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述

(一)

 

普陀区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上海市西部的陆上交通要冲。地处上海市西北部,东与闸北区交界,南与长宁区、静安区毗邻,西与嘉定区接壤,北与宝山区相连。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机关大院坐落在大渡河路1668号,东南距市中心人民广场7.5公里,西南距虹桥机场8.4公里,东与上海火车站相距4.7公里,北靠沪宁铁路的上海西站和沪嘉高速公路,南出大渡河路即可驶上沪宁高速公路人城段。真南路和曹安路分别是204、312国道的起始段,苏州河,内、外环线及轨道交通三号线贯穿区境。

普陀区建区历史不长,区境在唐天宝十年(751年)以前隶属昆山县,自天宝十年建华亭县开始,南、北境先后分属华亭、昆山、上海、嘉定、宝山等县。清代,北部属宝山县,南部属上海县。现有境域在19世纪末尚为乡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苏州河以南大部分地区被辟为公共租界,开始了城市化进程,逐步成为市区的一部分。民国16年(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后,境域内公共租界外的其他地区分属真如、彭浦、闸北、蒲淞、法华等区。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在原汪伪政权第十三警区范围内,建立第十三行政区,设置区公所。民国36年1月(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因境内有普陀路而改称普陀区,区境东、西、北均以苏州河为界,南以安远路、长寿路为界,面积2.65平方公里,人口13.05万人。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1950年6月,普陀区人民政府成立。7月,第一次扩区,从新泾、真如、闸北3区划人苏州河以北、中山北路以南土地4.11平方公里,人口96078人。1956年后,又陆续划人真如、大场、西郊等区和宝山县部分地域。1984年,划人嘉定县真如镇及长征、桃浦两乡部分地域以及宝山县彭浦乡部分地域。1990年底,全区总面积29.88平方公里,为市区总面积的4%;人口增至76.33万余人,为市区总人口的9.74%。辖13个街道、1个镇,即中山北路、长风新村、甘泉新村、石泉新村、东新村、朱家湾、沙洪浜、沪太新村、宜川新村、胶州路、曹杨新村、曹安路、普陀路街道和真如镇。1992年,划人长征乡、桃浦乡全部,区域面积增至54.11平方公里。

此后,境域作过微调,街道、镇区划有过数次调整。

2003年,区域面积54.9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4.53万人,外来流动人口18.85万人。全区共有44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1.37%。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回族,有926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全区辖6个街道、3个镇,分别为长风新村、长寿路、甘泉路、石泉路、宜川路、曹杨新村街道和长征镇、桃浦镇、真如镇。街道、镇下辖有210个居(村)委会。

 

(二)

 

清末、民国时期,普陀区是上海重要的工业区之一。早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族工商业者在苏州河南岸(今西苏州路)创办全区第一家半机械化的大有榨油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创建上海第一家生产机制面粉的阜丰面粉厂。随着公共租界的扩展,道路的辟筑,水、电、煤气管线的敷设,民族实业家先后在此建立榨油、面粉、纺织、造纸、印刷、橡胶、搪瓷、烟草、机器制造等工厂。与此同时,外商(主要是日商)也在此开设工厂,发展纺织工业。民国26年(1937年),境内共有民族工业企业750家,职工5.4万余人,外商资本工业企业26家,职工2.67万余人,官僚资本工业企业1家,职工100余人,形成以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基础的工业区。“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上海沦陷,民族工业遭受严重损失,阜丰面粉厂、申新二厂、申新九厂、统益纱厂、华生电器厂等一批中小型企业纷纷关闭停产。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受一批日伪企业,境内的官僚资本工业企业由1家扩大到13家,外商资本工业企业减少为7家,民族资本工业企业增至840家,普陀区工业得到短暂的恢复。1949年5月,境内共有大小工厂860家,职工9.27万人。其中民族工业企业840家(29人以下小厂660家),职工6.42万人;官僚资本工业企业13家,职工2.76万人;外商资本工业企业7家,职工800余人。

