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党史研究工作

第一节  党史资料征集

1991年4月,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区委党史研究室,归口区委办公室。区委党史研究室机构设立后,在继续征集沪西地区民主革命时期党史资料的同时,逐步将重点转人征集社会主义时期党史资料。

一、民主革命时期

1991年起,区委党史研究室多次采访曾参加1925年“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共“八七”会议代表,中共早期刊物《向导》、《布尔什维克》编辑郑超麟(曾多次被捕人狱,1979年任上海市政协委员),获一批有关“托派”的珍贵资料,为中共党史有关“托派”及其他重大史实研究提供重要史料。1992年起,连续数次采访“沪西共舞台事件”幸存者、后任延安时期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主编、解放后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等职的温济泽。1994年,采访曾任中共沪西区委常委、后任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代理书记,解放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中顾委委员的帅孟奇。

1995~2003年,区委党史研究室先后采访一批老同志:1925年8月任共青团曹家渡部委书记的曾培洪,1926年4月任共青团曹家渡部委宣传部部长的毛齐华,1927年8月任中共沪西区委书记的张永和,1927年9月任共青团沪西区委书记的匡梦苏,1929年7月任共青团沪西区委书记的胡均鹤,1929年9月任中共沪西区委常委的徐大妹,1932年1月年任沪西左联的负责人王尧山,1932年7月任沪西教联负责人的徐明清,1932年12月任中共沪西区委书记的金城,1933年10月任中共沪西区委书记的张恺帆。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数百名老同志,主要以发信函形式征集资料。并于1990~1991年,分别召开抗日战争时期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沪西地区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和市委领导人专题座谈会,广泛征集有关党史资料。

1991~2003年,将征集到的各类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后,归人区档案馆资料22件(套),党史人物资料259件(份),沪西工业、地区系统党史资料46件(本)。经整理后的有关资料人编《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普陀区组织史资料(第一卷)》,计4章、14节、85条、12个附表;编人民主革命时期党史大事记的计52万字。另有征集的图书资料和内部资料1000余册。

二、社会主义时期

1990年,区委党史研究室为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陀区组织史和党史大事记资料,分别采访曾在普陀区工作过的老同志王关昶、施惠珍、董镇、夏明芳。1991年,采访曾任中共普陀区委书记的张承宗。1993年,采访曾任中共普陀区委书记的向叔保。1994年,采访曾任中共普陀区委书记的张敬焘。1996年,在北京党史文献研究室征集到1952年毛泽东为桃浦地区李子园农业生产合作社勤俭办社,逐渐使农民富裕起来的总结报告《节约生产费用的经验》所写的亲笔按语复印件,计1000余字。该文和毛泽东按语均已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汇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1997年,采访曾任中共普陀区委书记的杨富珍。1996~1998年,2次召开原区委、区政府、区人大等有关领导座谈会,征集资料近20万字。

1999年,将社会主义时期党史资料进行考证整理,编写成《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普陀区党史大事记》,计27万字。2001年又完成人物专题资料汇编《孙良惠》,计7.6万字。2003年,重点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陀区主要党政领导进行口述史资料征集整理,汇编4篇。普陀区党史双月大事选编已编选19期。另外征集图书资料和内部资料近千册。

第二节  党史编研

一、编纂出版地方党史书籍

编辑出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普陀区组织史资料》《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普陀区组织史资料》的第一卷、第二卷是按照中共中央组织史资料编纂领导小组和中共上海市委组织史资料编审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分别于1987年和2001年启动,由党史部门与区委组织部、区档案局联合编纂。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普陀区组织史资料》(第一卷)收集1924年9月~1987年10月的组织史资料。该书稿按党的发展历史时期立章,共分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7章和5个附表。另附上海市普陀区政权系统组织史资料3章,4个附表;上海市普陀区地方军事系统组织史资料3章;上海市普陀区统一战线系统组织史资料3章;上海市普陀区群众团体系统组织史资料13章。全书计27. 8万字,1991年5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共产党普陀区组织史资料》(第二卷)收集了1987年11月~2002年10月的组织史资料,该书稿为第一卷的续集本,收录范围为区委及向下延伸至街道、镇、部委办党组、党委等机构及正、副职领导人,共3章,8个附表。另附上海市普陀区政权系统组织史资料5章,普陀区军事系统组织史资料2章,普陀区统一战线组织史资料2章,普陀区群众团体组织史资料7章,普陀区部分企业组织资料1章。该书于2003年定稿送审,全书计22万字。

编辑出版《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党史大事记》《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党史大事记》(1919.5~1998.12)于1987年开始广泛征集资料。1991年,在征集资料的同时,开始整理核查史料。1993年,进行编纂。1999年初完成历史跨度长达80年的大事记送审稿。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民主革命时期,全面、系统地记载沪西地区党组织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社会主义时期,以普陀区党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重大活动为主要内容。全书分设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7篇。全书共77. 4万字,1999年4月内部出版。

编辑出版《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普陀卷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20周年,根据市委党史研究室统一部署,1997年4月成立《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普陀卷编委会。该丛书普陀卷有近100人参与撰稿。1998年7月,经区委领导审定,书稿总计61.1万字。于1998年11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全书分设物贸中心和市场群篇,旧城改造与市政建设篇,地区经济与社会保障篇,科教文卫体事业篇,法制与卫士篇,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篇等6个部分,比较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普陀区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进程。丛书以较为翔实的史料,通过总述、专题资料、典型事例、大事记和照片等形式和内容,描绘普陀区改革开放发展历史轨迹。

