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科技企业
1991年以后,是区的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和成长的时期。随着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体制的改革,国有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制,特别是应用型的科研院所,为了生存和发展,大批科技人员走向市场,促进一些具有好的市场前景的成果实现从技术转移到科技成果产业化。 区民营科技企业也经历了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两个发展阶段。至2003年,初步形成一批多种所有制形式,有一定规模的以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器、化工、环保、印刷、包装等年产值近500亿元的新兴科技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节 国有科技企业
1991年,区内有以应用技术研究为对象的部、市属科研院所17 家,企业科研机构1家,在职职工9143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621人。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至2003 年,区内有部、市属科研院所19 家,在职职工6597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01人。1991~ 2003 年,研究、开发出船舶、电力、机械、电子、电器、通信、信息、邮电、化工、建筑、新材料以及工程承包等军用和民用成果和产品1624 项,以直接生产或实施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化方式与企业合作。2003 年,19 家部、市属科研院所全部转制成企业或企业集团,技、工、贸年直接经济收入15. 2亿元。
第二节 民营科技企业
1991年,普陀区有各类民营科技企业56 家,从业人员903 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12 人。 技、工、贸总收入2172.8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34.8万元,企业利润137.5 万元。 1998 年,各类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993家,企业的税收和利润双超1亿元。至2003 年,各类民营科技企业1809 家,从业人员62189 人,有职称科技人员21848人,包括企业集团的技、工、贸总收入415。6 亿元,发生在区部分180。1亿元;上缴国家税金36亿元,其中在区发生额5. 1亿元;企业利润32. 1亿元,其中在区发生额9.9亿元,占同年区级财政收入13.8%。
1998年起,一些科技企业开始向集团化、国际化、规模化的跨地区发展。2000 年以后,复星集团、致达集团、中科合臣等民营科技企业相继上市,集团经济快速发展。2001年,区民营科技企业(包括集团)技、工、贸收入首次超过100 亿元。2002 年,民营科技企业(包括集团)的技、工、贸收人近200 亿元,税收和利润均超过10 亿元。2003 年,技、工、贸收入超过400 亿元,税收和利润均超过30亿元,集团经济呈快速和跨地区膨胀之势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集团的经济总量占全区民营科技企业经济的80%以上。
2003 年技、工、贸收入在亿元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26 家。技、工、贸总收入373. 23 亿元,利润29. 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33. 7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