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归国华侨联合会

 普陀区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于1985年(简称区侨联)。2000年,区侨联联系全区在区属单位供职的早期归侨(1966年底前安居祖国内地的侨民)58人。2003年,统计落户区内的早期归侨有270人,新归侨(指1996年后居沪归侨)有82人。联络海外华侨华人约700人。1991~2003年,区侨联履行“参政议政,维护侨益,海外联谊”职能,广泛凝聚侨心,发挥侨界力量,为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稳定大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节 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简称侨代会),是区侨联的权力机构。该会每5年召开1次,选举产生侨联委员会。1985~2003年,共召开4次区侨代会。

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1990年11月23~24日召开,出席代表130人。大会听取并审议第一届区侨联主席郑永庆所作题为《发扬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为振兴上海繁荣普陀而团结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郑永庆为第二届区侨联主席,产生委员31人。

第三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1994年12月3日召开,出席代表140人。大会听取并审议第二届区侨联郑永庆主席所作题为《团结奋斗,为普陀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工作报告。选举曾光浩为第三届区侨联主席,产生委员31人,并决定授予郑永庆名誉主席称号。

第四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2000年1月12日召开,出席代表162人。大会听取并审议第三届区侨联副主席徐肇启所作题为《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指引下,凝聚侨心为繁荣普陀增光添彩》的工作报告。选举赵国章为第四届区侨联主席,产生委员32人,并决定授予曾光浩名誉主席称号。

 

第二节组织机构

 

一、内设机构

1991年,区侨联办公室设在普雄路29号9号楼内,受区委统战部领导。下设为侨服务、宣传联络、组织管理和经济发展4个组。2000年5月,增设编辑部,出版内部季刊《普陀侨讯》。同年7月,办公室迁入大渡河路1668号1510室。至2003年,内设机构未变。

二、基层组织

区侨联在全区各个街道、镇均设有联络组或侨联分会。2003年,有曹杨、长征、长风3个侨联分会,长寿、宜川、甘泉、石泉、真如、桃浦6个联络组。分会和联络组在街道、镇党(工)委领导下,在区侨联指导下,遵照侨联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基层侨联工作。有侨界人士的居民区都有联络员,2003年有联络员200人。

 

第三节参政议政

 

1990~1992年,第十届区人大有侨联界别代表1人。1993~1997年,第十一届区人大有侨联界别代表2人。1998~2002年,第十二届区人大有侨联界别代表1人。早期归侨李嘉吾被选为市十一届人大代表。2003年,第十三届区人大有侨联界别代表1人。1990年,第八届区政协有侨界委员19人,常委3人。1993年,第九届区政协有侨界委员19人,常委3人。1998年,第十届区政协有侨界委员12人,常委2人。2003年,第十一届区政协有侨界委员11人,常委3人。侨界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递交提案。其中第八届57件,被评为优秀提案4件;第九届42件,被评为优秀提案1件;第十届38件,优秀提案2件;第十一届16件,优秀提案1件。侨界人大代表递交议案数,第九届3件,第十届1件,第十一届1件,第十二届2件。

1991年起,侨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根据侨情写的《关于普陀区新移民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关于普陀区侨界民营企业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关于普陀区归侨教师住房情况调查》等调查报告,产生较大影响。2000年5月9日,区政协常委、区侨联副主席徐肇启在市召开的座谈会上,向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执法检查组汇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情况。同年10月27日,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到普陀区调研,区政协常委、区侨联主席赵国章反映普陀区老归侨状况和区侨联、区侨办的工作情况,老归侨年老多病及部分归侨因病致贫等问题,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及时给予慈善医疗帮困等关怀。2003年6月5日,区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到区侨联的职业介绍所召开关于社会就业现场研讨会,侨联代表撰写《关注就业,促进再就业——关于建立促进就业责任体系的几点思考》。是年7月14日,区绿化管理局接受侨界人大代表意见,向105名70岁以上的归侨赠发“普陀区归侨游园证”,凭证可免费游览区属收费公园。同年,侨界政协委员王行恒获2000~2002年度区政协参政议政活动奖,侨界政协委员提案《抓服务凝聚侨心,抓机遇发挥侨力,拓展新侨胞工作建议》被评为优秀提案。

 

第四节为侨服务

 

一、组织活动

区侨联每年开展“侨之春”、“侨之心”、“侨之情”和“侨之恋”等系列文体活动。元旦、春节间开展的“侨之春”和中秋节国庆节之间的“侨之情”是全区归侨侨眷的大型联欢活动。元宵节的“侨之心”是早期归侨表达赤子心的聚会。“侨之恋”是通过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等和海内外侨胞沟通的传统活动。1994~1999年,开展“侨界人士上海行”、“看看新面貌,找找新启示”等活动,共有500余人参加。同时参加市侨联举办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迎接香港回归,侨界爱国奉献”系列活动,举办文艺汇演、书画联展,先进事迹演讲、香港知识竞赛等,被上海市侨联评为优秀组织奖。

2000年,将原长风二村老年活动中心的老归侨活动组,扩大为包括长风、曹杨、长征、真如、桃浦等街镇的西片老归侨学习组,每月第一周星期二活动,平时有30人~50人参加学习,逢重大节日活动有150人参加。2002年5月,长寿路、宜川路、石泉路、甘泉路街道归侨成立东片老归侨学习组,有40人参加。学习组传递侨务政策,交流健身经验和生活体验,组织参观考察和文化娱乐等活动。2003年,活动地点移人社区学校。是年4月15日,在真如镇举办爱侨护侨日活动,长征地段医院老院长向70余位早期归侨宣传防治“非典”知识,发放消毒用品和慰问信。同年6月17日,西片老归侨学习组,组织70余人畅游长风公园。至年底,社区侨友文艺团队有东新侨声合唱队、甘泉苑青少年外语角、甘泉侨友读书会、长风侨妈妈艺术团、长青歌舞团、曹杨时装队、长征镇合唱队钢琴班、石泉迎世博英语班等8个。

