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2003年,普陀区中小学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并紧紧围绕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大胆的探索,有说课教学研究、小班化教育试验、新基础教育研究活动课建设、走班制教学、生存训练等,为全市课改工作提供了借鉴。 市教委先后9 次在普陀区举行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学展示、活动课教学研讨等现场会。
第一节 课 程 教 材
一、小学
1991年,武宁路小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承担一期课改试验任务。1992 年,市教委教研室组织小学各学科的教研员深入区试验学校武宁路小学,与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进行“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学力意识”课题研究,指导教师撰写的《教则思、思则变》、《激发兴趣、培养乐感》和《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进行学力的培养》等文章发表于《上海教学研究》。1993 年秋季,全区小学起始年级全面实施上海市课程改革方案,使用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1996 年12 月,由区负责编写的《小学数学活动系列教材》通过论证,并正式出版,供全市小学使用。2001年,全市开始二期课改,武宁路小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继续承担了试验任务。2003 年,增加01阳路小学为试验学校。
二、中学
1991年,华东师大二附中(初高中)、曹杨二中(初高中)承担一期课改试验任务。 同年秋季,受市教育局师资处委托,区教育局承办政治、生物等3 门学科8个年级的班主任、团队等四类培训任务,培训学员983人。 1992年初,区中学教研室、区课程改革试验班与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编辑部联合向全国征集语文活动课设计,并结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其后,与华东师大出版社合作,出版数学、外语、化学、生物、物理活动课设计精选各一册及政治类选修课教材《金融知识ABC》。
1992年起,区课改试验学校圆满完成思想政治学科类和生物学科类5 门教材单科试验任务。1994 年4 月15 日,市教育局课改试验办在区召开“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普陀区现场展示会”。
1997 年秋,新会、延河、云岭、怒江、北海、沙田等6 所初级中学开始使用《综合物理》新教材。1998年5 月,在新会中学举行“上海市《综合物理》教学展示现场会”,时任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民生和全市试点区县的领导和教师与会。1998年,曹杨二中、晋元中学、新黄浦实验学校、延河中学、云岭实验学校承担二期课改实验任务。1999 年秋,兰田中学、新黄浦实验学校、子长学校、培佳学校和华东师大二附中、曹杨二中、晋元中学、宜川中学、曹杨中学开始试验使用《牛津英语》新教材。2000 年9 月,率先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初中《新综合科学》新教材的整体实验。 是年12月,在新黄浦实验学校举行“上海市《新综合科学》教学展示活动”,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等领导和全市试点区县的领导与会。2002 年秋,全区使用《牛津英语》(全市仅3个区全面推开)。
1991~2003年,由区课改试验办主办的《试验通讯》出版60 期,其间,著名教育家苏步青、刘佛年和市教育局局长袁采、副局长凌同光先后题词予以鼓励。
第二节 课 堂 教 学
一、小学
课堂教学改革 1993 年,随着全市小学一年级全面实施课改方案和使用新教材,区内各小学开展课堂教学攻坚活动。 同年,小学教研室在曹村二小开展“说课”教学的研究,该成果于1994 年3 月召开曹村二小“说课”教学现场会后在全区获得推广。1994 年11月,全国部分省市电教会议在普陀区召开。1995 年4 月,进行首届全区小学一级教师教学评比。同年,小学教研室组织制订和编印《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叶琪代表上海市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获课堂教学一等奖。1996 年3月,市教委在沪太一小召开“开展多种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现场会”。
1997 年,全区进行第二届小学一级教师教学评比活动。是年,洵阳路小学青年教师朱敏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交流会获二等奖。同年5 月和10 月,全市小学数学活动课展示研讨会在武宁路小学举行。
1998年,组织7 场10 门学科的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小学教研员到10 所学校重点研讨课堂教学改革。1999 年3 月,市课堂教学现场会在沪太新村第一小学举行,展示全区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和青年教师论坛的情况。同年,组织全体教研员和17 所小学校长,集中进行课堂教学的研讨,并在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始小学课堂教学全息记录工作。
