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族事务

第一节  少数民族概况

1990年,根据普陀区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区境内有少数民族35个,总人口8942人。其中回族人口7449人,主要居住在胶州路街道。百人以上的有藏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壮族。少数民族分别居住在普陀路、曹杨新村、长风新村等街道。1994年12月,区境内有少数民族31个,总人口9000余人。其中回族人数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数的83.3%以上。苏州河以南的长寿路地区少数民族人数更为集中,约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数40%。是年,区内少数民族总人口数,在全市所有区县中居首位。1996年底,区境内有少数民族38个。回族人口近8000人,占少数民族的80%。藏族、蒙古族、满族等人口均超过百人以上。2000年,根据普陀区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有44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1578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数的11.1%,居首位。区境内百人以上少数民族居住地分布情况为曹杨新村街道1130人,长风新村街道1369人,甘泉路街道1692人,宜川路街道755人,长寿路街道1629人,石泉路街道1134人,真如镇1382人,长征镇829人,桃浦镇1204人。

第二节  民族政策

一、贯彻民族政策

1993年10月,为传达贯彻国家民委公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区召开各部、委、办、街道、镇的领导、统战干部、少数民族联络组长及民族教育单位、清真“三食”(副食品、饮食、食品)服务单位领导参加的会议。1994年5月21日,全区开展《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宣传日活动。宣传人员走上街头,运用横幅、黑板报及广播等形式向市民群众进行宣传;同时在部分街道设立为民服务点和法律咨询点。1995年,区政府将1000余册新颁布的《上海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发送各街道、镇,机关党工委及有关部门;同时,举办街道、镇统战干部、联络组长、联络员参加的学习班,邀请市民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作该条例辅导报告。1996年2月,区发布《普陀区贯彻(上海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实施意见》。1997年,市民委将每年3月1日定为《上海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宣传日,区举行大型宣传活动。1999年10月2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沙麟率市人大代表视察区贯彻执行《上海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情况,代表们听取副区长陆永新汇报并实地察看魁元斋清真食品厂。2000年1月10日,区召开民族工作会议,主题为贯彻中央和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区民族工作。2003年,为完善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下的民族工作,全区9个街道、镇从领导重视、维权有力、服务有效、关系融洽、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等方面着手,结合实际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社区活动。

二、贯彻《上海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

1991年10月,区魁元斋清真食品厂、普回清真饮食店、胶州路菜场清真柜、曹安清真馆认真贯彻执行《上海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获市清真行业先进集体称号;东新菜场徐三喜、宜川菜场刘胜利、曹杨王府菜场营业员王仪敏获市清真行业先进个人称号。1995年1月16日,区召开清真“三食”供应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讨论春节期间供应问题。同年2月,召开区内大专院校、区中心医院、民族教育单位总务科负责人会议,要求与会单位依据《上海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开办清真食堂或提供清真伙食。1996年5月,区《关于清真“三食”供应工作会议纪要》文件中提出搞好清真“三食”供应工作的五点意见,得到市民委肯定。是年,在市民委编发的《民族信息》简报中有《普陀区贯彻市有关会议精神,提出搞好本区清真供应五点意见》专题报导。同年10月,区政府成立清真供应协调小组,分管财贸的副区长担任组长。1997年1月2日,区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区民族宗教局关于清真“三食”供应工作落实情况的汇报,研究清真“三食”供应工作的7项办法和措施。同年5月29日,区发放《关于清真饮食企业减免、缓征税收使用范围的意见》的通知。由于对全区6家清真饮食单位再次提高减免、缓征税的比率,1998年,长风新村街道金沙江清真馆创利达50多万元。2001年1月1日,区制定《普陀区贯彻(上海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的实施意见》和《普陀区清真供应点规划》。是年6月,组织全区48家从事清真食品供应单位的负责人和各街道、镇统战干部约60人培训,要求培训干部按照《普陀区贯彻(上海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实施意见》规定,督促有关街道、镇增补清真副食品基本供应点。同年,区内14家清真食品单位挂牌。2003年,区完成宜红清真馆、京城饭店、梅岭清真馆三家清真单位装修改造工程;筹建上海市龙泉清真副食品配送中心。同年3月,龙泉商场被评为市示范清真专柜,并颁发牌匾。

第三节  民族工作

一、教育、科技

1991~2003年,每逢“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区领导均对区民族托儿所、回民幼儿园、回民小学等民族教育单位的儿童、学生、教职员工进行节日慰问,对少数民族特困家庭的儿童,赠送慰问品和慰问金。

1991年9月7日,区长何全刚到回民小学、回民幼儿园看望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教师,勉励他们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接班人。1992年6月12日,由区政府投资兴建的药水弄回民托儿所竣工,该托儿所可接收入托儿童160人。1993年起,每年教师节,区政府均拨款2000元,作为区回民小学教师的节日慰问金。1998年9月,上海市信息管理专修学院院长陈祥禄捐资20万元设立普陀区少数民族信息技术应用进步奖励基金,以此奖励在区信息技术应用、教育等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少数民族人士。2000年7月12日,由普陀区少数民族联合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统计系和华光学院分院协办的上海市民族进修学院成立并对外招生,该学院是上海市第一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民族学校。

