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普活动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普陀区境内的科技工作将专业性的科研活动与群众性的科学普及活动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区”战略方针的提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以科技项目为支撑,以发展科技产业为重点,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科技普及活动的开展

20世纪50年代初,科普宣传的重点是“破除迷信,倡导科学”,反对愚昧、落后,以科学指导生活。1952年,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后,区内大隆机器厂、国营第一纺织机械厂、华生电器厂等企事业单位,相继成立42个科普工作组,开展科技普及活动。这一时期,区境内工业科技发展较快,科技成果不断涌现。1953年,上海灯泡厂试制成功国产第一根钨丝。1958年,上海染料化工八厂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活性染料,并投入生产。1959年,区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在全区工厂企业中,组织发动以提合理化建议、开发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科技活动。“大跃进”时期开展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出现过不少违反科学规律的现象,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区科协等一些科技团体被迫解散,专职科技人员下放基层劳动,不少科研机构无法正常开展科研活动。1971年,区委召回部分科协干部,到区工人俱乐部组织科技组,成立职工技术交流队,开展科技交流工作。

19782月,区科协恢复,先后建立了基层学会、学组、交流队等13个组织,有会员1900多人。科普宣传的形式主要是利用电影、录像、画廊、黑板报、展览会、专题讲座和报告会等。1983-1987年,区科协编印和发放《科普知识》材料近万份,举办科普报告、讲座28场次,听众达1.89万人次;到工厂、企业、学校、里弄放映科教电影91场、观众约2.3万余人次,放映内容有宣传医疗卫生知识的《断手再植》《体外循环》《病从口人》《预防近视》等。区属各科技学会会同有关部门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如青少年犯罪、老年保健、育儿知识、生活常识、家用电器维修及保养、新产业革命、哈雷彗星、计算机应用等。

19875月,曹杨新村街道成立全区第一个街道科普协会。至1990年,全区有曹杨新村、曹安路、沙洪浜、普陀路、宜川新村、石泉新村等6个街道成立科普协会,会员388人。街道科普活动主要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宣传身边的科学知识,利用居委会的黑板报开辟“科普角”,出版科普专刊,编印科普简报,举办科普讲座,进行“科普小世界”及科普纳凉晚会等活动。1988年,仅曹杨新村、沙洪浜、普陀路、曹安路4个街道科普协会,就举办各类讲座622次,听讲者3.6万多人次。

1987年,市科协发起“科普之夏”活动,定于每年夏、秋之交进行。活动形式多样,包括举办各类科普讲座、放映科教电影录像、举办科技知识竞赛等。在科普活动中,对青少年的科普知识教育是重点。暑假期间,区科协经常组织青少年参加夏令营,让青少年通过对大自然的考察,启迪智慧,丰富知识,并举办青少年爱好者与科学家见面会,开展科技小论文评选活动等。1989年,全区所有中小学校都参与爱科学月活动,有3.72万人次参加科技讲座、3.68万人次阅读科普读物、1.45万人次观看科普电影或录像,还完成小制作8.37万件,进行了1.18万次科学小实验,编写科学小论文6960篇。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与区少科站、区少年宫联合举办了“宇宙、地球的未来与我们”知识竞赛活动,共有12所学校、88名学生参加(1)

1991-2000年,上海市每两年举办1次上海科技节。至1999年,普陀区共举办上海科技节活动5届。20世纪90年代,普陀区政府和各街道、镇对群众性的科普投入逐年增加。1991年,区人均科普经费每人每年仅0.05元。1995年,每人每年增加到0.08元。1998年,又增加到0.6元。2000年,再次增加到1.2元。1999年,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普陀少年城建成开放,成为区青少年综合课外科技活动的基地。同年,中国科协举行科普示范城区评选。11月,经各省、市推荐,中国科协确定全国50个城区为首批科普示范城区,上海地区有两个,普陀区名列其中。

7-10   2000年,普陀区获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称号(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2001年起改为每年举办1次全国科技周活动。普陀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区科协根据国家和市每年科普活动的主题进行组织和策划,发动各街道镇科普协会和全区各学会、联合会及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社区、学校、单位和公共场所,开展展示、演示、讲座、电影、电视、动手、动脑、读书、参观、考察、健康咨询、与科学家联谊等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20015月,普陀区首届科普工作会议召开,号召“勇于创新,注重特色,努力开创普陀区科普工作新局面”,提出以人为本,实施大科普策略,增加科普的政府投入,修订《普陀区街道、镇科普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将科普工作纳入区政府对社区工作考核的目标。

