厂,沿街的商业设施也具一定规模。1978年,长寿路共有商户113家,营业面积1.36万平方米。改革开放以后,商业设施不断扩大,至1990年,商店增加到297家,营业面积3.19万平方米。1995年,普陀区政府决定对长寿路实施拓宽改造。19961016日,工程开工,19971220日,全线建成通车。长寿路改造促进了普陀区城市形态结构逐步完善,也推动了旧区改造步伐。改造工程以39家纺织企业为突破口,逐步实现区域内的“南厂北移”战略。长寿路的建设已带动了旧城面貌的改观,曾经闻名沪上的棚户区已不复存在。

随着长寿路拓宽改建工程完工,区政府按照“建设面向21世纪绿色商住街”的要求,对沿线地块进行规划建设。1998年上半年,区委成立普陀区长寿路规划建设指挥部,下设普陀区长寿路规划建设办公室。根据九届区委“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的战略目标、“创新求突破、提升促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普陀区“一河五区”的空间布局,2012年,经区委、区政府决定:撤销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上海市普陀区长寿商业商务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规划、决策长寿商业商务区发展重大事项。下设办公室(简称长寿商业商务区建管办),设四个职能部门,即招商服务部、规划建设部、综合管理部、行政事务部。四个部门与长寿路街道相关科办合署设置和运行。按照九届区委做实长寿商业商务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日常运行机构的要求,长寿商业商务区建管办承接了六方面职能:一是按照区委、区政府对长寿商业商务区开发建设的总体部署,制定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二是联系市、区有关部门,协调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争取工作支持和政策扶持;三是研究拟定商业商务区重点产业(企业)和重点楼宇发展的扶持政策、配套措施;四是协调落实各项专业规划、配套项目和实施计划;五是协调解决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其他重要问题;六是承办区委、区政府举办的有关长寿商业商务区的重要会议和大型活动。

随着城区建设和功能开发的不断推进,长寿商业商务区抓住普陀区大开发、大发展的机遇,以大规模市政建设、大体量旧区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依托区域楼宇资源,挖掘滨河文化,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商务商业、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引导现有产业逐步从空间聚合发展到价值聚变。经济能级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区级税收53.53亿元,累计引进内资企业785家、注册资金88.09亿元,累计引进外资企业百余家、注册资金2.5亿美元,税收亿元楼6幢。2015年,长寿商业商务区实现区级税收19.18亿元,占重点功能区区级税收比重的30%。长寿商业商务区大力发展平台(园区)经济,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市场,其有色金属现货价格指数(SEMI)向全球公开发布,成为国内外期货、现货定价的重要依据。M50、谈家28、景源、E仓、中华1912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不断深化,M50被评为全市首批18家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之一。楼宇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区域内有42幢商务办公楼宇,建筑面积总量192万平方米。引进龙德矿产品公司、优壹电子商务、莹辉照明科技等一批有竞争力、有潜力的企业,友力大厦等成为税收亿元楼宇,物贸大厦、科技大厦、财富时代等一些楼宇逐渐形成产业特色。

5-21 1996年,亚新生活广场开业(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综合功能加快提升。地铁13号线武宁路站等3个地铁站点开通运行,亚新生活广场、芳汇广场、巴黎春天、189弄购物中心、我格广场、家乐福、中国移动通信等一大批知名商业企业集聚辖区,天安阳光半岛、安国大酒店、城市名人酒店、金旭大厦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月星环球港竣工开业。聚焦“三区联动”,积极推进曹家渡商圈升级改造。逐步推进新武宁商圈特色培育。建成浅水湾文化中心。逐步优化城区环境,完成宜昌路“三生”融合示范区(一期)改造环境工程、陕西北路环境整治工程、常德路环境改造工程项目。沿长寿路、苏州河集聚了一批中高端住宅及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初步形成了内容丰富、生活便利的综合配套环境。