2000 年,叶季明撰写的《课堂教学中的四个W》 (教什么、为什么这么教、怎样教、教得怎么样)全文连续刊登在《上海教育》第三至六期,并被区教育党工委收纳为区教育思想学习的录像资料之一,发至各学校组织学习。2001年,武宁路小学、朝春中心小学参加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的验收获得通过。 2002 年,组织校长课堂教学展评、洵阳路小学小班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现场会、英语教师的论坛,推动区课程改革的发展。2002 年4 月,市教育学会中小学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在普陀区召开上海市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教学展示研讨会,吴毅浩在会上介绍了普陀区的经验和做法。2003 年12 月,全国学校校本教研现场会在普陀区召开,叶季明作“变化从这里开始”的汇报。
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小学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但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且也为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由于班级的人数限额在30 人以内,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与直接指导的时间增加,每个学生受教育的充分程度提高,针对性增强,能有效促进学生成绩的普遍上升,学生能力普遍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密度和频度提高,情感交流的机会多,从而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力、学校生活的亲和力和集体的凝聚力。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既有全班性的教学活动,也有各种小组性的教学活动,分组的方式既可以是同质分组,也可以是异质分组,还可以进行合班教学和个别辅导。教育教学的氛围更加宽松和谐,更有利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综合性实施,如语数综合、科技联系、跨学科活动,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1998年,区教育局以金洲小学、平利路第一小学、洵阳路小学为小班化教育试点校,推动课堂教学的优质化。金洲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课题“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效;教师撰写的研究报告、科研论文在全国、市、区获20 多项等第奖;该校被评为区科研先进学校。平利路第一小学承办区小班化教育试点研讨会,接待北京、浙江等地教育代表团小班化教育的观摩,开放展示课35节。洵阳路小学制订《小班化教育探索研究总体方案》,汇编《小班化教育研究》专辑,召开区小班化教育现场交流会。 至2003 年,全区开展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共计32所。
“新基础教育”研究 实施“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关注每个师生,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把学校的教育价值观聚焦到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的基础上,充分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成长;进行学校的整体转型与变革,努力创建21世纪的新型学校。 此项实验在7阳路小学先后经历了个体式推进一阶段式推进一整体式推进3 个阶段。1998 年,洵阳路小学加人教授叶澜主持的国家级课题“新基础教育”的研究。2001年12 月,叶澜和副区长柴晓苗为洵阳路小学“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挂牌。2002 年11月,在该课题的中期评估中,洵阳路小学在全国56所实验校中名列第一。 教师撰写的论文、案例、反思先后2 次被编辑成册。 第一次编辑了与“新基础教育”研究有关的7 本集子,包括学科自评报告、论文集、课堂教学设计集等;第二次以《雏菊花》为名,编辑了教师的教案例、反思文集2本。
二、中学
课堂教学改革 20 世纪80 ~90 年代,普陀区在一期课改中,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1992年,学校共设44 种选修课及活动科目,开设80 多门活动课。1998 年,活动课增至102 门,课程内容有德育类、学科类、科技类、体卫类、艺术类、家政类等。同年,开始二期课改,以活动课为突破口,大胆进行探索实践。 宜川中学在抓好学科课程外,加强活动课建设,优化活动课机制。学校制订一整套管理制度,有网络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确保活动课程的落实。通过活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德的养成,催发学生智的开启,加强学生体的锤炼,增进学生美的陶冶,提高学生劳的创意。
