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普陀区对外经济委员会成立,普陀区经济向外向型发展。2003年底,323家外资企业在普陀区投产运作。国际资本的流入,是普陀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商投资的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普陀区的劳动就业、税收等方面作出贡献。至2003年末,普陀区与9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建立贸易关系,形成以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为主,不断拓展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市场的局面。海外市场的开拓,成为普陀区区属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外资、外贸、外经”联动,推进普陀区对外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机构
1992年3月前,普陀区外经贸工作由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对外经济贸易办公室管理。1992年4月,该办公室升格组建为普陀区对外经济委员会(简称区外经委),是区政府管理全区外资、外贸、外经和经贸外事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全区外资、外贸、外经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批3000万美元以下国家鼓励类和1000万美元以下允许类外资项目,办理批复、颁发批准证书、企业歇业注销等相关手续;对区外资企业、区属企、事业单位涉及外经贸方面的工作实行归口管理、指导、协调、服务,并有计划地做好招商工作;负责外商投资企业(独资)的党建、工会工作,协调解决三资企业各类纠纷与矛盾。
1992年5月,区外经委机构设置为办公室和项目审批科。1993年12月,增设外经贸科。1994年3月,增设管理协调科。2001年起,机构为办公室、项目审批科、外经贸科、管理协调科。2003年末,有工作人员21人。
为有序、规范地为外商服务,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在区外经委之下设有一些相应工作机构。
1992年5月,建立普陀区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是普陀区从事外商投资咨询、协调和提供综合服务的专业涉外机构。服务对象为愿意在普陀区投资的境外投资者和在区注册登记的企业。实行合同委托的服务方式,接受外商投资项目全过程的综合委托服务,或阶段性的委托服务及单项服务。
1994年3月,成立上海市普陀区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同年12月,成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普陀支会和中国国际商会上海普陀商会。
1995年2月,建立普陀区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所,主要职能是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依法管理;委托受理调解企业内部矛盾,承办仲裁后的外商企业的特殊清算或一般清算;负责涉外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推荐等。2002年5月,该所撤销,其职能、编制、人员划归普陀区外商投资服务中心。
1995年6月,建立普陀区涉外劳务所,主要职能是收集国外劳务需求信息,提供经贸出国、外派劳务方面的信息和政策咨询;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外派劳务业务;受外派劳务人员和经贸出国人员委托办理有关手续。
1995年6月,建立普陀区商务促进所,主要职能是收集国内外经济、贸易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时准确地为企业和有关机构提供咨询服务;提供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等中介服务;组织各类展览会、洽谈会、促销会等商务活动;受企业委托办理有关进出口贸易方面的手续。
第二节 引进外资
1992年起,市政府将500万美元以下的外资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区,由区外经委统筹规划全区的利用、引进外资工作,布置区属各部委、办、局确定专人分管部门的对外经济事务。1993年,市政府又进一步下放外资项目审批权,区政府两次简化审批程序,修改并重新颁布对引进外资有功人员的奖励规定,运用各种方式,加强招商力度。
一、引进外资总额
1988年,普陀区出现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至1990年底,共有10家。1991~2003年,新批准三资企业809家,全区累计有819家。其间,因变更注册地址、企业性质、注销、吊销等销户外资企业415家,至2003年末,在册外资企业404家,其中,正式开业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323家。1991~1998年,全区共引进协议外资11.71亿美元,1999~2003年,全区共引进合同外资6.35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77亿美元,老企业增资1.58亿美元。
二、引进外资方式
