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机构 团体
区科技机构主要有区科委、区科协、科技团体和19 个部、市属科学研究、设计、开发机构及三个高校的研究机构。
第一节 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区科委建于1981年8月,是区政府负责科技管理的职能部门。 2001年11月,区地震办公室和区知识产权局与区科委合署办公。区科委下设办公室、财务科、综合业务科(专利管理科)、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科和科学普及科。
普陀区科技创业中心 1992 年10 月成立,为区科委下属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宣传科技法规和科技政策;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审批、年检、统计等工作;组织民营科技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专项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基金;协调区有关职能部门;为区民营科技企业因公出国、职称评定、企业产品标准、人才引进、劳动工资、养老保险等提供服务;协助区科技党委做好民营科技企业党建、工会工作。1998年,其职能转人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科,并合署办公。
科创事务所 1999 年8月成立,是科技创业中心下属的自收自支企业单位,为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提供有偿和无偿服务。 科创事务所与科技创业中心和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科合署办公。
普陀区企业技术服务中心 2000 年1月成立,是区科委下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联系企业、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桥梁。其主要职责是依靠区政府科技专家组及成员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为区域内中小企业解困、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提高管理水平等提供有偿和无偿服务;协助企业做好科技成果和新产品的鉴定,申报科技专项计划、科技创新基金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培训;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移和产业化等提供服务平台。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与综合业务科合署办公。
第二节 区科学技术协会
区科协是区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区委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区科协下设办公室、财务部、学会工作部、科技咨询部、科学普及部、科技培训部等6个部门。工作人员22人,参照公务员管理条例管理,与区科委合署办公。
一、代表大会
1991~2003年,区科协先后召开4 次代表大会。按照区委和区政府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明确区科协的任务,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使区科协工作贴近区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评选并表彰先进科技工作者245人;在“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评选、表彰先进个人54 人;在“巾帼建功”活动中评选、表彰先进个人42人;表彰优秀学术活动多项。
区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1991年4月11日,区科协在沪西工人影剧院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 大会正式代表452人,列席代表30人,特邀代表90人,代表区科协30个学会、协会、研究会、联合会的会员和区域内科技机构及有关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大会通过区科协主席赵晋中代表区科协第二届委员会作的题为《团结奋斗,为实现“八五”计划作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通过修改后的普陀区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选举区科协第三届委员会,产生新一届委员79 人,其中常委27 人(包括主席1人,副主席9人)。区委副书记张乾和区长何全刚分别代表区委和区政府在会上讲话。
区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 1994 年12月15 日,区科协在沪西工人影剧院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大会正式代表348人,列席代表30 人,特邀代表50 人,代表区科协32个学会、协会、研究会、联合会的会员和区域内科技机构及有关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大会通过区科协主席庄明川代表区科协第三届委员会作的题为《进一步发挥科协功能,推进科技进步,为普陀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通过修改后的区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选举区科协第四届委员会,产生新一届委员100 人,其中常委30人(包括主席1人,副主席11人)。区委副书记陈先国在会上讲话。
区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1998年11月11 日,区科协在沪西工人影剧院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大会正式代表350 人,列席代表30 人,特邀代表50 人,代表区科协33个学会、协会、研究会、联合会的会员和区域内科技机构及有关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大会通过区科协主席庄明川代表区科协第四届委员会作的题为《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发挥科协整体功能,为实现普陀区跨世纪发展目标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通过修改后的区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选举区科协第五届委员会,产生新一届委员90人,其中常委30人(包括主席1人,副主席8人)。区委书记谈柏元在会上讲话。
