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区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以各种商品市场,特别是中山北路生产资料市场为龙头,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发展工业,稳定农业,把普陀区建成上海西区的物资贸易中心的目标。1996年,普陀区“九五”计划进一步提出建设上海物贸中心和“上海西大堂”的奋斗目标,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1998年,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普陀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发展,实现各项工作由以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相结合、以质量提高为主的战略转移,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2001年,普陀区“十五”计划提出:按照建设上海物贸中心的要求,以提高综合质量为核心,将普陀区建设成为面向全国和世界的现代化贸易集聚地;强化经济功能,完善产业结构,突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都市型工业、旅游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两大新兴产业的发展。2003年,提出“3+3”的产业发展,即巩固提升工业、商业、房地产业,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科技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
一、功能定位
1991年3月,普陀区“八五”计划提出要将普陀区建成初具规模的内联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并为普陀区建成区属经济比较发达,第二、第三产业有一定特色,居住环境优美、整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城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1996年3月,普陀区按“九五”计划提出要求,抓住上海西区交通改善和上海物贸中心功能定位的历史性机遇,集中全力,突出重点,高起点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塑造上海“西大堂”风貌,力求基本形成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的多层次的上海物贸中心产业体系雏型。
2001年2月,普陀区“十五”计划提出建设上海物贸中心,提高综合质量,增强商贸流通、居住休闲、生产加工、旅游服务四大功能,将普陀区建设成为面向全国和世界的现代化贸易集聚地,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2003年1月,中共上海市普陀区第七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普陀区新一轮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新世纪开始,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新普陀”。是年4月,普陀区按照市委部署积极开展“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提出进一步增强和发挥陆上交通区位优势,着力增强商贸物流、科技研发和现代服务三大功能,将普陀区建设成为服务、辐射“长三角”的现代化贸易集聚地和国际化大都市亮丽的“西大堂”。
二、空间布局
“南、中、北”三片布局 1995年,区委提出“抓机遇、打基础、兴功能、树形象”的指导方针,制定“南、中、北”三片联动发展的经济和城市布局。南片,内环线以南区域,主要建设长寿路商住街、中山北路物资贸易街和武宁路商业街。中片,主要建设曹杨、宜川、长风、真如社区中心。北片,为长征、桃浦镇,主要建设工业园区、市场群落和大型住宅区。2001年,普陀区“十五”计划提出继续优化“南、中、北”三片的城区布局,南片以中山北路为界,中片为真北路以东、中山北路以西地区,北片为真北路以西地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片的城区布局。通过8年的建设,至2003年,南片拓展商贸商务、餐饮娱乐、绿色休闲、中高档居住功能,形成“双龙戏珠”的格局,成为普陀城市面貌最繁荣繁华的区域;中片建成了宜川、甘泉、曹杨、长风等大型住宅社区,成为社区服务、购物旅游集散地。北片建成了万里小区、长征新城等大型住宅集聚地,以社区建设、环境建设、旅游休闲和城区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服务配套功能,成为环境优美的居住区域,体现安居乐业,突出大流通、大市场、大配送、生产加工功能,兼顾居住开发,体现综合实力。
真如城市副中心 1994年,上海市政府开始筹划在上海西北地区规划建设一个区域性的副中心,普陀区配合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论证研究,上海市政府初步确定选址在普陀区的真如地区。2001年,在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正式确定在普陀区建设真如城市副中心,成为上海市中心规划建设的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
长风生态商务区 原称北新泾工业区、长风工业区。1990年,长风工业区千人以上的骨干企业有上海华丰钢铁厂、上海人民机器厂、上海试剂一厂、上海染料化工七厂、上海纺织器材厂、上海天厨味精厂、上海木材一厂、上海化工机械一厂等。1999年,长风工业区开始进入“退二进三”(减退第二产业,推进第三产业),市、区联手推进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发展。2003年,普陀区政府开始规划建设长风国际生态城,收购土地29公顷左右,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真北组团商贸群 1996年,沪宁高速公路开通后,真北地区商贸流通业获得较大发展,集聚了麦德龙中国总部、上海农工商超市总公司等一批大型商贸企业,成为普陀区大市场、大流通、大配送经济特色加速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2003年,区政府把以中环线为中轴,南起苏州河,北至沪嘉高速公路的地区确定为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并命名为真北组团商贸群。重点推进一批组团式商务、商业、宾馆、娱乐项目建设。