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师
1991~2003年,通过多渠道引进高学历优质师资,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进修、干部培训、职称评审等工作,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在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专业技术能力强,教育教学观念新的教师队伍。
第一节 教 师 队 伍
一、教师来源
1993年起,为解决高学历优质师资紧缺的矛盾,一方面录用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包括上海生源和非上海生源的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应届毕业生;另一方面向社会招聘,从外省市引进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至1999年,区教育局共引进博士、硕士81人和特级教师2人。2000年,引进外省市骨干教师2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人,中学高级教师12人。2003年,从社会上招聘教师68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硕士学历2人,大学本科学历48人。同年,从外省市引进教师25人,其中硕士学历2人,大学本科学历22人,高级职称11人。1993~2003年,区引进应届大学毕业生2192人、市内在职教师468人、外省市在职教师613人,总计3273人。
二、师资状况
人员数量 1991年,全区有教职员工9488人。1996年,增至最多达11013人。随着学生生源逐年下降,2000年,教职员工减至9751人。2003年,教职员工减至8782人。
学历结构 1991年,在编公办教师7140人中,学历结构相对集中在中师及以下学历层次,有4463人,占62.51%;大专学历2274人,占31.85%;大学本科学历403人,占5.64%;没有博士、硕士、硕士课程班结业的高学历教师。2003年,在编公办教师5641人中,有博士2人、硕士63人、硕士课程班结业118人,占3.24%;大学本科学历2464人,占43.68%;大专学历2370人,占42.01%。在编公办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教师总数的88.93%,形成了高学历教师群体。
年龄结构 1991年,全区有在编公办教师7140人,其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有162人,占2.27%;35~55岁的6101人,占85.45%;35岁以下的877人,占12.28%;年龄结构偏于中老年。2003年,全区有在编公办教师5641人,其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有238人,占4.22%;35~55岁的1975人,占35.01%。35岁以下的3428人,占60.77%;35岁以下青年教师成为区教师队伍的主体。
职称结构 1991年,全区有在编公办教师7140人,其中高级职称264人,占4%;中初级职称6628人,占93%。职称评审工作还未纳入正常轨道。2003年,有在编公办教师5641人,其中高级职称370人,占6.56%;中级职称2681人,占47.52%;初级职称2307人,占40.9%。
第二节 队 伍 建 设
一、师德教育
1991年,根据市教卫办、市教育局和市教育工会的要求,组织以加强师德建设为主题的“学陶”活动,进一步弘扬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1992年,继续开展“学陶”活动,组织观看电影《烛光里的微笑》,把师德教育的重点放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加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1993~1994年,开展“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的“三学”活动,并以此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1994年,通过举办“普陀教师艺术节”、筹建普陀教师艺术团,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的“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任务要求。1997年,学习宣传并认真落实《上海市教师教书育人暂行规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加强对师德建设的监督检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1999年,以“为了民族的创新”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市教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书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弘扬优秀教师先进思想和教书育人艺术,倡导“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进入新世纪后,通过开展“今天我怎样当老师”的讨论、学习查文红先进事迹、推举评选“普陀区十大名师”、学习《上海市教师师德规范》、开展“我为普陀教育作贡献”、争创“党员示范岗”、争创“师德标兵”等活动,激励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2001~2003年,每年暑假以“聚焦二期课改,推进素质教育”、“依法办学,以德立校”等主题进行校级干部集中培训,激励广大干部为普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业务进修