高中活动课。 1998年4 月,上海市高中活动课教学研讨会在宜川中学举行。区教育局向来自教育部、市教委及其他区领导介绍高中活动课建设的成果和经验。活动课实验基地晋元中学、课改学校曹杨二中、华东师大二附中及其他高中学校参与了版面展示与交流研讨。同年12 月25 日,《文汇报》头版报道宜川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目化的经验。1999 年1 月25 日,《文汇报》以“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为题对宜川中学作长篇报道。1999 年11月,副总理李岚清和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以及市委、市政府领导视察了实施素质教育有特色的宜川中学。
走班制教学实验。1999 年起步的走班制教学实验,是晋元中学的教改特色。 “走班”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课程套餐”。该“套餐”由基本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生活经验型课程4 部分组成。晋元中学的走班制包括三层含义: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学生流动上课,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 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 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课堂之外的学习生活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走班制的试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基础型课程(必修课)课堂教学改革 为凸现德育核心,落实“两纲”教育,各中学认真落实各学科教学的德育核心目标,关注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在各学科中的自然渗透,改革传统的以落实学科知识为唯一重点的课堂教学,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生命价值、生命意识为核心的生命教育。 同时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等。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积极的情感对“优教促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倡导自主探究,完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从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倡导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为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变单一的个体学习为独立自主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从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1994 年11月,全国部分省市电教会议在普陀区召开。1996 年3月,市教委在宜川中学召开实施素质教育现场会。2000 年9 月,区在初中预备班年级全面开始试点《新综合科学》(牛津版)。2001年3 月,市九年制学校教学现场会在洛川学校召开。 同年9 月起,区在初中起始年级全面试点《初中劳动技术》新教材。2002 年9 月,区在初二年级全面开始试点《生命科学》新教材,在初、高中起始年级开始全面试点《牛津英语》教材,在高中起始年级全面试点《高中劳动技术》新教材。区承担编写上海市中学课改新教材有初中、高中各年级的《政治》和《劳动技术》。
外语教学 2000 年10 月,区教育局成立普陀区加强外语教学领导小组,下设区加强外语教学办公室。1999 ~2002 年,聘用外籍教师对448 名英语教师进行封闭式培训。1991~ 2003 年,先后选派103名外语教师分15 批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日本进修。 2002 年秋季,普陀区率先在全市中小学起始年级启用牛津英语教材。 区外语加强办公室成立“普陀区加强中小学外语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组。 该课题被列为区政府专项资助基金项目。 在全区中小学校中建立起20个外语教学改革实验基地。2003 年,经市教委评审,确认石泉小学、新黄浦实验学校、曹杨二中为双语学校。
第三节 信 息 技 术
一、机构
20世纪80 年代初,区教育局成立普陀区电教站,负责全区中小学电化教育的研究、指导。区电教站隶属于区教育学院,业务由区教育局管理。1996 年6 月,为落实市教委提出的以建网、建库、建队伍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教育和应用的要求,成立普怡电脑俱乐部。1997 年10 月,建立普陀区青少年电脑技术指导站。1999年2 月,成立普陀区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领导小组。2001年2 月,撤销区教育学院电教站和区青少年电脑技术指导站的建制,建立普陀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规范全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和技术要求,为全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等工作。2003 年10 月,对原普陀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作了调整,成立由市高校和市教委著名信息技术专家组成的普陀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家顾问组。