根据普陀区十届区委提出的“一轴两翼”功能布局总体目标和“1+4”行动计划的落实方案,20174月,“长寿商业商务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更名为“长寿地区提升发展领导小组”,形成《长寿商业商务区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o长寿商业商务区作为南翼之一,将致力于打造集大众创业、文化创意、商贸创新于一体的特色商业商务区,以“三带四组团,特色发展”为总体思路,着力推动苏州河生态文化活动带、长寿路商业商务活力带以及中山北路商贸产业带“三带”的发展,升级长寿湾、大自鸣钟、曹家渡以及沪西工人文化宫“四个组团”的功能,持续推进天安阳光、城市名人酒店、锦绣里地块商品住宅、长寿路D5-6地块商办楼等项目建设。以“城市更新、存量提升”为关键点,围绕“文化娱乐、商务商业、休闲旅游、生态宜居”的发展目标,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升功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能级、做精文化休闲空间提升品质、推动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形成创新驱动强劲、新兴业态集聚、文化特色鲜明、环境品质良好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长寿商业商务区综合服务功能。

三、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

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是长风生态商务区与长征地区一体化联动发展区域,也是普陀区南翼滨河开放活力带的核心区域。按照区委、区政府对长风生态商务区东扩、西进、北拓的总体布局要求,一体化联动区域范围东至曹杨路,南至苏州河,西至真光路祁连山南路,北至京沪高速武宁路,规划面积约13.4平方千米。

5-22 长风、长征一体化区域范围图(长风生态商务区展示馆提供)

其中,长风生态商务区位于中环与内环之间,东起大渡河路(延伸至长风公园和华东师范大学),南临苏州河,北以金沙江路为界,西至真北路中环线,规划面积约2.2平方千米。长风生态商务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北新泾工业区(长风工业区)。改革开放后,长风工业区迎来了一个生产发展较快的时期,新建、扩建工程项目较多,曾有130多家传统化工、机械制造等企业集聚于此。千人以上的骨干企业有上海华丰钢铁厂、上海人民机器厂、上海试剂一厂、上海染料化工七厂、上海纺织器材厂、上海天厨味精厂、上海木材一厂、上海化工机械一厂等。1990年,在全区工业中的比重分别是:固定资产原值6.41亿元,占17.7%;产值13.12亿元,占16%;上缴国家税金1.44亿元,占15%;职工40830人,占20%。20世纪末,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曾经盛极一时的长风工业区大批工业企业迁出,留下许多厂房仓库,违法出租、违章搭建现象普遍,老工业区l待转型。进入21世纪,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给长风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长风从一个传统老工业基地被规划建成景观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为主体的现代生态商务区,成为上海市首批重点推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上海市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被上海市委、市政府誉为“上海老工业区成功转型的典范”。长风生态商务区在建设上海并购金融集聚区的基础上,启动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建设。充分发挥跨国采购中心产业集聚功能,发展外向型、贸易型经济。依托苏州河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美国艺康(纳尔科)、得嘉地板亚太区总部、劲霸男装、饿了么等一批总部型经济落户园区。

 

5-23 美国艺康(Ecolabinc.)大中华区总部大楼(新普陀报社提供,摄于20133月)

5-24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摄于2018511日)

2017年,长风生态商务区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家,远东宏信、闻泰科技、上海安吉、上药神象、广州汇正、逸合项目等多家优质企业注册落地,税收优质企业增加20家。区级税收含房地产区级税收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3%;非房地产区级税收6.98亿元,比上年增长26.03%。引进内资注册资金156.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95%,外资注册资金1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77%

长征地区是一个集商贸、科技、总部于一体的上海市级商圈。区域范围东至桃浦(河)与曹杨新村街道相邻,西至万镇路、花家浜路与嘉定区真新街道相接,南至金沙江路、苏州河以北与长风新村街道和长宁区相连,北至曹安公路与真如镇街道接壤。镇域面积7.67平方千米。长征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抓住了菜篮子工程、麦德龙人驻的机遇,建设了曹安市场、铜川水产市场,引进红星美凯龙、农工商等,形成了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市场群落和商贸高地。进入21世纪,以中环线开通为契机,发展楼宇经济、园区经济,成就市级商圈——中环商务区,并于2015年成功获批成为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并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7个智慧商圈创建活动试点区域之一。“十二五”期间,长征地区抓住轨道交通13号线开通机遇,建设华东师大科技园、普罗娜广场等地铁上盖楼宇,发展“四新经济”,在金沙江路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带。华东师大科技园、长征工业区、新曹杨商务区、天地软件园成为长征地区四大经济园区,商贸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产业、房地产业成为长征地区四大产业,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互联网影视、智慧照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助推形成“一环一路”产业空间布局2