在各街道、镇推进科普工作中,长征镇成绩显著,1999年投资建设科普村,在各居民小区建科普画廊,并利用社区资源宣传科普知识,提供科普咨询,提高居民科普活动参与率;2002年创建上海首家外来人员科普教育活动中心——“新长征人”科普教育活动中心,建成真光路科普广场;2003年首获“上海市科普示范镇”称号,并在此后十余年里始终保持着该荣誉称号。长征镇平均每年对科普建设投入的经费达到200万元以上。全镇五个片区分别建有一个主要场馆,科普体验馆、大学生科学商店实体店、流动科技馆、青少年科普互动体验室、生物梦工厂、汽车体验室、科普乐园、小小动画师和动漫天地、新上海人科普活动中心等设施和活动场所,打造“处处可活动”的格局。

20046月,被列为区政府实事项目的“科普智趣园”,实现全区9个街道镇全覆盖。“科普智趣园”是由市科普教育展示中心与区科委共同创意推出的小型科普活动室,具有老幼皆宜,集学习、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劳动成果的乐趣。2003年,曹杨街道建立了首个科普活动室,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据此,普陀区将其列为区政府实事项目,加大工作力度,将原计划在三年内推广普及的工作目标,提前到2004年上半年即实现社区全覆盖。这也是普陀区在全市创造的一个特色科普项目。

2008年,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全市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展示苏州河综合整治成就的专题性科普场所。该公园(基地)的前身是苏州河梦清园绿地,占地面积8.6公顷。园内引进苏州河水,设有大型露天水体生态演示系统,是2004年完成的苏州河综合整治第一期工程的重点项目,也是上海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同年,宝贝科学探索馆举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宝贝科学探索馆(think town)是国内最大一所专门针对3~11岁儿童创立的科学探索馆,进行商业化运作,也是社会力量办科普教育活动的一种全新模式。探索馆地处普陀区长寿路1118号,占地面积3200多平方米,有40个科学互动项目,涉及光学、化学、物理学等多门学科,按场馆细分到人文科学馆和运动科学馆。幼儿在这里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了解科学奥秘、认识大自然。馆内还有多功能小剧场,全年定期上演多台儿童剧目。至2010年底,区内有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3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7家、市二期课改实践基地2家、区科普教育基地14家。

“十二五”期间,普陀区完善各社区科普体验馆、科技创新屋和科普活动场所的功能作用,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增至11家,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者逾158万人次,区人均科普经费达到10元。为促进区内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广泛开展中国科协“基层科普益民计划”、上海市科普示范社区、普陀区科普示范小区等多层次创建工作,策划“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区内重点科普主题活动。2014年,长风新村街道长风二村二居委获得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的奖励补贴。

“十三五”期间,普陀区继续推进科普发展,保障人均科普经费提升至14元,通过加强科普基地资源建设,推进科普资源共享,丰富科普专题活动,营造全民创新氛围。2016919-22日,首届上海长风科普集市在长风公园大舞台广场举行。全市25家科普教育基地、3家高科技企业、1家社区创新屋设展位参与科普集市,带来近百项富有科学意蕴的科普互动项目。参与活动的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动手、集章等环节,体验集成电路的科学原理、织物组织纹样的认知、火麒麟居家纤维的阻燃功能、绿色植物和食品的识别、动车模型的制作、昆虫对大自然的作用等科普内容。长风科普集市是上海科普界首次由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负责承办大型活动的成功尝试2。至20179月,长风科普集市成功举办两届。

图7-11  2017年第二届上海长风科普集市启动仪式(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二、科技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陀区科技工作积极贯彻“科教兴区”的战略方针,以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为重要抓手和切人点,推动科技事业全面发展。

(一)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1992年,普陀区编制发布《普陀区新产品目录编制的暂行规定(试行)》《普陀区“星火计划”暂行管理办法》《普陀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等,并根据《上海市民办科技经营机构管理办法》,确定发展民营科技产业的工作重点。199311月成立了全市第一个民营科技企业联合党支部;1998年,在全市率先成立科技党委,探索新经济组织科技党建工作的新模式,创建适应民营科技企业特点的党建工作新机制,发挥各级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作用,为广大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994年,区内民营科技企业超过500家,从业人员10381人,有职称科技人员5492人,实现利税4747万元,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发展资金的筹集是增加科技投入的重要保证措施。区政府从各种渠道筹集科技发展资金,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第一,区财政按规定向区科技发展基金拨款,1994年度,区财政按10%的增幅向区科技发展基金拨款55万元。第二,部分民营科技企业上缴税金按一定比例返回。由区科技创业中心和科协主管的民营科技企业上缴税金超基数部分按50%返回,1994年度返回50万元。第三,从科技专项计划项目享受免税额中提取10%,从该渠道中,1994年度筹集到资金10万元。通过上述渠道,1994年区科技发展资金超过300万元,是1993年的近2(3)