二、投入经费
1999 年,区教育局财政投入2940 余万元,购置2000 台戴尔的奔腾Ⅲ计算机。 2000 年,投人1990 余万元,购置1000 台戴尔的奔腾Ⅲ计算机。2001年,投入1520余万元,购置1500 台联想、长城的奔腾IV计算机。2002年,投入3400余万元,购置3700 台长城、实达和联想的奔腾IV计算机,至年底,全区中小学共有计算机11205 台,达到市教委要求高中7.46 1、初中7.65 1、小学12. 98:1的配置水平。2003 年,投入2994. 8万元,主要用于计算机购置、校园网建设、计算机教室网建设、多媒体多功能教室建设、软件建设和相关课题研究,并购置5 台笔记本电脑、828 台奔腾IV计算机。
三、建设
区教育城域网 1999 年秋,全区所有中小学(含职校)均实现ISDN或PSTN拨号上网,连通因特网(INTERNET) ,全区开通E- Mail电子公文传送系统。2002 年,全区公办中小学70 个节点(含区教育学院、区业余大学、区教育考试中心和职校)全部实现10M光纤宽带接人,形成普陀区教育专网,并藉此建成中小学视频会议系统和中小学IP电话系统。
校园网 全区建有43个不同配置标准的校园网,包括6个千兆校园网、31个准千兆或百兆校园网及部分简易百兆校园网。
计算机教室局域网 2003年,全区99所中小学(含职校),每校至少建有1间安装了局域网的计算机教室。
多媒体多功能教室 2003年,全区99所中小学(含职校),每校至少建有1间多媒体多功能教室,全区共有多媒体教室134 间,大屏幕液晶投影设备180余套。
网站建设 2003 年,建成“教育党建网”、“普陀导学网”、“探索新教育——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情暖园丁”、“青春飞扬”、“决战高考”等一批区级教育专题网站。建有“张老师的天地”、“唐诗,宋词,元曲集”、“邓爷爷,我爱您”、“水浒”、“大禹治水”、“宜川中学话剧明星社团”、“缤纷校园”、“欢乐奥运”、“居居帝国”、“珍爱家园”等多个校级教育专题网站。
四、成果
2001年,普陀区学生在国家级信息技术活动中获一等奖13 次,二等奖15 次,三等奖11次;获市级特等奖1次,一等奖12 次,二等奖18次,三等奖52 次。2002 年,获国家级一等奖12 次,二等奖17 次,三等奖7 次;获市级一等奖9 次,二等奖36 次,三等奖63 次。 2003 年,获国家级一等奖12 次,二等奖16 次,三等奖5 次;获市级特等奖2 次,一等奖24 次,二等奖23 次,三等奖59 次。3年中,总计获国家级各等第信息技术奖108次,市级各等第信息技术奖299 次。 2001~2003 年,普陀区教师在国家学术活动论文评比、教学评比、课件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104 次,市学术活动中获一、二、三等奖67 次。2003 年,曹杨二中、宜川中学、沪太新村第一小学、平利路二小、洛川学校等5所学校被定为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有10 所学校被定为中央电教馆“十五”课题实验学校。
第四节 思想品德教育
一、德育课程
1998年,由区教育局、上海教育出版社共同主持的上海市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新教材(六年级到高三年级)编写工作全面启动。2003年,六、七年级新教材(实验本)出版。
1999年,区教育局、区教育学院组织广大中小学政治教师一起开发《中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常识》的区级课程,拍摄符合中小学生学习特点的音像教材《中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常识》,并作为优秀教材在全国公开发行。区教育局帮助学校探索构建凸现学校个性和特色的德育类校本课程,有晋元中学的“生活经验课程”、曹杨二中的“学生律师事务所”模拟课程、北海中学的“足球中的哲学”等课程。2002 年4 月,区教育局在全市率先编写一套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并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形象化教材《邓爷爷,我爱您!》连环画。 在全区小学生中开设“邓爷爷,我爱您!”学习活动课。2003 年12 月,《邓爷爷,我爱您!》被评为文化部第三届“蒲公英奖”金奖,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定为向中共十六大献礼的书目,由少儿出版社正式出版。
二、社会实践
生存训练 1994 年,曹杨二中在全市首创主体性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每年3 月在南京进行,由全体高一学生在征得家长同意的基础上自愿报名参加。至2003 年,有近5800 名学生参加这项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热爱集体,在生活中磨炼生活,在自然中探究自然,在社会中了解社会。
基地训练 2001年10 月,区委、区政府投资1200 多万元建设了一座占地6.67 公顷的社会实践基地——鲁汇基地(南汇县)。这是一个以德育为核心,以学农活动为突破口,以生态农业为主线,集多样性实践活动为一体,着力营造人文氛围的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军政训练和特色学农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至2003 年,共接待区内中小学生6.7 万人。