2017年,长征镇完成税收总额52.16亿元,首次突破50亿元。完成区级税收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8%。商贸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区级税收比上年分别增长10.75%,52.44%,31.89%

长风生态商务区和长征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有较强的协同性和互补性,以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推动两个区域联动发展,将会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必将会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截至2016年底,两个区域内共有税收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6家,涵盖现代商贸、食品、制药、电子信息、时尚设计、软件信息、医疗健康等产业门类。

5-25 中环商贸区(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摄于2016720日)

20171213日,2017长风科技金融论坛召开,“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成立,作为重点落地项目之一——“中国科创金融联盟”也于当天正式启动。该联盟是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支持和指导下,由多家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发起成立的社会组织,旨在构建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发现和转化机制,形成创新风险投融资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供科技项目信息、科技项目评估、金融配套、专业咨询、科技投资众筹和项目化撮合等服务。

5-26 华东师大科技园(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摄于2017912日)

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通过一体化联动发展,将在中心城西北区域中环沿线,形成一个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构建产业载体业态丰富,生态绿色、产城融合的新型产业城区。通过建立和完善一体化联动发展体制机制和架构设计,以城市形态和产业能级提升等为重点,形成科技金融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智能科技产业园、国际教育科技园4个产业园。科技金融产业园包括2.2平方千米长风核心区域,聚焦推进入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产业园,包括天地软件园、华大科技园、新曹杨高新技术园区、中环商圈等区域,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文化创意、时尚设计、影视制作等产业,打造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带。以环球港、近铁城市广场、长风大悦城、中环百联、中信泰富、红星美凯龙等为重点,打造品质卓越的市级商贸商圈。智能科技产业园包括国际中小企业总部社区、机器人产业园、普罗娜智慧照明产业园、天地斐讯创新创业园区、118广场等区域,聚焦发展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等领域,打造上海中心城区西北区域科技创新的承载区。国际教育科技园主要包括长风公园、华东师范大学等区域,重点推进生态、人文、科技、教育发展,推进校园、园区的公共资源开放共享。随着区域产业能级、环境能级、管理能级显著提升,这里将形成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北区域的产业高地。

四、真如城市副中心

真如城市副中心东至岚皋路,南至中山北路、武宁路,西接真北路(中环线),北至富平路,规划总面积约6.21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43平方千米。规划总建筑面积达461.3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337.8万平方米。

5-27 真如城市副中心一角(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摄于201858日)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真如地区为上海4个城市副中心之一。20039月,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真如城中心遗址规划及结构规划》。20079月真如城市副中心控详规划正式获得批准,确定了纵横双轴,南北两心、商街合围、带形公园、点轴布局、圈层展开的整体规划。即建成曹杨路商业商务轴,铜川路文化休闲轴,形成铜川路、曹杨路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点和上海西站周边地区两个中心,在曹杨路两侧街坊内,通过人行步道系统设置环通的商业内街,在铜川路南侧形成带状城市公园绿地,沿曹杨路及铜川路推进,形成序列性开放空间。同年11月,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真如城市副中心坚持高标准定位,以建设国际级GBD(GreenBusinessDistrict)和市级CBD为目标。2016年,按照“一轴两翼”功能布局,完成了《真如地区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成立真如地区规划研究工作推进小组,聘请知名专家团队指导,推进真如地区空间发展与规划研究工作,开展真如地区规划评估及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推进新一轮控规修编。曹杨路沿线水果市场关闭,铜川路水产市场、金盛好来福家居市场的整治关闭和红旗村清理整治,解决了长期以来“城中村”的老大难问题,使得6平方千米多的真如副中心地区,终于有望摆脱多年来的“杂乱印记”,为整体规划的推进提供了可能。