20世纪中叶境内工人众多,他们大部分是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破产农民和因战争而逃来上海的难民。工人们在工厂里做工,所得工资仅能维持生活,因而多在工厂附近的河湾滩地搭棚栖身。其中,苏州河旁小沙渡一带著名的“三湾一弄”(朱家湾、潘家湾、潭子湾、药水弄)棚户区就是工人们的集聚区。棚户区多是矮小、阴暗、潮湿的草棚、简屋、“滚地龙”,没有马路,没有水电和公共卫生设施,排水靠几条淤塞的臭水沟。生活环境恶劣,居民生活水平低下。

普陀区的商业集市始于元代延柘年间(1314~1320年),为区境西北部真如寺前方形成的商业集市。清代,真如镇商业鼎盛时有大小店铺200余家。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沿苏州河的曹家渡、小沙渡等渡口开设50余家小商店。20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兴起,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一带,陆续开设商店。民国18年(1929年),在苏州河以南城区形成新的商业中心。1949年5月,全区有124个行业3100余家私营商店,但规模小、档次低,主要集中在长寿路中段和真如镇两处。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区境内始设新制小学——真如公立初等小学堂(今真如第二小学)。民国14年(1925年),潘氏公学始在境内设初中部。此后,区境陆续开办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小学,分布在苏州河南和真如地区。药水弄等棚户区则分布着一些私塾。民国35年(1946年),区境内失学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的65%,有些儿童被生活所迫,沦为童工。1949年5月,区境仅有公立中、小学各1所,私立中学2所,私立小学32所;全区在校中学生1146人,儿童入学率40%,职工中文盲占75%以上。

20世纪初,随着境内苏州河畔工商业的兴起,一些营业性的茶楼,书场,电影院,游乐场和沪西大舞台、共舞台等简陋戏院陆续开办。境内居民,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生活始终处于较低层次。

民国6年(1917年),在劳勃生路创办的广益中医院,为沪西地区首家中医院。民国16年(1927年),区境始有西医院——沪西劳工时疫医院。中华民国时期,全区卫生条件极差,天花、霍乱、伤寒等急性传染病经常流行。至1949年5月,区境有医院4家、卫生事务所2所,仅有病床112张,每千人均病床0.07张;医技人员312人,私人开业医生171人,每千人均医技人员2.39人。体育设施更是落后,除少数大工厂有简易的运动场地外,没有区级的公共体育场所。群众体育活动主要是民间武术和学校、工厂开展的球类、田径运动等。

普陀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民国8年(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境内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所属工厂五、六千工人率先举行反帝罢工,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民国9年(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成员李启汉到小沙渡地区锦绣里创办工人学校,开展工人运动。民国13年(1924年),小沙渡地区成立沪西中共第一个党员小组。民国14年(1925年),举世闻名的五卅运动首先是从区境开始的,其时,境内有6万余工人坚持罢工近百天,共产党员顾正红、工人领袖刘华先后壮烈牺牲。北伐战争期间,区内工人先后3次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民国21年(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小沙渡地区工人在刘少奇领导下,举行反日大罢工,组织慰劳队、运输队、救护队,支援十九路军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区内工人阶级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反饥饿、反独裁、反内战斗争。在解放上海战役中,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工人、学生、店员广泛开展护厂、护校、护店斗争,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作出贡献。

 

(三)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区接管委员会进行政务接管和民主建政工作,恢复和发展生产。自6月开始,陆续接管13家官僚资本企业,将其建成为第一批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对840家私营企业,逐步通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等方式,将其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0年6月,中共普陀区委、区人民政府成立,着手领导全区人民开展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城市管理、改造和建设工作。1951年,在境内兴建上海市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

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54年,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分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全区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时,全区进行较大规模的工业行业结构调整,在区境西南和西北部,新建北新泾工业区和桃浦工业区,发展化工、医药、机械、仪表、铸造、轻工等新的工业门类。普陀区逐步成为各类工业竞相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区。随着工业的兴起,人口聚住区的变迁,在长寿路、西康路、朱家湾、曹杨路等地区调整商业网点,增设中高档商店。新建曹杨中学、长寿路小学、区妇产科医院。配合市政府新辟金沙江路、大渡河路、武宁路等道路。1957年,超额完成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

