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对口支援
1995年起,普陀区按市政府统一部署,开始实施对西藏日喀则地区、云南思茅市景东、镇沅两个县、新疆阿克苏地区和江西寻乌县的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工作。针对对口地区的不同特色,重实效、抓示范、创特色,动真情,真扶贫,扶好贫。2004年,区政府协作办公室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先进集体”称号。
第一节 与云南景东、镇沅的对口支援
1996年11月至2003年底,普陀区与云南景东、镇tiE两县的对口帮扶工作,共投入援助资金1117万元。实施的项目为:温饱试点村2个,沼气村4个,脱贫奔小康试点村4个,在当地建交易市场(含两县在沪设立窗口)10个,希望小学10所,卫生室57个;为两县培训各类人员12批共655人次,每所希望小学分别与区内10所学校结对,开展“手拉手、同在蓝天下成长”活动。
1996年10月至1997年,主要是理思路,找准与两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的切人点,兴建希望小学2所。1998~2000年,围绕确定的思路,突出温饱,开展扶农、扶医和扶教,在两县各建一个温饱试点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以坡改梯为重点的“五个一”工程,即人均有一亩高产田,户均有一间卫生猪圈和一个氨化饲料地、一个沼气池,村建一个培训室。温饱试点村项目,当年建设当年百姓就受益。2001年,普陀区按市政府建设脱贫奔小康试点村要求,加大对两县的帮扶力度。至2002年,为两县各建脱贫奔小康试点村两个。在每个试点村构筑“四个一”工程,即每村修筑一条环村道路和建造一个文体活动场所,按户建设一个新庭院和规划一块创业基地。脱贫奔小康试点村的建设,使当地群众的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收入提高,基本生活和卫生条件有很大改观。当地干部群众把此工程誉为“金钥匙”工程,在每个试点村大路显眼的地方,设立“金钥匙”纪念碑。2003年,根据市政府要求,在前几年的基础上,与两县商议以市场为重点的“四扶”工作,即扶市场、扶特色村、扶专业户和扶(育)人才。通过帮助两县各援建一个交易市场,并围绕交易市场开发相关的生产、养殖基地和培植相关产业的特色村和专业户,探索市场+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让当地群众从勤劳中致富。
工作网络 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由区委组织部、人事局、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和协作办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对口帮扶领导小组。并选择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各项工作走在前面的长征、桃浦等六个街道镇,分成两组,每组三个街道镇,分别对口一个县。协作办作为区对口帮扶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办事机构,负责对口帮扶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部、人事局、教育局、卫生局和财政局,按照每年对口帮扶工作计划,分别做好人才培训和教育、卫生的对口帮扶,以及帮扶资金的安排。
工作重点 始终以温饱为重点,从沼气村、温饱村、到脱贫奔小康试点,递进式地推进帮扶工作。帮扶的项目,突出实效。当地98%是山区,过去流传“看山穷,看路愁,说到发展摇摇头”;而今,修环村路,进行坡改梯,百姓说,现在是“看山富,看路笑,说起发展有奔头”。建了沼气池,用沼气点灯、做饭,不少村民在厨房墙上贴了瓷砖,既方便、干净,又卫生、安全。使用沼气后,每户每年节约木材4.7立方米,减轻村民的劳动力。当地把沼气工程称为是一场“厨房革命”,深受百姓欢迎。2003年底,4个脱贫奔小康试点村,每个村的粮食总产量、人均口粮、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景东县红土坡村,人均口粮52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26元;那允村,人均口粮48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826元;镇沅县田心村,人均口粮49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555元;罗良村人均口粮400公斤,农民纯收入2306元。经过温饱村、沼气村和脱贫奔小康试点村的实践,群众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主动要求建设脱贫奔小康试点村,不少村民还自筹资金建设脱贫奔小康试点村。
工作方法 每年第四季度,由区领导带队赴两县实地考察实施的项目,并与当地领
导商议新一年对口帮扶工作。每年年底或次年初,将新一年帮扶工作计划交区长办公会议讨论审定。每年第一季度,项目落实到对口县,并力争完成项目的选点。援助的资金,前三年由募集基金中支付,从1999年起,每年都列入财政预算,由区财政拨款。七年多来,基本做到年初定的项目,当年建设当年竣工。1996~2003年,区先后选派四位处级干部到当地任联络员,具体负责与区对口两县的帮扶工作。他们在对云南农村组织、指导、宣传群众,为帮扶思路的确定和帮扶项目的选定,对每个项目从选址、方案、实施和管理,包括资金的掌握与使用,都精心指导和认真督促检查。并把党的方针政策、改革开放的意识和市场经济的观念带给当地,以工作的责任性和开拓性感染当地于部群众。
第二节 与其他地区的对口支援
1992年起,普陀区连续向西藏定日县等地派出3批援藏干部,会同上海市政府组织的工作机构共同参与西藏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区政府出资500万元,由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统一安排扶贫项目,帮助藏民早日致富。
2003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为解决牧民在野外放牧时的生活困难,区政府出资加配套资金239.23万元,与阿克苏地区计委共同为牧民的临时帐篷配备太阳能发电设备,既解决牧民在野外时的照明、炊饮用电,还可以供一台电视机用电,受益者1000户,牧民们高兴地誉之为“光明工程”。是年,在江西寻乌县,区政府出资347万元,并派出干部到当地挂职,建立三所希望小学和两所敬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