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电力供应业
普陀区的电力、燃气和用水,由上海市三个专业部门直接供应,区政府协助、配合专业部门做工作。区委、区政府从关心群众生活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供电、供气、供水事业放在重要的位置上。1991~2003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水、电、气用户增加,公用事业发展很快,区境内电、气、水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老设施得到改造,新设施不断增加,供应量基本能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求。
第一章 电力供应业
第一节 概况
1999~2003年,区境内电力供应量随着城区建设发展逐年增长,形成由大、中、小型变电站系统,超高压、高压、中低压的高空干线,地下电缆共同组成的供电输电网络。
1991年起,由于居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家用电器空调设备普及,用电量迅速上升,原有供电线路、变压器等都不能满足需要,供电所协同房管部门分期分批对变压器等供电设施进行了改建和增建。
1992~1994年,区内电负荷平均年增长率为13.21%,电量平均年增长率为4.45%。1994年全区共有路灯6940盏,其中高压灯与高压钠灯合计3949盏,白芷灯1981盏,内环线路灯974盏。1994年,骊山变电站扩容0.8万千伏、北新泾变电站扩容0.5万千伏,扩建长风变电站及沪西站的工程竣工。区内陆家宅建成一座22万伏超高压变电站,以该变电站为中心,有东北、西北、西南三条高压走廊及大、中、小变配站系统,使普陀区在市统一电网下,形成具有高、中、低压的供电网络,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和居民照明的需要。
1995~1996年,市电力系统为全区电网建设和低电压网的改造共投资了5亿元,从而使供电情况不断改善。其中1995年,扩建4座变电站,新建街坊配电站20座,增容45座杆变压器。潭子湾、潘家湾原为低电压区,通过调换变压器、排放新线路,使变电容量从1万千伏安增至1.6万千伏安,解决了当地居民的用电困难。为提高新村居民独用电表率,层表改户表8000只。1996年,又新建变电站10座,改造低电压用户2.5万户,改装电表13643户。
1996年9月初,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道路照明工程竣工。包括全区入城段在内的整个道路照明工程设置4座路灯专用配电站,共设立金属灯杆824柱,安装灯具942套,光源采用美国GF250W高压钠灯,灯具为造型美观的琵琶型。入夜后,区内沪宁高速公路入城段大放光明,成为上海西大门又一新景观。是年,普陀区(苏州河以北地区)、闸北、虹口三区电力用户50万户,销售电量28亿千瓦,售电金额15亿元。
为改善城市景观,合理利用原架空线走廊下的土地,结合市电网的规划,经区有关部门和上海市电力公司供电公司协调,2001~2002年,市区供电公司负责将西部220KV变电站至大渡河路和真北支路的六路35KV的架空线路拆除,改为电缆运行新铺设电缆长度约为21公里,2003年,工程竣工。普陀区为配合电网改造和曹杨地区、万镇地区、芝巷地区的建设和开发的用电需求,在上述地区建设35KV电站各1座,并提供建设35KV电站的用地各1块,每块土地约为0.167公顷。2002年,市区供电公司为满足普陀区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实施169个工程性项目,提高区内电网的运行效率。
第二节 供电范围、供电量、售电金额
一、供电范围
1991~2003年,普陀区境内电力供应由上海市供电局沪北供电分公司和沪西供电分公司划块负责。沪北供电所电力供应范围:中远、真光、祁连、白丽、骊山、缓德、真北、长风、北新泾地块;沪西供电所电力供应范围:中山、顺义、杨家桥、建中、新村、万镇、公益、长寿地块。
包括普陀区在内的上海城乡结合部“五镇一街道”(普陀区长征镇和桃浦镇、杨浦区五角场镇、闸北区彭浦镇、长宁区新泾镇及嘉定区真新街道),农电区域面积共57平方公里,有行政村43个,总人口14万左右,常年用电量约1.8亿千瓦时。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上述五区城乡结合部的“五镇一街道”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市区人口大量导入,生产和生活用电量猛增,使70年代兴修的农村电网和原有的农电管理体制很不相适应。为统筹协调“五镇一街道”用电矛盾,1998年11月5日,市区城乡结合部农电管理所在长征镇正式挂牌。
二、 供电量
2003年,普陀区苏州河以南长寿地区、闸北区、虹口区大部分和黄浦区、徐汇区一部分地区电力用户超50万户,年售电量44亿千瓦时。电力用户比1996年增长76%,售电量比1996年增长57%。
三、售电金额
2003年12月5日,销售电价进行结构的调整,提高两部制电价中基本电价比重,扩大峰谷差价和电压等级差价,提高高耗能行业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0.0156元,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不变。普陀、闸北、虹口三区售电金额达到34亿元,比1996年增长1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