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划管理

第一节  体制改革

1985~1991年,普陀区经济计划工作没有专门管理机构,区属企事业的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由各有关委、办、局汇总报区政府,涉及到市审批的项目报市主管部门审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区经济的发展,市政府逐步下放财权和事权,先后将固定资产投资、物资分配、新增和更新车辆等计划管理和审批权限下放到区,实行市、区两级管理。

1992年,全区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计划管理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发生变化。区计委职能,主要是对全区经济发展进行宏观管理和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从批项目、分物资转为研究和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重大方针政策;从偏重于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管理,转为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经济法规进行间接管理,解决经济体制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组织区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协调推进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做好对经济形势的跟踪分析,从全区宏观和综合平衡的角度,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通过调研提出对策;搞好协调服务,加强与区政府各委、办、局的沟通和工作联系,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1992年,市计委对全市工农业生产,开始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农业生产计划全部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在生产上逐步缩小指令性指标,扩大指导性指标和市场调节的范围。1993年开始,市计委不再下达工业生产计划指标,企业按照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区属工业、农业、商业、企业、街道企业及校办企业的生产计划、生产范围、生产指标等均由企业根据其权限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按用户需要自行签订供货或来料加工合同。在经营活动上企业根据市场需要举办各种展销会、订货会、交易会并允许部分企业具有外贸出口自主权,可以直接对外谈判成交。

物资分配上,1995年前,在钢材、水泥、木材、生产用交通工具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区计委根据市计委下达的供应指标,对上述物资按企业生产的需要,有计划的通过区物资公司分配给企业供生产使用。随着统配物资总量变化及计划分配的范围缩小,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需要各种物资的用户采用多种渠道自筹和通过市场供应解决。计划物资只有煤炭、钢材、水泥三种,木材全部自筹,基本上实行市场调节。

在固定资产投资上,1985年起,市计委将1000万元以下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500万元以下的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及500万美元以下的外资项目的审批权下放给各区县。1992年,市计委又将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利用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审批权也下放到区县局。

1993~2002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凸现在房地产业上。区计委根据市计委规定的审批权限,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开发建设在4万平方米以下的项目,由区计委根据有关规定自行审批,对投资开发在3000万元以上、开发建设4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则上报至市计委审批,待市计委审批同意后组织开发。

2002年2月,根据市政府《关于印发本市房地产建设项目招标拍卖用地审批管理程序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中,对实行土地招标拍卖所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在报批程序上实行改革。

第二节  机构沿革

1990年,随着普陀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区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机构及其作用几经调整和扩大,除常设的主任室、办公室、体改办公室、对外经济贸易科、统计科、计划物资科、经济管理科外,又另设无编制但有工作职能的区节约能源办公室、区清理整顿重要生产资料办公室、区清理“三角债”办公室和区企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等。1991年10月,为理顺全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区计量管理所从原来挂靠区科委,调整为隶属区计划经济委员会管辖。1992年5月,成立上海市普陀区对外经济委员会,撤销普陀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内对外经济贸易科。1993年8月,在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内增设新兴产业科,对全区新兴产业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服务工作。1993年10月,为加强全区旅游事业的宏观规划和管理工作,设立普陀区旅游事业管理办公室,挂靠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新兴产业科。1996年4月,建立上海市普陀区统计局,撤销区计划委员会内统计科,新建立的上海市普陀区统计局与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合署办公。

1997年2月,撤销普陀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分别建立上海市普陀区经济委员会和上海市普陀区计划委员会,原区计划委员会经济管理科划归区经济委员会。新建立的普陀区计划委员会与普陀区统计局合署办公,归口管理普陀区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普陀区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普陀区旅游事业管理办公室,增挂普陀区技术监督局牌子。普陀区计划委员会是区政府综合管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职能部门,主要衔接市计划委员会关于“出大主意、拟大政策、抓大项目、搞活经济大平衡、建大市场和做好经济调节、协调、服务”的职能要求,加强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中长期计划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研究,拟定有关战略、计划和方针政策,加强对经济运行动态的预测、监督和分析,加强对产业政策、经济结构、生产布局以及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运用财政、资金、信贷等经济杠杆对经济的综合调节。

