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从物贸中心到商贸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区的发展重点从传统工业转向商业,成功实现了从老工业区到物贸中心的转型。1984年,中共普陀区委作出“坚持内联外引,以内联为主,加快大楼建设,繁荣集市,发展交通”的决策。中山北路作为区经济建设的重点,列入开发振兴计划。1989-1990年,高达36层的联合大厦和114米高的上海物贸中心大厦矗立起来,打破了普陀区建设的小打小闹格局。进入90年代,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各区县提出要结合加快旧城改造,大力发展地区第三产业的决策。普陀区作为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1)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了全方位发展的一次大机遇。普陀区北接沪嘉高速公路和两条国道,其中的曹安路、曹杨路、中山北路是山东、安徽、江苏等省进入上海的必经之路,便捷的交通给市场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普陀区政府借助地理的优势发展市场经济,最终建成了一个以生产资料交易、农副产品买卖、百货招商、物资交流为主的物资贸易中心,成为上海外联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商品集散地。“十一五”规划中,普陀区又在充分发挥陆上交通区位和各类市场要素集聚的优势基础上,坚持以现代物流业为发展重点,进一步形成商贸物流的区域功能特色。“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坚持“商贸物流”功能定位,围绕建设国际商贸港目标,在总部经济、国际贸易、高新技术等领域实现明显突破。“十三五”规划提出转型发展现代商贸业,集聚高能级、有活力的贸易主体,努力占据营运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西区物贸中心建设

1985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市、区领导根据区域条件,以规划建设中山北路物资贸易街为龙头,大力发展各类专业贸易,由此形成大型的生产资料市场、生活资料市场和便捷的零售商业网络。近百个成规模的生产生活资料市场在全市独占鳌头;各类傍路而起的超大型配送中心成为上海与内地的贸易基地;新型物贸街、商住街和商务中心也开始崭露头角。普陀区利用“车流”带来“客流”,将道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闻名全国的物贸中心。

1.生产资料市场群

1989年,上海物资贸易中心大厦在中山北路落成。大厦内驻有国家级期货市场、各类大型现货交易市场和上海金属交易所,以及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鞍山钢铁公司、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151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大厦内设有超级小型计算机构成的信息网络,包括卫星地面接收、数百个电脑终端、数千门国际国内程控直拨电话,并提供邮电、银行、工商、税务、物价等服务,融销售、信息、服务于一体。物资贸易中心大厦不仅是上海市西区物资贸易中心的龙头企业,而且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物资贸易中心,名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选的中国500家最大服务企业之一,为物资部100家最大企业的第23位。1993925日,经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批准,改为上海物资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2。上海物贸中心大厦融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以其交易手段的现代化和成交量巨大的实力,被誉为“中国物资第一楼”。19904月,上海物资贸易中心金属市场开业后,上海市冶金局、上海金属交易所、上海市有色金属总公司、中国有色金属材料总公司华东分公司、宝山钢铁总厂、鞍山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等30余家工商企业进场交易3

图5-10 1992年10月,上海曹安市场开业(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大型农副产品交易的集聚效应,也带动了全区市场的发展。1979年以后,在真如镇、宜昌路、东新路、曹杨路、中山北路、梅岭北路、杏山路、华池路、甘泉路、洛川路、沪太路、潭子湾等处,开设500平方米以上农副产品市场17个,共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此外,还有小型集市点20个。

1990年,在宜昌路旧货调剂市场的基础上,建成了以经营电器元件和修理业务为主的陕西北路商品调剂市场。1990年,日用工业品市场成交总金额1853.54万元。1991年以来,又新建了上海调剂商品市场、上海西站小商品市场(8)