三、德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根据市教委会关于心理健康的要求以及《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的精神,1986 年起,区教育局与华东师大心理系合作,开办心理专业硕士课程班1期,36 名学员获结业证书。 举办班主任心理辅导培训班26期、新教师心理辅导培训班13 期。初步建立起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全区各中小学校开设心理活动课,开课年级为小学三年级、初中预备(或初一)年级、高中高一年级,每星期1节,采用上海市统一教材《学生心理资助手册》,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各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给于辅导和帮助。至2003年,有心理专任教师66人,心理咨询室66 间。
“两史一情教育”活动 199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在给国家教委负责人的信中提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以至到大学生,由浅人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以及国情教育(简称“两史一情教育”)。 区教育局发动各中小学开展“看普陀”社会实践活动,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这种“活的国情”教育师生;开展“两史一情”主题班队会展示、观摩活动;通过政治课、班队会、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教育。为配合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区政府挂牌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区教育局有关部门编写出版一批学生读本,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青年学生要接受党的领导》、《我的摇篮,我的家》、《普陀辉煌五十年》、 《中学地理国情教育手册》等。
“十分钟队会”活动 华阴路小学从20世纪80 年代中期就开展“十分钟队会”活动,这是一种学生自我教育的活动,每天中午学校给学生10 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已安排、自己设计、自己主持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一活动在20 世纪90 年代推广到宜川小学学区和全区。 副市长谢丽娟曾指示该活动应在全市推广。1992 年,区编写出版《十分钟队会》,向全市介绍经验。
“艰苦奋斗”课题研究活动 1997 年,根据市教委要求,普陀区承担“艰苦奋斗”课题研究。1998年,在全区20 多所中小学开展研究、实践。2000 年底,市教委在普陀区召开课题成果发布会,研究成果汇编出版了《向着明天奋飞》。
第五节 体育、美育、劳技、科技
一、体育
1991年起,普陀区每2 年举办“晨光杯”全区中小学广播操比赛;每年举办元旦迎春长跑比赛、“六一杯”田径单项赛、春季和秋季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率93.19%,优秀、良好、合格率均达上海市先进行列。1992年,全区中小学全部落实两课两操两活动或三课两操两活动。
1995年,成立全市首家区学校足球工作委员会。1996 年,区教育局与企业共同创办“翻斗乐”少儿足球俱乐部。同年12 月,区教育局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制订普陀区学校体育“九五”发展规划,并出台《普陀区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细则》、《普陀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标准及评估办法》等相关文件。1997 年,曹杨中学获上海市体育耕耘奖,朝春中心小学等6 所学校承担第八届全运会开幕式表演。1998年,朝春中心小学等6所学校承担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2000 年,区“体教结合工作”启动,涉及20 多个体育项目,逐步形成一批有影响的体育特色学校。有金沙江路小学、民办梅陇中学、曹杨二中的女子足球,杨家桥小学的跆拳道,曹杨中学的手球,真北中学、真如三小的棒球,兰田中学、朝春中心小学的体育舞蹈,冠龙中学的自行车,云岭中学的划船等。
1991~2003 年,全区有51所学校(中学27 所、小学17所、幼儿园7 所)铺设塑胶体育场地(其中3所中学配备标准400米田径场),19 所学校建造室内体育馆。光新二小被评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曹杨二中获2003年全国课余体育训练先进学校,曹村一小、华东师大附小、宜川中学等12所学校被评为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学校。
二、美育
1993年3 月,由区教育局副局长、区学校美育研究会副会长张延祺任主编,曹惠康任副主编的《中学审美知识读本》正式出版。8 月,在全国第十届美育研讨会上,普陀区被命名为全国美育实验区。1994 年12 月,由邹荣、曹惠康撰写的长篇通讯《校园盛开美育花——普陀区学校美育活动巡礼》在《文汇报》上发表。1999 年5 月,全国第十五届美育学术年会在普陀区举办,适逢普陀区第十四届美育节,与会代表参观了曹杨二中、宜川中学、普陀区中心小学、上海市实验幼儿园、童的梦艺术幼儿园的美育活动。2001~2003年,区学校美育研究会主持的“十五”全国重点课题“融合式美育的实践研究”,申报立项30个子课题。2003 年10 月,在全国第十九届美育学术年会上,普陀区递交的课题成果专著《融合式美育的实践研究》获全国优秀课题一等奖。至2003 年,召开中、小、幼美育现场会的学校有41所。由全国美育专业委员会先后命名全国美育实验学校的有8所:宜川中学、朝春中心小学、童的梦艺术幼儿园、曹杨二中、晋元中学、普陀区青少年中心、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和子长学校。宜川中学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甘泉中学美术教师张炼、天工职校美术教师蔡育贤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三、劳动技术教育