区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 2003年12月10 日,区科协在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大会正式代表347人,列席代表19人,特邀代表44 人,代表区科协26个学会、协会、研究会、联合会、11个企业科协的会员和区域内科技机构及有关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大会通过区科协主席庄明川代表区科协第五届委员会作的题为《明确目标,落实载体,立足特色,发挥优势,为科教兴区,全面建设新普陀作出新的贡献》的工作报告;通过修改后的普陀区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选举区科协第六届委员会,产生新一届委员95人,其中常委30 人(包括主席1人,常务副主席1人,副主席12人)。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钧当选为区科协第六届委员会主席,区科委主任张小松当选为常务副主席。大会还通过授予庄明川等8人为“普陀区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称号的决定;通过聘请赵志良等3人为区科协顾问的决定。市科协常务副主席陈积芳、区委书记周国雄在会上讲话。
二、 企、事业单位
1991年,区科协有普陀科技馆、普陀区科技进修学院、普陀区科技咨询开发中心3个下属事业单位。1993 年,先后成立科友技术公司(1995 年歇业)、凯普实业公司(1996 年歇业)和申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区科协下属企业单位,经济上实行自收自支。
普陀科技馆 馆址曹杨路500 号,1987 年12 月建立,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为该馆落成题词。 科技馆共有11层,建筑面积6500 平方米。1994 年,整修加层为15层,建筑面积8100 平方米。该馆是为科技社团和广大科技人员提供科技活动、学术交流、会务活动、创业和办公的场所。2003年,有工作人员8人,负责大楼的维护、安全保卫、后勤和物业管理等。
普陀区科技进修学院 原名普陀区业余科技学校,初期借用东新中学校舍,1987 年底,迁入普陀科技馆(曹杨路500 号),改名为普陀区科技进修学院,有工作人员6 人。该院主要为科技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为青少年科学普及组织各类培训。
普陀区科技咨询开发中心 1990 年4 月成立,设在普陀科技馆(曹杨路500 号)4 楼,有工作人员6人。主要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等提供服务。
三、科技社团
1991年,区科协共有33个学会、协会、研究会、联合会,会员6000 余人。1998 年起,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机构精简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科技社团也相继撤并、调整。至2003 年,区科协有自然科学社团17 个、科学普及协会7 个、镇科技协会2 个、企业科协11个。 37 个学会、协会、研究会、联合会有团体会员493个,会员3174 人。
自然科学社团 2003 年,区科协有独立法人自然科学社团17 个。1991~2003 年,共组织1388次学术活动,交流和发表学术论文310 余篇;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咨询70 余项,区建筑工程学会被区政府聘为团体顾问;为企业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2600余项;获得各种表彰和奖励62项。
科学普及协会 1991年,全区共有13 个街道、1个镇建立科普协会和科技协会。1999 年起,随着区划调整和街道撤并,区科协注销了东新路街道科普协会、白玉路街道科普协会、中山北路街道科普协会、曹安路街道科普协会、真光路街道科普协会、白丽路街道科普协会等6 个科普协会,保留和注册7个街道、镇科普协会,2 个镇科技协会。1991 ~2003 年,共组织3523 场(次)科普活动,有210 余万人次参加各种类型的科普活动,获科普活动奖194 项。
企业科技协会 1991年,普陀区有上棉一厂、上棉二厂、上棉二十二厂3 个企业科技协会。2000 年,由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区改造,纺织企业关停并转,3 个企业科技协会相继注销。2001~2002 年,成立企业科技协会11个,有会员1175人。
第三节 其他科技团体
1991年,区域内有市级科技社团5个。1996 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长寿路改造,上海市粮油学会迁出普陀区。一些新的市级科技社团和市、部属企业科技团体相继成立。 至2003 年,区域内有区科协以外的市、部属企业科技团体和市级科技社团18个。

第四节 科学研究、设计和开发机构
1991年,区域内有部、市属科研机构20 个,高校所属研究所、实验室8 个。随后,市轻工业局科技情报研究所和粮食科学研究所相继迁出普陀区。1997 年,由〖电部第三研究所迁入普陀区。2000 年,饲料研究所被市粮油集团撤销。2003 年,区域内有各类部、市属科研机构19 个,职工6597 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01人;高校各类科研机构130 余个,有科研人员1312 人。1991~2003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652项,获国家和部、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及优秀工程奖537项。
一、部、 市属机构
上海市测绘院 院址武宁路419 号。为市属科研机构,创建于民国34 年(1945 年)。占地1. 20公顷,建筑面积18708平方米。2003年,有职工416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含正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3人,初级职称152 人。下设浦东分院、二分院、三分院、四分院、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质检站等9个部门。包括航空摄影测量、遥感测绘、工程测量等11个专业领域。 1991~2003年,获科研成果24 项,其中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20 项。 承担国家和省(市)大型工程13 项,获工程奖4项。
司法部司法鉴定研究所 所址光复西路1347 号。 为司法部直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51年。占地6666.70 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2003 年,有职工150 人,其中高级职称33 人(含正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4 人,初级职称16人。下设法医学研究室、司法精神病学研究室、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刑事技术研究室等15 个部门。包括法医临床学、法医病理学、司法精神病学等10 个专业领域。 该所是复旦大学医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和苏州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基地和司法鉴定在职人员的培训基地。1991~2003 年,获科研成果40余项,其中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2 项。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 院址武宁路409 号。