2017年,《真如城市副中心2017-2021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以加快建设“一轴两翼”之“北翼”城市转型示范走廊为总体目标,推进各项开发建设工作。2017年完成区级税收9.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7%,其中房地产企业区级税收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5%,非房地产企业区级税收4.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1%。新引进企业产生税收1827万元。引进内资项目377个,新增注册(认缴)资本金约4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8%,外资项目17个,新增引进外资426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08%。未来,真如城市副中心将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服务长三角的公共活动中芯,力争建成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的集聚地、长三角产业金融的汇聚地、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孵化地及长三角高端人士安居乐业的宜居地。

五、桃浦智创城

桃浦智创城北起沪嘉高速公路,东至真北路,南邻沪宁铁路,西至外环线,占地面积约7.9平方千米。其中,以南何支线为界,支线以东面积约3.7平方千米为拓展区,支线以西面积约4.2平方千米为核心区。

5-28 桃浦智创城(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摄于201687日)

桃浦智创城是在桃浦工业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桃浦工业区在发展之初对环境污染治理方面不够重视,长期粗放型方式发展造成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污染”严重,成为了本市十大重污染地区之一,影响周围居民生活。1987年起,上海市人民政府将桃浦环保治理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一,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上海市工业区开发总公司,隶属于市经委直接领导,下设桃浦工业区分公司负责桃浦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的组织、协调和实施。1987820日,桃浦工业区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开始桃浦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其间,工业区内47家企业完成99个治理项目,拔炉34台,关停并转34家企业。

199712月,市政府召开桃浦地区重污染综合整治总结大会,宣布桃浦工业区综合整治完成阶段性任务,摘去了“重污染区”帽子,第一次转型正式拉开序幕。此后,市政府明确将桃浦工业区定位为都市型工业区,要求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在构建现代工业过程中深化后续治理。桃浦地区污染治理任务先后被列入第一、二轮上海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1998年,市经委和普陀区政府制定了桃浦工业区第二轮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明确从治理废水、废气人手,彻底解决恶臭气体扰民问题,整治范围从原来的3.1平方千米扩大到4.5平方千米。

2000年,根据“在发展中调整结构,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发展思路,以原桃浦工业区为基础,化市属存量为地方增量,以标准厂房工业小区建设为主,发展都市型工业。2003-2005年,经市委、市环保局、普陀区政府携手,桃浦工业区继续以都市型工业区为发展目标,注重在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低附加值、高能耗、重污染的传统产品,对一些无法通过就地治理消除污染的工业企业,坚决采取停产、调整产品结构甚至搬迁的措施(即“去劣留优”“提高门槛”)。至2005年,普陀区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污染分布趋于分散。

2006-2007年,根据上海市关于加快桃浦工业区调整发展的有关精神,以及普陀区政府提出建设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要求,桃浦镇调整和修订了工业区的控详规划,加快了土地资源收购和战略储备,完成了楔形绿地一期规划;重点推进中发机电城、中鑫企业广场、康建商务广场、康鹏化学生产研发基地等项目的建设,积极协调桃浦停车场的调整开发。改组改造后的桃浦工业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上海市都市型工业示范区。

200811月,桃浦工业区被认定为市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明确了以总部经济为重要载体,以都市型工业为支撑,融合发展2.5产业的发展目标,并形成五大功能板块:总部经济板块,占地面积82公顷,重点集聚面向长三角的大型企业总部,突显总部经济功能;研发设计板块,占地面积79.45公顷,以产品的研究开发为主,重点发展包装设计、物流设计等;先进制造业板块,面积81.23公顷,打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产业,集聚一批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市场前景的都市型工业企业;商务服务板块,占地面积32公顷,是整个园区的服务管理中心;生态绿化板块,占地面积113.32公顷,占整个园区面积的35%,配合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3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产业集聚,推进建成中鑫企业广场、康鹏化学研发基地、康建商务广场、中发机电城、M50西部桃浦创意园等一批重点项目。这一时期,桃浦地区陆续形成了30余家大型停车场,从外省市满载蔬菜等物资来上海的大型车辆都在此落脚。这儿曾被称为上海“菜篮子工程”的配套设施。

