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档案工作

 1991~2003年,区档案局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上海市档案条例》为重点,制订一批与档案法规和规章相衔接的补充规定和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档案法制宣传活动,组织档案行政专项检查,强化重点档案监管工作,注重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实施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推进全区档案工作走上新台阶。档案结构日趋合理,档案部门主动为区的中心工作、社会发展和公众服务,成效显著。档案管理岗位培训,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健康发展。13年间,全区288个单位档案管理进入先进档案室行列,其中达到国家级标准17个,市级122个,区级139个。2003年,区档案馆馆藏各门类档案全宗119个,档案106791卷;122个重点档案登记单位的案卷数达1179800卷。

1993年9月,区档案馆被评为“上海市二级先进档案馆”。2000年12月晋升为“上海市一级档案馆”。1996年3月、2004年3月两度被评为上海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

第一节  行政监管

一、机构

区档案局建于1986年5月,属区政府序列。1991年,区档案局内设秘书组、业务指导组、保管利用组。1992年,增设档案编研组。2002年2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普陀区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区档案局内设办公室、业务指导科、登记监管科、保管利用科等4个科(室)。区档案局与区档案馆沿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区档案工作监管指导、档案保管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二、行政监管

法规宣传1991年,区档案局会同区司法局举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培训班。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5周年,组织档案专兼职人员和各单位分管领导进行《档案法》知识竞赛。1994年3月,组织区建委、区卫生系统等16个单位,制作宣传版面在区政府大院展览。1995年6月,区档案局与区法制办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上海市档案条例)的通知》,在长寿路上组织《上海市档案条例》咨询宣传活动。通过普陀有线电视、《新普陀报》宣传报道档案工作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所取得的实效。召开分管档案工作领导会议,宣讲《上海市档案条例》o 1999年,举办8期档案法律法规培训班,有130余个单位300余人参加培训。2000年7月,区档案局与区法制办、区司法局联合印发《关于进行档案“三五”普法验收的通知》,对全区94个处级单位进行档案“三五”普法验收考核,1500人参加测试,合格率100%同年,区档案局撰写《广泛宣传,为档案工作的发展鼓与呼》的专题报告,获市档案局“三五”普法优秀组织奖。2002年9月,区档案局与区司法局、区法制办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纪念档案法颁布15周年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同时,在真如镇旅游商城设立专门咨询点。邀请区房地局、工商普陀分局和真如镇、中华律师事务所等9个单位参加,为前来咨询的群众解答有关房产、工商登记、劳动人事、学籍、婚姻档案等方面的问题。2003年5月,举办“普陀档案与档案法知识竞赛”活动。

 

执法检查  1991年,建立档案法制工作网络,区档案局与区司法局联合重点对全区61个单位进行档案检查。1992年,邀请区人大、市档案局法制处、区法制办、区司法局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通过选择机关、企事业具有代表性的8个单位进行执法检查,全面掌握全区贯彻落实档案法律、规章情况。1994年7月起,在区机关、街道、镇开展1993年度档案工作检查评比活动,共评出档案管理先进单位18个、区先进档案工作者10人。1997年7月,针对区机关搬迁,区政府办公室转发区档案局《关于在机关大院搬迁中加强档案管理的意见》。同年10月,先后对25家搬迁单位的档案保管安全防范工作进行检查。2003年6月,结合“四五”普法教育对各单位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开展“归档月”活动进行专项检查,现场考核评分。接受检查的43家区级机关,获90分以上占43%,获80分~90分占40%,70分~80分占17%,推动机关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重点档案登记  1998年8月,区档案局下发《关于实施普陀区重点档案登记规定的通知》,确定区机关、街道、镇、群众团体、民主党派、二级医院、重点学校、区属大中型骨干企业、重点民营企业等128个单位以及全区首批被列入区重点档案登记的单位,当年即办理登记认定备案手续。2000年7月,调整部分重点档案登记监管单位,调整后的单位为116家。2003年,重点档案登记监管单位增至122家。

