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管理 服务

       20世纪90 年代,区委、区政府围绕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重视科学决策、科技进步和科技产业的发展。1991年,在市科委支持下,成立区政府科技专家组和上海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03)技术合同登记处,设立区级科技发展基金。制订《普陀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普陀区“星火计划”暂行管理办法》(试行)、《普陀区新产品目录编制的暂行管理办法》(试行)等。1995 年,召开普陀区科技大会,确立“科教兴区”的战略方针。 1998年,制订普陀区《关于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办法》(即24 条)。 以组织实施“星火”、“火炬”、“新产品”等科技专项计划为突破口,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科技产业发展。

第一节 科 技 管 理

       一、科技工作会议
       1991~2003 年,先后召开3届区科技工作会议和1次科技大会.每次会议根据不同时期区经济建设的重点和目标,明确科技工作的任务,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普陀区首届科技工作会议 1992 年12 月2 日在普陀科技馆召开,400余名科技工作者出席会议.代区长徐柏章代表区委、区政府宣讲了关于贯彻市委、市政府《发展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振兴上海经济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表彰5 家依靠科技进步的先进企业。 区委书记王新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普陀区科技大会 1995 年9 月27 日在沪西工人影剧院召开,700 余名科技工作者出席会议。区长徐柏章代表区委、区政府作《关于加速普陀区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的专题报告,区委书记谈柏元讲话。区政府向10 名在普陀区科技进步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科技工作者首次颁发1盎司重的金牌,命名6个科技传播基地。
       普陀区第二届科技工作会议 1997 年12 月18 日在区政府中心会场召开,400 余名科技工作者出席会议。副区长张克明代表区委、区政府作科技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会议表彰获1996 ~1997 年度区科技进步奖的单位和个人、区科普里弄和区第二届女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获得申真科普奖的个人,命名第三批科技传播基地。
       普陀区第三届科技工作会议 2000年7 月5 日在区政府中心会场召开,400 余名科技工作者出席会议。副区长包建强代表区委、区政府作《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区域科技事业发展,为繁荣上海西大堂多作贡献》的报告。表彰获得1998~1999 年度区科技进步奖和1999 年度申真科普奖和申真科技创新奖的单位和个人、区十强民营科技企业。
       二、政策制订
       1991年9 月,区政府制订并发布《普陀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普陀区“星火计划”暂行管理办法》(试行)以及《普陀区新产品目录编制的暂行规定》(试行)。1993 年12 月,制订《普陀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 1998 年9 月,区政府制订《关于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办法》(24 条)。设立由分管区长牵头的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
       三、科技专项计划
       1991~2003年,区科委会同区政府有关部门,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专项计划206 项,各项计划共投入资金4.71亿元,按每个项目实施的第一年计算,已实现产值44.62亿元,实现利润和税收9.39亿元。
       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国家、上海市以先进适用技术开发为示范点,对推动乡镇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振兴起引导示范作用的科技产业化计划。1991~2000 年,全区共列入国家和市级“星火计划”项目85 项。有关企业投入0.96 亿元,各个项目第一年实现的产值之和为8.45亿元,利润和税收之和为1. 72亿元。

       火炬计划 1994 年,普陀区开始组织实施“火炬计划”。1994~2003 年,共组织实施市级“火炬计划”39项(其中包括国家级“火炬计划”6 项),企业共投入2.96 亿元,各个项目第一年实现的产值之和为19.04亿元,利润和税收之和为4.01亿元。

 

       新产品试制计划 1991~2003 年,区共组织实施73 项新产品试制计划(含国家级新产品计划14 项),企业共投入0.32亿元,各个项目第一年实现的产值之和为12.94 亿元,利润和税收之和为2.77亿元。
       其他科技计划 除“星火”、“火炬”、“新产品”三项计划外,1998~2001年,区还组织申报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3项,企业共投入0. 13亿元,实施第一年实现的产值之和为4.06 亿元、利润和税收之和为0.47亿元。市级中试产品计划项目4 项,其水平达到同期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试产第一年实现的产值之和为0. 13亿元、利润和税收之和为0.05亿元。2002 年,区承担上海市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计划项目4 项,投入总经费0.34 亿元。