搭建与长三角互为辐射对接的商务平台,汇聚大型企业总部、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增强商务办公、科技研发、物流商务、涉外经贸、都市休闲娱乐等功能,建设服务全市、辐射“长三角”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桃浦都市型工业园区 桃浦都市型工业园区包括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和桃浦工业区两部分。1990年,桃浦工业区千人以上的骨干企业有上海橡胶厂、英雄金笔厂、上海第二制药厂、上海第六制药厂、上海联合香料厂、上海桃浦化工厂、上海振华造漆厂等。1997年底,上海市政府宣布桃浦工业区工业重污染摘帽。1999年,上海市政府提出“战略性重组改造桃浦工业区,使之成为上海的都市型工业基地”的计划。普陀区政府进而提出将桃浦工业区调整改造为都市型工业园区。桃浦都市型工业园区以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和桃浦工业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中西北物流园区建设以陆港口岸和城市配送为特色的现代物流园区;桃浦工业区着力增强创意研发,包装设计等功能,建设现代都市型产业基地。
长寿综合服务带 位于内环线以内,原为上海西北部商业中心之一,1991年后,加快长寿路现代商住街建设,先后建成亚新生活广场、沪西一百商厦等一批商业服务设施。2003年,区政府提出要立足于结构调整、功能拓展和能级提升,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人文内涵和苏州河岸线资源潜力,聚焦楼宇经济,着力增强商务商业、文化创意、餐饮娱乐、都市旅游等功能。积极引进大型公司地区总部和知名品牌专卖店,集聚高层次的专业服务业,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展现繁荣繁华的现代都市风貌。
第二节 项目体系战略
从1997年起,普陀区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制定实施南中北三片联动的经济布局,提出建设“十个一批”的支撑性发展目标体系,即:每年排出十批经济、城建、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具体项目,通过推动这些项目的建设,支撑年度计划目标的实现。在《普陀区199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安排)》中,具体提出:一是建设一批“集中地”,使普陀区成为对内物资贸易的经济高地;二是建设一批能够支撑普陀区长远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形成普陀区的道路交通框架和城市结构框架;三是建设一批以超大型的配售配送中心、物流中心、超级市场为主体的,能够形成普陀区特色的贸易基地;四是建设一批支柱行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使普陀区成为高新技术和都市型工业的基地;五是建设一批大型餐饮业、宾馆业、娱乐休闲业为主体的旅游产业,使普陀区的旅游服务业上一个台阶;六是建设一批大型、优质、中低价位的住宅小区和现代化楼群,形成普陀区的房地产支柱产业和支柱产业集团;七是建设一批形象好、功能全、富有时代风貌的景观道路,强化城市管理,树立普陀新形象;八是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社区中心、文明小区和精神文明窗口,提高城区文明程度;九是建设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十是建设和培养一批素质好、懂管理、会经营的干部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其后,区委、区政府根据科学发展观、政府职能转换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新要求,不断地对“十个一批”支撑目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以适应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的变化,使之真正成为指导普陀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具有鲜明普陀特色的支柱。
第三节 建设上海物贸中心战略
一、战略提出
普陀区为上海西北门户,具有陆上交通区位优势。“八五”计划提出要逐步建成初具规模的内联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加快建设中山北路物贸街和以曹杨路、曹安路为重点的市场群落。1993年,普陀区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各种商品市场,特别是中山北路生产资料市场为龙头,把普陀区建成上海西区的物资贸易中心。区“九五”计划提出力求形成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的上海物贸中心雏型和多层次的产业体系,塑造上海“西大堂”的风貌。1998年,普陀区第六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上海物贸中心和上海西大堂的奋斗目标。2001年,提出建设商业副中心、结点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和新村便民商业网点“五位一体”发展战略。
二、战略实施
1990年起,积极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先后扩大家禽和水果批发市场,扩展南北货、小百货、杂粮、建材、水产品等商品的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建材、科技和大型仓储式配货中心等专业市场,形成环绕曹杨、曹安等路段的市场群落。
是年,加快建设中山北路物贸街。统一规划,系统配套,加快中山北路物贸街的功能开发。通过抓硬件建设、建立健全机构、加大招商力度,推动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心、管理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岚皋路口的中山商厦,努力开发物资贸易市场,搞好中小规模的生产资料交易设施配套,推动生产资料一条街的形成。同年,上海物资贸易中心大厦建成运行,在中山北路两侧,带动发展了一批以经营生产资料为主的商店。1993年,初步形成中山北路物贸街的基本框架。
2001年,开始建设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2002年,全面启动建设。突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地位,引进具有示范效益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推进传统物流企业的改革和资源整合,密切与市级.快速主干道的连接和公、铁、海、空多式联运系统的联系。提升真南路货运配载一条街的功能,建设上海陆上货运信息交易中心,推动电子商务建设,着力形成陆港口岸和城市配送物流的特色。