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为完成工业总产值一年内翻一番(达到32亿元)的高指标,组织54家工厂、单位22万人次参加土法炼钢,结果炼出的产品均不合格,致使该年工业总产值实际只完成22亿元。1959年,开展“反右倾”运动,把怀疑高指标,对瞎指挥、浮夸风不满的人打成“右倾”。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失误的影响,区内一部分工厂因原材料不足停产,市场供应紧张,区域经济和居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1961年,开始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降低生产指标,停关一批工厂,迁出一批工厂支援外地,精简区级机关、财贸、工业、文教系统的干部、职工。1963年,压缩城镇人口,减轻城市负担。抽调3000多名干部职工到崇明岛围垦土地800公顷,成立上海市普陀区畜牧农场,改善了全区副食品供应紧张的状况。1965年,全区经济状况好转,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走向社会“破四旧”。1967年1月,区委、区人民委员会被造反派夺了权。此后,又开展“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等,全区的工作秩序、企业的生产秩序全被打乱,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全部关闭,市政建设和公用事业发展、住宅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建设和科、教、文、卫、体事业遭到全面破坏。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全面整顿经济秩序。区属工业的广大职工克服原材料、燃料和电力供应不足的困难,使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和发展。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普陀区全面开展拨乱反正工作。

 

(四)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普陀区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84年,区委提出将普陀区建成上海繁荣的“西北大门”,并开始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实施旧城改造。1985年,区委、区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城建、财贸和集体工业等系统中,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等各种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并同步开始进行教育体制、卫生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1986年,区委在中共普陀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把改革放在首位,艰苦奋斗,全面开创普陀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此后,对普陀区的交通综合优势和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综合工业区优势等作了深入的实地调查、论证,并取得了共识。同年,制订《普陀区1986~199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开始实施“七五”计划。1987年起,工业、商业系统推行或试行租赁经营、职工优化组合、职工集资入股、企业产权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1988年,全面清理整顿公司和行政事业单位乱收费,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控制消费基金增长。在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中,区委、区政府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稳定社会秩序。1990年,全面整顿经济秩序,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物价上涨和区属经济滑坡,积极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形成环绕曹杨、曹安等路段的市场群落,同时,调整产业、产品、商品结构,增加经营品种,扩大销售和出口创汇。至1990年底,“七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基本完成。

1990年,区财政收入完成2.44亿元,比上年增长0.47%;区工业总产值81.79亿元,占全市市区工业总产值的7.5%;区商业营业额28.15亿元,其中集市贸易成交额2.79亿元。新建住宅面积65.7万平方米,改造危房面积0.89万平方米。全区绿化总面积305.9公顷,绿化覆盖率12.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2平方米。共有命名道路121条,道路总长度127公里,总面积212万平方米。全区使用管道煤气的居民12.7万户;建道路排水管道13.84万米,各类泵站47座。共有中学35所、小学78所、幼儿园217所,儿童入学率99.9%以上。有科研院所、科技机构73个,各类专业科技人员5.1万余人;大型文化设施13座;区属体育场馆8个;医疗机构22个,医技人员5432人,病床2441张。

在1978~1990年的13年改革开放中,普陀区积极调整第二产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市政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使普陀区的主要功能逐步由原来的工业和居住区向物资贸易中心区发展。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原先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市政设施薄弱、交通道路拥堵严重、居民住房困难、社会事业相对落后的“又大又破”现象得到初步改善。

 

(五)

 