重点项目档案管理  1994年12月,区档案局下发《关于做好中山北路物贸一条街基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召开中山北路沿线的开发单位工作会议,商讨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和验收工作,对基建项目档案依法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纳入档案工作保证体系,实行条块结合。1995年11月,区政府办公室转发区档案局等4个部门联合制订的《普陀区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办法(试行)》。1996年,区档案局重点检查指导中山北路指挥部和长寿路拓宽工程指挥部两个重大基建工程项目档案工作。接收曹杨路拓宽指挥部工程档案251卷。参与东新路环卫码头工程档案的验收。2000年8月,区档案局印发《关于开展建设项目(工程)档案管理调查的通知》,了解“九五”期间在区域内立项的674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情况。2001年7月,区档案局印发《关于加强2001年普陀区重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并对武宁路桥拓宽工程、中远两湾城一期等9项市级重大工程和祥和公园、曹杨中学、利群医院等13项区级建设项目进行跟踪督导服务,确保档案管理按照规范、统一、科学要求实施。

销毁审核备案  1991年12月,区档案局下发《关于短期档案销毁征询意见的通知》,要求有关单位对1966年以前短期档案进行鉴定。2000年,发文通知有关单位对室藏各门类档案进行统计分析和鉴定,正式建立档案销毁审核备案制度和工作机制。2001年,召开档案鉴定销毁工作专题会议并进行相关业务培训,解除有关单位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对此项工作的顾虑。培训期间,将大量到保管期限、无保存价值的档案进入销毁程序,使室藏空间能有效利用。2002年、2003年,对石泉路街道、长寿路街道、区粮食局、长风新村街道等4个单位档案销毁工作审核备案。

三、档案管理

重大活动档案  1993年5月起,在区境内举办第一届东亚运动会拳击竞赛、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全国第五届运动会柔道项目竞赛,第四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暨首届花卉交易会以及上海市第一、二、三届国际花卉节等重大活动。每项活动开展时,区档案局派专入到举办单位,全程跟踪和指导,协助制订档案管理实施意见、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等文件;培训、指导重大活动组委会各部、室档案专兼职人员收集、整理档案。活动结束,将形成的档案全部接收进区档案馆。2000年8月,区档案局与区人口普查办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普陀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档案工作的通知》。根据普查项目的特点,派专入到街道、镇对各级普查人员进行档案业务培训,使普查人员明确档案立卷、检查、验收及移交工作的进度和要求。普查结束,共形成档案118卷、各类数字汇总表光盘36盘,已存入区档案馆。

升级达标  1991年,加大开展档案管理升级达标工作力度,同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单位仅有1家,市级4家,区级11家。1994年,区卫生防疫站档案管理在全市区、县属单位中首家晋升为国家一级标准。1996年,区卫生系统在全国率先完成国家档案局、卫生部制订的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定级达标任务。区教育系统有6所中学档案管理分别晋升为国家二级或被评为市级、区级先进单位。其中曹杨中学在全市区重点中学中首家晋升为国家二级先进档案室。1997年,中环(集团)公司是推行国家档案局《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办法》的试点单位,当年通过国家二级验收。1998年,中环(集团)公司被评为国家一级先进档案室。2001年,西部集团所辖物业公司全部达标,分别被评为市级、区级先进单位,西部集团被评定为企业档案管理国家一级单位。2003年,区市容局、公安普陀分局、国家安全局普陀分局、税务普陀分局、区民政局、区规划局等单位通过市级评审组的评审。

 

升级复查  1997年4月,普陀区在全市率先开展档案升级复查。检查组由国家级、市级、区级评审员组成。全区共组建3个检查组,分两批对区属各系统36家1994年前档案管理升级单位,按各类升级标准进行复查。复查结论:管理有提高的单位34家,管理水平下降的单位2家。通过复查,废止升级达标终身制,巩固升级达标成果。1998年,对25家1995~1997年档案升级单位进行复查。对卫生系统采取自查和对口互查形式,对区级机关和教育系统,重点检查档案管理升级后的档案业务基础工作。至2003年12月,完成各年度应列入档案管理升级复查单位的复查。

档案信息化  2001年,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始全面规划,开发档案管理文档一体化软件、建设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区档案局馆网站。2002年,档案管理文档一体化软件在区卫生局推广应用。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逐步进行修改完善。2002年初,区档案局馆网站建成并改版。改版后的网站设置“工作动态”等及时更新的若干栏目,储存信息充分准确,网页提供可查询开放档案案卷目录、现行文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全文、部分档案的全文信息。并设有局馆长信箱、用户留名、网上指导、疑难解答等功能。2003年12月,全区有130家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业安装文档一体化软件,为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四、业务培训

