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福利
1991年起,区政府将养老机构和福利事业,列入区政府实事项目。1998年,《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推动养老机构的发展和规范化管理。各街道、镇发展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2001~2003年,福利企业产值和利税完成连续3年在中心城区排名第一。福利彩票销售平稳发展。2003年,销售福利彩票4600万元。
第一节养老机构
1990年,先后办有街道、镇敬老院11所,床位90张。1994年,全区敬老院发展到15所,有床位407张,养老机构覆盖全区各街道、镇。2000年,全区有养老机构19所,床位1334张,全部实行有证服务,在全市名列前茅。2002年,实施“星光计划”,各街道、镇筹资改扩建敬老院,完善养老机构内部设施。部分社会机构也投资创办敬老院。2003年,全区有养老机构22所,养老床位1610张。其中市一级敬老院11所,市二级敬老院4所,区一级敬老院6所,区三级敬老院1所。
一、区办
1990年,普陀区幸福院位于曹杨四村292号,面积1164平方米,床位100张,收养老人61人。1991年10月,在枣阳路515号兴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新院,更名为普陀区社会福利院。1994年,市民政局在区社会福利院试点开设老人病区,设床位28张。1999年,老人病区改为专护床位,设专护床位56张,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全护理服务。同年区社会福利院被评为市一级养老院。2003年,区民政局投资改建区社会福利院生活设施,将老人居室由4人房改为3人房,有床位214张,护理人员经过培训后,统一颁发上海市护理人员执业证书,持证上岗。并增添了文化娱乐、健身、医疗等设施,使人住老人的生活、娱乐、医疗保健等条件得到改善。
二、街道、镇办
1991年,各街道、镇将创办敬老院,增设养老床位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至2003年,全区街道、镇共有敬老院19所,床位1396张,人住率100%。
三、社会办
申新养老院是全区第一家社会办养老机构,创建于2002年2月,由下岗职工自行投资租厂房创办。院址澳门路150号,面积2800平方米,核定床位80张,为区一级敬老院。2003年,由紫赢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投资273.7万元,建立普陀区真如颐天年养老院,院址真北路2904弄56号,面积1324平方米,设有50张床位,为区一级敬老院。
第二节民政福利企业
1991年,全区有民政福利企业87家,职工2140人,其中残疾职工859人,占职工总数40. 14%。年产值9275万元,纳税836万元。1993年,成立上海市普陀区民政工贸总公司,为自收自支集体事业单位,除经营公司业务外,对全区民政福利企业进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等。1995年,福利企业发展较快,全区有福利企业256家,年产值5.80亿元,利税4089万元,安置残疾人员1830人,对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1997年7月,制订《普陀区民政福利企业管理暂行规定》。同年9月,下发《关于本区民政福利企业加快改制进程的通知》,为福利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1998年,坚持“抓大、改老、促小、治差”发展民政福利企业原则,扶植有发展前途企业。区民政福利企业上海曹杨建筑粘合剂厂创利4500万元,上海永生助剂厂、上海虹光铜管厂、上海李子园金属喷涂厂、上海鹏鹏电机配套厂、上海玟燕服饰厂、上海沅泉仪器厂等6家福利企业创利均在百万元以上。2003年底,全区有民政福利企业93家,年产值4.66亿元,创利8265万元。其中区民政局所属企业产值1.67亿元,创利3029万元。
第三节福利彩票
1987年,普陀区开始销售福利彩票,主要由区民政局兼管。1997年,成立普陀区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简称区募委会),由分管区长担任区募委会主任。设立福利彩票专用账务,彩票销售管理逐步规范。1998年,全区销售“抗洪赈灾”套票1320万元。1999年,销售“助残”套票1550万元。至2003年,累计销售福利彩票2.45亿元,筹集社会资金2018.57万元,其中电脑型福利彩票销售1.79亿元,传统套票销售5781.28万元,大奖组销售2650.98万元。筹集的福利资金全部资助区的敬老院、星光老年活动室、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心、一门式服务等公益性、福利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