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普陀区民众社会生活的变迁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图卷,展现了普陀区70年来时代巨变投射于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1951年6月29日,普陀区东新村全体居民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描述了东新村居民生活的变化:
现在东新村气象变了,居民也已组织起来了。中山北路在老早大塘、小塘特别多,现在铺了石子路又宽又整齐。我们住的东新村,政府替我们也铺了石子路,走路真有劲,下雨也看不见水塘了。还替我们装了自来水,自己管理自己用。我们这里十家有七家是做厂的,他们放工回来说:“要不亏共产党和毛主席,劳动还会有保险吗!”今年春天,我们村上一万人,就有九千七百多人种了牛痘。解放前小孩出痧子,每年春天总有四五十个死掉,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现象。夏季防疫,我们全村人都打了防疫针。学校里读书的儿童,卫生局每周矫治他们的砂眼两次。军烈属子女、贫苦儿童大都免费入学。失学儿童的数字也减少了。弄堂内过去晚上伸手不见五指,现在有了路灯,方便多了。反革命分子在处理之前,都一个一个由我们讨论,一个也没抓错,该杀的杀,该关的关,该管的管,都是符合了我们的要求。最近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又建立了党的宣传岗,有黑板报、歌咏队、读报小组、时事讲座、识字班、传递消息等。普陀区人民政府又在我们这里设立读报栏,党的主张、人民政府的政策,我们也能及时晓得了。(1)
这种变化是真实的,这份感情也是真挚的。普陀区民众生活的改善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陀区广大劳动人民得以逐渐摆脱政治上、经济上所受的残酷压迫,社会地位大大提升。劳动人民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劳动,获得尊严与幸福,有了翻身做主人的深切感受。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陀区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观念深入民心,婚姻恶俗陋习逐渐消失;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核心家庭日渐取代以往的大家族;家庭成员互敬互爱的和谐、美好的家庭新风气逐渐形成。从计划经济时代到进入市场化阶段,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普陀区民众的吃、穿、住、用不断升级;随着文化场所、平台的不断更新升级,普陀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过程中,普陀区形成了诸多特色项目。诸如“久龄家园”为老服务立体网络的特色工作、“六小工程”特色项目、真如庙会几曹杨之春、桃浦之光、苏州河特色文化活动等,充分展现了普陀民众幸福、美好的生活。
(1)《普陀区东新村棚户居民,向毛主席报告幸福生活》,《文汇报》1951年6月3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