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起,以“送温暖”、“再就业”为重点,着力维护职工基本生活。首创“三定”(定对象、定题、定期)帮困举措和再就业“三绿工程”(以帮助下岗职工到私营企业再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开辟再就业“绿色通道”活动、以帮助下岗职工提高劳动技能的“绿色通行证”再就业培训和以各类就业实体为主的“绿色基地”建设)。组织全区职工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探索新经济组织工会组建。1998年起,以协调劳动关系为重点,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上海普陀星云经济创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政府、企业、工会三方协商)。全区工会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厂务公开工作,推进社区工会组织建设。2001年起,以维权机制建设为重点,着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创建“区域性职代会”制度和工资协商“上代下”(上级工会代表下级工会就工资待遇与企业主协商谈判)制度。
1996~2003年,区总工会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实施送温暖工程先进单位、全国新经济组织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推行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等10个全国性先进荣誉称号;获上海市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三学”活动优秀组织奖、上海市集体合同工作优胜单位等88个市一级先进荣誉称号。
第一节代表大会
根据工会章程,区工会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1991~2003年,历经第一、第二、第三共3次代表大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1991年3月28~30日,普陀区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沪西工人影剧院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43人,其中工会工作者153人,占63%;工会积极分子45人,占18.5%;一线职工19人,占7.8%;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14人,占5.8%;党政干部12人,占4.9%。上海市总工会普陀区办事处主任杜爱娣向大会作题为《全区职工动员起来,努力奋斗,为完成“八五”计划、开发繁荣普陀作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普陀区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5人,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区总工会一届一次全会选举产生常委8人,选举杜爱娣为区总工会主席。开幕后,举行了上海市普陀区总工会揭牌仪式,原上海市总工会普陀区办事处即行撤销。
第二次代表大会1996年5月7~9日,普陀区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沪西工人影剧院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46人,其中工会工作者159人,占64.6%;工会积极分子44人,占17.9%;一线职工20人,占8.1%;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10人,占4.1%;党政干部13人,占5.3%。区总工会主席杜爱娣向大会作题为《团结动员全区职工,肩负起跨世纪历史重任,为新普陀的崛起再立新功》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区总工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9人,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7人。区总工会二届一次全会选举产生常委11人,选举杜爱娣为区总工会主席。大会通过了题为《学习徐虎,勇担重任,为新普陀崛起再立新功》的倡议书,授予区商委等7个系统工会“新普陀杯”劳动竞赛锦旗。同年12月,叶小英任区总工会党组书记。1997年2月19日,区总工会二届三次全会补选叶小英为二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主席。
第三次代表大会2001年6月6~7日,普陀区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鑫乐普陀影剧院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48人,其中工会工作者158人,占63.7%;工会积极分子54人,占21.8% ;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22人,占8.9%;科技人员14人,占5.6%。区总工会主席叶小英向大会作题为《用“三个代表”思想统揽指导工会工作,动员全区职工为实现“十五”规划目标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区总工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35人,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7人。区总工会三届一次全会选举产生常委13人,选举叶小英为区总工会主席。大会举行了向上海市普陀区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仪式。
第二节组织
为适应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全区工会加强组织建设。针对新经济组织迅猛发展、会员流动日益增加等情况,区总工会采用多种形式加大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和发展工会会员的工作力度,建立社区工会两级工作平台。同时从干部教育培训人手,以转变工作作风为目标,推进工会组织群众化、民主化进程,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一、组织网络