图5-11 1982年.陕西北路小商品市场建成开放(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陕西北路小商品市场,1982年建成开放,至1990年发展到180余户。上市品种有小百货、服装、童帽、玻璃、陶瓷、皮革、塑料、尼龙制品等80余种,多数是自产自销;还有修理钟表、拉链、配钥匙等服务性行业。市场内进行批量销售的品种有腈纶针织衫、尼龙衫等各种服装,远销新疆、山西、安徽、湖南、辽宁等省区。该商场服务周到,为商贩提供市场信息,组织货源,指导生产,开展代购、代销、代运、代储服务,为顾客来料服装加工,实行裁剪、拷边、缝纫一条龙服务。销售金额逐年上升。至1990年增至1157.83万元,其中批量销售109.43万元。1984-1990年,连续被评为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文明集市(9)

上海曹安路花卉市场开办于1992年5月,是上海最大的室内花卉批发市场。市场占地面积1.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由区工商局、长征乡政府、曹安路街道联合投资500万元。进场经营单位有108户,来自上海市嘉定、宝山、闵行等区和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场内设有鲜切花、盆景、盆花、鱼、鸟、虫及花卉器具、养鱼器械、饲料等各类商品的标准营业用房140余间,另有两个共32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可供举办各种大型艺术展览活动(10)

上海调剂商品市场于1992年10月开设,这是由市供销合作总社主管、市供销物资总公司承办的市级大型交易市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场内设有220个摊位。1992年底,有130余家工商单位和个体户登记营业。其中,较大企业有:市第一商业局、航天局长城工业公司、中华造船厂、上海第二棉纺织厂、上海第一印染厂、寅丰毛纺厂、上海无线电二厂、南汇家电公司、得益物资贸易公司、长江农场等设立经营部。调剂商品有:家用电器、服装鞋帽、钟表眼镜、照相器材、建筑五金、橡塑制品、金属材料、机电设备、摩托车、汽车配件等(11)

上海西站小商品市场开办于1992年12月,是区工商局和上海地铁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以小商品为主、农副产品和多功能餐厅为辅的综合性批发兼零售市场。坐落在上海西站附近的桃浦路88号,市场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配有12条直线电话,总机容量80门,直拨全国各地,同上海城a庙市场、浙江义乌、江苏常熟等同类市场接轨,设摊单位以个体户为主,兼容全民、集体、私营等企业。经营范围有布匹服装、五金交电、文化用品、烟酒果品饮料、农副土特产和其他日用百货。整个市场内共有435个摊位,其中,小商品和服装摊位295个,食品摊位35个,农副土特产等其他流动摊位105个(12)

图5-12 1997年10月,铜川路水产市场建成开业(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上海沪西水产市场(又称铜川水产市场)开办于1997年10月,位于铜川路936号,占地5万多平方米,拥有海鲜、河鲜、冰鲜、冻品、半成品、南北货六大类9个特色交易区。其规模和交易情况享誉海内外,曾经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批发市场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普陀区形成了一个以农副产品、花卉、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汽车钢材、有色金属为主的大规模市场群落,形成了一个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全区50余个市场,有90%集中在西北角,年成交额近5亿元,其中农贸市场成交额在全市同行业中连续多年名列第一(13)。普陀区市场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政府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了各行各业来该区投资。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如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意见》《关于鼓励非区属单位来区经商办企业的优惠措施》等等。同时区政府对工商、税务、审计、物价、规划等有审批职能的部门,建立“一条龙”服务制度,对建立市场实行倾斜政策,放宽经营渠道,方便来该区投资的客户,促进了各类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普陀区的市场建设已形成了国家级、市级、区级等多层次、多类型高、中、低的市场体系。在投资方式上,也打破了政府部门统一投资的模式,实行了集资人股、联合投资等方式。形成了一批相当规模的特色市场,如本市最大的专营汽车零配件和整车的国际汽车商城、陆上运输市场、保健品批发市场。此外,占地70亩的建材市场,占地50亩的东方服装城,占地40亩的科技市场,都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3.零售商业网络形成