1991年4月,普陀区的“八五”计划提出要逐步把普陀区建成初具规模的内联中心和商品集散地,逐步建成区属经济比较发达,二、三产业各具特色,居住环境优美、整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城区。此后,抓住经济形势好转的有利时机,全区继续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和租赁经营,进行劳动人事、医疗等方面制度的改革,试行上岗合同、岗位技能工资制、岗位承包责任制、干部招聘、医疗费定额包干等改革。同时,加快中山北路物资贸易街的开发、建设,继上海物资贸易中心大厦建成运行后,在中山北路两侧,发展了一批以经营生产物资为主的商店。对长寿路商住街进行大规模改造建设,撤、并、迁、装修了49个门店,增加商业面积2600平方米。1992年,全区改革逐步深入,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200多家工商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制,15家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在半数以上企业进行效益工资、计件工资、提成工资、承包计奖等分配制度改革。组建了快乐食品公司、白玉兰饮食经营公司两个集团型公司,区工业总公司和一批行政型公司转轨为经营性公司。劳务市场、人才交流市场、金融证券市场发展迅速。加快了内联外引的步伐,批准外地来沪企业194户、引人投资1.9亿元。中山北路物贸街的开发取得较大进展,11幢商贸大楼开工,四通国际科技商城、浦发广场、华源世界广场、长城大厦、白兰大厦等正式签约,沿街原生活资料商业网点,全部调整为经营生产物资网点,为形成上海西区物资贸易中心打下了基础。

1992年7月,市政府将长征、桃浦两乡全部划归普陀,区域面积增加25.2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扩大,为普陀区发展房地产业、物流仓储业、都市型工业和经济园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发展新战略。上海从改革的后卫变为前锋。12月,中共上海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把上海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思路。作为中心城区之一的普陀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1993年的中共普陀区第五次代表大会,以及其后召开的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等数次会议确定了普陀区的功能定位、经济布局和总体发展思路。确定在开发建设中山北路物贸街的基础上,把普陀区建成上海物资贸易中心和亮丽的“西大堂”,实施“南、中、北”三片联动发展的经济和城市布局。南片,即内环线以南区域,主要建设长寿路商住街、中山北路物资贸易街和武宁商业中心,实现“双龙戏珠”;中片,真北路以东,中山北路以西地区,主要建设曹杨、宜川、长风、真如社区中心;北片,为长征、桃浦镇,主要建设工业园区、市场群落和万里、新村、白丽等大型住宅区。自此,普陀区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1994年起,区委、区政府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行“抓大放小”策略,先后组建、改建童的梦、倍福来、上海中环投资开发、上海西部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改制、拍卖、转让、重组300多家小企业、老公司。同时,重点加强新长风工业区、桃浦工业区的建设。为加快实现建设上海物贸中心的目标,区政府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和招商引资,重点开发中山北路物贸街和长寿路商住街。1995年,以生产资料为主体的市场群落初步形成,全区建成各类市场85个,其中生产资料专业特色市场年成交额49.9亿元。旧区改造大范围展开,拆除各类危棚简屋,建成甘泉北块和长寿新村两个住宅小区,完成中山北路内环线工程等一批道路工程,改善了市政基础设施。1996年,是实现普陀区大变样的关键之年。按照“以路兴区”、“建设西大堂”的思路,大规模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国家重点工程沪宁高速公路人城段道路拓宽和形象景观工程、曹杨路拓宽工程、长寿路拓宽前期动拆迁工程,以及铜川路、武宁路、新会路、古浪路等路段的拓宽工程,新增道路面积15万平方米。实现旧区改造面积25.6万平方米,住宅开工面积44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7.16万平方米。这些工程的完成大大改善了普陀区的交通状况、城市面貌和投资环境,增强了吸引力,为建设“西大堂”创造了条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扶植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税源潜力大的关键项目和骨干企业。全区99个各类市场,年成交总额达126.9亿元,年税收50万元以上的企业税收额占区总税收的一半以上。加强了吸引外资和国内经济合作力度,批准引进外省市企业130家,注册资金2.5亿元,批准成立“三资企业”55家,协议吸引外资1.28亿美元。积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扩大规模经营,加大资产组合力度,着手改建真如商城股份有限公司、中山物贸(集团)有限公司、宜川购物中心、天承、快乐、万千投资开发等企业集团。1997年,随着上海市开发建设的重点逐渐向内外环线之间转移,普陀区成为市重点帮助和支持的地区之一。抓住上海市大建设、大发展的机遇,普陀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大规模投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是年,固定资产投资2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9.2亿元,长寿路、真南路拓宽工程、上海东方服装批发城改造工程等一批对普陀发展影响重大的项目陆续完成;农工商超市总公司等落户普陀。星云经济区引进350个项目,完成总收入4.2亿元,利润1852万元。街道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销售额48.68亿元,创利2.42亿元,上缴税金1.63亿元。