岗位培训  1991年3月,区第三期档案管理岗位合格证培训班开学,同年6月结业。至2003年3月,共举办档案管理岗位合格证培训班14期。设置的课程有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和档案编研学5门专业课。2003年,增设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学、档案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专业课。1991~2003年,参加专业岗位培训有810人,其中653人获得市档案局颁发的档案管理岗位合格证书。

专题培训  1991~2003年,区档案局举办各种类型的档案业务专题短训班83期,参加学习3685人(次)。开设科目有文书、会计、基建、设备、照片档案、档案编研、档案著录、档案管理升级、复查、文书工作立卷改革、信息技术与档案、档案接收标准,档案软件管理操作流程、居委会与社区档案管理等。为提高档案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举办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7期,参加学习387人,获市人事局、市档案局颁发的单科结业证387人。

第二节  区档案馆

一、馆址变迁

1991年,区档案馆设址普雄路29号11号楼。

1994年7月,区档案局自筹资金对档案馆进行加层改造,1995年4月竣工。原馆系2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人字型屋顶,建筑面积965平方米,使用面积620平方米。扩建后使用面积1346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870平方米。1998年7月,区机关大院置换改造,区档案馆搬迁,租用石泉路132弄2号约200平方米住宅商品房过渡。馆藏档案存放于市档案馆仙霞路库房。

2000年5月,区档案馆随区机关迁入新址大渡河路1668号1号楼C区,总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其中库房670平方米,设于1楼。库房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门窗、地下采取防热防潮措施,具有隔热通风功能。库房内装有移动密集架,密集架容量约1800平方米。库房用中央空调控制温度;有7台去湿机,自动调节湿度;安装监控装置和防火防盗报警系统。馆藏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

二、馆藏档案

2003年12月,区档案馆藏全宗119个,档案106791卷,案卷排列总长度1096米。其中新中国成立前革命历史档案1个全宗,45卷;民国时期档案3个全宗,376卷;新中国成立后档案115个全宗,案卷106370卷。有各种文献资料115种、8575册、14963本。资料以图书分类法进行编目整理。主要有:《解放日报》(1949年5月28日至2003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1952~2003年12月)、《文汇报》(1968~2003年12月)、《良友画报》、《点石斋画报》装订本、《二十四史》线装本、《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摺》、《中国大百科全书》、《票证大观》等。还有反映“八五”、“九五”期间普陀的旧城区改造,新区建设图文册《普陀春潮》等。

三、档案业务

区档案馆职能为负责全区档案接收、征集、整理、保管、统计、利用,编辑出版有关资料和档案史料。

接收档案  1991年起,区档案馆加大档案接收力度,对移交档案单位进行业务指导。编制移交清册,编写立档单位历史考证和全宗介绍,把握档案接收范围及其案卷质量关。1991 ~1993年,接收区委、区政府办公室等29个区级机关和胶州路街道、真如镇等7个机关档案10618卷;区公证处、区文化馆等6个事业单位档案4308卷,区运输公司等3家企业档案948卷,接收名人、印鉴、特殊载体档案174卷。1994~2000年,接收区计委、区财政局、区税务局、区教育局等11个单位档案7053卷,各街道、镇移交档案8275卷。2001 ~ 2003年,接收区机关、撤并街道、特殊载体重大活动档案32035卷。13年共接收档案52136卷。馆藏档案从以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为主,逐步增加公证、医学、艺术、教学、会计、基建、印鉴、名人、婚姻、知青、人口普查、独生子女和重大活动档案等。档案结构由单一化转为综合化,馆藏档案门类、结构日趋合理。

征集资料  1991年起,重点征集记载城市建设改造前后新旧面貌的照片、光盘。征集解放前上海里弄袖珍地图,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领导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人到普陀区工作视察、专题调研、出席重大活动照片。征集各类证书、奖状、钱币、家谱,音像制品,以及各时期的结婚证书、毕业证书、民间藏品等。还征集了郑超麟、高秋峰、徐虎等各个时期名人资料。2002年4月,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召开有26个单位参加的区重要资料征集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在全区开展重要资料征集的通知》。是年5月13日,区档案局召开征集重要资料联络员会议,就征集资料工作进行培训和具体部署。同年,征集获得音像制品及各类实物共509件。