二、干部培训

1991年11月,区举办首届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来自区内工厂、医院、机关、学校、商业战线的壮、布依、傣、白、回等5个民族的18名学员参加培训。1995年4月3~8日,区举办第二期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区内28个单位,选送28名少数民族青年干部参加。1996年4月,区制订《普陀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三年(1996-1998)计划》。1999年7月14~16日,区举办第三期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8个民族22人。是年,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已达190人。其中区属企事业单位负责人55人、直接为少数民族生产服务的部门或单位各有1名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区内400户少数民族家庭以上的街道,配备1名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同年9月16日,在克拉玛依宾馆召开普陀区少数民族信息技术应用进步奖首届颁奖会,满、回、蒙古、壮4个民族中获进步奖6人,提名奖8人。2003年11月,区举办为期3天的第四期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来自建委、卫生、公安、工商、体育、文化、法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5个民族20多名学员参加。是年,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有少数民族代表21人。

三、文化活动

1991年5月17日,“魁元斋杯”普陀区少数民族知识竞赛决赛在区政协会场举行。同年11月4~6日,区举办第二届长寿路民族文化节,其间,有民族操表演和老年迪斯科舞蹈等节目。《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时报》、《青年报》等媒体均对此活动作详细报道。1993年4月26日,在长寿路地区举办普陀区迎东亚运动会暨第三届民族艺术节。1997年6月11日,在申泉娱乐中心,举办普陀区少数民族“情系香港、爱我中华”文艺演出活动,有12个少数民族、382人参加演出。同年6月28日,11个街道、镇各民族同胞120人,身着民族服装,参加“普陀区庆七一迎回归”歌会。1998年,回民小学武术队员代表普陀区参加上海市少数民族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文艺演出活动,并推荐回族女青年杨霞参加市民委、市民联举行的上海市第三届少数民族演讲会。2000年9月12日,区举办“民族杯”网页设计比赛颁奖暨教师节庆祝大会。2001年5月29日,在真如镇举办普陀区少数民族业余歌手比赛暨洪长兴杯上海市少数民族业余歌手选拔赛,有5个街道和3个有关部门及沪西清真寺选派的选手参赛。

四、为少数民族办实事

1991年,区少数民族敬老院建成。1995年,区领导慰问区内少数民族中90岁以上的老人。1996年1月25日,副市长龚学平和区领导慰问区少数民族特困户王爱喜,并送慰问金。是年,妥善处理魁元斋清真食品店拆迁问题。同年,在长寿路拓宽工程中,区政府妥善解决67户少数民族商家和住宅居民困难,使他们全部顺利动迁。1997年春节,慰问区内少数民族孤寡老人、下待岗人员中的特困户、残疾人,送上慰问金,并对其中1户少数民族特困户子女给予长期经济补助。

1998~2002年,对全区346户少数民族特困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人员给予补助,补助金额达4.2万余元。2003年,适逢长寿路回族居民聚居区南英华里动迁,区政府按照“适当照顾,妥善安置”的原则,让确有困难的28户少数民族家庭顺利搬迁。

第四节  表彰、奖励

一、评比、表彰

1991年12月7日,区召开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12个单位、19名个人受表彰。1994年,区在全市率先开展评比、表彰民族团结楼组、居委会活动,每年评比1次,并将此活动纳入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之中。是年,召开1993年度全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居民(楼)组、居民委员会表彰大会,8个居委会、39个居民(楼)组受表彰。1997年1月15日,区政府召开第六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对获区民族团结进步奖的11个集体和20名个人颁发奖状及荣誉证书,对区民族宗教局评定的8个先进集体、3名先进个人授奖。自1997年起,评比表彰活动每2年进行一次,至2003年,共进行4次评比表彰活动。

二、奖励基金

1992年9月8日,区设立“倍福来”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基金。该基金用于奖励获市、区“三好”学生称号的普陀区高中、初中、小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回民小学中的优秀少数民族学生。1995年1月23日,在晋元中学召开区第二届“倍福来”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基金颁奖大会,获奖少数民族学生9人。1996年7月2日,区第四届“倍福来”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基金颁奖暨经验交流会在市经济管理学校召开,获二等奖的少数民族学生9人,三等奖7人。1997年,为庆祝“倍福来”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基金建立5周年,区编印《少数民族学生成才录》一书,赠送给全区少数民族学生。1999年4月6日,举行第六届“倍福来”颁奖并《民族腾飞基石》一书赠送仪式,获奖少数民族学生23人。2003年,设立普陀区“快乐杯”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基金。是年,在区第十届优秀少数民族学生颁奖会上,获奖学生3人,受表彰学生13人。同年,全区获“倍福来”基金奖的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共154人。