区总工会1991年,区总工会内部机构设置为6部室:组织人事部、宣传教育部、基层工作部、生活女工部、财务部、办公室。2002年,区总工会内部机构设置调整为8个部(室):办公室(调研室)、组织部、建设宣教部(女工部)、基层法律部、生活保障部、医疗补充保险办公室(退管会)、财务部、经审办公室。2003年,设办公室、调研室、组织部(女工部)、建设宣教部、民管法律部、生活保障部、财务部、事业部(退管会)、疗休养部、互助保障中心、经审办公室等11个部室。2003年,机关干部21人、事业干部5人。
区总工会辖有沪西工人文化宫(简称西宫)、沪西工人影剧院、沪西职工技术交流站、普陀体育场等4个事业单位。1991年起,在西宫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培养了一批职工文艺人才,创作了一批优秀文艺节目。1994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会职工文化先进集体。2002年,西宫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创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文体工作的机制。1997年,沪西工人影剧院转制为鑫乐普陀影剧院。1991年起,沪西职工技术交流站面向全市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培训等服务,先后被全国技协和市技协评为先进集体。该站研制发明的“MXZ- A型”模具缺陷修复组合装置获1994年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1995年全国发明二等奖、95上海科技博览会金奖。2003年3月,因市政动迁,沪西职工技术交流站迁入西宫内。普陀体育场于1997年7月回归区工会系统。该场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化的道路,实行每年一次的竞聘上岗等管理机制,成立普陀区职工足球协会,承办了“祥和杯”足球赛等体育活动。
基层工会组织1991~1997年,区总工会辖有财贸工会、建设工会、集管工会、教育工会、医务工会、机关工会、房产工会、环卫工会等8个产业、系统工会。在全区14个街道、镇设立工会工作委员会。1998年后,辖商业工会、建委工会、经委工会、教育工会、医务工会、机关工会、科技工会、外经委工会等8个产业、系统工会。2000年1月,宜川路街道成立全市第一家社区工会联合会,至2000年12月,全区9个街道、镇均建立社区、镇工会联合会。2001年4月,石泉路街道石一居委成立区第一家小区联合工会。2001年底,全区204个居民小区全部成立小区联合工会。
两新组织工会1992年2月,区第一家三资企业工会——上海西马特小型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会成立。1994年,区总工会召开三资企业工会工作座谈会。1995年,为推进新经济组织组建工会,建立了区民营企业工会工作委员会,实行归口组建。至年底,全区126家符合组建工会条件的三资企业,有75家组建工会组织。至1995年,累计108家外商投资企业、31家私营企业、5家外省市驻沪企业组建工会组织。1998年起,先后设立区私营企业工会工作委员会、区外资企业工会工作委员会、区科技企业工会工作委员会,成立区非公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区大卖场行业工会工作委员会。2000年起,区总工会将两新组织工会组建任务落实到街道、镇工会。改变企业组建工会单一方式,建立街道、镇、工业园区联合工会等。形成独立工会、联合工会、组织员等多种组织形式,在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中发展会员,组建人会工作取得进展。2000年10月,全区街道、镇都成立私营企业工会联合会,实现私营企业工会组建的全覆盖。2003年,在长寿社区试点成立民办非企业组织工会联合会、商务楼宇工会联合会等。2003年,全区两新组织基层工会有4198个,覆盖职工46233人。2003年,区总工会获全国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组织建设
干部培训1992年,区总工会与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联合组织工会干部进党校培训,重点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关经济知识和工会业务。全年组织各级各类工会干部培训510人。1993年,工会专职干部参加上海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和区总工会联合举办的工会业务培训160人。1995年,制订《普陀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计划》,举办工会干部第四期培训班、外商投资企业工会主席第一期培训班、21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工会主席培训班等,参加培训100余人。1996年,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员”、“劳动法律监督员”的“双证”全员培训。2002年,对全区新成立的小区工会主席200余人进行了工会业务培训。
调查研究1991年5月,区总工会信息总站成立,下设16个信息分站,聘任工会信息员110人。制订普陀区工会系统信息工作暂行规定。同年,组织开展关于企业劳动医疗保险情况调查、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情况调查。1992年,区总工会机关干部20人深入45个单位,召开37个座谈会,开展区集体企业机制转换改革试点情况、改革中普陀区企事业职工心态、普陀区247家企事业单位职代会操作情况等调查。1993年,组织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理论研讨及征文比赛活动。同年9月13日,召开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理论研讨征文发布暨颁奖会,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征文21篇。1995年,开展多项专题调研,撰写调查报告7份,其中《改革中的基层工会组织建设遇到的问题和对策》获1995年度上海工会优秀调查报告、论文评比三等奖,《关于普陀区小型企业(商业)承包情况的调查》被《工运理论研究》(刊物)采用。1996年,开展在岗、下岗职工技能培训心态等调查。2000年,开展普陀区职工文化技术状况和学习培训需求调查。2001年,收到各类调查报告、论文45篇,其中被《中国工运》、《工运理论研究》等采用10余篇,《创新是新时期工会工作不竭的动力》被市总工会评为优秀论文。2002年,开展私营企业职工队伍状况调查。