编辑出版《巾帼摇篮》《巾帼摇篮》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普陀区委党史研究室和上海市女青年会女工夜校校友联合会联合编纂的上海女青年会女工夜校师生回忆录。该书描述上海现代产业女工们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在上海女青年会女工夜校努力学习先进文化、求索真理、掌握自己命运、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谋求人民大众幸福而奋斗的历史。全书百余篇文章,撰稿人为当年女工夜校师生。《巾帼摇篮》的编纂出版,得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原国务院国务委员张劲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原上海市总工会主席李家齐、原市妇联主席赵先、原中共上海地下学生运动委员会负责人陈一鸣等众多革命前辈和市委党史征委会主任王尧山的支持和帮助。《巾帼摇篮》共计41.6万字,2000年初定稿,2000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辑出版《孙良惠》孙良惠是沪西工人运动领袖、沪西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工人党员。孙良惠于1924年任沪西纺织工会负责人。1924年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人运动委员会委员。1925年1月任中共沪西支部负责人。7月全国总工会上海办事处成立后,孙良惠任办事处宣传部长和上海码头总工会委员长,兼任全总第一届执委,第二、第三届候补执委。他直接参与和领导1925年上海日商纱厂二月罢工、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和1926~1927年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6月在上海被捕,出狱后去汉口,任湖北省总工会主席。1930年10月在武汉被捕牺牲,时年32岁。区委党史研究室将孙良惠列为重点课题研究。对孙良惠的研究和资料征集不仅填补普陀区党史空白,编研成果还被国内学术界编入党史和工运史的辞书中。《孙良惠》于2001年12月内部出版,印数1000册。

编辑出版党史资料区委党史研究室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相继编辑出版一批普陀区党史宣传教育资料。1991年,区党史研究室为纪念建党70周年,编辑《不灭的星》,介绍普陀英烈顾正红、刘华、陶静轩、徐玮、陈亮、陈骏、佘立亚、张浩、黄励、“共舞台十三烈士”,“警委”两烈士钱凤歧、刘家栋事迹,同时选编了沪西发生的党史事件风云录,计17篇。该书计14. 8万字,1991年5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92年,纪念沪西“共舞台十三烈士”牺牲60周年,以翔实的历史档案和多人的回忆录,内部编辑刊印《碧血丹心》。1995年,以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内的25名沪西烈士事迹为蓝本,内部编辑刊印《瞻仰》资料,计4. 1万字。1995年,协助区委宣传部、教育局编写乡土教材《我的摇篮,我的家——普陀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共计8. 1万字,发行4万册。

二、撰写党史研究文章

区委党史研究室设立以来,先后参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南京大学等单位举办的学术研讨和征文活动,并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各类文章近200篇。

学术论文1991年4月,区委党史研究室参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北京召开的周恩来研究述评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发表《周恩来思想转变动因及旅法共产主义小组研究述评》,该文被收人1997年3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研究述评》。区委党史研究室撰写的《党的白区工作正确路线的代表——30年代初刘少奇在上海领导工人运动》一文,于1998年10月人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刘少奇在上海》。区委党史研究室写成的《徐虎精神是怎样形成的》一文,于1997年在《上海党史研究》第1期刊登后,又被《中国九五科学研究成果选》(199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走进新时代》(1999年12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等多种文集、专刊转载,2002年,在中华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文,于2000年1月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上海党史与党建》发表。

党史资料文章1991~2003年,区委党史研究室分别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总工会、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编的《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2001年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中共上海党史大典》(2001年6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红色印痕》(2004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上海工运志》(1997年9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等书籍及《上海党史》、《党史信息报》、《上海支部生活》等多种报刊杂志发表党史文章近百篇。

报告文学、纪念类文章区委党史研究室撰写的报告文学《与上海同步起飞——上海西区物贸中心建设纪实》被收入《上海改革开放风云录》(1994年9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革命洪流——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上海早期工人运动》被收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与上海》(2001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被收入《阔步迈进新世纪》(2002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上海“西大堂”的崛起》被收入《峥嵘岁月》(2002年12月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另在《上海党史研究》、《人民日报》、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上海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世纪》等报纸杂志发表党史纪念类文章40余篇。

第三节  党史宣传


1991年7月,在沪西工人大剧场,向全区领导干部作题为《继承和发扬沪西光荣革命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同年7月,与区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在沪西工人文化宫2楼大厅举办“沪西共产党人的奋斗足迹”大型展览会,参观者达3万余人次。1992年4月29日,与区总工会联合在沪西工人文化宫联合举行纪念沪西杰出工运领袖刘华烈士塑像落成揭幕活动。同年7月17日,在燎原电影院,与长寿路街道党工委联合召开纪念沪西共舞台事件60周年大会,缅怀1932年10月1日在南京雨花台被反动当局枪杀的13位抗日烈士,出席1000余人。

1994年,配合区纪委在全区干部、党员中开展保持廉洁自律、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教育,编印《普陀区早期党员严于律己的小故事》。市委党史研究室也向全市党史系统推荐,择要在1994年《上海党史研究》杂志上发表。1995年5月,与长寿路街道联合在燎原电影院举办普陀区隆重纪念五)ff运动70周年大会,共有1000余人出席。同年8月,在区政府大院内举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图片展。1999年9月,与区总工会联合在沪西工人文化宫举办刘华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2001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制作普陀革命史图片展,在全区各单位巡回展出3个月。同月,与区委宣传部、教育局、文化局、团区委联合在沪西工人文化宫举办反映沪西革命斗争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演讲会“沪西魂”。2002年,结合党史题材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党课宣传教育活动,在社区、党团员和青少年中进行宣讲12次,听讲人数4000余人。2003年8月,在区委领导和支持下,建立一支由各大口、街道镇30余人组成的党史宣传员队伍,加强与街道、镇联系,在社区群众中开展党史宣传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