1993年初,区政府召开普陀区1993年对外经贸工作会议暨外向型经济表彰大会,推广桃浦镇李子园村等单位引进外资工作的经验,奖励10多位为外商到普陀区投资牵线搭桥的“红娘”。区领导组团赴海外招商、发布招商引资信息。1993年6月,区领导率招商洽谈团,分赴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进行招商活动。当年,向海外寄发《普陀区投资指南》宣传手册1万多册,在香港的《星岛日报》、《天天日报》、《经济时报》刊登4篇报道,扩大普陀区知名度。1994年,区政府组织3个招商团,分赴新加坡、美国、日本,在国外大中城市举行招商信息发布会6场,推出招商项目163个,发送宣传资料320份,在国外5种报纸刊登招商信息,有190名外商参加招商洽谈,共签订项目意向或协议23个。上海外经公司普陀分公司、普陀区供销社等单位参加在越南举办的上海商品、技术、贸易展览会,签订项目、贸易意向6个,合同金额200多万美元。同年,普陀工业总公司派出人员参加上海市外经贸委组织的马来西亚贸易投资洽谈会,广泛建立引资渠道,捕捉项目信息。区外经委主动与外国政府驻沪办事处、事务所、金融、贸易、新闻及商社等机构保持经常性联系,组织6个单位和企业参加1994年上海海外华商投资招商洽谈会,并签订项目意向书7项。同台湾物流联谊会东源储运股份公司共同举办沪台物流研讨会,还参加德国高士研讨会、澳门现在与未来研讨会、美国出口商品目录展示会、韩国三星集团上海投资洽谈会等,扩大普陀区的知名度,引进部分外资项目。区外经委广泛联系有较高知名度的公司到普陀区考察投资环境,选择投资项目,组织11家国内外房地产经营公司参加普陀区投资环境说明会,推出60多个项目,均编入《上海市供外商投资项目简介》一书。采取简化审批手续的方式。改二次审批为一次审批,不开审批会,直接由外经委审批。申请立项到颁发批准证书从过去的2~3个月缩短为45天以内,个别项目急事急办,迅速办理。增设机构,加大管理力度。区属各街道镇、相关部门成立外经办,形成外经工作管理网络。自1988年普陀区第一个外资项目的引进至1995年底,全区共引进外资项目376个。
1996~2000年,区外经委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心,以全面提高综合质量为指导思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项目质量有较大提高。1998年,组建区外经委的招商机构,成立以主任室、审批科、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招商工作小组,从组织上保证招商引资工作顺利进展。工作上抓大、抓名、不放小,深化服务,改善投资环境。1999年,区外经委通过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召开三资企业座谈会,向企业宣传有关新条例规定,分析研究动态数据,主动走访运作不正常的企业,寻找根源,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在三资企业中评选优秀外商投资企业。1996~2000年,共引进外资项目243个。
2001~2003年,区外经委以增强核心能力,提高外经贸工作质量为主线,着力引进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通过抓新项目的培育,抓住有意向的大项目,由专人负责,重点服务。2003年,区外经委对大项目,明确信息跟踪责任人,及时掌握进度,提供政策咨询,建立“绿色通道”快速办理有关手续。对家乐福万里店、亚美房产、拜耳颜料等大项目,在做好项目包装的同时,主动组织各方协调工作,确保在谈项目尽快签约,已经签约项目尽快资金到位。发挥行业协会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加强区与外资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尝试与国外驻沪领事馆、商务代表机构的联系,加强与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驻沪使领馆的联络,推出优质地块,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新加坡、日本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资本落户普陀区。区外经委通过加强与境内、外中介机构的联络与合作,进行招商,已和戴德梁行、世邦魏理仕、源和等中介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几个大项目合作成功。对一般小项目及1万美元~2万美元的留学生项目也同样认真对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2001~2003年,共引进外资项目200个。
三、引进外资效益
1991~2003年,普陀区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区内外资企业累计完成涉外税收16.31亿元,其中2003年全区涉外税收达到4.01亿元,成为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03年,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等46家第二产业类企业、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等20家第三产业类企业纳税均超百万元。
外资企业的兴办,开辟就业新渠道,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区内三资企业每年都吸收大量人员就业,1993年吸收就业人员3198人,至2003年底共吸收23104人次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四、外资企业构成
投资方式构成 普陀区外资企业按投资方式划分有合资、合作、独资三类企业。1991~2000年,共有合资企业265家,合作企业163家,独资企业129家。2000~2003年,新批准合资企业64家,合作企业19家,独资企业179家。独资企业呈明显上升之势,占整个独资企业项目数的58.12%,合资、合作项目呈下降趋势。2000年,取消了对企业外销比例和外汇平衡的限制,使得境外投资者对灵活、自主的独资形式表现出愈来愈强的倾向性。
产业构成 1991年起,普陀区利用外资的快速发展,国际资本的大量注入,产业结构有显著变化,形成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服装服饰、家具制造、文教用品、包装印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外商投资预期和倾向程度较高的领域。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设备、电气机械虽然装备资本较高,但由于资本产出规模明显,也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相对集中的领域。上海汉欣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上海景锋纸业有限公司、思达可家具(上海)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行业中的骨干力量。