2002年2月,撤销普陀区计划委员会,设置普陀区发展计划委员会。普陀区发展计划委员会与普陀区统计局合署办公,增挂普陀区物价局、普陀区人民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普陀区信息化办公室牌子。普陀区发展计划委员会是普陀区政府综合管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部门,设办公室、综合计划科、投资管理科、社会发展科、产业调研科、综合统计科、统计核算科、统计法规科、价格管理科、价格监督科等10个职能科室。

第三节  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991~2003年,普陀区政府共制订三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八五”计划

方针与任务 1991年4月,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经过审议,通过区政府提出的《上海市普陀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八五”计划纲要》(1991~1995年)。《纲要》提出普陀区“八五”期间的战略目标感逐步把普陀区建成初具规模的内联中心和商品集散地;逐步建成区属经济比较发达,二、三产业各具特色,居住环境优美、整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城区。“八五”期间,普陀区的基本方针和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致力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持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坚持大力发展以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重视发展工业,推进各业综合发展;坚持调整结构,强化管理,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八五计划”的主要指标为:商业零售总额平均每年递增6.0%;工业总产值达到4亿元,年均递增4.5%;财政收入年均递增4.5%;新建住宅250万平方米。

计划实施 “八五”期间,按照建设上海西区物贸中心的功能定位要求,区政府以商业为龙头推进经济发展;以各种商品市场特别是中山北路生产资料市场开发为龙头,发展市场群落;启动长寿路商住街大规模改造建设,改造商贸设施,形成商业网络;加快旧城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联合改造和土地批租,大范围展开旧城改造,通过内环线第一批道路建设改善市政基础条件,努力改变城市面貌;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转换方法,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财贸、集管系统先后推出小型企业风险抵押承包,退资租赁经营等形式的改革。

执行结果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1991~1995年,财政收入从2.5亿元增长到8亿元;商业销售总额从22.60亿元增长到100.43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从9亿元增长到27.28亿元;商品市场成交额从3.50亿元增长到90.86亿元。市场建设形成规模:中山北路物贸街开发基本实现,全区共建成各类市场85个,总建筑面积37.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资料市场17个,年成交额49.9亿元,占商品市场成交总额的55%。城市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旧城改造大范围展开,拆除各类危旧房85.3万平方米,建成甘泉北块和药水弄两个住宅小区,通过区与区联手合作开发平江小区。完成中山北路内环线工程,中山北路物贸一条街竣工22个项目。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五年开发新产品166个,有61个产品被列为国家、市级科技计划。民营科技产业迅速崛起:民营企业总数达506家,上海第一家高科技集团公司——复星高科技集团公司在普陀区注册。社会事业获得很大发展:五年新建、新开26所中学、小学、幼儿园,新增中小学校舍面积12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医院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新增病床999张。“八五”时期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日益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经济与社会发展,市政设施建设步伐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外来人口管理矛盾突出,城郊结合部外来人口众多,管理和社会治安问题相对较多;三是市民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增长快,文化、休闲产业未能与经济和城市建设同步增长。

二、“九五”计划

方针与任务 1996年3月,普陀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普陀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草案)(1996~2000年)。草案提出普陀区“九五”期间的战略目标是抓住上海西区交通改善和上海物贸中心功能定位的历史性机遇,集中全力,突出重点,高起点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塑造上海“西大堂”的风貌。力求基本形成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的上海物贸中心雏形和多层次的产业体系,使普陀区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九五”期间,普陀区发展的基本方针和任务是:以发展物资贸易为重点,重视时间节点商业区和居住区商业建设,大力发展以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房地产业;调整工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加快建设工业小区,使第二产业增加值有较大增长;加快两镇都市化进程,形成有都市特色的第一产业,提高第一产业质量和效益。重点发展区域是“三二一一五”:三街(中山北路物资贸易街、长寿路商住街、曹杨路商贸街)、二城(真如商业中心城、武宁商业文化娱乐城)、一群落(市场群落)、一区(工业小区)、五心(曹杨社区中心、宜川社区中心、真光社区中心、杨家桥社区中心、桃浦社区中心)。“九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亿元,年均递增22%;商业销售总额达到401亿元,年均递增30%;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02亿元,年均递增26%;商品市场成交额达到381亿元,年均递增35%;财政收入达到21.6亿元,年均递增22%;拆除二级以下旧里125.8万平方米,新建住宅350万平方米。