       四、科技企业管理
       民营科技企业管理 1991年起,区政府制订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民营科技企业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同时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高效的管理,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1993年,成立普陀区人才服务中心,建立人才信息库和科技人员的档案库,为民营科技企业引进人才服务。 同年11月,建立中共普陀区民营科技企业联合支部委员会。1998 年6 月,成立中共普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进一步加强科技系统的党建工作,在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各级基层党的组织,消除流动党员组织不落实的问题。同时,成立普陀区科技工会工作委员会,在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基层工会组织,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1998 年9 月,区政府推出《关于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办法》。 对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注册登记、税收、人事、档案、养老、党建、工建、车辆、孩子上学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积极予以解决。区政府实施政务公开,建立“一门式”服务窗口,方便企业注册、登记。 对重点扶持企业到政府各部门办事,发放绿卡,开设“绿色”通道。 1999 年,成立民营科技企业联合会,促进民营科技企业联谊、交流和沟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消除民营科技工作者的后顾之忧,使民营科技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是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经济上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企业。1996 年,上海市高新技术认定办公室开始对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认定,认定的标准和条件主要有: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以及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其他相关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或达到国际上近十年内先进技术水平;至少有1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专利或版权);高校技术企业的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总和应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等。1996~ 1997 年,上海三基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 家企业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1998年以后,质量较高的科技型企业发展较快,每年认定的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也有较快的增加,1998年认定7 家,1999年认定11家,2000年认定15 家,2001年认定16 家,2002 年认定17 家,2003 年认定15 家。至2003 年,全区被认定的86 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69.09 亿元,出口3030. 6 万美元。其中高新技术及产品收入55.27 亿元,占总产值的80%投入科研开发经费6.83亿元,占总产值的11.3%。 利润7.72亿元,上缴税金3.21亿元。
       五、科技资金管理
       1991 - 1995 年,市科委为扶持区、县科技的发展,每年拨款]0 万元作为引导基金,帮助各区科委设立区级科技发展基金。1991年,区科委制订《普陀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同年9 月9 日,区政府办公室转发区科委关于《普陀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1993年起,区政府按市科委每年拨款额的2倍基金额进行匹配。1995 年起,区政府根据区经济的发展,以不低于普陀区每年经济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对科技发展基金的投入。至2003 年,普陀区已有区级科技发展基金1070 万元。 在基金的使用上,由区科委审批,委托银行进行放贷和回收。1991~2003 年,有100 多家科技企业从中获得短期、低息贷款。先后开发出“cv型复合式滚动触点有载分接开关”、" SZ型多彩花纹内墙涂料”、“增值税发票计算机控制系统”、“晨宝(肠胃清洁剂)”等新产品。1998 年,市政府发布《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以后,区财政安排3000 万元作为普陀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扶持资金,经区科委推荐,由区财政局实施贷款或贴息。1998~ 2003 年,区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科技拨款2320. 3 万元,其中科技部拨款525 万元,市科委拨款1845. 3 万元。 拨款用于支持区89 个科技项目,其中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7 项,拨款335. 8 万元;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52 项,拨款1337. 5 万元;专利二次开发项目9项,拨款385 万元;国际合作项目1项,拨款80 万元;西部开发项目3 项,拨款33 万元;标准专项项目7 项,拨款149 万元。区科委配合科技部和市科委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安排、监督和跟踪管理。
       六、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管理
       1998年6 月1 日,市政府发布《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对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998~2003年,经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办公室认定的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54 项。经科技情报机构评审,其中技术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的42项、国内领先水平的10项、国内先进水平的2 项。1998~2003 年,普陀区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项目首年产值之和1.49 亿元,首年利润之和0.37亿元。

 

 

       七、软科学管理和科技专家组
       1991年,在市科委和上海科学院指导下,成立普陀区人民政府科技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咨询类和工程技术类两方面专家组成,根据普陀区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专家组成员由有关单位推荐,代表专家单位参加普陀区的专家活动。1997年,区政府与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联合成立普陀区发展研究院,为区经济建设、城市管理和各项社会事业服务,提高科学规划、科学运作、科学决策水平。该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有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5 人,理事32 人。区长胡延照担任理事长。
       1991 ~2003年,共完成各类软科学研究课题112 项,其中列为市级课题9 项,区级课题103项。为帮助区属企业解决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专家组还另外增设工程技术专家组。1994~2000年,完成专家辅导项目36 项。

       八、技术合同管理
       1991年,上海市设立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在普陀区科委设立上海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03)技术合同登记处,负责普陀区的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和管理工作。自(03)技术合同登记处成立以来,在登记处登记的技术交易单位79 个,其中科研机构15 个,从事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的技术贸易机构44 个,科技型企业20 家。1991~2003年,(03)技术合同登记处共受理、认定、登记各类技术合同13127 份,其中技术开发合同1208 份、技术转让合同1168 份、技术咨询合同4831份、技术服务合同5920 份。合同成交金额10. 1亿元。
       九、科技成果鉴定、表彰
       1991~ 2003年,区科技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取得各种科技成果1637 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7 项,部、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81项(含星火奖和火炬奖等),优秀工程奖267 项。 由国家各部、委和市各委、办、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846 项,其中区科委主持鉴定的科技成果项目81项。