为能源部直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53年3月。占地1.97公顷,建筑面积30383平方米。2003 年,有职工972 人,其中高级职称329人(含正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54 人,初级职称148人。下设中国电力建设工程咨询华东公司、上海华东电力设计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上海华东电力设计岩土工程有限公司等30 个部门。 包括电力系统规划、继电保护、远动通信设计、各类型的火电厂、核电厂等10 个专业领域。1991~2003年,获科研成果35 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 项,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28 项。承担国家和省(市)大型工程91项,获工程奖36项。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所址武宁路505 号。原名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为机械工业部直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53年5 月,1999 年下放给上海市经委属地化管理。占地5.33公顷,建筑面积53265平方米。2003 年,有职工665 人,其中高级职称105 人(含正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62人,初级职称135人。所内建有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内设国家低压电器产品、中小型电机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船用电工产品验证站,电磁兼容性质量检测中心和上海市电工产品气候环境监督检测站等。 该所还承担国家中小型电机、低压电器和船用电机电器3个行业的技术归口工作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十多个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的国内归口工作。1991~2003 年,获科研成果400余项,其中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100 余项。 承担国家和省(市)大型工程20项,获优秀工程奖12 项。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九设计研究院 院址武宁路303号。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直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53年5 月,占地5413.4 平方米,建筑面积16779.49 平方米。 2003 年,有职工726人,其中高级职称221人(含正高级职称19 人),中级职称183人,初级职称125人。下设总体所、工艺所、建筑所、浦东分所、环境所、计算中心等11个部门,涉及造船工艺、机械制造工艺等30 余个专业领域。1991~2003 年,获科研成果2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88项。 承担国家和省(市)大型工程207 项,获工程奖124 项。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勘察设计研究院 院址中山北路3302 号。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直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53年5 月。占地6600.03平方米,建筑面积7676.56 平方米。2003年,有职工179 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含正高级职称2 人),中级职称37 人,初级职称6 人。下设岩土技术中心、工程测量检测中心等15个部门,涉及建筑工程设计、工程地质勘测、工程测量、岩土工程设计施工与监理等12个专业领域。1991~2003 年,获科研成果8 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 项,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6项。 承担国家和省(市)大型工程31项,获工程奖69项。
上海化工研究院 院址云岭东路345 号。原为化工部直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56 年9 月。1999年,下放给上海市经委属地化管理。 占地19. 82公顷,建筑面积10. 29 万平方米。 2003年,有职工985人,其中高级职称106 人(含正高级职称9 人),中级职称121人,初级职称120 人。下设化肥工程技术中心、精细化工研究室等17个部门,涉及化学肥料、有机及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等14 个专业领域。 具有甲级工程咨询和环境评价以及工程总承包和设计资质,化学工程和无机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资格。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中国化工学会化肥学会等设在该院内。1991~2003 年,获科研成果53 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0 项,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43 项。承担国家和省(市)大型工程2项。
中科合臣化学公司 地址真北路476 号。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直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59 年1月。前身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实验工厂,1985 年改制为中科合臣化学公司。占地6 公顷,建筑面积3 万平方米。2003 年,有职工350 人,其中高级职称5 人,中级职称24 人,初级职称76人。下设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工程研究中心等5 个部门,涉及精细化工、生物农药、医药中间体、有机新材料等专业领域。1991~2003年,获科研成果50 多项。
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 院址长寿路130 号。为市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60 年9 月。占地1093.34 平方米,建筑面积6735 平方米。2003年,有职工310 人,其中高级职称116 人(含正高级职称10 人),中级职称95人,初级职称45人。下设浦东分院、技经所等8个部门,涉及轻纺工艺、化纤工艺等9个专业领域。1991~2003年,获科研成果3 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2 项。承担国家和省(市)大型工程54 项,获工程奖22 项。