1993~1997年,普陀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快速增长期。短短五年,全区经济总量提升很快。1997年,区级增加值从1992年的10.29亿元增加到31.12亿元,年均增长24.7%;财政总收入从1992年的3.16亿元增加到11.55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收入从1992年的3.16亿元增加到8.14亿元;商业销售额由1992年的35.30亿元增加到151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从1992年的12.13亿元增加到45亿元;出口商品拨交额从1992年的1.22亿元增加到7.3亿元;市场成交额从1992年的4.1亿元增加到150亿元;协议引进外资由1992年的1.05亿美元增加到2亿美元。商业服务业依托新的交通和区位优势,经过5年的布局调整和市场开拓后,逐步形成市场群落、社区中心和便民利民网络。以麦德龙、家乐福、市百一店沪西店、亚新生活广场、宜川购物中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商业设施投入使用。房地产业结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旧区改造和住宅建设,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经济支柱。第二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结构调整、企业改制重组和优化组合,工业销售产值增长3.7倍;新建的长征、新杨工业园区已有50多个工业项目落户;以复星高科技集团公司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多元办学格局,新开办25所中小学;先后改建和建成区文化馆、沪西电影院、桃浦文化馆、长风文化馆、普陀体育中心等一批文体设施,继续保持了全国“田径之乡”的荣誉称号。经过五年奋斗,全区投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有根本性的转变。道路面积增加81万平方米,完成曹杨路、光新路、武宁路、长寿路等路(段)的拓宽和延伸,建成光新路立交桥、真北路立交桥等桥梁。新增宜川、镇坪、梅川、真光等一批电话局房,电话网容量达到47.36万门;新增3.5万伏变电站3座,11万伏变电站1座,基本消除了低电压区;民用煤气气化率达到94%。旧区改造和住宅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先后对平江小区以及曹杨路、中山北路、长寿路沿线的66幅地块、84万平方米棚户简屋进行了改造,动迁居民3.28万户,竣工住宅面积451.46万平方米,全面建成真光七、九街坊和桃浦六、七村,沙田花园等16个完整街坊,开发了万里村、泰东、泰西新村、真建村等5块动迁基地。新增绿地57公顷,1997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6.72%。建成烟尘控制区29.8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控制区18.54平方公里,完成桃浦工业区重污染摘帽,实施苏州河先行段整治,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1998年,在中共普陀区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区委提出今后五年任期内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在抓紧前三年完成“九五”计划的基础上,以确保财政收入增长为标志,力争主要经济指标五年翻一番;以重点改造潘家湾、潭子湾、王家宅为标志,实现旧区改造的新突破;以建设“九路七桥二线一匝道”为标志,逐步形成区内道路交通网络;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为标志,初步建立城市现代化管理体系;以建成一批文明社区和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设施为标志,推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区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在普陀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区政府制订的普陀区面向新世纪建设“十个一批”支撑目标体系的计划(普陀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具体细化)。自此,普陀区转入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新阶段。是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和国内市场疲软的冲击,全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区委、区政府率领全区人民在经济调整中求生存,在发展中求提高。围绕“十个一批”支撑目标,逐步发展形成精细化工业、包装印刷纸制品业、机电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木材家具制造业、服装服饰业6个工业支柱行业。年底,这六大行业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总值的45.74%。重点扶持复星集团等一批小巨人型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私营企业。重点发展规模商业、社区商业、专业贸易市场和大型餐饮服务业,使区域商业特色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999年,以旧区改造、老宅基改造、新区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为主体的房地产业成为区的支柱产业;区内大型卖场框架基本形成,宜川、曹杨社区商业中心初具规模;旅游、餐饮服务业和专业贸易市场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华通有色金属交易市场成为全国首家指定的白银交易市场;联华、农工商等大型配送中心带动了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散,普陀区逐步成为上海重要的物流配送集散中心之一。