教师职务培训 1991~1995年,教师职务培训课程、教材由市教委师范处统一组织编制,区教育学院承担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职务培训任务,分别培训665人、179人、1814人。高中教师到上海教育学院进修。中级职称及以下教师须修满24学分,高级职称教师须修满54学分。1996~2000年,经市教委师范处审核,区设立96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级职称及以下教师全年须修满24学分。高级教师须修满54学分,其中30学分是教育科研。1999年11月至2000年11月,38名特级教师、副教授提出研究专题,有274名高级教师选择其中1个专题,参加为期1年的专题研究。“九五”期间,区教育学院对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进行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培训,共培训383人。
2001~2003年,区教育局拨出专款15万元,编撰“普陀区‘十五’教师继续教育丛书”(简称44门课),由教师任选其中1门进修。共有3998人参加进修,其中2001年有10个教学班392人,2002年有64个教学班1835人,2003年有50个教学班1771人。
学历培训 1991~1995年,学历培训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学历达标培训,主要对象是小学教师,区教育学院举办第八届中师函授班,有学员27人。第二类高一层次学历培训,主要对象是小学教师,一是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录取的学员,93级小学教育大专班有24人,94级小学教育大专班有41人;二是由市教委托区教育学院举办“三结合”(电视教育、业余面授、自学考试三者相结合)大专培训班,94级有文科4个班142人、理科2个班57人,95级有理科3个班95人、英语2个班68人、音乐2个班65人,96级有文科3个班131人、学前教育4个班136人,97级有理科3个班91人、英语1个班42人、学前教育4个班127人,98级有文科5个班232人、理科2个班45人、英语1个班28人、学前教育2个班75人,99级有文科4个班106人、理科1个班20人、英语1个班14人、学前教育2个班67人,00级有英语1个班24人、计算机1个班21人、学前教育1个班20人。1996~2000年,共有389人毕业,使全区小(幼)教师大专学历比例达到30%,比“八五”期间增长28.2%。
1994年,区教育学院开始高一层次“三结合”大专学历培训,至2003年底,大专学历培训任务基本完成,共有1287名教师获得大专文凭。
骨干教师培训 1991~1995年,由区教育学院培训各类骨干教师890人。另外,先后聘请美国应用教育学会、美国培士公司、北京外国语学院外籍教师,举办“教师英语教程”班4期,280名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经培训后,英语交际能力显著提高。1996~2000年,区进入人才信息库的市、区、校级骨干教师共698人,其中市级22人,区级120人,校级556人。区教育学院举办区骨干教师培训班2期,学员118人。此外,还开设名师带教班和青年兼职教研员培训班各1期,名师带教班有学员8人,特聘市知名教师代教;兼职教研员培训班有学员6人,由资深教研员带教。2001年9月,区教育局成立8间名师工作室,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举办有25人组成的高级骨干教师研修班,其中9人被评为特级教师,47人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举办中级骨干教师培训班,147人接受培训。2003年,区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中学理科双语教师研究生课程班,学制1年(包括到美国研修2个月),有学员27人。2003年8~12月,举办首期教研组长暨中级骨干教师研修班,培养校本研修123人。同年12月,区教育局领导在全国校本教研现场会普陀区分会场向来自全国各地代表作专题经验介绍。
新教材实验教师、新教师培训 1991年秋季,对参加新教材实验的600多名(含外区县)教师进行系统培训。1996~2000年,共有858名大中专师范毕业生分配到区属学校任教,区教育学院对新教师从教育理论、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能力、普通话4个方面进行为期1年的系统培训。2001~2003年,区教育学院对412名新教师进行培训,其中2001年培训新教师187人,2002年培训新教师128人,2003年培训新教师97人。2002年暑期,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区承担了全市高一语文,初中预备班地理,初二、高二劳技新教材试点学校任务,接受培训的教师有857人,2003年寒假,培训625人。同年,进行区牛津英语教材全员培训,完成全区幼儿园(含部分一级托儿所)新教材全员培训,共培训900人。开展语文、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命科学、新综合科学、音乐、体育等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培训,聘请课程标准编写者或市教研室教研员担任主讲,1218人参加学习。
