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西小沙渡地处普陀区苏州河南岸,作为近代上海工厂集聚和产业工人居多的区域,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工运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邓中夏高度评价小沙渡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认为小沙渡和长辛店两地都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工人运动的起点(1)。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获得在华设厂权,小沙渡因地靠苏州河,毗邻租界,交通便捷,劳工成本低廉,吸引了日资内外棉等大量棉纺织厂集聚,迅速发展成为近代上海著名的工业区之一(2)。1919年五四运动中,小沙渡工人率先在全市罢工(3),声援学生爱国运动,继而在全市、全国汇成政治大罢工的高潮,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1925年五卅运动的导火索就是内外棉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小沙渡工人又一次扛起了罢工的大旗,最终掀起中华民族的反帝爱国运动。由于在中国工运史上的突出地位,小沙渡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专有名词。普陀区仍保留有许多重要的革命历史遗迹,成为见证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资源,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遗址、沪西工友俱乐部旧址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沪西工人半日学校旧址、顾正红烈士殉难处、申九“二二”斗争纪念地点等都被列为区级革命历史遗址(4) 。
一、沪西工人半日学校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积极开展上海工人运动,在沪西、沪东一带筹建行业工会,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沪西小沙渡一带纱厂林立,集中了大批产业工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启汉受陈独秀委派,到小沙渡筹建纺织工会。为了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李启汉决定先开办补习学校,帮助工人学习文化。1920年秋天,终于办起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的上海第一个工人补习学校——工人半日学校,这也是中国共产主义者在全国最早开办的一所工人学校。学校设在小沙渡槟榔路锦绣里(今安远路62弄178- 180号),这是一幢由日商内外棉九厂出资建造的砖木结构两层楼工房,一楼是教室,二楼是宿舍和办公室。李启汉主持办学兼教学,陈独秀等人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员陈为人、雷晋笙等为教员。他们为工人讲授文化课,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同时注重培养工人骨干,为成立工会组织打下了基础。(5)
图9-21 沪西工人半日学校旧址(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1921年春,半日学校改名为工人游艺会,并成立上海纺织工人沪西支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李震瀛奉命前来沪西小沙渡,在半日学校基础上改名为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1922年7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被查封,工人补习学校也被迫停办。从创办工人半日学校到改名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前后近两年时间,规模并不大,但是在中共建党初期具有重大意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办最早的一所工人补习学校。它通过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桥梁,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培养了一批工人骨干力量,如孙惠良等,他们积极参加如火如茶的中国大革命,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二、沪西工友俱乐部