以艾佩达电子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科尼起重机(上海)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外资工业企业,通过“技术外溢”及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带动区内第二产业类企业的发展。1993~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其次为住宿和餐饮业、商业、娱乐等第三产业,这些行业协议外资额分别为3.98亿美元、1.17亿美元、0.87亿美元、0.74亿美元。欧倍德(中国)管理系统有限公司、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类商业企业,成为普陀区重点纳税大户,提升了普陀区商业管理模式,推动普陀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97~2003年,共引进外资项目388个,其中第二产业类企业263家,占引进项目的67.78%,第三产业类企业125家,占引进项目的32.22%。
国别、地区构成 1998年前,投资普陀区的外商主要集中于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1999年,发展到澳大利亚、美国、英属开曼群岛、德国、西萨摩亚、毛里求斯。2001年起有来自法国、英属维尔京群岛、巴巴多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到区投资,芬兰、波兰、印度、墨西哥、巴拿马等国家也到普陀区投资。
五、外资企业考评
200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通过确认考核为产品出口企业的有上海地王高级服饰有限公司、上海新福星金网工业有限公司等22家。2002年,通过确认考核为产品出口企业的有白鹭服装(上海)有限公司、莎克皮业(上海)有限公司等10家,累计32家。2003年,区内通过确认考核为外商投资产品出口企业仍为32家。另有上海大宇生化有限公司、上海汉欣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上海嘉光~斯米克光学有限公司、上海海生涂料有限公司、上海宝通图像制作有限公司、上海恒通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申克机械有限公司、利拉伐(上海)乳业机械有限公司、朗盛上海颜料有限公司、隆泰商务印刷(上海)有限公司10家外资企业被确认为先进技术企业。
六、外资企业选介
上海新长征华德美居建材仓储有限公司 是中方上海新长征(集团)有限公司与德国欧倍德(OBI)建材装饰市场股份公司共同投资的中外合作仓储经营型企业。1999年5月成立。投资总额980万美元,注册资本900万美元,其中上海新长征(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35万美元,德国欧倍德建材装饰市场股份公司出资765万美元。主要经营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五金工具、居家装饰用品、园艺花卉产品及设备。上海新长征(集团)有限公司拥有17亿人民币资产和全资、控股、参股等各类企业300多家,是上海首家以镇级经济规模组建的集团。德国欧倍德公司是跨国商业集团,是专营建筑材料、装饰用品、五金工具和花卉园艺产品的国际特许加盟超市连锁集团。已在德国、欧洲一些国家和中国开设数百家欧倍德店。
上海亚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999年,由美国威尔玛科技有限公司和香港威泽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投资商共同投资注册的上海新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总额1139万美元。公司开发位于普陀区祁连山南路以西,虬江河以南、清峪路以北、花家浜路以东地区的“金沙嘉年华”商品住宅小区项目,建成80栋高低层次参差的商品住房。住房建筑群体基本采用南低北高的布局方式,通过多层次的绿化营造森林环境,使居住与优美的自然环境最大限度的融合起来,构筑起一个健康生态的家居新苑。2003年,企业上缴税收3051万元。
上海申克机械有限公司(SSM)1999年10月,由德国申克公司与上海新曹杨集团合作建立,投资总额156万美元,注册资本110万美元,德方控股99%。德国申克公司在机器监控、振动测量等领域属世界级主导企业,继在上海设立SST公司后,又在普陀区建立的第二家企业。上海申克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工业动平衡机。产品符合ISO国际标准和DIN德国标准,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产品畅销全国,并销往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南非、印度,至2002年底,累计创汇126万美元。随着全球化经营的发展,该公司将成为申克集团的亚洲中心。
利拉伐乳业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0年,由荷兰一家跨国企业一一在生产乳业机械设备方面排名世界第一的ALFA LAVAL HOLDING BV公司投资设立的,它的成立提升了商务机械行业在普陀区经济总量中的地位。
艾佩达电子通信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是美国艾佩达(APW)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成立的一家独资公司,投资总额1798万美元,注册资本998万美元。该公司总部在美国威斯康星洲,全球有52个生产基地。美国艾佩达公司是纽约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是知名的集设计、制造、销售于一身的集成电子机柜系统供应商,其产品从简单的机箱机械配件、箱体到专用电源、线缆总成,信号及数字处理系统等。上海艾佩达电子通信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于2002年3月18日正式投产,是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朗讯等世界著名电信制造企业的OEM(定牌生产)供应商,至2002年底,销售收入1.39亿元,出口635万美元;2003年出口额为8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40%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由世界500强之一的法国施耐德(Schneider)集团投资兴办的从事工业控制电器的生产和物流配送的大型企业,投资总额2650万美元,在2001年建成投产。
