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构 体制
1991年,普陀区域内共有区属工业企业401家,从业人员12439人,年工业销售产值9亿元,利润0.38亿元;私营工业企业43户,个体工商户2094户,从业人员3522人,年工业销售产值0.23亿元。
1993年,区属工业深化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改革转制的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销售产值17.61亿元、利润1.64亿元。1996年,区属工业转换经营机制,抓住改制实效,扶持发展骨干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当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34.89亿元、利润2.02亿元。到1999年,工业销售产值53.21亿元,实现利润3.20亿元,增幅持续加大。
2000~2002年,区属工业大力建设标准厂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发展非公经济和混合经济,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人手,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促进区域工业和小企业的发展。2000年,全区工业生产运行出现良性循环的态势,完成工业销售产值63.58亿元,利润4.10亿元。2001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7.42亿元。2002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92.51亿元;工业利润7.2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4.72亿元,占全区增加值总量的28.5%。在全市9个中心城区工业产值总量保持第一位。2003年,区属工业系统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目标,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转移和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的契机,围绕做大“一业特强”、用好“两大资源”、“三大创新”(即以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一业特强的特色产业;以桃浦、长风两个市级工业区资源的调整改造为契机,联手发展新型工业,抓好企业制度、科技和服务三大创新),不断改善和优化企业发展的服务环境。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09.63亿元,其中委办局企业工业销售产值20.31亿元(含区工业总公司销售产值3.36亿元),街道、镇企业工业销售产值89.32亿元,连续三年名列中心城区第一位。实现工业增加值17.04亿元,利润7.07亿元,实现工业税收7.07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量的18.13%。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明晰产权、转换机制为重点,使优势企业不断壮大,全区年工业销售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有64家,工业销售产值超亿元的有10家。
1991~2003年间,私营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至2003年底,私营工业企业已有1167家,占全区工业企业总数的49.68%,比1991年43家增长27.14倍;工业总产值6.80亿元;从业人员14425人。私营工业经济已成为普陀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机构体制
1997年起,普陀区工业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宏观调控、微观放开,实行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经济管理转向宏观经济管理三个转变,更加突出产业政策导向,服务于企业,使企业的权、责、利相一致。
第一节 机构
1991年至1997年3月前,主管全区工业的政府职能部门是普陀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和普陀区集体事业管理局。
区计划经济委员会 区计划经济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6月,内设主任室、办公室、体改办公室、对外经济贸易科、统计科、计划物资科、综合规划科、经济管理科等科室。职能为制定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承办区政府交办有关经济的事项等。1991年10月,建立区计量管理所。1993年8月,增设新兴产业科,同年10月,设立普陀区旅游事业管理办公室。1997年2月,撤销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分别建立普陀区经济委员会和计划委员会。
区集体事业管理局 普陀区集体事业管理局成立于1978年2月,与成立于1992年6月的普陀区工业总公司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合署办公。设办公室、资产管理科、工业经济科、企业改革科、科技发展科。是主管全区集体工业经济的职能部门。1997年2月撤销区集体事业管理局,保留区工业总公司,内设办公室、资产管理科、工业经济科、企业改革科、科技发展科。
区经济委员会 普陀区经济委员会成立于1997年2月,内设办公室、综合规划科、经济运行科、企业改革科、科技发展科。是主管全区工业经济的职能部门,编制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按照政企分开、责权一致的原则,对区域内各种经济成分的工业企业进行法规、政策、信息的指导、服务与宏观调控。
第二节 体制
随着经济改革深入,普陀区工业企业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积极推行现代化企业制度。1993年,工商企业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半数以上工业企业实行效益工资、计件工资、岗位技能工资、提成工资、承包计奖等分配制度。1994年,改革用工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区工业总公司率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和上岗聘任制。是年,企业改组为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1995年,倍福来集团有限公司、童的梦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重组成有限责任公司、9家集体企业重组成股份合作企业。1996年,老企业转制试点,有11家转为股份合作制,35家转为有限责任公司。 1997年2月,撤销区集体事业管理局,由区工业总公司对所属集体企业的资产进行管理、运作,实现政企分开。1998年,强化资产管理,鼓励产权流动,促进优化重组,分别采取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兼并、承包、托管、破产等形式转换工业企业经营体制,年底,经委直属系统完成改制转制企业82家,占全部直属企业69.50%。2000年3月,区工业总公司对上海天承(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托管。2002年5月,普陀区政府决定将上海倍福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长风实业公司、上海低压锅炉厂、上海生活锅炉厂、上海餐具四厂5 家企业划人区工业总公司统一管理。至2003年底,区工业总公司所属工业企业有13家,其中包括倍福来(集团)公司和上海森德工贸有限公司、上海爱达工业有限公司、上海普陀工贸有限公司、国鑫房产、华东电梯等骨干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