1995年,普陀区政府根据居民的消费特点,适时调整、充实部署商业网点,居民购物能做到细小商品足不出户、大件商品足不出村、高档特色商品足不出区,上半年销售额即达23.8亿元,同比增长46%,增长幅度占全市各区之首。普陀区商委在配套新村网点时,把做好“开门七件事”的日常用品供应与改善购物环境结合起来。他们先后拆除一批“散、零、小”的菜场、烟杂店,建起超市式购物中心,同时,努力减少批发环节,又办起6家廉价商店,每种商品平均让利5%-10%。他们还发挥日常消费品货源足、价格廉的优势,扶持街道成立社区商业服务中心,专门为居民购买日用消费品提供服务。居民如需购物,只要填妥有关商品联系卡,交与居委会,第二天便会有人送货上门。随着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乔迁新居所带来的对新家具、新家电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区商委通过市场调研,果断在新村地区建立近10个销售家具、空调器、电冰箱等大件商品的5000平方米的大型商场,居民购买大件货均实行送货上门,使他们足不出村就能如愿以偿。

普陀区在努力挖掘商业潜力的基础上,也着力提高商品层次,让出武宁路、长寿路、宜川路等黄金地段,引进20多家外区名特优商店,老介福绸布店、雷允上药店、市百一店、华侨商店等纷纷前来“安营扎寨”,开办分店,既弥补名特优商店的不足,又满足了消费者购买高档商品的需求。普陀区走结合区情的商业发展道路,不但使居民大大受益,而且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繁荣(14)

图5-13 20世纪80年代末的第四百货商店(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业态,在普陀区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984年10月,全市第一家粮油食品超市——林风自选商店开张,开创了区超市的先河。区属商业企业中山、快乐、永昌、宜川购物中心等集团公司以及曹杨商城、市百四店都发展超市,有的专门组建连锁超市公司。市级的超市连锁企业华联、联华、锦江、罗森、农工商等先后布网开业。普陀区还紧紧抓住沪宁高速公路人城段和真北路、祁连山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引进麦德龙亚洲总部、家乐福上海区总部、欧倍德中国总部、农工商和华联配送中心等大型超市总部,不仅在上海、乃至在全国和亚洲也是首屈一指。

二、现代商贸中心建设

进入21世纪以后,普陀区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在努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过程中,重点聚焦发展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专业服务业,促进区域服务经济的转型发展。商贸业被列为区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普陀区编制了《普陀区商业发展规划(2003-2012)》,根据规划,现代商贸在业态上继续保持“大商贸、大市场”的优势,并据此构成“大商圈、小中心”的商业发展新框架。首先是综合开发“大商圈”,形成一批商业圈,如中环商圈、长寿商圈、武宁商圈,成为知名的购物、餐饮、酒店、娱乐业集聚地,展示了普陀区亮丽繁华的都市风貌。至2010年底,建成大型超市22家、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店11家、专业店19家,建筑面积约151万平方米;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06家,其中消费品市场99家、生产资料市场6家、要素市场1家。普陀物贸市场以2394.70亿元的年成交额排在全国现货市场第一位。各类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全市提供了70%左右的蔬菜、肉类、水产、禽蛋、花卉和水果,对上海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起着指导作用。其次是完善调整“小中心”,社区商业服务功能增强,居民衣食住行更加便捷。以大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和专卖店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并保持着高速扩张的势头。2010年,全区连锁商业网点达621家。

 

图5-14  1996年,德国麦德龙中国总部大楼在真北路1425号落成(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图5-15  1999年1月17日:位于金沙江路1685号的农工商118店开业(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图5-16 2006年,百联中环购物广场开业(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2014年,《加快普陀区商业转型升级提高商业综合竞争力的实施意见》出台,加快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政策环境,推进电子商务产业链协同化发展。上海市商务委与普陀区政府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普陀区‘互联网+’商务创新实践区”建设。中环商贸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并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智慧商圈创建区域。全区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大电子商务推进工作力度,鼓励企业打通线上线下宣传销售渠道,形成有效联动,共同探索电子商务、传统商业、社区服务融合发展的O2O商业新模式,大力推动电商企业在社区设点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十二五”期间,普陀区积极推动商贸业载体建设,不断完善多层次商业体系,大力推进智慧商圈建设。中环商圈、桃浦商圈、长风商圈、长寿商圈、武宁商圈、真如商圈等各大商圈日益成熟,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特色街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大渡河路1550弄特色街建设初见成效,梅川路特色街商业能级大幅提升。社区商业中心日趋成熟,全区有5个社区商业中心列入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其中兰溪路社区商业中心等2个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十二五”期间,本区平台经济发展呈现类型多样、能级较高、载体丰富的特点,基本形成了大宗商品交易、并购金融、专业服务三大类型多个平台经济园区。