       1991~2000 年,先后评选4 次区科技进步奖,有36个项目(包括科技创新奖2 项)被评为普陀区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由区人民政府予以表彰。 郭广昌、潘小荣、徐昌平、王连福、闵开文、肖毅、骆惠钧、朱清如、樊松林、杨万钟等10 人在科技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获得1995 年区政府颁发的金牌。1998年,郭广昌、马仁勇、郑崇直、梁信军、王伟国、李德民、王岳祥、苏幼成等被区政府授予普陀区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称号。

 第二节 科 技 服 务

       一、服务机构
       1991年,普陀区有科技馆、标准计量管理所、沪西职工技术交流站、青少年科技指导站以及各种学会等科技服务机构49 个。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1991年,成立普陀区人民政府科技专家组。1992 年,成立区科技创业中心、区科技咨询开发中心、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1997 年,区政府成立发展研究院。2000 年,成立区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19 个不同性质的服务机构。至2003 年,普陀区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68个。其中为政府部门服务的有区政府科技专家组、研究室、发展研究院等3个机构;为行业服务的有化工部化学工程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化工部化肥工业信息总站等2个部属服务机构;为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服务的事业单位服务机构有区科技创业中心、区科技咨询开发中心、区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区标准计量管理所、区科技进修学院以及普陀科技馆等6个单位;还有为企业、事业等单位专利、商标、质量体系等服务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联合大厦分部、上海创新质量认证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性质的单位技术服务机构以及独立和非独立法人的社团等46 个。有各类专职科技人员436 人。1991 ~2003 年,他们为政府部门提供各类决策咨询112项,为企业和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18654 项。
       二、 认证、 监督、 检测、 检验机构
       1991年,区内有国家低压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上海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上海市粮油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16 个认证、监督、检测、检验机构。1992 年6月15 日,成立电子工业无线监控装备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同年12 月,成立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1999 年10 月,撤销区标准计量管理所,建立普陀区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上海市粮油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迁出普陀区。2002 年,上海市电工产品气候环境监督检测站与国家低压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并,直属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管理。 至2003 年,普陀区内有各级各类认证、监督、检测、检验机构16 家。有专职科技人员568人,从事管理体系、电机、电器、电子、化肥、矿用设备、承压设备、涂料、粮油、测绘、司法等行业的认证、鉴定、监督、检测、检验等工作。1991~2003年,共完成64347 项认证、鉴定、检测、检验。

       三、技术培训
       1991年起,由沪西职工技术交流站、区科技进修学院、区青少年科技站等为企业职工、学校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1991~ 1993 年,区科技进修学院开设机械加工、电工、制冷、家电维修等各类培训班133个,有6400人次参加培训。 区青少年科技站开展青少年船模、航模制作培训,增强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 1993 年起,科技培训的重点放在计算机应用和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上。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普陀区业余大学、中共普陀区委党校、普陀区科技进修学院等单位,成为上海市90 年代紧缺人才计算机培训定点单位。1998 年,区科技进修学院为落实市“再就业工程”,义务为白玉、东新、石泉、宜川、曹杨、真如等街道、镇培训电脑操作人员,为社区信息网建设打下基础。 为此,该学院被评为市“再就业工程”教育先进单位。2000 年,根据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的部署,在各级机关公务员中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培训,至2003 年,共培训机关公务员2116人次。区科技进修学院的培训合格率97%,超过市平均合格率近10 个百分点,基本完成普陀区公务员队伍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培训。 2002 年,区科技进修学院与美国UG分公司合作,利用该公司研发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为大、中型企业培训一批专业管理人才,使技术培训走向更高层次。2003 年,各社区学校开展“百万市民网上行”活动,在广大市民中普及信息技术,退休老人也学会了自由上网。 2001 ~2003 年,举办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等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等培训班659 个,培训各类管理体系人员1.9万人。 另外,每年还举办财会类专业技术培训班近130 个。2001~2003 年,普陀区有1. 77 万人次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和职称培训,2200人获会计上岗资格,700 人取得会计师中级或初级资格证书。1991~2003 年,举办计算机应用类培训班超过13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