1991年,区教育局开始编写《劳动技术》教材,在全区各学校进行实验一修改一试用一再修改一使用,为编写二期市教材奠定基础。1998 年12 月,区教育局、区劳技中心分别被评为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集体;区教育学院秦慧芳被评为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工作者。 2000 年,开始编写六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教材一套,经市教委审批,在全市10 个区使用。 1991~2003 年,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对各类学校劳动技术教学的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都进行监控和分析,每学期末进行各年级质量抽查并进行分析反馈。加强对劳技教师的培训,形成一支比较稳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劳技教育骨干教师队伍,有专职高级教师10余人,学科带头人3人。普陀区教育系统在市劳技竞赛中获团体总分一等奖10 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四、科技教育
1993 年,区教育局颁发《关于普陀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命名与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建立学校科技总辅导员制度的通知》。 1994 年5 月,区教育局在区少科站召开普陀区学校科技教育工作会议,总结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经验。市教委在区召开一期课改现场展示活动,科技类活动课同时在曹杨二中和晋元中学展示。
青少年科技节 1995 年10 月16 日至11月15 日,由区教育局、区科协、区环保局、区文化局、团区委和区少工委联合举办普陀区第一届青少年科技节,全区11万名青少年学生参加。 其间,评出普陀区科技特色学校和区优秀科技辅导员。同年,参加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技节活动,参展项目“声的世界”,由区少科站和部分中小学科技教师策划并实施制作,10 件参展作品在市科技节展示中获参展作品一等奖。1999 年10 月,上海市第三届青少年科技节与普陀区第三届青少年科技节活动同时在长风公园拉开帷幕,区内有5 万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长风公园主会场的科普参观与科技活动。
2001年11月,在普陀少年城剧场举行普陀区第四届青少年科技节开幕式暨普陀少年科学院成立大会。3 名少年院士代表在会上分别用英语和日语宣读自己的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首批少年科学院院士36人,全部是在上海市、全国和国际科技竞赛与科普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小学生。2003年5 月,市区青少年科技节活动与全国科技活动周的活动合并。曹杨二中1名高二学生被评为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另4 人被授予科技希望之星称号。
科技一日营活动 1996 年起,区少科站每年暑假开展科技一日营活动,举行一日科技培训、科普娱乐活动,每次参加活动的学生超过1万人。
科技示范特色学校 1996年,市教委和市科协决定,在“九五”期间评选100 所市科技特色学校,同年,曹杨二中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
2002 年,市教委与市科委等部门决定在“十五”期间,评选20 所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在首批评选中,曹杨二中获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称号。是年3 月,上海市举办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是上海市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环境与生物实践评比活动合并后的第一次,曹杨二中、晋元中学等校的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7 人获一等奖,3 人取得参加全国比赛资格并有2人获全国一等奖。同年9 月,金洲小学建立350 多平方米的极地科技馆,科技馆向社区开放,接待1000人次以上居民参观。
2003年7 月,上海市中小学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召开命名表彰大会,曹杨新村幼儿园被授予全国绿色学校称号,金洲小学获上海市绿色学校称号。至2003年,全区有全国绿色学校2 所,上海市绿色学校6所,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7 所。
第六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
