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电视 报纸 志鉴

       1991年起,区的电视、报纸经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1993 年,成立普陀有线电视中心,使全区人民不出家门就能看到区的发展、变化。1994 年,创办《新普陀报》,设十多个栏目,报道区三个文明建设中的新入新事。1995 年,成立区年鉴编纂委员会,至2003 年,共出版5 部《普陀年鉴》,《普陀区志(1991~2003 )》编纂工作也开始启动。

第一节 有线电视中心

       1993年12 月20 日,建立普陀有线电视中心。1994 年1月6 日,经市广播电视局批准成立,同年6 月28 日开播。地址中山北路3489 弄28号(普陀教具厂内)。是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隶属区委宣传部,行政级别为科级,下设主编室、办公室、新闻部、专题部、技术制作部,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任有线电视中心主任。有线电视中心通过上海有线电视台财经频道,在每星期二、四、六、日20 时~20 时30 分,播放自制节目(第二天重播),宣传报道普陀区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社区、社会各界发生的事件、事情。 有线电视中心制作的节目栏目有《普陀新闻》、《街镇巡礼》、《企业风采》、《重点工程》、《校园内外》、《热点透视》、《访谈录》、《都市传真》、《今晚点歌》等,其中《普陀新闻》为重点栏目。1994 年,采编、播放新闻1100余条,摄制各类专题片180 部。1995~1996 年,播发新闻3623条,摄制和播放各类专题片324 部,有492条(部)在市各电视台播放。《徐虎》、《曹杨路拓宽工程》、《你我话城区》等一批专题片播放后受到好评,其中部分专题片在市展评中获奖。 1998年1月,有线电视中心改为每天播出,增加新闻容量,在播放质量上也有较大的提高,《普陀新闻》获上海有线电视台电视质量评比“金帆奖”。同年7 月,有线电视中心迁至双山路197 号三楼。
       1999 年4 月,开播《百姓话题》,至2000 年已播43 期。 2000 年,有线电视中心完成新闻报道2000 多条,专题片150 部,为区委、区政府以及有关单位拍摄、制作不少专题片。 加强向上海有线电视台报送新闻的力度,平均每月被录用40 条,全年总计在450~500 条之间。 2000 年获得全市五’话普陀”电视系列谈话节目,采用动态报道、经验报道、典型报道和阶段性报道等方法,取得较好效果。2002年,着重宣传报道普陀区文明创建、重点工程建设的情况。配合“新普陀建设风采”系列宣传活动,拍摄城市建设专题片《圆梦》。做好中共普陀区第七次代表大会和普陀区十三届人代会会前、会中、会后的各项报道工作,开辟“两会”专栏,播放专题新闻45 条,拍摄《反映人民心声,维护群众利益》等专题片5 部。2003年,被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栏目录用播放新闻542 条,被上视新闻综合频道和上海卫视录用播放51条,录用率名列全市19个区、县有线台第二。
       1996 年,普陀有线电视中心被上海有线电视台评为先进集体。 制作的专题片《走向大市场》获上海市专题片评比三等奖;纪录片《我的潭子湾小学》获中国对外电视报道最高彩虹奖和专题类电视片一等奖;新闻片《商贾云集的上海西北大门》,获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国庆成就片展评二等奖。

第二节 新 普 陀 报

       新普陀报社成立于1994 年9 月,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隶属于区委宣传部。下设主编室、办公室、电脑室、编辑部,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主编。1994 年10 月15 日,《新普陀报》正式创刊,内部刊号为“沪报字第0173号”,报纸为对开4 版,旬刊,每期印数5000 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为《新普陀报》题写报名,并从第二期起刊用。 1994 年10 月15 日~12 月,《新普陀报》为半月报,辟有10 多个专栏,报道普陀区重大新闻和各行各业改革开放中的新入新事。1995 年1月,改为旬报,有6个项目获奖,在全市区县级好新闻评比中位居第二。1996 年,开设29个专题报道栏目,发布新闻信息1416条,组织报道典型单位、典型人物、重点工程、重点工作48篇,总发行量突破1万份。1998年1月起,《新普陀报》由旬刊改为周刊,不仅增加了信息容量,也使读者能更早地了解区内信息。 报纸发行量由原来的1万份增加到近1.5 万份。 报社迁至双山路197 号。1999年12月,试行月末4 开8版。2000 年,《新普陀报》出版54期,新闻报道信息量有一定增加,对各版面六方面的考核,全面达到要求。 2000 年,首届记者节之际,《新普陀报》参加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区县报“好新闻”评比活动,获得“副刊”好版面一等奖,“通讯、图片”类二等奖,“消息”类三等奖。2001~2003 年,配合贯彻中共普陀区第七次代表大会和普陀区十三届人代会的精神,连续3期刊登工业、商业、建设等系统相关报道73 篇约5万字,照片63 帧。 配合区委、区政府组织开展的“世博会与普陀新一轮发展”大讨论,连续刊登11期专题栏目。至2003 年底,《新普陀报》共出版423期。