英语教师培训 1999年、2000年暑期,区教育学院与美国英语协会合作,先后在童的梦幼儿园、晋元中学举办中学及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口语强化班,共有112人分7个教学班进行为期6周的全封闭、小班化培训。2001~2003年,区教育学院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一是组织全封闭英语暑期教师培训,由外籍教师任教。2001年有学员112人,2002年有学员128人,其中中学教师117人,小学教师5人,幼儿园教师6人。二是组织英语五种现代教学法培训,包括合作学习法、探究法、问答法、模拟法、演示法,参训学员52人。三是组织英语教师转岗培训,对51名从其他学科转岗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为他们走上新的教学岗位创造条件。四是组织普及性的APEC英语100句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 1996~2000年,依据市教委《关于对本市中小学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实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证书制度的意见》,全区开展中小学非计算机学科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简称“四个模块”)即——"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培训与考核,并在曹杨二中、晋元中学、宜川中学等18所学校建立自培基地。2001~2003年,区教育学院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一是组织IT培训。2001年,举办数学、物理培训班各1个,有64人参加;2002年,举办数学、物理培训班各1个,有63人参加;2003年,举办数学培训班2个、物理培训班1个,有87人参加。对提高高中理科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与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二是组织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四个模块”培训,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至2003年底,有5088人通过考核。三是组织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这是“四个模块”培训的深入,有43个教学班,学员957人,优秀率17.1%,晋元中学、曹杨职校、江宁学校、曹杨二中附校等校还开展跟踪培训。
三、教师资格认定
1996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上海市职称改革委员会对1994年1月1日至1996年6月30日的在职教师进行过渡时期教师资格认定,普陀区认定教师资格9394人。1997年,针对在过渡时期未认定但符合认定条件的教师进行补充认定(多数为引进的外省市教师,调动工作中遗漏对象),全区认定教师资格367人。2001年,区教育局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先对进入教师队伍的在职申请人员认定教师资格,然后首次面向社会申请人员认定教师资格。同年10月,对1993年12月31日以前退休的教师和1994年1月1日至2001年8月31日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的在编人员进行教师资格认定。2002年,根据属地化原则和认定权限,凡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者,应向户籍或工作单位所在区(县)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提出申请,认定机构依法予以认定后,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员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四、职称评审
1991年,全区教师中经市级评审机构评审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809人。1992年,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工作开始转入正常化,以后高、中、初级职称每年有晋升调整。1993年,区教育局在中青年教师中进行普陀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评聘试点工作。凡45岁以下,被评聘为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在教育教学科研某一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在岗的具有中级教师职称的(小、幼教高级教师),可享受与市评中学高级教师同等待遇。2000年,继续评审中学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按照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实行评聘分离。至2003年,全区共评定教师职称累计高级职称873人、中级职称6194人、初级职称8716人。
第三节 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
一、特级教师
20世纪80年代初,每隔3年上海市在普教系统评选特级教师,于同年的教师节由市政府予以命名表彰。特级教师每月津贴100元。1993~2002年,普陀区经市政府批准,市教委授予普陀区29人为上海市特级教师。2003年,普陀区在职在岗的特级教师有22人。
二、名师
1998年1月8日,区政府授予叶琪、张大同、陈大波、陈双双、李炳富、何维安、余慧敏、金志浩、姚公蓉、赵林林为普陀区教育系统学校“十大名师”,由区政府表彰并授予金牌。2001年9月,建立名师工作室,直接以名教师的姓名挂牌。首批推出的8名领衔名师均在其各自的学科教学领域业绩显著,是区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教师精英。至2003年,8名名师在全区共带教63名青年骨干教师。
三、学科带头人
1993年,普陀区首创建立评选各学科带头人制度,并对中青年教师实行倾斜政策,在中小学高级教师中选择有培养前途的教师,在专家指导下,结合教育科研进修,对达到一定水平的教师评聘为学科带头人,每月津贴80元。1993年,评聘学科带头人27人,1994年评聘33人,1997年评聘18人,2002年评聘47人。4次共评聘学科带头人1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