 

原貌档案整理  1995年7月,区档案局制订下发《关于在本区建立原貌档案的通知》,要求有关单位在旧区改造、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做好原貌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同年,区档案馆收集和自行拍摄原貌、新貌照片,收集长寿路、中山北路、潭子湾、潘家湾、光复西路等新旧面貌照片189张,建立档案8卷;制作平江小区、潭子湾、潘家湾、武宁地块原貌录像3盘。拍摄沪嘉高速公路人城段、万里住宅示范小区、轨道交通3号线、内环线金沙江路匝道等工程原貌、建设现场和新貌照片349张,录像带2盘。整理318张照片档案进馆。1999年,区档案局在《加强“两湾一宅”动迁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通知》中,要求有关人员及时收集、整理“两湾一宅”改造项目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字、图表、音像制品、照片及项目等原始材料。同时,指定专人监控服务,配合动迁,提供与旧区改造有关的材料;检查中山北路街道办事处、“两湾一宅”改造各动迁公司的档案收集整理情况,所整理的原貌档案部分移交进馆。

档案利用和编研  1991~2003年,开放新中国成立前档案3个全宗,248卷;新中国成立后档案46个全宗,13992卷档案,共接待档案利用12274人次,利用案卷21375卷次,为利用者提供有效凭证21318件。

1991年起,区档案局安排专人从事档案编研。1993年9月,编写《普陀名特优商店、商品》。1995年初,根据区领导要求,率先在中心城区开展区综合性年鉴的编写工作。1996年9月,举办“石医杯”档案编研成果展评活动,全区有38个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送档案编研成果260余件参展。参展展品反映区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特点,展示区档案事业的发展。2002年9月,区档案馆挑选编研作品参加市档案局举办的档案编研成果展,其中《最后一瞥——中远两湾城动拆迁纪实》获三等奖。1991~2003年,共撰写(含合编)各类编研材料48种,约530余万字。

第三节  基层档案工作

社区档案建设  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区建档工作全面铺开。1998年底,全区205个居委会全面建档,建档率100%。2003年初,区档案局对社区档案工作进行调查,制订社区档案工作计划。并会同街道、镇,民政、社保等部门,以石泉路街道铁路新村居委会档案、曹杨新村社会保障所社保档案、真如镇社会保障卡办公室社保卡档案作为典型内容制成展品,参加在市举办的上海市社区档案风采展,受到好评。

农村建档  1997年,区档案局通过对桃浦、长征两镇调查,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产生大量村级管理、会计、经营、土地、承包、选举、养老协议等各方面档案材料。1998年11月,根据市档案局、市民政局、市农委联合召开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会议和市档案局关于《上海市行政村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区档案局制订下发《普陀区村民委员会建档验收标准》的通知,并召开普陀区农村农业档案工作现场会,会上推广长征镇长征村建档达标工作的经验,对村民委员会建档作具体安排。1999年3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全区农村建档工作基本结束。

信用档案建设  2003年初,以获企业档案管理国家一级先进的上海西部集团为企业信用档案管理试点。指导制订《西部集团信用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信用档案的归档范围、要求和开发利用等。在西部网站上开通“企业诚信”查阅窗口。同年12月18日,市档案局、市诚信管理办公室联合召开上海市信用档案管理试点工作交流会。区档案局、西部集团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区档案局撰写的《积极做好信用档案管理试点工作》被《上海档案工作》杂志第350期刊载。

民营企业建档  1996年起,区民营企业逐步建立档案。以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复星集团公司)为试点,在全区开展民营企业建档工作尝试,区档案局派员到复星集团公司进行建档工作指导,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档案法规和业务培训。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1999年11月,区档案局与区科委在复星集团公司召开普陀区民营科技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现场会。20余家区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代表参加会议,复星集团公司介绍建档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以及该公司建档和有关档案工作的一系列制度。会议为探索各种所有制企业建档工作提供经验。2002年7月,上海市民营经济档案工作研讨会在区档案局召开。会议就如何促进民营经济档案工作健康发展、帮助民营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开展讨论。至2003年底,全区有7家民营企业建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