第三节 地 方 志

       1987 年10 月,成立普陀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区机关各部门和街道、镇等单位也分别建立修志小组,确定分管领导和撰稿人,开始编纂《普陀区志》。1989 年1月,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在全区展开。318名专职或兼职修志人员,广征博采各类资料6万余条(篇)、约3600万字,编写资料长编300万字。1991年1月开始,正式编写志稿。1992 年1月,形成《普陀区志》(初稿)。 再经总纂修改,1993 年6月,形成《普陀区志》(送审稿)。 根据领导和专家多次评审意见,总纂班子成员对志稿又进行反复修改或重写,是年9 月完成《普陀区志》(验收稿)。同年9 月17 日,《普陀区志》(验收稿)经中共普陀区委扩大会议审查同意后,上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及市地方志审定委员会审稿验收,11月下旬,交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付印。1994 年9 月,普陀区历史上第一部区志——《普陀区志》出版面世,在全市各区中率先成志。《普陀区志》由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编,主编张一雷。 全志设专志40 卷、159章、551节。卷首彩照21页(彩色照片111帧),彩色地图7 幅。辑封黑白照片40 帧,串文黑白照片116 帧,串文地图7 幅,各种统计表253 张。全书共146. 6万字,印数6000 册。1998 年4 月,《普陀区志》在上海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奖。
       在整个区志编纂过程中,为探讨方志工作理论,摸索方志工作规律,交流方志工作经验,传播方志工作信息和积累方志工作资料,从开始组织修志队伍起,至1991年底各部门完成初稿的4 年中,区地方志办公室共出版《普陀区方志通讯》16期,收录各类文章、报道共200余篇,总计约70 万字。为了总结实践经验,如实记载和反映修志人员在《普陀区志》编纂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及对方志理论的探讨和总结实践经验,1994 年5 月,区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出版《区志编纂实践文集》一书。
       1995 年前,普陀区相继完成乡镇、街道、部门志书、志稿共27 部。 公开出版的有《真如镇志》、《桃浦乡志》、《长征乡志》和《普陀区教育志》;内部发行的有《普陀路街道志》、《胶州路街道志》、《曹安路街道志》、《中山北路街道志》、《宜川新村街道志》、《长风新村街道志》、《普陀区检察志》、《普陀区教育学院院志》、《普陀区商业简志》、《普陀区粮食志》、《普陀区土产杂品行业志》、《利群医院院志》、《纺一医院院志》、《普陀区卫生学校志》、《普陀区住宅建设志》和《普陀区房产管理局志》;形成初稿并打印存档的有《石泉新村街道志》、《东新村街道志》、《甘泉新村街道志》、《朱家湾街道志》、《沙洪浜街道志》、《普陀区中心医院院志》及《普陀区卫生防疫站志》。
       1994 年6 月,经区长办公议决定,撤销普陀区地方志办公室。 此后,方志的档案整理工作和普陀年鉴编纂等相关工作归区档案局领导和管理。
       2003年,根据市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做好上海地方志工作的通知》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上海市续修地方志工作的若干规定》,结合区的实际情况,于同年12 月11 日,区委下发《关于上海市普陀区年鉴编纂委员会更名及其组成人员的通知》,决定将原上海市普陀区年鉴编纂委员会更名为上海市普陀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其办公室也相应更名。同时,《普陀区志》(1991~2003 )编纂工作启动。

第四节 年 鉴

       《普陀区志》出版后,区委、区政府决定开展《普陀年鉴(1995)》的编纂工作。1995 年3 月,成立普陀区年鉴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经过组织队伍、设计完善《普陀年鉴》框架、搜集资料、完成初稿、定稿等阶段,1996 年3 月,区第一部年鉴——《普陀年鉴(1995)》出版发行。《普陀年鉴(1995)》较全面、系统、翔实地介绍1994 年普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资料和信息,为区的中心工作服务,并为今后编纂地方志积累资料。 全书共45.9 万字,记述时限为1994 年1月1 日~12 月31 日。为同《普陀区志》记载的内容相衔接,有些条目内容上溯至1991年。内设特载、概况、大事记、政治、工商贸易、经济管理、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城市建设、科教文卫体、社会生活、人物、街道镇、统计资料、附录等14 个部类、86 个栏目、662 条目。印数3000 册。其后,根据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要求,每2 年编纂1部年鉴。
       《普陀年鉴(1995)》在第一届全国年鉴校对质量评比中,被评为良好。 《普陀年鉴(1997)》和《普陀年鉴(1999)》分别在第二届和第四届全国年鉴校对质量评比中,被评为合格。《普陀年鉴(2001)》获上海市第一届年鉴优秀成果(综合年鉴)提名奖。自2003 年起,《普陀年鉴》由2 年一鉴改为1年一鉴。由于区领导班子于2003 年初换届,《普陀年鉴(2003)》记述主要事项作适当延长。在卷首除设特载、大事记,另增加领导视察调研、各条战线学习和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专记内容。年鉴封面、版式也作调整,由16开本改为大16 开本,得到出版社和专业部门的认可。
       年鉴办的编辑人员在编纂年鉴、积累资料的同时,还参与《上海市普陀区改革开放二十年》、《我的摇篮我的家——普陀区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和《普陀春潮》等书籍、画册的组稿工作及其他一些史料的编写工作。完成市地方志办公室布置的《上海年鉴》、《上海通志》、《上海名街志》和《上海名镇志》等有关栏目的编写任务。还为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青年报社等制作专题节目提供翔实的区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