表5-5 普陀区主要平台经济发展情况表

平台

主要成效

有色金属交易平台

一“有色金属现货价格指数”(SEMI)全球公开发布

一列入上海市商务委“商贸平台发展规划”

一成功申报入围上海市十大平台示范企业

一被命名为普陀区首家平台经济园区

陆上货运交易平台

一“洋山港集装箱运输交易平台”正式上线

一列入上海市商务委“商贸平台发展规划”

一成功申报入围上海市十大平台示范企业

一被命名为普陀区平台经济园区

中山化工交易平台

一“上海塑料网(聚塑网)”上线

一引进“国家化学品及制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一引进“上海化工研究院检测中心”

电科所国家检测平台

一涵盖了国家低压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中小电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智能电网用(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多个国家级检测机构户端产品

一配套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用户端电气设备研发(实验}中心、国家中小型电机

    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智能电网终端用户端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

    略联盟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工程中心和实验室

一被命名为普陀区平台经济园区

华通铂银交易市场

一召开中国白银年会

一发布“中国白银现货指数CSSI"

普陀并购金融集聚区

一募集资金超过400亿元

一发布“上海普陀并购指数”

此外,总部经济集聚增强。商贸企业总部机构和相关功能性机构加快集聚,总部型商业成为普陀区商贸业独特亮点。全区人驻商贸类企业总部15家,行业涉及电子商务、连锁超市、服装、建材等多个行业。

表5-6 普陀区商贸类企业总部入驻情况表

企业名称

企业类型

瑞童(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绿盒子)

电子商务

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饿了么)

电子商务

月星集团有限公司

家居建材专卖

得嘉亚太(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家居建材专卖

博马努瓦服饰商贸(上海)有限公司(cache-cache)

服装专卖

博优博艾(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织品专卖

星创视界(集团)有限公司(宝岛眼镜)

眼镜专卖

百卡弗(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商品配送

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药品专卖

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

连锁超市

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

连锁超市

万宁日用品商业(上海)有限公司

连锁超市

上海联家超市有限公司(家乐福)

连锁超市

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全家)

便利连锁店

上海迪亚零售有限公司

便利连锁店

随着商贸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也成为普陀区的重要产业。进入21世纪,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是普陀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飞跃。2000年9月20日,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基地暨桃浦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同年11月21日,“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筹建领导小组”建立,上海市政府以2000年42号文正式批准上海西北物流园区成立。根据普陀区委、区政府确定桃浦地区“十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规划,园区将初步建成“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一个区域”的空间布局。“一个中心”即搓浦物流功能中心,“两大基地”即未来岛科技物流基地和江桥物流集散基地,“一个区域”是真南路物流商务区(15)。初步形成融停车、储存、运输配送、信息平台和第三方物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框架。

槎浦物流基地总用地约270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为城市生活提供配送服务及发展第三方物流;基地内包含保税物流中心及陆上货运交易中心两大功能性项目。2000年组建西北物流集团公司,全面负责搓浦基地开发,并启动前期准备工作。2002年普陀区与市交通局合作,建立陆上货运信息交易中心暨上海道路货运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陆上货运配载撮合服务。2007年4月,陆上货运交易中心调整后异地重建。2008年1月,陆上货运交易中心信息平台网站正式开通。2010年9月26日,西北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后,与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共同构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功能中心集聚了华联配送中心、农工商配送中心、乐购配送中心以及美国普洛斯、惠尔物流、量华物流等国内外现代物流配送企业,已形成便捷、高效、灵活的城市配送网络,成为上海市商业配送的重要基地。