计划实施 “九五”期间,根据上海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总体战略和把普陀区建设成上海物贸中心的定位要求,区政府加快中山北路物贸街的功能开发,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以配送中心、大卖场、大市场为主体的贸易场地,积极引进和发展“三总部”(企业集团总部、企业集团销售总部、政府机构总部),优化发展商品流通业。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加大旧城改造和老宅基改造的力度,推动新型住宅小区建设。推进都市型工业发展,建设工业标准厂房,建设现代化的都市型工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五年中城市建设方面投入近60亿元,辟通、拓宽了一批道路、桥梁。

执行结果 “九五”时期,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扩散和国内出现通货紧缩情况下,普陀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基本实现五年翻番。1996~2000年,区级增加值从20.4亿元增长到41.6亿元,年均递增15.73%;财政收入从8亿元增长到17.7亿元,年均递增17.16%,其中区级财政收入从5. 3亿元增长到12.7亿元,年均递增19.28%;商业销售总额从100.43亿元增长到211.33亿元,年均递增16.04%;工业销售产值从27.28亿元增长到63.58亿元,年均递增18.44%;市场成交额从90.86亿元增长到230.77亿元,年均递增20.48%。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特色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凸现,形成了六大卖场、三大超市配送中心、15家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市场,引进了麦德龙总部、农工商超市总部等一批企业总部。商业和房地产业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分别达到25.85%和16.09%。以旧城改造和住宅小区开发为主的城市建设全面展开,旧城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拆除危旧房121.63万平方米,竣工住宅建筑面积723.6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平方米。建设了万里、秋月枫舍等一批优秀获奖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网络框架进一步完善,辟通、拓宽、新建了曹杨路、长寿路、新村路、沪宁高速公路人城段、外环线普陀段等道路,轨道交通3号线在区境内4个站点(中潭路、镇坪路、曹杨路、金沙江路)建成,拓宽、建成了长寿路桥、真北路桥、曹杨路桥等5座桥梁,区域道路密度从每平方公里2.58公里增长到每平方公里3.69公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五年建成了5座公园、17块大型绿地,全区公共绿地面积217公顷,绿化覆盖率21%。158家排污企业全部达标排放,桃浦工业区摘掉了重污染的帽子。基本形成“二线六路”(内环线、外环线,武宁路、长寿路、曹杨路、大渡河路、金沙江路、志丹路)的景观道路框架。“九五”时期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困难和问题:一是区属国有、集体企业的历史包袱仍然沉重;二是就业压力逐渐增加,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三是道路交通、环境建设和旧城改造的任务仍很艰巨;四是区级财力难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十五”计划

方针与任务 1999年下半年起,普陀区启动“十五”计划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半的工作,形成《上海市普陀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2001~2005年),并经区委六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纲要》提出普陀区“十五”期间的战略目标是按照建设上海物贸中心的要求,以提高综合质量为核心,增强商贸流通、居住休闲、生产加工、旅游服务四大功能,将普陀区建设成面向全国和世界的现代化贸易集聚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上海亮丽的“西大堂”。“十五”期间,主要任务是构筑具有普陀特色的产业框架。努力形成“一业特强、四业并举、二业拓展”新的产业体系。“一业特强”就是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四业并举”就是继续发展壮大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都市型工业、旅游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二业拓展”就是积极培育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两大新兴产业。构筑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实施“55219”工程(新建和拓宽5座桥梁,建设5个排水系统,争取实施2条轨道交通线,新建、拓宽、延伸19条道路)。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苏州河沿线为重点,抓紧河道综合整治;加快绿地系统的建设,形成若干1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构筑文明、安定、进步的社会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科学普及和教育事业,加快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十五”发展的重点区域:一是苏州河沿线及长寿地区,逐步形成集娱乐、美食、休闲、购物、旅游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中高档商圈。二是长征新城,建设以大超市、大配送、连锁经营为特色的商贸高地和物流中心。三是上海万里城,创建一流的现代化新型示范性社区。四是桃浦地区,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现代物流业和房地产业。五是武宁中心,建设高起点、现代化的区域性商业、商务、文化娱乐中心。六是建设上海真如副中心,创造条件,力争实现启动。“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为:区级增加值年均递增8%左右,达到60亿元;区级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左右,达到20亿元;工业销售产值年均递增9%~11%,达到100亿元;商业销售营业额年均递增6%~8%,达到300亿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