2003年,开展构建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工资集体协商“上代下”模式及其劳动关系协调作用、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情况等调查,其中《关于构建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在2003年度上海工会优秀调查报告、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第三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一、协调劳动关系
调解劳动争议1991年7月,区总工会与区劳动局联合举办为期9个半天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培训班,全区90余人参加,全部获结业证书。至1991年底,全区公司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立率100%,百人以上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立率73%。1992年,125个公司级和100人以上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建率100%。会同区劳动局拟订《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工作规则》。1996年,建立区总工会领导接待日制度和热线电话,全年接待来访80余人,处理信访100余件,结案率100%。1999年,以曹杨街道为试点,建立社区劳动关系争议预调系统,完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网络,积极开展劳动关系的预测、预防、预审、预报工作。2001年,区总工会建立协调劳动关系“十必报制度”,即企业改制过程中不履行职代会有关程序、职工意见较大的,必报;下岗分流和再就业方案不经职代会审议,职工抵触情绪较强的,必报;企业兼并、出租、拍卖、用工、裁员、工资分配、住房分配、劳动保险、劳动保护等事项不经职代会审议的,必报;企业经营者贪污腐败、管理不善,职工不满情绪较大的,必报;企业不履行集体合同有关条款,引起职工不满的,必报;企业不按时足额为职工交纳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的,必报;放小企业、动拆迁企业职工不稳定情况,必报;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超负荷加班加点或其他严重侵害职工权益的,必报;突发性集体劳动争议和集体上访案,必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功、当事人情绪又较激烈的,必报。
建立三方协调机制1994年,区总工会在区集管局试点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小组,接着在全区各产业(局)、街道、镇普遍建立协调组织。1994年8月,与区劳动局联合成立区劳动关系协调中心组,与系统劳动关系协调小组、基层劳动争议调委会形成三级劳动关系协调网络。1996年,区总工会成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会同区体改办先后对上海德律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上海融特工贸有限公司等单位设立职工持股会进行指导,对其职工持股会章程进行会审。1998年11月2日,长征镇星云经济区召开第一次劳动关系三方(政府方、业主方、工会方)协商会议,建立了全市第一个经济园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并在实践中建立了“紧急约见制度”等8项操作制度。1999年,建立桃浦镇、新杨经济区和区外资企业、区私营企业三方协商机制。实现了三方协商机制对非公企业的全覆盖。2001年7月,桃浦镇李子园村召开第一次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建立了全市第一个村级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2002年,建立了各街道、镇及区非公餐饮行业、区大型卖场行业三方协商机制。2003年9月,区总工会编撰《三方协商议题百题集》。同年底,全区建立区域性(行业)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18个。2000年8月和2003年5月,区总工会两度代表上海市参加国家级三方协商机制工作会议并作交流,受到全国各省市工会及国际劳工组织的肯定。
开展劳动法律咨询、监督1992年7月30日,上海工人劳动法律事务处和区总工会法律顾问处联合咨询部成立,提供法律咨询、代为草拟、审查、修订有关法律文书,代理诉讼等法律服务。至年底,接待法律咨询205人、代理诉讼案件12件,代理非诉讼案件3件、提供法律服务153人次。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后,区总工会会同区劳动局将该文件下发到基层工会和调解员,并举办学习班,组建宣讲队伍,多次组织较大规模的宣传咨询活动。1996年3月21日,区总工会法律监督委员会成立。委员由区人大、区政协、区司法局、区法院、区劳动局、区外经委、区总工会人员组成,履行工会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职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1998年4月27日,区总工会法律援助中心成立,接受职工侵权投诉、政策咨询,进行劳动争议调解,参与劳动争议仲裁。2000年,区总工会获1996~2000年工会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至2003年,区总工会法律援助中心通过网上服务、热线电话、志愿者服务等不同方式为职工提供各类法律援助服务3751人次。