上海市染料研究所 所址中山北路 1238 号。为市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62 年。占地8800.04 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2.56平方米。2003年,有职工373人,其中高级职称24 人(含正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4 人,初级职称51人。下设研发部、检测中心、技术质保部等14 个部门,涉及食品添加剂、食用着色剂、抗氧化剂、染料等9 个专业领域。1991~2003 年,获科研成果3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0 项,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18项。
上海市涂料研究所 所址云岭东路345号。为市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63 年9 月。占地2.68公顷,建筑面积5446. 28平方米。2003 年,有职工106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48 人。下设测试分析室、科研生产办公室、信息室等8个部门,涉及防腐蚀涂料、建筑涂料、特种涂料等8个专业领域。1991~2003 年,获科研成果39 项,其中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
邮政科学上海研究所 所址中山北路3185 号。为邮电部直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64 年2月。原名邮电部第三研究所,1997 年迁入普陀区。 占地2866.68 平方米,建筑面积1.4 万平方米。2003年,有职工271人,其中高级职称45 人,中级职称81人,初级职称71人。 下设自动化系统集成部、智能化设备开发部质检中心等9 个部门,涉及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智能化设备等7 个专业领域。1991~2003 年,获科研成果200 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
信息产业部第五十研究所(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 所址武宁路423 号。为信息产业部直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77 年。占地1.67公顷,建筑面积36683平方米。2003年,有职工620 人,其中高级职称93人(含正高级职称12 人),中级职称151人,初级职称166 人。 下设10 个机关职能部门,4个产品设计、开发、研究部门,2个控股公司和1个制造部等17 个部门,涉及通信技术、微波、毫米波技术、探测技术、自动防范和监控等5个专业领域。1991~2003 年,获科研成果33 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30 项。
上海市织布科学技术研究所 所址新会路255 号。为市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78 年10 月。占地1933.34 平方米,建筑面积1942平方米。 2003年,有职工61人,其中中级职称6 人,初级职称9 人。下设自动控制室、浆料室、织造室等三个部门。专业领域包括电气自动化、浆料开发、新型织机研究等。
上海市地震局及下属研究所 地址兰溪路87 号。为市属行政部门和部门附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79 年4 月。 占地6000.03平方米,建筑面积8056 平方米(普陀区域内)。 2003 年,有职工149 人,其中高级职称52 人(含正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48 人,初级职称28人。下设地震观测技术研究所、地震预报研究所、地震工程研究所等14 个部门,涉及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地震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9个专业领域。1991~2003 年,获科研成果88项,其中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26项。
上海化学试剂研究所 所址真北路401号。为市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79 年。占地2 公顷,建筑面积8000 平方米。2003 年,有职工105人,其中高级职称5 人,中级职称15 人,初级职称28人。下设研究开发实验室、分析测试室等3个部门。上海华谊(集团)公司技术中心精细化工研究开发部、上海市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中国上海测试中心化学试剂行业测试点设在所内,涉及化学试剂、精细化学品、医药中间体等9个专业领域。 1991~2003 年,获发明专利近30 项,其中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 承担国家科委“863”计划1项,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7 项,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4 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与高校合作开发项目3项。
上海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 所址金沙江路915 号。为市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80 年6 月。占地4666.69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2003 年,有职工133人,其中高级职称24 人,中级职称64 人,初级职称19人。下设在用容器检验室、容器产品检验室、压力管道检验室、安全阀校验站等12个部门,涉及压力容器检验、锅炉检验、压力管道检验等7 个专业领域。1991~ 2003 年,获科研成果3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0 项,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18项。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测试中心 地址芦定路520 号。为能源部直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82 年6 月。占地3.77 公顷,建筑面积11863 平方米。2003 年,有职工86 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含正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7人,初级职称14 人。下设采煤机械检验室、运输机械检验室等9 个部门,涉及采煤机、刨煤机、带式输送机等12 个专业领域。 1991 ~2003 年,获科研成果2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15项。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所辐照中心 地址曹杨路1605号。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所所属科研机构,创建于1991年10月。 占地8000.04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 平方米。2003年,有职工40 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含正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2人。 下设高分子材料辐射改性、钻源辐照、电子束辐照等4个部门,涉及辐射加工工艺、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辐照剂量与辐照防护等3个专业领域。1991~2003年,获科研成果16项,其中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2项。