沪西工友俱乐部,是1924年夏至1925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沪西从事工人运动的组织,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在上海工人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23年3月,张秋人任青年团上海地委书记,他指派团员a直到沪西小沙渡地区继续开展工人运动。1924年5月中央扩大会议召开后,邓中夏、张秋人、恽代英、任弼时等先后到沪西实地调查和指导工作。是年夏天,张秋人相约嵇直到中央机关,见到由中央委派到沪西小沙渡指导工作的项英。他要求嵇直团结工人,根据长辛店、安源煤矿工人俱乐部的经验,在沪西工人补习学校的基础上尽早成立工友俱乐部,并参考安源煤矿工人俱乐部的章程拟订一个章程,然后报中央。
嵇直与孙良惠等人拟订了一个《沪西工友俱乐部草章》,由总纲、部员、组织、会议、规约、部务、经费以及附则等8章组成。“总纲”写明“本部由沪西工人组织之”“以联络感情、交换知识、互相扶助、共谋幸福为宗旨”。部务共分8种:补习学校、讲演会、合作社、书报室、各种游艺会、储蓄会、部员救济会、职业介绍所。同时,规定了部员的权利和义务。该草章还规定:“凡属沪西工人,不分男女,愿遵守本部章程者,均得为本部普通部员”“每厂有部员三人至十人者,即组织某厂基本小组,公推组长一人;有三小组以上者,即组织某厂支部,公推书记一人”,部员“不得分出地域、界限、职位等项”“不得彼此互相争斗、排斥、倾轧”等(6)。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沪西工人组织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打破了过去地域、行帮观念,强调以厂作为工人队伍的基层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流氓帮会在工人中的不良影响,明确了各级组织和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
1924年8月,沪西工友俱乐部租小沙渡路、槟榔路(今西康路、安远路)三间平房办公,同月底召开成立大会,约30余人参加,孙良惠主持会议,项英首先演讲。其后,6直把事先准备好的俱乐部草章逐条宣读、解释,经大家讨论和修改,一致举手通过。按照章程,推举孙良惠为俱乐部主任(委员长),嵇直为秘书,徐玮、刘贯之、李瑞清为干事。沪西工友俱乐部创办后,嵇直调走,邓中夏委派上海大学旁听生刘华继任俱乐部秘书。
党中央和上海地委、团中央和地方组织都很关心沪西工友俱乐部,邓中夏、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和上海大学师生经常前去俱乐部讲课,宣传革命道理。工人们思想觉悟逐渐提高,打破了传统的帮派观念,加强了联系,在各工厂建立了秘密小组。曾多次到上海大学讲课的沈雁冰回忆:共产党以沪西为工运重点之一,其中又以沪西工友俱乐部为中心。
沪西工友俱乐部不断扩大影响,引起租界当局的敌视和恐慌,租界当局对俱乐部不断进行威胁和破坏。1925年初,党组织决定将俱乐部迁至苏州河北岸的华界——潭子湾三德里,使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运动的主要基地。
俱乐部举办多样形式的活动,深受工人们欢迎,使革命火种得以传播,先后有19个纱厂建立了俱乐部的秘密组织,会员近千人。同时,党组织从中挑选一批骨干加以培养,分批分组谈话、开会,灌输革命思想,启发大家觉悟。同兴纱厂工人郭尘侠、李振西、韩阿四,内外棉三厂的陶静轩、孔燕南,内外棉五厂王有福,内外棉七厂顾正红等,逐渐成为上海工人运动的中坚分子。
沪西工友俱乐部诞生不久,成立了中共小沙渡党小组,党员8名,其中5名为工人党员(成员和组长名录散佚)。1925年初,中共上海地委根据党的“四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三个党员以上可成立支部”,要求在原来各党小组的基础上组建支部,于是成立了中共沪西支部。负责人为孙良惠,成员有黄原昆、陶静轩、夏福生、李瑞清、马彦波、王定玉、邓中夏、蔡支华、胡先清、刘剑华(刘华)、江源清、顾修、余小峰、刘月柱、徐晋珊、孔燕南、郭尘侠、王瑞安、关明轩、松年、文巧云、刘贯之、朱国平、李金生、姜维新、郭干贞、李剑如、曹正甫、孙杰三、郑永寿、李天涯32人。内外棉、日华、同兴、丰田等纱厂工会,都是在这时建立起来的。在党的领导下,“各纱厂工会先后组成了工厂委员会,推定了负责人,随即开展工会会务工作”。随着二月罢工的发展,以沪西工友俱乐部为中心,在沪西出现了一个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蓬勃发展的时期(7)。
1925年3月1日,沪西日商纺织厂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此后,沪西工友俱乐部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顾正红牺牲后,中共上海地委于5月19日、22日两次召开会议,布置和检查公祭顾正红烈士大会。5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沪西工友俱乐部出面组织,在潭子湾荒场上举行公祭顾正红烈士大会,上海各界万余人参加,高呼“反对日本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等口号,体现了中共沪西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三、顾正红纪念馆
图9-22 顾正红烈士殉难处石碑(鲍世望摄于2017年12月16日〕
顾正红烈士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1925年5月,以顾正红牺牲为导火索爆发的五卅运动,彪炳史册。1959年,位于澳门路300号的上海国棉二厂在顾正红烈士殉难处以北的广场西侧,建起一座左手握拳、右手执棒、神情凛然的顾正红塑像,并在雕像北侧设置了厂史陈列室,介绍顾正红烈士斗争史迹。后来,这里又立起一块黑色石碑,石碑上有“顾正红烈士殉难处”几个烫金大字。