计划实施 到2003年,“十五”计划实施了三年,根据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总体战略和把普陀区建设成为上海亮丽的“西大堂”的定位要求,区政府主要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努力优化经济结构,强化区域功能。突出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型产业地位。抓住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机遇,积极推进搓浦物流基地和未来岛物流基地建设;推进组团式商办楼建设,重点关注真北组团商务区、长风生态商务城和长寿路沿线商办楼项目的进展;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建设科技产业园区。发展壮大房地产业。以建设普陀绿色家园为目标,推动区域房地产高质量持续稳步增长。抓住长寿地区、万里城、中远两湾城、长征新城以及苏州河沿线的房地产项目,按“四高”标准提高建设质量,培育住宅品牌。全面提升环境质量。结合房地产开发和苏州河岸线整治工作推进绿地建设,加大对绿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完成第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启动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治理桃浦工业区工业污染,拔除社区燃煤锅炉,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积极探索社会事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多元办学,发展社会办学,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与市中心区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靠大联大,推进医保、医疗、药品改革。

执行结果 “十五”计划前三年,克服非典疫情等带来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就,“十五”计划提出的指标有一些提前实现。2001~2003年,区级增加值从45.74亿元增长到58.30亿元;财政收入从22.30亿元增长到43.30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收人从16.30亿元增长到27.80亿元;商业销售总额从228.44亿元增长到244.78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从77.42亿元增长到109.63亿元;市场成交额从263.81亿元增长到319.22亿元。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真北组团商务区绿洲湖畔商务港和兴力达国际博交中心等大项目先后开工,长风生态商务区被认定为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开展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现代物流业不断发展,上海西北物流园区未来岛基地的功能开发进一步加强,槎浦物流基地建设规划获市政府批准,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累计建成物流仓库12万平方米,引进了一批较大的物流企业;房地产业长足发展,三年完成住宅建筑面积529万平方米,房地产业税收从2000年的2.09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9.92亿元;都市型工业继续发展,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工业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攀上新台阶。通过梳理、制订、调整一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措施、加大公务员教育培训,区域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引进内资、外资皆快速增长,2003年,引进内资注册资金37.11亿元,比2000年的15.7亿元翻了一番,2003年,引进外资合同金额1.65亿美元,比2000年的1.1亿美元增长了50%。引资质量也不断提升,大项目数量增多。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东新村、顺义村等旧区得到改造,三年拆除二级以下旧里50多万平方米,动迁居民1.5万户。以“一线二区五城”为重点的新区开发全面推进,人均居住面积18.38平方米,建成大华清水湾等景观岸线和亲水平台。绿地建设得到较大发展,建成梦清园一期、清涧公园等大型公共绿地,到2003年,全区公共绿地总面积356公顷,绿化总面积83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4.22平方米。社会事业进步显著。曹杨中学完成迁建,曹杨二中、宜川中学、同济二附中等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教育信息化不断普及,建成校园网46个。完成利群医院西迁工程,启动区中心医院门诊大楼新建等工程,建设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院,逐步完善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文化体育事业得到有力推进。“十五”前三年取得很大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不少新问题,面临新的挑战:一是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繁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仍然有待优化;二是交通瓶颈的制约十分明显,苏州河和沪宁铁路的阻隔依然明显;三是城区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任务繁重;四是区级财政压力比较大,城市建设、旧区改造和社会发展资金压力较大。