推行集体合同制度1995年4月11日,区总工会、区劳动局、区外经委、区工商联等部门联合成立普陀区非国有企业推行集体合同试点工作指导小组,下发《关于在我区非国有企业中推行集体合同试点工作的意见》,区非公企业推行集体合同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是年5月12日,区总工会召开非公企业推行集体合同试点企业法人代表座谈会,第一批15家试点单位的三资、民营企业法人代表参加。同年11月22日,在中山街道召开推进非国有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现场交流会。年内签订集体合同11份。1996年,集体合同签订工作从试点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经过宣传发动、培训指导、交流促进,至年底,在三资、民营等非公企业签订集体合同84份。1998年,随着新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加大在经济园区签订集体合同的工作力度,依托三方协商机制的运作,当年签订集体合同949份,列全市第一,获上海工会“98签订集体合同工作优胜杯”奖励。2000年,签订集体合同1472份,合同的期限也从1年期为主转为3年期为主。2003年,全区签订集体合同754份,发挥了集体合同在建立平等、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从整体上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职工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和职代会制度1991年,区总工会举办民主管理工作师资培训班,在全区开展职工代表培训工作,全年培训职工代表2615人。1992年,区总工会开展对区内247家企事业单位职代会操作情况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职工(代表)大会预报制度、报告制度、年末统计考核制度。全区国有、集体企业职代会建制率98%,职代会召开率95%。同年,区中百十二店作为全市48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开展竞聘部经理工作。1995年,区总工会下发《关于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制度的意见》,在全区开展评选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好厂长(好院长、好校长)活动。1997年,下发《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干部暂行办法》。1998年,区医务工会开展民主管理“四个百分之一百”达标活动,即全系统各单位每年召开两次职代会、职代会提案落实、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职代会无记名投票表决重大问题等4个制度落实率100%。至1999年,民主管理“四个百分之一百”达标,增加了医院业务招待费报告、医院财务收支情况向职代会报告等制度。1999年,快乐集团公司分别在下属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小型企业通过职工大会直选经营者。经职工选举上岗经营者85人,占集团经营者总数95.5%。当年,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建设,区总工会建立了职代会21项操作制度。2000年,快乐集团公司建立了职工董、监事制度。2003年,全区107家国有企事业单位、153家集体企事业单位召开了职代会。
非公有制企业民主管理1999年8月3日,宏泉投资有限公司召开共商企业发展会,把员工和企业开展平等协商、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赢作为核心内容和基本目标,探索私营企业民主管理新摸式。2000年11月,区第一家非公企业职代会——上海桐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职代会召开。区总工会针对非公企业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大中型非公企业、社区小型非公企业、经济园区非公企业、区外商投资企业、公益性非公企业以及非公企业行业等6种职代会模式。2002年1月28日,全市首家经济区职工代表大会在长征镇长征工业区召开,促进区域性平等协商制度和区域性职代会制度有机结合,推进了非公企业民主管理工作。2002年2月,区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制订下发《普陀区非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试行办法》;区总工会编撰了《普陀区非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操作手册》,推进非公企事业单位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服务经济发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2002年3月,宜川街道召开了全区第一家区域性职代会。之后,在全区9个街道、镇全部建立区域性职代会制度。2003年,全区非公企业独立职代会建制267家,区域、行业联合职代会14家,其中参与企业1664家,覆盖职工3.6万余人。
厂务公开1999年,全区确定45家企业为试点,推行厂务公开。建立了由区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参加的厂务公开领导(协调)小组,形成厂务公开协调网络,贯彻厂务公开责任制度。2000年3月,区成立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区总工会把先进的企业管理办法“ISO 9004”引人保证厂务公开质量的全过程,形成推进厂务公开的保证体系、工作体系和质量体系。2000年6月,区总工会编撰《厂务公开ISO 9004质量手册》,全区90%的单位推行了厂务公开工作。2001年,推进了“三化四机制”(即制度规范化、程序民主化、体系文件化及动力机制、参与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建设。2002年,建立厂务公开“六项制度”,即厂务公开岗位责任制度、主要领导厂务公开工作情况报告制度、厂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厂务公开工作调研检查制度、厂务公开情况通报制度、区厂务公开工作统一组织考核制度。2003年,区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厂务公开推行面95.2%,事业单位推行面100%。