1995年起,普陀区科技工作持续活跃。同年8月,区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大会集中宣传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确定了“科教兴区”的战略。1996年,普陀区举行了高新技术知识宣传普及系列活动。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在全市位居前列,至1999年,区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1044家、利润近4亿元,位列全市第一位;税收(含集团)2.28亿元位列第二位;全市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民营科技企业7家,普陀区有2家。2000年,民营科技企业总数1255家,同比增长20.2%;利润5.96亿元,同比增长51.3%;税收3.34亿元,同比增长46.5%,是近几年增幅最快的年份。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区域经济中科技产业化的骨干。1999-2000年,全区科技产业化计划项目(包括国家和市级)56项,民营科技企业32项,占总数的57.14%;新认定市高新技术企业18家,民营科技企业13家,占总数的72.2%;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6项,民营科技企业11项,占总数的68.75%(4)

20007月,区政府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发出“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区域科技事业发展,为繁荣‘西大堂’多作贡献”的号召,科技工作的重心从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提高上来,全面提升科技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贡献度。为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区先后组建华东师大科技园、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西区分中心、武宁科技园区、未来岛高新技术物流园区、普陀区科技创业中心中小企业孵化基地,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区内民营科技企业开始向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涌现了一批如复星集团、致达集团、中科合臣等全国知名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小巨人”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显著增强。

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普陀区落户后,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使全区的民科企业的经济实力大增。复星集团创建于1992年,1998年其第一个产业公司——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为上海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复星实业公司自1998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以来,始终坚持高科技产业化的方向,形成了集产、研、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行业涉及生物医药的多项领域,成为该领域中产品权证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的企业之一,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为公司成长为国内未来生物医药新经济企业的代表打下基础。1999年,复星实业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复星集团首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十五”期间,在“科教兴区”战略指引下,普陀区民营科技企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民营科技企业总收入、净利润、税金、总资产连续几年在全市保持领先地位,有10家企业列入市科技企业百强行列。据市科委报告称,2005年,普陀区民营科技企业以总户数1663户位列全市第二,总资产550.63亿元位列全市第一,总收入433.91亿元位列全市第二,总税金41.28亿元位列全市第一,总利润26.72亿元位列全市第一,综合发展指标继续位列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前茅。通过多年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始将目光瞄准技术的原创性。是年,普陀区有6个项目得到市创新基金(市区联动项目)支持,获市科委无偿资助60万元、区配套资金支持150万元;有4个项目得到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获无偿拨款资助225万元,创历年之最。

(二)科技园区产业集聚

“十一五”期间,普陀区科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经济贡献度明显提高。2010年,以科技园区、科技楼宇、高新技术企业为板块的科技产业完成税收26.35亿元,实现区级税收6.98亿元,占当年区级税收的17.29%。科技园区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同年天地软件产业特色园年总产值突破20亿元,税收1亿元,成为上海知名的软件园区之一。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先后引进了施耐德、科尼等世界500强企业,园区总产值达104亿元,实现税收5.3亿元(见表7-2)。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0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度明显提高,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生物医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传统制造业的高新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普陀区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区内科技企业承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专项计划612项,获批项目数和扶持资金均远超“十一五”末期。其中,获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9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9项、国家火炬计划1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市科技进步奖61项,培养市科技带头人13人、市科技启明星21人。至2015年底,全区申请专利11978件、授权专利7714件。2015年,区级财政科技支出3.6亿元,占区级公共财政支出的2.27%;在各类科技专项支持下,带动社会资本多元投入和中小企业发展,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获得税收减免额1.54亿元;科技产业实现区级税收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74%,占区级税收的21.98%,其中科技服务业实现区级税收4.25亿元,比上年增长45.09%

7-2  2010年度普陀区科技园区发展情况表5

科技园区名称

企业数(家)

科技企业数(家)

产值(万元)

利润(万元)

区内税收(万元)

天地软件园

185

185

207900

15302

10516

华东师大科技园

315

315

77009

4869

3196

武宁科技园

336

336

42944

2279

3488

真如科技园

70

34

150279

4292

4655

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

258

35

1043804

66888

53425

同济沪西科技园

3

3

320

20

10

新曹杨高新技术产业园

216

35

205196

20798

18707

化工院园区

6

6

28131

4165

2084

合计

1389

949

1755583

118613

96181

图7-12  天地软件园(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摄于2017年3月22日)