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 由法国施耐德集团和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于1996年4月组建的合资公司,是国内唯一被授权生产及销售在世界工控市场占领先地位的TelemecaniqueD2系列及其附件的厂家。该公司在桃浦镇未来岛高科技物流园区内租用1.1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作为新的生产基地。2002年,全年销售收入3.28亿元,利润5585万元。
科尼起重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科尼起重机国际股份公司在全世界拥有超过200个分公司办事处以及多个部件与整机生产基
地,产品涵盖各种工业用和全球各港口用的起重机械及部件,由科尼起重机国际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KCICRANES HOLDIN (SINGAPORE) PTE LTD(新加坡科尼起重机公司)投资142万美元,在普陀区兴建的专业起重机械、电动葫芦制造公司,是科尼国际集团在亚洲的电动葫芦生产基地,2001年12月,在普陀区桃浦镇未来岛高科技物流园区内成立的科尼起重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是科尼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生产基地,每年以年产量5000台钢丝电动葫芦供应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市场。2002年的销售收入3618万元,税收180万元。
第三节 对外贸易
一、外贸出口与市场
普陀区的外向型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初跨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外贸出口主要依托三资企业、自营进出口企业和外贸公司。13年间,出口交易额、出口市场、出口创汇连年递增。外贸出口额的统计口径,1998年以前统计“全区出口拨交额”,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1999年至2003年统计“全区直接出口额”,以美元为计算单位。全区出口拨交额:1991年为0.55亿元,1994年为4.01亿元,1998年8.81亿元,比1991年增加15倍。全区直接出口额:1999年为0.60亿美元,2001年为1. 15亿美元,2003年为2.41亿美元,是1999年的4倍。2003年,已与9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建立了贸易关系。有46家企业的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其中4家企业的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
二、三资企业外贸出口
三资企业外贸出口额:1992年159.2万美元;2003年1.35亿美元是1992年的84倍。2002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获得金奖的企业有思达可家具(上海)有限公司、澳林家具(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新长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上海科技进出口公司等4家(其中上海新长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上海科技进出口公司是内资外贸公司)。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获得银奖的企业有上海东方之宝塑胶有限公司等4家。出口400万美元以上获得铜奖的企业有上海美津星高级服饰有限公司等3家。出口100万美元以上获得鼓励奖的企业有上海川本卫生材料有限公司等20家。2003年,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增长之势。有33家外资企业直接出口超过百万美元。其中:思达可家具(上海)有限公司的出口额为2534.15万美元,名列榜首。其次是艾佩达电子通信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东方之宝塑胶有限公司、上海地王高级服饰有限公司、澳林家具(上海)有限公司、瑞美无线电通信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5家外资企业,出口额均超过500万美元。
出口产品 以纺织品类的服装为主,1995~2003年,该类产品出口额为2.80亿美元。其他依次为金属制品类产品出口额为0.69亿美元、机电类产品出口额为0.41亿美元、塑料制品类出口额为0.36亿美元、化学制品类出口额为0.24亿美元、文化用品类出口额为0.20亿美元。2000年起,普陀区家具类产品的出口额大增,至2003年累计出口额1.05亿美元。
出口市场 1995~ 2003年,普陀区的出口商品销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每年都呈增长态势,至2003年,已与9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建立贸易关系,形成以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为主,不断拓展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市场的格局。
出口创汇 1991年前,无出口创汇记录。1992年,全区外贸出口创汇为159.2万美元,1992~2003年,共计出口创汇9.10亿美元,其中2002年,出口创汇1.57亿美元,是1992年的98倍。
三、内资自营进出口企