联席会议制度1999年7月,建立区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暨区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区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由区人大、区劳动局、区工商分局、区税务分局、区总工会等部门成员组成,并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司法学校专家参加。2001年9月7日,真如镇政府和镇社区工会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全区首创街道、镇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2002年,全区9个街道、镇全部建立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至此,构筑起区、社区两级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两级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至2003年,区级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先后召开4次,审议通过《普陀区私营企业工会工作暂行办法》、《普陀区工资集体协商专家指导小组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全面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运作的指导意见》等议题。
第四节职工教育、文体活动
全区工会以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普陀经济和社会发展建功立业为重点,开展具有时代特征、工会特色和职工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劳动竞赛、班组建设、劳模先进宣传、职工读书活动、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等,发挥凝聚职工力量和振奋职工精神的积极作用。
一、职业道德教育
1991年,区总工会成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开展职工“四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教育。大力宣传上海十大工程、十大成绩,教育职工爱上海、爱普陀、爱岗位。开展职工精神文明“十佳好事”评比和宣传。1992年,成立由32名演讲员组成的区职工社会主义教育演讲团。1993年,会同区文明办拍摄《社会需要他们》电视录像片,报道10件精神文明好事。同年,中山北路房管所三八管养段获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1995年,以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重点,组织职工参加“我看申城大变样”参观学习活动。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组织“不可忘却的历史”宣传教育和知识竞赛活动,激励职工增强爱国志、报国心。1996年,在首次上海市职业道德“双十佳”评选中,西部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山物业公司徐虎获十佳标兵。同年,徐虎被评为全国优秀工人。管弄中学教师顾明德热血爱心献社会的事迹被评为上海市职工精神文明十佳好事。1997年,曹安路市场被评为上海市职业道德十佳单位。2001年,区总工会制订《关于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开展“四爱五比”活动的意见》,号召全区职工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普陀的热情化为投身“十五”建设、报效祖国、发展普陀的强大动力。石泉路街道张登银被评为2001年上海市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2002年,全区开展“万名职工献一计”活动,逾1.2万名职工参加,提出金点子1600多条。2003年4月10日,普陀青年职工“网上行”活动正式启动,开设“网上道德天地”等专栏,开展“上海城市精神”、“世博会与我”等专题讨论,组织“网上党课”等主题活动,使广大青年职工以全新的方式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劳动竞赛
1991年,区总工会会同区劳动局等部门,举办区工人技术操作比赛。各基层推荐职工1800余人分6个专场,参加了车、钳、电、木、泥、园林绿化、汽车修理、驾驶、烹调等15个技术工种、43个项目的业务技能操作比赛。通过比赛,获技工等级证书158人,获各类奖励129人,获区技术能手7人。1992年,全区各级工会组织劳动竞赛,参赛职工约24个工种33716人,其中受奖励266人,共创造经济价值128.46万元。1993年,区财贸工会开展“四优”(优质商品、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秀形象)服务竞赛活动。区环卫局工会开展清道操作、修理技能等比赛。区供销合作社、甘泉路、东新路街道等工会开展各类职工技术大比武,参赛人数占职工总数80%。区房产局开展泥、木、油漆工技术操作比赛。区集管局开展车、钳、电工、缝纫专场比赛。1995年,区总工会和区劳动局组织全区职工积极投入市总工会倡导的百万职工大练兵活动。开展岗位练兵、技能达标、技术比武等项竞赛活动,全区近万名职工参加。经过层层竞赛,近300名职工进入区级决赛,69人获得名次。1996年,在全区开展“新普陀杯”劳动竞赛,全区职工4.5万人次参加各具特色的劳动竞赛。1998年,开展以劳模命名的“徐虎杯”、“祖建杯”、“品华杯”三杯立功竞赛,确立31个科技、经营、管理、销售、招商和服务方面的竞赛项目,组成14个赛区,举办现场会,评出区级“徐虎杯”职工先进操作法,“祖建杯”创业先锋、创业标兵、“品华杯”职工科技尖兵和科技能手89人。在全区近百个操作法中,提炼汇编《普陀区职工先进操作法集锦》一书。1999年,开展“建设杯”、“全依杯”、“三学杯”新三杯立功竞赛。上海曹杨建筑粘合剂厂金爱华获上海市第三届“十大工人发明家”称号。2001年,区总工会与区劳动局联合举办超市收银、网络技术、餐饮服务等技能大赛。
三、班组建设