第五节  友好往来

1991年6月14~2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城区代表团应邀到区访问,并到胶州路街道考察。区领导与银川市代表团签订友好街区意向书,达成意向经济项目5个。1992年9月10-23日,应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政府邀请,副区长莫德尧率区政府代表团,访问考察银川市,并与银川市缔结为友好市区,达成意向合作项目17项。2001年9月1~12日,区民族宗教局组团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考察,双方签订《关于建立友好民委(局)关系的协议》。是年11月26日~12月2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民委主任金德克率团应邀到区考察,与区民族宗教局进行座谈交流,双方在教育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协议。2002年8月,区民族宗教局组团到新疆巴州地区学习考察,开展交流活动。

第六节  少数民族联合会

一、组织

1991年,区少数民族联合会(简称区民族联)成立。区民族联是在区民族宗教局指导下的少数民族群众组织,在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年12月28日,区少数民族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二届少数民族联合会委员26人,陶凤珍当选主任。1993年,由街道、镇民族联络组、居民委员会民族联络员和民族联干部组成区三级民族联络网,该联络网与散居全区11个街道、镇的31个少数民族8000多人保持联系。1998年3月10日,区少数民族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三届少数民族联合会委员18人,陶凤珍连任主任。

二、创办经济实体

1991年,区民族联创办三产经济实体,当年获利润9.6万元。1992年春,区民族联经济实体扩大经营,增加饮食店、旅馆、水电安装队等。是年11月8日,具有民族特色的“味美清真馆”开业。1994年12月,区民族联三产经济实体经不断调整,仅保存上海都顺经营销售公司1家企业。至1998年,区民族联共创办8个经济实体,年创收25万元。1999年5月,区民族联、华东师大少数民族教职工联谊会、上海凯嘉精细化工公司3家联合组建以科研为主体业务的凯嘉精细化工公司第一分公司。2003年底,区民族联仅剩普陀区民望粮油经营部1家经济实体,年产值304万元,实现利润3.38万元。

第七节  少数民族体育协会

一、组织

1992年6月17日,由区体委和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共同主管的区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成立。该协会为市第一个区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其中包括街道(镇)、教育、公安、卫生、区机关、商委、建委、民族学校以及华东师大等24个团体会员。1998年3月10日,在区少数民族第三届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区第二届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委员12人。主任由民族宗教办副主任韩乃华兼任。

二、举办运动会

1992年11月16日,第二届普陀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区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区回、满、藏、维吾尔、哈萨克、纳西、朝鲜、壮等少数民族的23支代表队、600余名运动员参赛。运动员中年龄最小的仅4岁。1994年12月25日,区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召开。运动会项目除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外,还挖掘并改进具有少数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登山、赶羊群、抛绣球等,同时增加游泳、划船等19个项目。有回、满、蒙、维吾尔等10个民族24支代表队,1500人次参赛。1998年5月30日,区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行。运动会项目有苗族、瑶族的“抛绣球”、蒙古族的“扳手腕”、广西壮族等民族的“一对一”腰部拔河和自行车慢速、花键、颠足球等竞赛项目。全区有12个民族813人参加,获奖运动员268人次。2002年5月30日,区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行。22个分会场分别设在街道、镇、民族教育单位、沪西清真寺和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内。运动会有105个竞技项目,少数民族运动员1482人参加,332人获奖。是年11月22日,区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华东师大体育馆落幕。

三、组织体育活动

1993年,为迎接东亚运动会在上海召开,全市举办火炬接力赛。区少数民族体育协会组织由60名少数民族运动员组成的长跑队,身穿民族服装,代表上海市少数民族参加火炬接力赛活动。是年,先后开展老少同乐体育活动、重阳少数民族老年运动会、少数民族友谊家庭体育赛等体育活动。1996年,区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与市老年人钓鱼协会联合举办区少数民族钓鱼比赛。45名少数民族代表参加比赛,6人获奖。是年,区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举办普陀区少数民族家庭运动会,22个由祖孙两代组成的家庭参赛。同年11月21日,区民族宗教局、区民族联,区民族体协举行普陀区少数民族全民健身活动交流汇报暨武术气功队成立大会,有14支少数民族队伍、3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交流活动。是月,由白志高等人组成上海市首个区级少数民族武术队,并将区少数民族武术基地设在回民小学。1997年初,召开普陀区少数民族家庭运动会。各街道、镇选派由爷爷、奶奶、孙辈共同组成的3人家庭代表队参赛。比赛项目有民族风情赶羊、抛绣球和跳绳跑、跳长绳等。是年,举办普陀区少数民族拳操汇赛,14支少数民族参赛运动队以扇子操、益寿操、太极拳等形式参加比赛。同年,为迎接全国第八届运动会在上海召开,举办划船和保龄球两项比赛,有11个街道、镇少数民族参赛。同年,区民族宗教局与区老年钓鱼协会、区民族体育协会联合举办普陀区第二届民族杯钓鱼比赛活动,参赛80人,获奖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