二、高等院校所属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科研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创建于1951年10 月,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校内有各种科研机构100余个,承担着国家和部、省、市以及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任务。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建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由电子工业部与华东师范大学批准建立。1991~2003 年,取得科研成果数10 项,其中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多项。
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 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5 年12 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实验室有31人,其中研究人员25 人(教授18人,副教授7 人,19 人具有博士学位),技术人员5 人,管理人员1人。该实验室主要研究河口演变规律与河口沉积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与动力沉积过程;河口海岸生态与环境等。 至2003年,出版中外文学术专著及专辑17 册,发表学术论文413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光谱学与波谱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于2000 年8月。 主要研究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精度激光光谱学与核磁共振波谱学及应用。实验室建立后,先后承担科研项目85 项,包括“863”子课题2项;"973”子课题3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自然科学2 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5 项等。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上海市绿色化学重点实验室。建于2002 年10 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何鸣元任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新型绿色功能材料,新的原子经济性反应及绿色化学反应新途径和化工过程的绿色化等。
地理信息科学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原城市与环境考古遥感教育部开放研究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成立于2003 年8月。 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研究。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论文二等奖1项,中国学会青年论文奖1项,专利2 项。 2003 年,发表学术论文77 篇。
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科研机构 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原为上海铁道学院,校址真南路450 号。1995 年5 月18 日,上海铁道学院与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铁道大学。2000 年4 月7 日,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原上海铁道大学(本部)成为同济大学沪西校区。 校区内有各种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所30 余个,承担国家和部、省、市以及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任务。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于1988年,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1997 年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唯一的国家实验室。 有振动实验室、风洞实验室、地面运动观察室等。1997~2002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部、省市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 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5 项、金牛奖2项;有专利成果6项;论著6 部,出版专著23本。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 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5 年建成通过验收。 主要致力于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实验室建成以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1年后获其他部、省、市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新村校区科研机构 校址新村路435 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新村校区原为上海市纺织学院。校区有18个实验室、1个研究室、5个研究所。2002~2003年,取得科研成果40余项,获得22项学校教学成果奖。
化学化工学院中心实验室。 该实验室包括基础教学6 个实验室、专业教学4 个实验室和中心测试室6个实验室。 主要从事拟天然化学品的研究与应用;生态型化工技术与工艺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技术三大类。
化工研究所和中日合作金鸟化工研究所。2个研究所属校级研究所,由研究所与化学化工学院融合管理,主要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研究。2003年,有教职工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