1989年,顾正红烈士殉难处被公布为普陀区第一批革命纪念地并挂牌。2006年10月,因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原上海国棉二厂顾正红烈士殉难处纪念地被拆除。2008年5月30日,顾正红纪念馆于“五卅”运动83周年纪念日建成开馆。顾正红纪念馆总面积1300平方米,由顾正红纪念广场、馆内陈列、烈士殉难纪念地三部分组成。展馆陈列内容分为“黑暗的旧中国、苦难的童年”“在日商纱厂做工、二月罢工的烽火”“顾正红惨案”和“五卅运动”等四部分。
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决定加强党对工农运动的领导。此后,全国各地工人运动逐渐复苏和发展,最终爆发五卅运动,掀起中国大革命高潮。
1925年2月,中共中央专门成立了领导“二月罢工”委员会,领导和组织上海22家日商纱厂近4万名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为反对日本资本家打入和无理开除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顾正红就是“二月罢工”的积极分子。1925年3月,顾正红加入中国共产党。
图9-23 顾正红纪念馆(鲍世望摄于2017年12月16日)
5月, 日商内外棉七厂方撕毁与工人“二月罢工”达成的协议,以关闭工厂、开除罢工工人相威胁。15日,资本家在厂门口贴出“因故停工”的布告,夜班工人被阻门外,工人顾正红扯下布告,率领工人们冲进工厂。内外棉日籍副总大班元木和七厂大班川村带领打手镇压,疯狂地毒打手无寸铁的工人。顾正红带头冲进物料间,拿起打梭棒,奋起自卫。川村恼羞成怒,打伤10余名工人,对顾正红连开数枪,还用刀猛砍,顾正红倒在血泊中。17日,顾正红因伤重牺牲。
顾正红惨案激起上海各界民众的极大愤怒。1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32号通告,紧急要求各地党组织号召工会等社会团体一致援助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日商纱厂工会、店员联合会、印刷工人联合会等团体联合学生总会、沪北商会等35个团体,成立日人残杀同胞雪耻会,发宣言、散传单,控诉日本资本家罪行。上海大学、文治大学、大夏大学等学校学生纷纷上街宣传,援助工人斗争,数名学生被捕,更激起市民愤慨。19日,中共中央又发出第33号通告,决定在全国范围发动一场反日大运动。
5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反对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为中心口号,发动群众于30日在上海租界举行反对帝国主义的示威游行。同时,为加强工会组织的力量,决定由共产党人李立三、刘华等主持,成立上海总工会;随后,刘少奇到达上海,参加上海总工会的领导。
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租界主要繁华马路上,进行宣传讲演和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先后逮捕百余人,突然向密集的游行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13人,伤者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天深夜,中共中央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和刘华等组成行动委员会,具体领导这次斗争,组织全上海民众罢工、罢市、罢课,抗议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五卅运动的狂飙迅速席卷全国,北京、广州、南京、重庆、天津、青岛、汉口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和唐山、焦作等重要矿区,举行了成千上万人的集会和罢工、罢课、罢市。到处响起“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驻华的海陆空军”“为死难同胞报仇”怒吼声,形成了全国大规模的反帝怒潮。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得到了国际革命组织、海外华侨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援。在莫斯科举行了50万人的示威游行,声援中国人民的五卅运动,并为中国工人捐款。在世界各地,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举行集会和发起募捐,声援五卅运动。6月7日,日本30多个工人团体举行盛大演讲会,决议声援中国工人团体,同时向日本政府和资本家提出抗议。英国工人阶级积极行动,阻止船、舰、车辆运输军火到中国。各国不同方式的有力支援,使五卅运动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反帝斗争。
如今,顾正红纪念馆成为缅怀先烈、继承革命精神的爱国教育场所。2009年12月,顾正红纪念馆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