1993 年,曹杨新村第四小学和曹杨四中合并,成立普陀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梅岭中小学(1998年改名为沙田学校),探索九年一贯制的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 1996 年,成立子长学校、普雄学校、洛川学校、新黄浦实验学校4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把小学部和中学部作为一个整体。子长学校小学部的前身甘泉一小的礼仪教育和校报《小主人报》很有特色,九年一贯制学校组建后,学校充分利用原来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发展,新的特色项目主题更加明显,礼仪教育侧重于学生形象设计与训练,《小主人报》更名为《新子长报》,原中学部的前身光新二中的“德体美”一体化教育,向下延伸到小学部,成为学校又一优势项目。沙田学校则紧紧抓住首批进行《综合理科》课程试点的机遇,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把《综合理科》课程的长处向四、五年级拓展,重点开展“综合理科与自然常识衔接”的课题研究。普雄学校原中学部前身曹杨七中具有较强的教学优势,组建新校后虽然又经历公、民校分离,部分优秀教师支援民办学校,但学校继续开展“岗位练兵”、“全程跟踪管理”,将学校的优势传承、辐射、巩固。
1999 年,区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硬件配置不断提高。 同年,成立建德学校,学校占地21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700平方米,室内体育馆面积360平方米。中远实验学校建筑面积22836平方米,专用教室33 间。洛川学校、子长学校、江宁学校等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硬件设施均处在初中学校的前列。 在硬件配置过程中,加大对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对学校特色项目建设需要的教育设施予以优先配置。
2001年,市教委举办的“区域整体推进,学校主动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现场会在洛川学校召开。
2002 年,曹杨二中、晋元中学、宜川中学、区教育学院分别承办曹安学校、万里学校、骊山学校、黄陵学校,充分利用重点中学和区教育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重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软件建设,尤其注重校长的优化。从区内重点中学抽调或从外区引进教育骨干,担任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正、副校长。九年一贯制学校人力资源的统筹,为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学校采取师资校内纵向流动制度,即原小学部学历达标教师到高年级任教,或原中学部教师到低年级任教;部分学校推行跨段导师制度,即请低、中、高段有理论优势或教学实践优势的教师实行跨段指导,实现人力资源优势的相互辐射。
至2003 年,区内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
第七节 小 学 学 校
一、概况
1991年,有小学78所,学生56719人。1995 年,随着普陀区人口的导入,在校生人数骤增,有学校95所,其中民办5所 ;学生60260 人,其中民办在校生752 人,占学生总数的1.25%。2003年,有小学35所,其中民办4 所;学生20803人,其中民办在校生2451人,占学生总数的11. 78%;教职员工2318人。
二、选介
朝春中心小学 校址棠浦路50 号。1995 年10 月,由普陀区中心小学和曹杨新村第一小学合并后建立。1999 年9 月,朝春中心小学校舍在曹杨新村第一小学落成。 占地1.5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621平方米。 设置有126 台电脑和计算机房、演讲厅、语音室、监控室、书画室、音乐舞蹈房、心理辅导室等专用教室,各教室配有1台34 时彩色电视机。学校建有2000 平方米室内体育馆及167 米全塑胶体育场和跑道。2003 年,有班级51个,学生1969人;教师14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75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大专学历108人,大学本科学历46人,研究生课程4 人。该校先后获全国美育实验学校、市文明单位、市教育学会指导学校、少先队全国雏鹰大队、市田径传统学校、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称号。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校址中山北路3369 号,占地6124 平方米,建筑面积5792 平方米。2003 年,有班级24 个,学生872 人;教职工5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25人。学校承办的“综合整体改革试验”、“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知识分类和目标导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专业团队建设”等国家级课题、市级课题先后结题成功并获奖。该校承担上海市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的实验任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曾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优秀少先队雏鹰大队、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科研先进集体等称号,教工团支部获市新长征突击队称号。参与课改的教师论文,获国家级奖项6 篇、市级项奖13篇;8 名教师分获市教学评比一、二等奖。
