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研 科研 内部刊物
1988~1998年,区教育局进行第一期课程改革(简称一期课改),它是以课程设置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是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1998 年起,进行第二期课程改革(简称二期课改),它是加强活动课建设,优化活动课机制,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多样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区教研、科研工作从区情、校情出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目标,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研究,取得全国及市数百项教科研成果,这些经验和科研成果推动了普陀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教 育 科 研
一、教研工作
1981年,区教育学院教研室成立。1991~ 2001年,教研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常规教研活动(教材辅导、教法研究、教学观摩、专家报告、经验交流);教学改革实验——参加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学校9 所,实施新课程实验;教学视导、教学评价;学科教学评比、学生竞赛与辅导;命题考试、试卷分析;开发教育资源,编写教辅读物;教学研究会工作。 教研室制订各学科教学要求,举办课程体系的教育理论教学,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和参观考察活动,与基层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教育课题研究,以教学研究为中心,指导培养骨干教师。
2002 年,区教育学院师训部与教研室合并,开始新形势下教研工作的探索,即课改任务驱动下的新的教研工作方式的探索。 教研工作以课改为中心,实施项目制,实现中介性,建立基地群,以课例为载体,研训一体化。2002 年,全区完成市级青年教研课题、教育科研课题10 项、区级研究课题50 多项、大量校级教研课题,形成市、区、校三级研究网。有些教研活动聘请大学、市级科研单位专家进行指导。
2003年,有基地学校52所,其中有二期课改整体实验基地9 个,学科实验基地25 个,教研室整体工作基地2个,课题专项研究基地12个,重点中学、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基地4 个。
二、科研工作
1989 年,区教育局在京津沪地区教育科研研讨会后,根据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的特点,提出“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方式,加强管理与实践,提高教育改革成效”的教育科研指导思想。1998年,教育科研介入以实施二期课改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推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组织现代教学模式培训班,开展课堂教学案例采集与分析,推动并介入基层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产生了以曹杨二中的“文理相通,以文见长”的课程系列和晋元高级中学的“走班制”教学组织方式、学生生活经验课程及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2002 年,课程开发经验在全区及全市推广。2003年6 月,区教育学院科研室动员、组织全区10 余所中小学立足于学校办学基础,编写《普陀区中小学“成长经验”课程》。 同年12 月,参与教育部重点项目“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三、教研成果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1998~2000 年,区教育局组织600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在顾泠沅教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并实践课堂教学设计和观察、分析技术。在区课程改革中,采用录像和其他先进视听技术,以问卷、深度访谈和作业评价等方法,系统收集教学信息,采用“质”和“量”相结合的教育研究技术,写出中小学各学科90 多篇教学案例研究报告。 其中有些报告在国内和国际性的教育学术会议上交流,有些案例研究报告发表于国内重要的教育杂志上。2002 年10 月至2003年7 月,区教育学院院长周伟灿、教研室主任杨杰带领12名骨干教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由教授顾泠沅领衔的市行动教育高级研修班,骨干教师结合课堂观察技术,在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刻的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撰写《探究性习题课中学习行为的研究》等6 篇课例,分别发表于《人民教育》。2003 年9 月,区骨干教师引领全区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活动,先后形成《中学课堂教学案例集》和《变化从这里开始》二本专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年,普陀区成为由顾泠沅领衔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总项目组上海地区实验区。同年12 月,承担“全国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普陀分会场”的展示,通过区教育局领导的经验介绍和代表们到基地学校实地考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领导及总项目组专家对普陀区扎实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做法和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普陀区有8篇课例研究报告和1篇经验总结在主会场与全国代表进行交流。普陀区申报全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国家级实验区。
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2000~2002 年,全区有30 多所学校在市、区进行教学展示,最后将各校的经验和成果汇编成《普陀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丛书》并出版。其中,晋元中学2000 年对全市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展示,不仅引领着全市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全国也产生深远影响。2003年,侧重于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研究。 各学科教研员结合学科特点,总结出值得提倡的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形态(模式),并附有具体教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以“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为课题,分别以晋元中学、梅川中学、沪太一小为基地,进行2 年多的实践研究。晋元中学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都开了区级以上研究课,并分别在市及全国的教学评比中获奖。
四、科研成果
立项的市级课题 1991年,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不断学习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思考和创新,获立项市级课题3 个。1996 年,获立项市级课题10 个,为13 年中最多的一年。2003年,获立项市级课题4 个。1991~2003年,普陀区获立项的市级课题42个。
市级科学研究成果奖 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每3年评选1次。1992~2003 年,普陀区共获市级不同等第的成果奖23个,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10 个、三等奖9个、荣誉奖1个、鼓励奖2个。
督导室科研成果 1999年,区督导室督学致力于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研究。2001年10 月,区教育督导室撰写的论文《构建学校可持续发展综合督导评价工作的新体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部分地区教育督导研究协作会第九届年会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2002 年8 月,该文在上海市教育学会督导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2003 年6 月,该文在中期教育学会教育督导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
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1992 年,区内有2所学校获市第二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1995 年,有3所学校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1998 年,有3 所学校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2001年,有4 所学校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1992~2001年,普陀区共有12所学校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1992 年,普陀区有3人获市第二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995年,有5人获市第三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998年,有4人获第四届教育先进个人。2001年,有4人获市第五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992~2001年,普陀区共有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6人。
第二节 内 部 刊 物
《普陀教育报》创刊于1988年,系区委宣传部批准印行的内部报刊,由区教育局主管,区教育学院主办。《普陀教育报》头版为要闻、二版为教与学、三版为“七彩桥”、四版为课外视野。 《普陀教育报》及时反映广大教师的呼声和建议,是区委、区政府联系教师的桥梁与纽带。1999 年,改版后的《普陀教育报》,发行量由上年的1000份增加到1.2 万份。 1991~ 2003年,《普陀教育报》共出版341期。
《普陀教育》杂志创刊于1988年,系区委宣传部批准的内部刊物,由区教育局主管,区教育学院主办。1999 年,《普陀教育》杂志将季刊改为双月刊。 同时根据教育发展需要,不定期出版增刊。《普陀教育》彩色封面,16 开本,每期发行量1000 份,向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教育单位发行。同时与上海市和全国各地近百所教育学院交流。 1991~ 2003年,共出版72期。
《美育》会刊创办于1986 年,系区委宣传部批准的内部刊物,由区学校美育研究会主办。 每年出版1期。凡在《美育》会刊中发表的论文,在职称评定中被区教育局认可。1991~2003 年,原载该刊的100 多篇作品,经推荐在全国及市级报刊发表。 该刊为自筹资金出版的内部交流刊物,又是全国独有的美育专业杂志。1997 年,在全国第十二届美育学术年会上,《美育》会刊获一等奖。 至2003年,共出版18期,每期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