1991年8月9日,区总工会和区委宣传部联合召开班组学习经验交流会,共有班组长和工会干部700人出席会议。同年,中山北路房管所三八管养段、白玉兰小笼馆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班组,东新房管所、区住宅公司综合仓库被评为上海市安全生产先进班组。1992年年初,与区委宣传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班组学习和班组建设的通知》,是年5月下发关于加强班组综合建设的指导性方案,并编发双月刊《工会宣传教育和班组学习参考资料》,为基层开展班组建设提供服务。同年,中山北路房管所三八管养段、长江日用杂品店被评为上海市红旗班组。1995年,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全区开展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的“三学”进班组活动,为企业振兴发展练好内功。1999年,全区各级工会加大班组建设力度,区教育工会建立基层、系统、区、市四级文明组室创建工作标准和制度,涌现一批班组建设典型。同年,区中心医院中医病房获“全国百佳班组”称号。2000年,开展国企带动私企的班组“联动接力”活动,把班组建设向私企延伸拓展。2001年4月12日,区总工会在石泉路街道召开班组建设现场会,交流非公企业班组建设工作。同年,有5家私企班组被评为市、区文明班组,填补全区私企文明班组的“空白点”。1997~2000年,全区创建市文明班组159个、市红旗文明岗44个,区文明班组394个、区红旗文明岗197个。2001年,开展以连续五届荣获上海市劳模集体称号的区环卫局陈扣娣班组为引导的“紧扣时代特征、传递劳模精神”主题班组立功竞赛活动。在国有集体企业中争创“扣娣杯”十佳示范班组,在新经济组织中争创“五星杯”班组。同年,在评选出的双十佳班组中,有10个被评为上海市红旗班组、上海市文明班组。全区涌现102个区文明班组和红旗文明岗。
四、读书活动
1993年,组织开展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的“三学”活动。制订“三学”活动计划,建立“三学”状元评选工作组。推出“学、评、赛、讲、展、信息”三学活动“六法”。同年,夏毅、李绍基、沈品华获上海市“三学状元”称号,获区“三学状元”称号21人。1995年,获上海市“三学状元”称号4人,其中外来务工者许斌获上海市十佳“三学状元”称号。区饮食公司工会等3个单位获上海市“三学活动先进集体”称号。袁家和等8人获上海市读书奖。是年6月22日,区总工会在中山街道召开外来民工读书活动现场交流会。同年8月3日,上海市读书指导委员会在区妇婴保健院召开读书活动现场会。1996.年,真如镇党委、区财贸工会、中山街道佳福服装厂外来工班组获上海市“三学活动先进集体”称号。评出区“三学状元”18人、积极分子19人、先进集体28个,评出区级“三学”示范班组28个、大口级59个、公司级79个。1997年5月,石泉路街道工会建立外来务工者读书指导站,指导站下设4个分站,分站下成立若干读书活动小组,为外来务工者创造读书学习的条件和氛围,培养出上海市十佳“三学状元”、中国首届优秀外来务工青年许斌。2002年,在全区9个街道、镇建立社区工会教育中心,配置投影仪等教学设施,促进和方便职工多读书、读好书。在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致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宏泉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创建学习型团队的试点,加强非公企业读书活动和学习型团队建设。2003年,在区总工会网站上建立普陀工会“青工e坊”,开展“青工网上行”读书活动,开创新经济组织青年职工读书活动新模式,显现读书活动的时代性。
五、职工文体活动
1991年,举办职工文艺博览会。1992年1月26日,举办普陀区“天厨佛手杯”职工迎春长跑,40个单位参赛,运动员达600人。是年1月27日,举办“沪西职工艺术精品展”。同年4月1日,举办普陀区职工“钻石杯”第七套广播操比赛,46家企事业单位的552名运动员参加。同年5月28日,举办普陀区职工“快乐杯”小品表演专场比赛。同年9月28日,在西宫小剧场举行普陀区第六届“十月歌会”职工专场。1995年4月27日,举办“旁氏杯”职工声乐大赛。是年5月2日,举行纪念上海总工会成立七十周年文艺汇演。同年5月31日,普陀区职工白玉兰艺术团成立。1996年,会同区文化局举办欢乐祥和迎新春群众文化展示活动。会同区体委开展职工冬锻活动,组织6个队、90余名运动员参加市职工冬锻比赛。会同真如镇举行“长风杯”职工体育运动暨全民健身活动。1999年,会同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举办首届普陀职工艺术节,开展国际舞、戏曲、声乐等6项艺术比赛,全区职工近万人参与艺术节的各类表演比赛活动。2000年,举办区首届职工体育节,开展女职工健美操、职工乒乓球比赛、广播操比赛和职工棋牌比赛等系列活动,形成每两年一届的职工体育节制度。
第五节职工保障、服务
1992年启动工会帮困送温暖工程以来,全区各级工会关心职工生活,关注困难职工,主动承担责任,努力为职工办实事。
一、帮困送温暖
节日慰问帮困1992年以来,各级工会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大规模送温暖活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工会配合党政领导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并发放补助。1992年,全区工会走访补助困难职工4182人,补助金额12.3万元。1994年,走访补助6440人,补助金额77.46万元。1995年,走访补助9501人,补助金额139.9万元。1996年,走访补助6167人,补助金287.26万元。1997年,走访补助10392人,补助金额203万元。2000年,走访补助13539人,补助金额303.6万元。2001年,走访补助10411人,补助金额221.3万元。2002年,走访补助12645人,补助金额211.3万元。2003年,走访补助15136人,补助金额302. 1万元。同时开展其他各大节日帮困,1996年,区总工会在“三八”节慰问补助单亲特困女职工40户,补助金额4000元;五一、“六一”节补助特困职工子女130人,补助金额1.9万元;国庆节补助特困职工80人,补助金额1.2万元。1999~2003年,区总工会每年另筹措资金开展春节、五一、国庆三大节日的一次性助医帮困和助学帮困。2003年春节,区总工会补助患重病职工100人,补助金额每人300元;补助低保家庭子女100人,补助金额每人400元。