第八节 中 学 学 校
一、概况
1991年,有中学39所,全为公办,学生32590人,其中预备班7308人。1993年,成立第一所民办中学——民办侨华高级中学,有班级2个,学生85人,占学生总生的0. 19%。1997 年,学生入学高峰移至中学,中学增至71所,其中民办增至11所;学生60817 人,其中民办在校生5165人,占学生总数的8.49%,2003 年,有中学59 所,其中民办23 所;学生52581人,其中民办在校生18416人,占学生总数的35.02%;教职员工4632人。
二、选介
曹杨第二中学 市重点中学。校址梅川路160 号,占地40728 平方米,建筑面积34874 平方米。有教学大楼2 幢,另有办公楼、实验楼、宿舍楼、艺术楼、图书馆、计算机房、演播中心、大型室内体育馆、400米塑胶跑道操场、环保植物园等,每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1991年9月,曹杨二中作为市重点中学,被命名为上海市首轮课程教材改革整体试验学校。1996 年起,学校提出并逐渐形成“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面向工农大众的优质教育品牌。2003年,有教职工204 人,其中特级教师7 人,区学科带头人5 人,高级教师66 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研究生学历16人,本科以上学历占教师总数的98%。有高中班级48 个,学生2348 人。曹杨二中曾获市文明单位、市中小学行为规范标兵学校、全国美育实验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学生曾获全国高中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一等奖、全国高中奥林匹克生物竞赛一等奖、全国奥林匹克高中数学竞赛二等奖、中国第十一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首届全国名校中学生对抗辩论赛一等奖、首届沪港两地中学生英语辩论赛一等奖、上海明日科技之星、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二、三、四届一等奖。
晋元高级中学 区重点中学。 原址东新路341号,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12平方米。1997 年,晋元中学被市委、市政府列为规划建设的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易地新建。 1999年,学校迁至新村路2169 号,占地90667 平方米,建筑面积47653万平方米。 有标准的400 米塑胶跑道、绿茵足球场、室内游泳馆、体育馆、多功能演播厅、天文台、下沉式音乐广场。 2003 年,有班级48个,学生2141人,教职工252人。 晋元高级中学曾获市文明单位、全国信息技术实践与创新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美育实验学校、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首批先进实验基地、市德育先进集体、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共撰写了60 多册近500 万字实践“选择教育”理念的书籍。学生获国际和全国性大奖22 项、市级奖项93 项,其中国际、全国和上海市冠军、一等奖26项。
宜川中学 区重点中学。校址华阴路101号。2003 年,在原址重建新校园。新建成的宜川中学占地9989 平方米,建筑面积8101平方米。 1998 年,市教委领导对宜川中学“素质教育科目化”经验进行专题调研,并将经验上报中宣部、国家教委。1999 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上海市副市长周慕尧等领导到校视察,对学校“素质教育科目化”(实施素质教育课程化)予以很高评价。 2003 年,有班级46 个,学生2213 人,教职工157 人。宜川中学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锻炼先进集体、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美育实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以及市文明单位、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和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十多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曹杨中学 区重点中学。 原校址白玉路179 号。 2001年9 月起,进行办学体制改革试验,由浙江省教科文发展有限公司与区教育局于2000 年12 月正式签约,投资1.65 亿元易地重建新校舍。 新校址祁连山南路353号,占地46667 平方米,建筑面积5.7 万平方米。转制后,学校成为一所跨区、县,跨省市招生的寄宿制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003 年,有初中班级10个,高中班级34个,学生1878人;教职工193人,其中高级教师53 人。曹杨中学先后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全国体育优秀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