201212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同意创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普陀园,作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普陀区内天地软件园、华东师大科技园、新曹杨高新技术产业园、武宁科技园和上海化工研究院新材料园区等在内的9家科技园区(见表7-3)整体融入大张江发展格局,有效吸收国家高新区建设的创新、创业文化和品牌辐射,资金、技术、政策等资源加快集聚。

图7-13  武宁科技园(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摄于2018年1月25日)  

图7-14   新曹杨高新技术产业园(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摄于2008年12月12日)

 

7-3 “十二五”期间普陀区主要科技园区主导产业及重点企业情况表(6)

科技园区名称

产业领域

重点企业情况

天地软件园

积极发展软件研发、动漫、电子商务、网络搜索等软件产业,积极打造微软、Unity游戏产业孵化基地

天地数码科技、拉卡拉、波克城市、帝联、庆科等

华东师大科技园

抓紧建设核心功能区,围绕教育装备、教育信息、教育咨询与培训等,培育以云教育为特色的教育信息产业

华师京城、启发电子、新朋程信息

武宁科技园

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电器等领域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电科智能、畅道智能等

真如铁三角科技园

检测、印刷、服装

施勒智能建筑

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

现代物流、电气科技及装备制造业

施耐德、科尼等世界500强企业

同济沪西园区

铁路设计、轨道交通技术

天佑铁道、铁院轨道

新曹杨高新技术产业园

电子、服饰、印刷、商贸

复星医疗器械

化工院新材料园

集科研设计、加工生产、经营贸易为一体的新材料产业

上海化工研究院

谈家28国家孵化器

以软件信息、文化创意、研发设计为集聚方向

维构网络、慕和网络

 “十二五”期间,普陀区科技创新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但也存在诸多制约瓶颈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大院大所的科创引领力有待加强。普陀区拥有大型科研院所16家,但对于科研院所溢出效应的承接力明显不足,区域内院所对区科技创新、科技企业的辐射力和引领力不强。二是区域科创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全区尚没有一个完善、系统的有品牌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或机构。三是科技领军型企业和人才短缺。普陀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小微企业较多且散落在全区各个区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有创新带动能力、行业号召力、市场与资源掌控能力、品牌美誉度的科技领军型企业短缺;高端创新人才短缺,人才洼地短板仍较明显。四是创新主体分类管理和服务不精准。普陀区有近千家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政府对这些企业的分类管理不够清晰,不同时期的创新服务不够。孵化器大多还停留在硬件主体服务+政策传导服务的基础服务层面,缺少科技创新生态链环节的深耕服务和型态。五是科普工作对营造科创环境的贡献度不够。

“十三五”期间,普陀科技创新工作继续把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加强同区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普陀区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战略目标,发挥科研院所溢出效应,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发展,适应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新趋势,构建“一轴两翼”科创功能布局,打造武宁科技创新发展轴,建设北翼城市转型示范走廊(以桃浦智创城建设为聚焦),构建南翼滨河开放活力带(以发展“四新”经济为重点),放大资源禀赋,提升科创能力,营造创新生态,推进创新发展。

2017年,普陀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成绩斐然。区内的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华东师范大学获2016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至年底,普陀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0家,市、区小巨人(培育)企业198家。张江普陀园实现营业收人565.63亿元,同比增长12.3%;净利润30.14亿元,同比增长11.83%;实缴税费69.2亿元,同比增长14.01%(7)

在加快提升科技园区载体品质能级的同时,普陀区在特色园区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201512月,普陀区政府、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长征镇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园。该园区位于普陀区“一轴两翼”科创功能布局的南翼,致力于打造以智能机器人为特色的创新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全区累计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市级各类技术服务平台23家;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市级众创空间4家、区级众创空间4家;4家科技园区通过“市信息服务产业基地”评估,占全市通过评估园区的9.8%(8)。2017年,“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与“工业控制安全创新服务功能型平台”列入科创中心全市首批规划的18家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

图7-15   上海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园区(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摄于2017年9月12日)

图7-16   晋陀区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谈家28(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月摄于2011年5月12日)

(1)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722-724页。
(2)《“首届上海长风科普集市”在长风公园启动》,2016年9月19日,“人民网”。
(3)上海市普陀区年鉴编纂委员会:《普陀年鉴1995》,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页。
(4)上海市普陀区年鉴编纂委员会:《普陀年鉴2001》,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5)根据《上海市普陀区科技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科技产业发展回顾”整理。
(6)根据《上海市普陀区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普陀区主要科技园区主导产业及重点企业情况”整理。
(7)《普陀区科委2017年工作总结》,2018年4月9日,由普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提供。
(8)《普陀推进“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建设》,2018年,由普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