业外贸出口随着外贸自营进出口权门槛的降低,每年都有一些内资企业获自营进出口企业资格,成为普陀区新的外贸出口增长点。1997年,民营企业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自营进出口权,获国家外经贸部批准。2000年,上海中科合臣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德农药公司获自营进出口权,在2001年有相当数量的出口。至2003年末,普陀区获自营进出口企业资格的有上海中科合臣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凯盛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27家内资企业,全年出口额4285万美元,其中上海国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全年出口额1279万美元,占区内资企业出口额29.85%。
四、内资外贸公司外贸出口
普陀区的内资外贸公司在全区外贸出口额总量中呈增长态势。1993年出口额189. 40万美元,2003年5869.31万美元,是1993年的31倍,占同年全区出口总额24.32%。2003年末,区内资外贸公司仅上海新长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上海科技进出口公司2家,出口额分别为4401.16万美元和1468.15万美元。
五、外贸企业选介
上海新长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是上海新长征(集团)公司控股的子公司,1998年9月成立,注册资金1500万元。1999年开业,进出口业务量平均以每年30%递增。2002年进出口额4500万美元,其中出口1200万美元;2003年出口2500万美元,是普陀区第一出口大户。经营范围:进出口业务、委托业务及相关事务的联络、洽谈,招商信息发布和接洽联络。公司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设有办事处。
思达可家具(上海)有限公司 是澳大利亚籍华人个人投资的以生产实木家具为主的企业,1999年12月在普陀区注册,投资总额210万美元,注册资金198万美元。公司采用“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是近年来区外贸出口的排头兵。2003年出口额为2530万美元,为区外资企业创汇之首,是典型的利用国内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起来的企业之一。
瑞美无线通信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是美国瑞美(REMEC)上市公司在中国上海投资的生产销售企业。2001年建立,投资额964万美元,注册资金525万美元,属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产品主要是设计、生产无线通信网络中音频和数据信号之集成传输的高频子系统产品部件的专业公司。2002年出口额为4. 5万美元,2003年出口额525万美元。
上海联合仪器配套有限公司 由上海欧普技术光电研究所、桃浦镇李子园版箱厂和日本戴尔塔株式会社三方投资的合资企业。1993年10月在普陀区注册,投资额50万美元,注册资金38万美元。主要生产DVD机上的光电读数头。2003年出口额为342万美元。
上海美津星高级服饰有限公司 由日本三星株式会社与中国公民周斌个人六四出账共同投资的专事来料加工各类男女服饰和运动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1998年7月在普陀区注册,投资额112万美元,注册资金79万美元,100%出口日本市场。2003年出口额500万美元。
第四节 对国外和港澳地区经济技术合作
1994年,区内企业到国外和中国香港地区独资注册的企业有中山协华制冷工程公司在美国洛杉矶开办的威力克贸易有限公司、普陀外经分公司在美国加州开办的普陀实业美国有限公司、上海华欣外贸公司在香港开办的上海华欣对外贸易有限公司。1995年,普陀区在海外设立两个窗口和联络点,共输出各种类型的技术劳务人员88名。1996年,区外经委完成区内两家企业到海外投资的项目审批转报工作,在印度尼西亚开办印尼申岛砂轮有限公司,在阿根廷开办天然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均获得外经贸部的批准证书。1997年,宜川街道、桃浦镇和华欣对外贸易公司在香港和美国开办三家贸易公司,一家生产型企业,均获准注册。1998年,上海天承(集团)有限公司在南非设立微电机有限公司的请示,获得外经贸部海外投资批准证书。尽管上述企业作过“走出去”的尝试,但由于中外方决策改变或政策调整等原因,最终均未开办成功。
2001年起,区外经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对未走出去的企业,区外经委积极寻找有潜力的公司加以培育,鼓励他们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以多种投资方式走出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举行例会,及时沟通信息,提高对企业服务的实效。与区工商联联合召开对外经贸合作信息推介会,请法国CMS法乐菲律师事务所驻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作风险投资讲座,介绍欧盟投资环境、商品需求、投资与贸易有关政策,共同开拓市场,使企业及时掌握对外投资动态。组织区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考察、参加商品交易会,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发和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组织各种参观、考察、境外参展等,使各会员单位由“以点对点”的单一联系方式转变为“以面对面”的联系方式。针对区内中小型企业多的特点,确立投资区位以周边发展中国家为主,探索组织多个中小公司采取集约投资方式到某一地区投资,形成规模效应的可行性。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帮助投资者处理日常金融业务和融资问题。建立与海外部门的联系,推动区域间经济合作,为企业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为区内企业申办进出口经营权,推动产品、材料、设备出口,通过出口方式的多元化带动对外投资。注意发挥品牌效应,助推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唯上海新长征国际贸易公司南非办事处获准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