同时,通过滚动实施第三、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桃浦地区污染整治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这一时期,关停染化八厂、敦煌化工厂等13家污染严重及高能耗企业。园区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提高,区域降尘情况由原来的中心城区排序下游上升到中游,区域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多年高于85%,2010年达到92.3%。

2012323日,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韩正到普陀区调研指导工作,提出桃浦转型发展新要求。同月,“桃浦科技智慧城”的名称被正式启用。同年1017日,韩正在桃浦地区转型发展专题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以高起点、高水平来完成桃浦地区转型发展,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调整,打破一切坛坛罐罐。自此,桃浦地区拉开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序幕。201411日,经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上海市桃浦地区转型发展领导小组,73日,市委书记韩正又对桃浦提出了“产城深度融合、低碳绿色生态、城市设计人性化”的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小尺度、高密度、人性化、高贴现率”的城市规划设计要求。在功能区新一轮开发中,积极加强对外合作,组建并运转与临港集团合资的开发主体,借力上海自贸区倒逼机制,率先加强行政审批改革和服务创新,在桃浦地区设立“一口式”项目审批窗口,承接张江高新区行政审批权下放工作,着力形成投资、商务便利化的良好发展环境。

桃浦地区环境治理也随之进入加速期。先后关闭了31家大型停车场,调整了1000多家物流企业、近500家仓储企业,大量集卡离开桃浦,直接改变了桃浦地区交通阻塞、环境脏乱差的状况。为改变能源供应结构,桃浦热力公司于2012年和2015年先后关停了桃浦热力2号站和1号站。至2015年,工业源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做到零排放,氮氧化物排放量小于2010年排放量,完成市下达指标。2015年起,普陀区引人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水平的环境修复公司,参与桃浦地区生态综合修复,共同推动落实土壤的生态修复。

2017829日,普陀区决定,将桃浦科技智慧城更名为桃浦智创城。“智”体现为“智能、智力、智联”的集聚融合,“创”体现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1213日,市委书记李强在普陀调研时,强调要紧盯重大发展机遇,努力做好中心城区产业转型和环境改善优化大文章。普陀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力以赴推动桃浦智创城建设,围绕桃浦中央绿地基本建成、土地收储基本完成和产业功能定位基本明确的“三个基本”目标,突破土地收储、生态修复、桃浦中央绿地建一设等领域工作瓶颈推进桃浦地区转型发展。

5-29 桃浦智创城控详规划图(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2017年底,累计完成土地收储2.67平方千米(4000亩),占应收储土地的90%;核心区累计移交土地达约2.13平方千米(3200亩,含就地转型、保留项目),占已签约土地的80%;完成9幅地块生态修复;中央绿地北三块园林景观工程基本成形、形态初现,“北拓”区域景观方案设计完成;编制完成桃浦智创城开发建设导则;建成桃浦智创城规划展示新馆,英雄一天地、智创TOP、托马斯学校、综合管廊一期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根据《北翼桃浦智创城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桃浦智创城将立足“智能、智力、智联”的目标定位,加快发展以“1+4+X”为导向的产业(“1”是依据产业基础和产业未来趋势,需要聚焦发展的产业,即智能科技产业;“4”是兼顾需要与可能、当前和长远,需要着力发展的四大产业,即健康服务、环保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等产业;“X”即未来由市场机制选择自发演化形成的产业,可根据发展形势、产业规模、利税率、环境友好程度等指标综合考虑)。通过城市功能、先进产业、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实现从老工业基地到绿色生态城区的脱胎换骨式跨越,努力打造上海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之一。

 
(1)普陀区科委提供。
(2)一环,即中环商业商务环。依托中环线两侧的农工商、百联中环、麦德龙、红星美凯龙等商贸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传统商业,加快集聚电子商务类企业,打造现代化智慧商圈,展示长征形象。一路,即创新创业路。要沿金沙江路一线,利用周边的企业、园区、金融、商业配套和地铁交通优势,打造一条集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创客空间、“四新”经济于一体的创新创业之路,展示长征的实力。
(3)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办公室、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党史研究室:《崛起的普陀——改革开放30年工作成果纪实》。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