四、专业、专项计划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1993~2003年,按照市计委和市经委的要求,分年编制下达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其中,1993年为0.9亿元,1994年为6.0亿元,1996年为20.6亿元,1997年为39.8亿元,1998年为51.3亿元,1999年为51.2亿元,2000年为54.5亿元,2001年为28.5亿元,2002年为56.9亿元,2003年为59.5亿元。

旧城改造与开发计划 1990年末,辖区内共有旧里及危棚简屋建筑面积226.69万平方米,其中,1991年,被市政府列入市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范围的有46.2万平方米。1992年,制订区境内旧区改造规划,以2000年底完成市区范围内“365”工程(区境内46. 2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为目标,以苏州河沿线,长寿路、曹杨路、白玉路,东新、甘泉地区(“一线二区三路”)为重点,进行旧城改造。至1995年,区政府通过土地批租、招商引资、区区联手、联合开发等方式,拉开了成片改造旧城的序幕,其间共拆除各类危旧房屋面积107.54万平方米,其中危旧房屋建筑面积85.06万平方米,危棚简屋28.1万平方米,动迁居民2.56万户。以中山北路物贸街的功能开发和曹杨路的拓宽改造为重点,先后建成物贸大厦、联合大厦、华源世纪广场、中期大厦等项目,并带动中山北路沿线平江小区、白玉地区等危棚简屋地块的改造。1996年,根据市政府批转的市建委《关于积极消化空置商品住宅加快旧区危棚简屋改造若干意见》及《关于加快中心城区危棚简屋改造试行办法》,制订辖区内“两湾一宅”、长寿地区西滩地块及同乐村、顺义村等旧区改造计划,至2000年共拆除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45.33万平方米,其中危旧房屋建筑面积157.2万平方米,动迁居民3.15万户。以沪宁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和长寿路的拓宽改造为契机,对长寿地区和长征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开发改造,先后完成市百一店沪西商厦、亚新生活广场、恒达广场、月星家居广场、红星美凯龙等项目开发和区政府一期迁建、普陀少年城、晋元高级寄宿制中学、中心医院病房大楼等工程,动迁完成了“两湾一宅”、戚家村、草鞋浜、西滩等危棚简屋地块改造,开工建设万里小区市级示范居住区。2001~2003年,是新一轮旧区改造的前三年,坚持“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市场选择,有偿改造”的方针政策,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施拆、改、留并举的改造原则。至2003年,共拆除各类危旧房屋97.87万平方米,其中二级以下旧里建筑面积48.29万平方米,动迁居民1.27万户。完成曹杨中学、利群医院迁建工程和曹杨影剧院改建,建成开放长征镇市民健身活动中心、长寿公园和梦清园公园(一期)。1991~2003年,辖区内旧城区改造涉及大小地块344块,拆除各类危旧房屋建筑面积451.09万平方米,动迁居民7.6万户。

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2000年开始,依据区委、区政府发展重点新企业、构筑文明、安定、进步的社会环境方针,每年制订顺乎人心的实事计划。重点项目有:区中心医院病房大楼、门诊大楼——病房大楼规划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近8000万元,1998年12月建成启用。门诊大楼规划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7373万元,2002年12月开工。普陀少年城——占地1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1996年开工,1998年底基本建成。晋元高级寄宿制中学——占地8.7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总投资2.3亿元,1997年12月开工,1999年9月建成启用。月星家居广场——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专业家具商场,2000年4月建成开业。红星美凯龙——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大型建材专业商场,1999年底开工,2000年10月建成开业。曹杨中学迁建——占地4.6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设计规模45个班,可容纳学生2250名,2000年底开工,2001年9月建成启用。利群医院迁建——占地面积2. 1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6766万元,设计床位300张,2001年12月建成启用。长寿公园——占地4万平方米大型公共绿地,2001年建成开放。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普陀区重点发展的“一区一品”纸质包装行业的配套项目,总占地6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2002年1月开工,2003年底竣工建成。梦清园公园——占地8.7万平方米大型公共绿地,2002年启动,2003年一期建成。曹杨影剧院改建——占地4500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2002年11月开工。长征镇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占地7231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总投资3250万元,2002年12月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