建立基金帮困1994年,区总工会发动社会力量帮困取得突破,与长征镇曹安市场签订扶贫协议,由曹安市场每月出资2400元对20户困难职工家庭进行每户每月120元的定期帮困。7月起,增加到每月出资1.2万元,帮困100户。在全市首创“三定”(定对象、定金额、定期限)帮困制度。1994年7月22日,区政府、区总工会联合召开企业参与社会帮困交流暨困难职工扶贫基金成立大会。同年,区工会发动27家企事业捐款201万元,设立普陀区困难职工扶贫基金。截至1994年底,集管、医务、房产、供销、粮食等大口和曹安、长寿、白玉等街道建立职工帮困基金40个,资金总额854.5万元。1995年,全区有85个产业(局)、街道、镇、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各类扶贫(帮困)基金,共筹款999万元,全区“三定帮困”包户数达548户。2002年,在曹安菜篮子股份有限公司、晋元实业有限公司、汉欣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的大力资助下,设立曹安再就业创业基金、晋园助学帮困基金、汉欣重病帮困基金,为帮困工作提供资金支撑。至2003年底,全区建有区、大口(街道、镇)、公司三级职工帮困基金16个,基金总额1237万元。
实施长效帮困全区工会着力于职工生活保障的长效性、制度化、经常化。1994年起,工会承担对支内支疆回沪人员定期定量补助。1997年,建立企事业单位及干部和困难职工的结对帮困制度。1997年起,开展每年一次“捐一日工资、献一份爱心”的“一日捐”活动。1998年,建立一年春秋二季的助学帮困制度。1999年,建立大病重病职工助医制度。2003年,全区“三定”帮困461户,其中由区总工会落实资金帮困259户,结对帮困194人(对),助学帮困1763人次,医疗救助1678人次。支内支疆回沪人员定补人数、项目、金额逐年增加,至2003年,补助对象7891人,全年补助总额615.9万元。同年,参加“一日捐”活动30997人,捐款金额176.8万元。
二、扶助下岗职工再就业
建立职介网络1992年7月15日,区总工会与区劳动局联合组建劝业公司,启动工会协助政府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劝业公司成立数日内,接待富余人员850人,实际登记144人,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96人。1992年7月30日,区总工会职业介绍所成立。1995年,区总工会深入基层选树典型,召开“自强奋斗、走出困境——特困职工再就业座谈会”。同年9月,在财贸、集管、供销、地区系统设立4个工会职业介绍分所;制订《普陀区总工会职业介绍所两级网络组织章程》、《两级职介网络工作职责》和“六个一”的操作要求,即每月一次例会、办好一份简报、筹建一个培训网络、联办一个劳动力市场、创办一个企业家联谊会、开辟一条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的渠道。1996年2月28日,在全区各街道、镇全部设立工会职介分所,形成区总工会和地区工会二级工会职介网络。全年提供就业指导和咨询8000多人次,发布招聘信息1500余条,接受求职登记7000余人次,推荐下岗职工再就业1400余人,介绍成功865人,成功率62%。区总工会同时创办经济实体,安置下岗职工。各街镇工会自创特色,曹杨新村街道工会开设了配送菜公司,东新路、白玉路街道联合举办下岗人员电脑培训班,石泉路街道工会举办求职信息发布会。是年3月8日,全区二级工会职介网络联合举办普陀区首期工会劳务市场,吸引大龄女职工2000余人应聘,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意向书约500人。同年8月16日,区总工会职工培训中心成立,逐步形成职业介绍、职工培训一条龙再就业服务格局。1997年,形成择业观教育、典型示范、法律维护、创办实体等各个方面组成的互相衔接的再就业工作机制,树立蔡金花等7人和东方工业公司等3个单位为再就业工作先进典型,并采取下发一篇宣传提纲、组织一次演讲、拍摄一部录像、编发一个系列报道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再就业工作。1997年,各级工会职业中介3074人次,帮助再就业1732人次。
1998年,区总工会找准再就业工作和非公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实施再就业“三绿工程”。开展“八个一”活动,即建成一个网络、培育一批基地、发出一个倡议、转变一种观念、培训一批职工、树立一批典型、设立一笔基金、建立一套制度,有效协助政府促进再就业工程的深化。同年10月,市总工会在普陀区召开上海工会推进再就业工作现场交流会。1998~2002年,联系非公企业用工单位6367家,其中私营企业4245家,先后建立再就业基地63家,组织下岗职工技能培训21647人次,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11057人次。1999年,再就业“绿色通道”活动获“上海工会特色工作十佳成果奖”。2003年10月,再就业“三绿工程”被推荐为“全国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示范行动”2004年获表彰。
固定招聘市场在劳动力市场发展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新形势下,1999年起,区总工会参与劳动力市场运作,着力以市场化手段促进就业、再就业。是年,举办普陀区总工会劳务综合招聘会7场,近500家用工单位设摊招聘,应聘1.6万人次。2002年10月,在沪西工人文化宫(简称西宫)设立占地400平方米的全市第一家工会固定招聘市场——西宫固定招聘市场。该市场固定每周三开放。2003年4月,区总工会与市人事局、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合作,建立中国上海人才市场沪西市场。固定招聘市场发展为周三、周六每周开放2次,其中周三以劳务招聘为主,周六以人才招聘为主。2003年,举办各类招聘会39场,进场招聘单位1321家,应聘近3万人次,达成意向4000余人次。同年10月,区总工会获全国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就业技能培训区总工会直属的3所具有社会力量办学资质的培训学校——沪西职工技术交流站、职工培训中心、西宫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发电子商务、房产中介、商品营业员等市场需要、职工需求的培训项目20余个,培训层次涵盖初、中、高三个等级,培训种类覆盖技能培养、技能提升、技能储备、定向培训多种类型。1999年,实施“万人(次)就业、再就业培训计划”,全年培训职工19225人次。同年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获“上海工会组织下岗职工就业培训优胜杯”。2003年,三个培训学校组织职工技能培训6315人次,其中为持有劳动手册的协保失业人员提供由政府补贴费用的再就业技能培训3229人。
三、补充医疗保障和工会服务窗口