二、维权帮困

1990年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简称《侨益法》),维护归侨、侨眷权益。1991~1994年,受理归侨、侨眷信仿2100人次,受海外同胞委托,办理涉外公证6次、诉讼案2宗、私房产权5件,为归侨、侨眷解决办理出境探亲、定居、留学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995~1999年,区侨联先后为归侨、侨眷解决生活中难事急事70件,其中落实动迁分房政策12件、子女就业15人次。2000~2003年,区侨联受理信访127件,处理私房动迁7件、房屋装修6件、人托人学56件,帮助下岗人员创业就业34人次。

对于部分生活困难的归侨、侨眷和回沪定居的港澳同胞,区侨联在每年敬老节、春节时发放2次慰问金。1991~1994年,享受该慰问金者20人次,计15400元。1995~2000年,共30人次,计23200元。2001~2003年,共87人次,计27750元。2003年,为患大病、重病等有特殊困难的早期归侨发放“慈善医疗帮困卡”(每年发放1次,每张医疗金额500元)23张。适当扩大帮困对象范围,全年接受资助者80人次,计16950元。

三、服务社会

1992年8月,区侨联组织海外侨胞为区属学校、医院捐赠仪器设备,为亚运会、抗洪救灾捐款。同年,香港居民、区侨联委员王国颂开办沪港合资卡特印刷有限公司。1999年2~10月,经区侨联引进入才,吸引3家公司落户普陀。同年,与科委组织侨资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参加市侨联举办的科技经济交流会。祖籍真如镇的港商宋惠德先生先后出资1200万元帮助改建区内翠英幼儿园、真如文英小学、朝春中心学校、曹杨二中文杰楼。

2002年,区侨联的职业介绍所为促进再就业,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网民每月平均点击率1万人次,接受职业指导8000人次,求职登记5220人次,成功介绍1257人走上岗位。是年,区侨联常委袁刚创办的纷华实业公司在市政府提倡的“全民健身”活动中,策划组织“金施尔康”健身大赛,参加入数1万人,历时60天,为市首届“全民健身网”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参与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活动。同年,侨联在招商工作中,开展网上搭桥活动,向全区发布招商信息40条,收到电子咨询信17件,电话14个,马来西亚华商蔡先生看到信息后特意来沪洽谈。2003年,收到洽谈邮件172页。新奇生公司与区妇联签约,五年内共捐赠15万元用于全区范围内开展家庭美德建设工程。

四、海外联谊

充分运用侨联同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开展海外联谊。1991~1994年,接待美、日、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港澳地区客人近500人次,其中有参加曹杨中学校庆40周年的校友,有暑期寻根的澳门海星中学师生。曹杨中学侨生校友会成员出国探亲,会见新老朋友80余人。1995~1999年,区侨联接待境外团体和各省市侨联来访9批345人次,其中有印尼泗水工商界访问考察团、台湾华侨总会访问团、澳门归侨总会访沪团,有海外和内地的曹杨中学侨生校友。2000年4月28日,曹杨中学旅印尼侨生校友会来沪访友。2001年2月10日,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国际工商分会14位专家学者考察普陀,就投资政策和开创留学生创业园区等问题和区委、区政府领导交换意见。2002年6月27日,美国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会访华团一行8入到区访问,受到区有关方面领导和侨界朋友的热情接待。2003年9月18~27日,区侨联接待参加曹杨中学50周年校庆的170名海内外侨生校友,并陪同客人赴镇江、扬州和南京旅游观光。

五、表彰先进

1991~1994年,获市侨联表彰的先进集体有东新路街道侨联联络组,先进个人5人。被市侨联、市教卫办等部门评为侨界“烛光奖”5人,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1人。1991年1月10日,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发给老归侨翁霖荣誉证书,表彰他30年来不辞辛苦,热心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服务。1995年,委员卢云秀、华蕾获市侨联颁发的爱国奉献奖。1996年,沪太一小校长沈丽华获市教育局和市侨联颁发的“烛光奖”。1997年,东新路、曹安路、真如、长风新村等街道、镇的侨联联络组被评为市先进联络组。1999年,长风街道侨联联络组被评为市侨联先进集体;王国颂等3人被评为市先进个人。1998年,区侨联委员邢玉龙、王荣奎获市侨联、侨办、工商局、工商联、私企协会联合授予的上海市侨界优秀私营企业家荣誉称号。

2000年11月21日,第四届区侨联常委徐顺逵主演的戏剧小品《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进京参演,荣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区侨联常委、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孟馥被卫生部评为省级医院优秀党委书记。2002年3月26日,区侨联常委袁刚和上海红满楼火锅城董事长杨志筠被评为1999~2001年度“上海市侨界优秀私营企业家”。区侨联委员、上海市“百强”私营企业新奇生电器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唐丽娟被评为2001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是年11月7日,上海市侨务工作会议表彰长风新村街道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单位,长风新村、甘泉路、石泉路、长寿路街道和真如镇为上海市社区侨务工作先进单位,冯毓华等8人为上海市社区侨务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1月15日,在上海市统战工作会议上,区侨联主席赵国章被授予上海市优秀统战工作干部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