2000年,全区经济开始加速发展,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实现增加值41.57亿元,财政总收人17.66亿元,其中区地方财政收入12.7亿元;工业销售产值完成63.58亿元,商业销售收入完成211.33亿元。房地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实现商品房预售建筑面积127.5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成交金额47.24亿元;实现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125.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1%,成交金额42.80亿元;存量房交易面积28.84万平方米,成交金额7.14亿元;售后房上市交易面积18.77万平方米,成交金额4.82亿元。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同时,加大了社会保障工作力度,推进市场化就业安置,大力发展非正规劳动组织和公益性劳动组织就业安置,全年共安排下岗、失业人员3.21万人次,实际净增就业岗位7605个。为5474人办理了协保手续,对承诺托底的534名就业特困人员实行保护性安置,培训下岗、失业人员6480人次,全年发放失业救济金12249万元,发放社会救助金2670万元。依法行政工作有效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落实,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行风评议工作不断深入。实施行政区域调整,将原来的14个街道、镇,调整为9个街道、镇,完善和加强了基层政权组织建设。

是年,编制《上海市普陀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纲要》完善了把普陀区建设成上海物贸中心和上海亮丽“西大堂”的功能定位。强调努力形成“一业特强、四业并举、二业拓展”的新产业体系,即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壮大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都市型工业、旅游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拓展培育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两大新型产业。要求继续优化“南、中、北”三片联动发展的城区布局,重点发展苏州河沿线和长寿地区、长征新城等区域。目标是将普陀区建成面向全国和世界的现代贸易集散地,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2001年,房地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继续加快发展步伐,商品房建筑面积同比增长45%,存量房交易(建筑面积)同比增长74%,售后房交易(建筑面积)同比增长98%。都市型工业发展进人新阶段,新建标准厂房63万平方米,华师大科技园区、武宁科技园区正式启动。红星美凯龙、欧倍德、真光乐购店等一批大卖场开业,以房地产业、工业、物流业、商业为主体的产业框架初步形成。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工作有了新的提高,顺利完成以“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APEC会议为重点的地区保卫工作。

2002年,普陀境内的上海西北物流园区建设全面启动。该园区是上海“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四大综合性物流园区之一。建园之始,便加紧建设物流标准仓库,陆续引进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上海医药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等现代物流企业,逐步形成“两个基地”(未来岛和搓浦)、“一个中心”(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的物流产业布局。加上锦江麦德隆现购自运有限公司、上海联家超市有限公司、农工商超市有限(集团)公司等境内外大型超市在普陀相继开业,普陀区基本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配送的区域经济特色。房地产业继续发展,建设中远两湾城、上海万里城、长征新城等一批优美住宅区,住宅竣工面积160.4万平方米,房地产业税收达到7.5亿元,增加值2.92亿元,占全区增加值(51.7亿元)的5.6%。股份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混合经济和非公经济税收占全区税收83%左右,多种所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普陀区经济的主体。

1998~2002年,普陀区从经济调整开始,迅速进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全区经济总量再次快速提升。2002年,实现增加值51.7亿元,是1997年的1.66倍,年均递增10.7%。实现财政总收入32.6亿元,是1997年的2.8倍,年均递增23%,其中区级财政收入21.9亿元,是1997年的2.7倍,年均递增22%。实现工业销售产值92.5亿元,是1997年的2.04倍,年均递增15.3%。实现商业销售营业额229.68亿元,是1997年的1.52倍,年均增长8.78%。