补充医疗保障上海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前后,区总工会从普陀实际出发,在市总工会职工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的基础上做“加法”,建立区一级职工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1999年,制订实施《普陀区职工特种重病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2000年,实施《普陀区女职工重病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2001年,实施《普陀区在职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在部分基层单位尝试建立以缓解职工门急诊医疗困难为主要内容的职工补充医疗互助金等互助互济组织,形成工会多层次的补充医疗互助保障网络,成为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力补充。区总工会每年出资10万元,帮助困难企业职工参保。2003年,全区80%职工有两项保障,70%职工有三项保障,50%职工有四项保障,10%职工有五项保障。同年底,全区共计30万人次在职职工、13万人次退休职工参加市、区职工补充医疗保障计划,6742人次职工获得579万元补充医疗互助保障金,为区域内退休职工办理给付补充医疗互助保障金6. 7万人次,给付金额2461万元。区总工会连续5年获上海工会系统互助保障先进工作委员会称号。
工会服务窗口2001年7月,区总工会在西宫设立全市第一家面向全区职工的工会服务窗口——普陀区总工会职工互助保障服务中心,下设参保理赔服务处、法律援助服务站、信访接待室。2002年1月,在西宫增设区总工会职介培训服务中心,下设职业介绍所、劳务服务公司、人才服务公司及3个区总工会直属的具有社会力量办学资质的培训学校。区工会职工互助保障服务中心和区工会职工培训服务中心,整合区总工会各类资源,重点为职工提供政策咨询、信访接待、法律援助、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困难救助、补充保障等服务。
四、退休职工服务
1992年,各级退管会为退休职工代送工资5356人次,送医送药871人次,困难补助金额52.2万元,改善住房86户(其中2.5平方米困难户30户),为高龄老人送御寒用品电烫婆。为独居的35户退休职工安装电子门铃。1996年,慰问补助困难退休职工6442人次,补助金额69.9万元。为2000余名70岁以上老人发放“上海市尊老社会一条龙服务”优待证。2002年,沪西工人文化宫投资6万元建立“夕阳红”活动室。1997~2003年,每年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活动。每年慰问困难退休职工近4000人次,发放帮困金额近60万元。2003年,近3000名退管干部参加为困难退休职工送清凉活动,共慰问困难退休职工2977人,慰问帮困金额达27.2元。举行“双月为老”服务活动,组织医疗、咨询、理发、修鞋、修伞和上门为孤老服务等33个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受益退休职工近3000人次。组织《上海市退休职工住院互助医疗保障计划》的参保工作,区退管会设有专人全天代为办理投保手续,2003年为全区8万余名退休职工办理参保手续。
第六节劳动模范工作
1991年起,结合劳模评比表彰,大力宣传推崇劳模先进事迹,弘扬劳模精神4发挥劳模的领头羊和引领示范作用。
一、劳模评选
1991~2003年,区总工会把党委领导、政府表彰、工会操作的劳动模范、劳模集体及先进生产(工作)者、先进集体的评选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在由区长任主任,区委组织部、纪(监)委、宣传部、区府办、工、青、妇、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国资办、区税务分局、区审计局、区工商分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区劳模先进评选委员会的部署和指导下,开展10次劳模先进集体评选活动,评选出4种不同级别综合性荣誉称号,分别为全国劳动模范、劳模集体;中央各部委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劳模集体和上海市劳动模范、劳模集体;区级先进生产(工作)者、先进集体;基层先进生产(工作)者、先进集体。其中全国劳模、劳模集体5年评选1次。市级劳模及以下先进每2年评选1次,1997年以后,调整为每3年评选1次。2000年,劳模先进评选方法一改以往名额分配的形式,采用自下而上、层层推荐、面向基层、公开竞评、群众公认等方法和程序,并向科技产业、重点工程和私营企业等方面倾斜。公开竞评环节,让层层推荐出的劳模先进候选人公开亮相,体现了整个评选活动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评模的过程作为展示先进、弘扬先进、宣传先进的过程。通过评比表彰,宣传推崇了一批在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各行各业的先进入物和先进集体。
二、劳模活动
1994年12月27日,普陀区成立全市首家区劳模协会。1995年,协会召开劳模座谈咨询会,发挥劳模的专业知识和品牌资源,为区部分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出谋划策。1996年,组织全区在职劳模外出活动,促进互相交流。1998年10月8日,劳模联谊组织“劳模之家”(沪西)成立。是年,组织部分劳模出国考察,拓展视野。2000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劳模迎春团拜会,区四套班子领导出席,向来自全区各系统的劳动模范致以节日的问候,区四套班子领导在大年初一走访慰问劳动模范。2001年5月1日,区委、区政府在上海市体育宫隆重举行普陀区劳模先进表彰文艺晚会,向劳模颁发金牌和奖金。同年,组织全区50多位离、退休劳模,到上海市劳动模范度假村度假,举行“庆中秋、迎国庆”联欢活动。2002年,区委、区政府拨出专款建造普陀区劳动模范活动中心。国庆前夕,召开劳动模范座谈会,全国劳动模范徐虎、徐寿康、康祖建及2000年度市劳动模范、劳模集体代表和区委、区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参加座谈会。2003年,组织开展劳模体检、劳模看普陀等活动,并为困难劳模送上慰问金。通过开展劳模带徒结对、劳模名字命名杯赛等活动,在全区营造尊重劳模、宣传劳模、学习劳模、弘扬劳模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