是年,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快。重点建设长寿地区集娱乐、购物、美食、休闲于一体的中高档商圈,建设真北路大卖场、大市场、大物流商圈,不断完善曹杨、宜川、长风、真如、桃浦五大社区商业中心。同时,开始培育建设集销售、展示、维修、保养于一体的汽车销售中心。
三、执行结果
2002年底,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初步成为上海“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四大综合性物流园区之一。引进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上海医药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等现代物流企业。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初具规模,区域内建成物流标准仓库60.80万平方米,形成城市配送物流、医药物流和保税物流的特色。以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上海康仁乐购超市贸易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境内外大型超市相继在普陀区投资开业。中山物贸有色金属市场、铜川路水产市场、曹安市场等贸易成交量在上海各同类市场中占主要份额。普陀区基本形成了大市场、大流通、大配送的经济特色,正在申报保税物流中心(B型)。
2003年,普陀区第三产业和批发零售业实现区级增加值37.48亿元和17.96亿元,分别占区级增加值的64.3%和30.8%;实现商业销售营业额244.78亿元,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二位;实现市场成交总额319.22亿元,其中生产资料市场年成交额231.67亿元,居上海九个中心城区之首。
第四节 全面建设新普陀战略
一、战略提出
2003年,普陀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新普陀,基本确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形象,基本展现上海物贸中心和上海“西大堂”的综合功能,基本保持经济在全市中心城区的中等发展水平,基本建立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多重保障体系。
二、战略实施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沪宁发展轴线,发挥比较优势,注重特色,实施错位发展。推进办公楼载体建设,引进行业协会等功能性项目,加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力度。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汽车类服务业、都市休闲旅游和娱乐服务业、信息咨询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行业。
全面推进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引进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集中发展规模化的仓储、社会化的配送和现代化的多式联运,搭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服务长三角的上海陆港物流基地。
积极发展科技型产业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增强区域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引进各类产业的研发中心,着力集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依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发科技产业园,不断提升商业服务能力,积极建设大卖场,超市、便利店、家电专业卖场等新型商业设施。
调整提升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内部结构,进一步加强土地的收购储备和详规控制,优化用地结构,根据培育持续税源的要求,适度扩大办公楼、标准厂房、标准仓库和商业设施的比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工业招商的品位和档次,建设“主题工业园”和高科技产业园,不断提升商业服务能力,积极建设大卖场、超市、便利店、家电专业卖场等新型商业设施。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实施“应保尽保”,推动保障救助与安置就业的有机结合。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深化医保、医疗和医药的联动改革,扩大医保定点药店数量,有序发展经济药房。继续实施“星光计划”,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救助保障医疗康复体系。做到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形成有普陀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
三、执行结果
普陀区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完成增加值58.30亿元,实现区级财政收入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4%,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三位,是1991年2.5亿元的11.12倍。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3年,全年发放低保救助金5194万元,建立普陀救助管理站,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对困难群体实施“先就业、后救助”的就业与救助双向联动工作机制,建成21个示范型、55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改建、扩建福利院、敬老院15所,养老床位1610张。全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当年实际完成综合保险7700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