五年中,吸引国内注册资金93.1亿元,合同外资5.67亿美元。市政道路建设共投入39亿元,以“九路七桥二线一匝道”建设为重点,新建、辟通、拓宽了新村路、外环线普陀段、武宁路桥、金沙江路匝道等一批道路、桥梁设施。完成了普陀区第一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实现了大气污染达标排放和环境噪声达标。2002年,绿化总面积739.7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15.8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47平方米,基本形成环、楔、廊、园绿化体系,长寿公园、中环绿地、祥和公园等一批绿化精品先后建成,绿色家园初露端倪。经过五年努力,完成中小学校舍达标工程,形成“东南中西”四大医疗中心布局,新建、改造28275平方米文化设施。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徐虎,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查文红等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创建市级文明社区、镇7个,市级文明小区147个,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称号。建立起以政府救助为主渠道的多元化多形式的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政府促进就业、市场引导就业、个人自主就业的运行机制。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区形象初步形成。

2003年1月,中共上海市普陀区第七次代表大会确定普陀区新一轮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新世纪开始,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设新普陀。”“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标志是——基本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形象,基本展现上海物贸中心和上海‘西大堂’的综合功能,基本保持经济在全市中心城区的中等发展水平,基本建立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多重保障机制,努力把普陀区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现代化新城区。”

是年,新一届区委、区政府上任伊始,便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考验。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依靠全区人民,按照“有力、有序、有效”的防治方针,落实防治措施,加强源头控制,防范疫情输入。建立了高效运转的指挥体系和疫情监测网络,构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群防群控网络,防止了疫情发生和传播,使全区“非典”病例为零。在防治工作转入常态后,制订《普陀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普陀区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着手新建区疾病控制中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在抗击“非典”的同时,努力克服“非典”、夏季持续高温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把握宏观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坚持优化结构,提升能级,注重内涵发展,继续发展壮大房地产业、商业、都市型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型产业三大新型主导产业。房地产业,积极调整房地产开发结构,加大商务楼宇、宾馆等设施的建设,实施土地储备,规范土地出让制度。商业,按照“大商圈、小中心”的商业规划格局,加快调整商业业态,完善商业布局,基本建成曹杨、桃浦、宜川、长风等社区商业生活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建设实现突破,长征市场服务中心竣工,汽车服务业形成集聚效应,一批集展示、销售、维修、信息和零配件配置服务的汽车专卖店落户普陀。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的未来岛基地、搓浦基地加快开发,上海市科技服务总汇和上海现代物流信息产业园开始市区共建,推进上海武宁科技园、华东师大软件学院和华东师大科技园建设,启动区科技大厦建设。同时制订《普陀区关于加快区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动万千集团和银城公司等企业新一轮改革,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和事企分开工作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全区实现增加值58.3亿元,财政总收入43.28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收入27.75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09.6亿元,商业销售营业额24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5亿元,市场成交额319亿元,外贸出口2.3亿美元。全年商品房预售面积300.28万平方米,预售金额170.02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281.8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31.03亿元。吸引内资企业注册资金37.11亿元,合同外资1.65亿美元。

以上海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促进市容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新的发展。全区绿化总面积833.89公顷,绿化覆盖率17.60%,公共绿地总面积35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22平方米。建成长寿、长征、长风三街道(镇)基本无燃煤社区,64%的居民家庭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体系,社会促进就业责任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新增岗位30957个,城镇失业登记人员控制在14500人以内。发放各项社会保障金7900万元。在全市率先成立区开业指导服务社,启动小城镇社会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全年发放低保救助金等5201万元。

2004年,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一手抓治理,一手抓调整”方针。继续调整区房地产开发结构,强化土地规划和供应调整,压缩商品住宅开发用地规模,增加商务办公、商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的规划用地和供应。住宅项目新开工面积有所减少,同比下降17.24%。调整商业布局和业态,甘泉、真如、长风社区商业生活中心的改扩建工程顺利实施,时代超市、家乐福万里店等一批立足社区、品牌优、规模大的综合型商业设施建成营业。加快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建成开业,长风生态商业区被列为上海规划建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真北商务区五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武宁商务区的明珠国际广场项目开工建设,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的公共型保税仓库进入运行,一批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落户园区。区商业销售营业额(257.6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31.7亿元)名列全市中心城区前茅。招商引资质量继续提高,全年引进内资企业1631户,注册资金56.15亿元;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61个,合同引进外资1.93亿美元。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实施市政府的“万人就业项目”等实事工程,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5124个,完成全年目标的135%。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按照“应保尽保、应业尽业、应帮尽帮”的原则,加强对困难人员的分类救助,全年发放低保金等各类救助金5189.8万元。