图5-17  2002年,上海西北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建立(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2000年,未来岛物流园区启动园区先期开发,规划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厂房27.56万平方米,主导产业为现代仓储、物流、电子、机械等。园区引进被列入国家第八批重大项目和上海市重大技改项目的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医药连锁和现代物流上海医药物流中心项目,以及世界500强企业3家和一批有形象、有规模、有效益的强势企业,如法国的施耐德、美国的艾佩达、日本的佐川急便、芬兰的科尼重机、瑞典的利拉伐以及我国台湾的波力食品和上海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等知名企业。延华智能、先达条码、昂泰科技和盛源集团等企业已在园区建立总部。2007年,未来岛园区内施耐德二期、科尼二期、艾佩达已投入运转,上海科创中心西区分中心、上海现代物流信息产业园、信息产业大厦和科技型企业总部大楼已相继开工,进一步凸显未来岛科技物流园区科技研发功能和经济增长功能。

普陀区还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拓宽武威路、金迎路等道路,积极推进真南路物流商务区功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为物流园区配套的包装、印刷、装配等物流装备业和都市型工业,将真南路两侧规划为物流信息、采购、展示、商务、交易、培训、物流总部办公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楼宇经济,成为西北物流园区及桃浦城市化建设的形象区域和生态区域。同时,加大标准物流仓库建设力度,至2003年,普陀区累计建成标准物流仓库12万平方米,实现物流业税收1.2亿元,逐步形成了城市配送物流和医药物流的功能特色。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增加值1998年为1.31亿元、2003年为2.60亿元;在区增加值比重中1998年为3.74%,2003年为4.46%;在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中1998年为5.45%,2003年为6.94%(16)

“十一五”期间,区物流业年均增长7.7%,完成区级税收1.4亿元,占全区区级税收比重达到3.5%。美国普洛斯物流、联华超市配送中心、乐购超市配送中心、上海医药物流、家乐福、施耐德等37个物流项目建成运营,承载70%的市内商场、超市配送业务,形成城市配送物流和医药物流的产业特色。物流业高端化发展稳步推进,合作成立“同济大学中国物流研究和培训中心”以及苏宁电器物流基地、神舟数码物流供应链总部等一批优质项目。

图5-18  2010年,法国施耐德电气上海物流中心落户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园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摄于2016年8月6日)

 2007年,普陀区委在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将进一步形成“商贸物流”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陆上交通区位和各类市场要素集聚的优势,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业为发展重点,建设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区(17)。普陀区现代物流业向着规范化、有序化、标志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保税物流中心、陆上货运交易中心、跨国采购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普陀区商贸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等专业平台发展能级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商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多层次、多业态的商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中环商圈发展成为市级商业中心,长寿、长风等区级商圈逐步调整发展,曹杨、甘泉被评为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经过从物贸中心到商贸中心的数十年建设,曾经的“下只角”、棚户区、重污染区已成为历史,普陀区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涅檠重生,成为上海市、长三角乃至闻名全国的商贸枢纽,在长三角一体化联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一个龙头”是浦东开发开放,“三个中心”是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
(2)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89页。
(3)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88页。
(4)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89页。
(5)姚慧玲、钟和柯:《以农副产品交易、百货招商、物资交流为主普陀区建成市场群落》,《文汇报》1994年3月16日,第2版。
(6)(7)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84-485页。
(8)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89页。
(9)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90页。
(10)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86页。
(11)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90页。
(12)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91页。
(13)荒岛:《建设大市场促进大流通》,《文汇报》1994年11月3日,第8版。
(14)范小锋、王佑云:《遍布销售网点建设大型商场引进名优商店普陀区商业空前繁荣上半年销售额达23.8亿元,增幅居各区之首》,《文汇报》1995年8月24日,第1版。
(15)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办公室、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党史研究室:《崛起的普陀——改革开放30年工作成果纪实》,2008年,第80-81页。
(16)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1991-2003)》,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646-6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