2005年,继续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区委提出“一手抓调控,一手抓发展,在调控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解决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该压缩的压缩,该上马的上马,全区经济发展没有出现大的起伏,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区级财政收入完成45亿元,实现三年翻一番。房地产业在调整中健康有序发展,商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实现商业销售营业额276亿元,同比增长7.34%。都市型工业在调整中发展,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44.15亿元,同比增长9.45%。新兴产业形成良好发展态势,长风生态商务区首批商务楼开工建设,长寿综合服务带一批商务楼宇投入使用,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各大物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在调整、发展经济的同时,继续加快重大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建设,积极配合做好中环线等市重大市政设施建设,全面开展轨道交通7号线、11号线前期工作。继续转化政府职能,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坚持以社区为基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人开展基层安全创建工作,全面推进预防犯罪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建立城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加强安全生产、公共场所安全保卫,荣获2001~2004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

2001~2005年,是普陀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个快速增长期,也是普陀区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质量,加快转型、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经过五年调整和发展,“十五”计划的经济和社会指标全面超额完成,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区级增加值从41.57亿元增加到72.50亿元,年均增长11.77%;财政总收入从17.66亿元增加到78.80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收入从12.70亿元增加到45.02亿元,年均增长28.80%。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4.90%,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1663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0家。全区共引进内资注册资金202亿元,合同引进外资7.24亿美元;引资质量有较大提高,引进企业的户均规模明显增大;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累计实现外贸出口13.22亿美元,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加快了转型工作。长风生态商务区、真北组团商贸群开发提速,长风生态商务区控详规划已获得正式批复,完成70%的土地收购储备,商务楼、市政配套设施、公共绿地等工程建设逐步开展。长寿综合服务带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上海西北物流园区初具规模,区域内建成物流标准仓库60.80万平方米,正在积极申报保税物流中心,形成了城市配送物流、医药物流的保税物流的特色。旧区改造实现重大突破。拆除东新村、顺义村等大批旧区和农村老宅基136.15万平方米,完成平改坡改造建筑面积192.45万平方米,新开工住宅建筑面积1079.44万平方米,竣工住宅建筑面积962.22万平方米。完善区域道路交通网络框架,完成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50.20亿元,改建、新建、拓宽、辟通外环线二期、真华路等30条道路,累计新增道路长度21公里。新增公共绿地20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人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保持在98%以上;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设施体系和服务体系;新增就业岗位11.85万个;9个街道、镇全部建成市级文明社区、文明镇,84%的居民生活在市、区两级文明小区内。

 

(六)

 

1991~2005年,是普陀区超常规发展的15年,在这改革开放的攻坚战中,普陀区坚持“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凭依交通综合优势、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坚持“退二进三”,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贸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科技型产业以及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天道酬勤,艰辛的奋斗和拼搏,终于换来丰硕的成果。放眼今日的普陀,昔日落后的老工业区和城郊居住区,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一举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亮丽的“西大堂”。区域经济经过两波快速增长,保持着上海中心城区的中等发展水平;社会事业全面实施跨跃式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现代化城区形象正在形成。但是,由于一些历史造成的原因,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问题和不足。经济结构还不够理想,支柱产业在不同程度上面临新的挑战,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整体提升三大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商业、工业的发展能级,努力培育三大新型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以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业为主的科技型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区域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旧区改造任务仍然相当艰巨,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区管理的任务还很繁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尚须进一步推进,才能使城市更繁荣,环境更美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仍然很大,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等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给予关注和更好的解决。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以及机关自身的建设和公务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应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回顾普陀改革开放的历程,目睹普陀今日的变化,展望普陀新一轮发展的总体目标——“全面建设和谐新普陀”,一定能够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