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群众文化团体
1991~2003年,境内群众文化团体经历了调整、组合,有新的发展。原有的协会组织,按照民政部门关于社会团体登记和管理要求进行登记,有的注销。区美术书法协会、区摄影协会、区集邮协会、区群众文化学会、区收藏协会,先后组建为具有法人代表资格的社会团体。由于工厂企业转制,企业和群众业余艺术团队大幅减少,街道社区群众业余艺术团队则大幅增加。至2003年,建成各类群众业余文化艺术团队72支,文艺沙龙22个,有成员3406人,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团队。同年12月,区举行的各街道、镇特色文艺团队节目表演(又称“一街一品”表演),集中展示9支精品队伍的艺术魅力。
第一节 协会、学会
一、普陀区集邮协会
1985年2月,沪西工人文化宫成立普陀区职工集邮协会,有会员5000余人。1992年,被批准为区级社会团体,改称普陀区集邮协会。20世纪90年代,工厂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人员变动大,协会自然减员。1992年5月,与市仪表局邮协联合举办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邮展。协会每年举办讲座,先后有1000人参加听讲;与市集邮协会、市邮票公司等联合举办大型邮票交换活动,2万余人参加。会员先后在《邮票世界》、《集邮博览》、《甲子邮刊》、《吉林集邮》、《重庆集邮》、《上海商报》等报刊发表文章45篇。2003年,有会员800余人。
二、普陀区群众文化学会
1992年8月25日成立,有团体会员8个,个人会员98人。学会以组织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探索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发展规律,推动和促进群众文化广泛开展为己任,先后举办4次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有20多篇论文在《群文论苑》上发表。1994年,学会编印《普陀区群众文化论文选》,人选论文33篇。学会因功能转移,于2001年12月18日办理注销。
三、普陀区摄影协会
1994年11月成立,办公地址设在兰溪路138号区文化馆内。由区摄影工作者、爱好者自愿组成,经民政部门登记,有社团法人资格的专业团体。协会积极开展摄影创作和摄影理论研究,每年举办摄影展览、摄影讲座,会员作品在各类摄影大赛中获奖。2003年,有会员104人。
四、普陀区美术书法协会
1994年12月19日成立,办公地址设在兰溪路138号区文化馆内。由美术、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组成的专业社会团体。协会每年组织会员参与区的美术书法作品展览与交流活动。至2003年,共活动十余次,有会员255人。
五、普陀区收藏协会
2002年10月29日成立,地址兰溪路250号四楼。设有钱币、火花、烟标、集邮、书画、黄氏、连环画、体育、盆景等9个专业委员会。2003年12月,有会员126人,建有中共党支部。协会主要任务为普及收藏知识、举办收藏展览、研究收藏文化的发展、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协会建立后,举办各种专题展览16项,协会创办的内部交流刊物《收藏文化》,每年出刊2期。
第二节 业余文艺表演团体
一、普陀区文化馆业余合唱团
1997年成立,有团员50人。合唱团注重声乐基础训练,结合曲目排练提高合唱演唱技能,排练演唱的中外歌曲和创作歌曲共10多首,有《大海啊故乡》、《在银色的月光下》、《春雨》、《我爱你中国》、《让世界赞美你》、《我和我的祖国》、《提灯女神》、《黑眉毛》、《梦中楼兰》、《摇篮曲》、《白桦林》、《渔光曲》等。
至2003年,参加市、区举办的各项文艺演出50多场。女声小组唱《提灯女神》,在第八届上海十月歌会重唱、小组唱比赛中获三等奖;女声小组唱《白桦林》,在上海市社区歌咏大赛中获二等奖;合唱《黑眉毛》、《梦中楼兰》在第十届上海十月歌会大合唱比赛中获优秀奖。
二、普陀区学生艺术团合唱团
1995年成立,有团员60人。该合唱团也称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合唱团。多年来,在指导老师李炳富的带领下,坚持活动和训练,使合唱团的艺术水平逐年提高,积累了一批优秀保留曲目,成为一支团龄长、素质强、水平高的学生艺术团队,在市、区享有较高声誉。在连续4届上海市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中,3次获得一等奖。
三、普陀区教工合唱团
1995年成立,有团员60人,由区音乐教师组成。成立初期,是区教育工会为活跃教工文化生活而组建,在活动实践中,教育主管部门把音乐教师的业务培训融合进去,使合唱团增添活力。多年来,教工合唱团一直活跃在市、区的文艺舞台上,参加过上海市的大型演出,享有较高声誉。
四、街、镇业余文艺表演特色队伍
长风新村街道国标舞队 1997年成立,由社区内的教师、医生、工程师和退休的中老年人组成。有队员40人,年龄最大60岁,最小45岁。该队在舞蹈的编排,音乐、服饰的设计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将国标舞5个舞种融合在一起创编成国标集体舞——《美的旋律》,成为上海中老年国标集体舞的奇葩。先后获第四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群文展演金奖、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优秀节目二等奖、上海市第三届老年文化艺术节银奖、“第一医药杯”上海市首届广场中老年健身舞蹈汇演银奖、上海市东方“乐字号杯”国标舞大赛兰花集体舞奖。
桃浦镇舞龙队 成立于2000年,有队员60人,由桃浦镇成入学校的投递员和社区舞龙爱好者组成。龙舞定名为“金龙狂舞”,以三条“巨龙”上下翻飞的优美造型展现中华民族图腾的雄伟气势和精神风貌。获2003年上海市龙狮舞邀请赛最佳表演奖。
长征镇时装表演队 成立于2001年1月,有队员26人(女性20人)。该队队员虽已步入中老年,但经过整体策划、长期辅导培训,在舞台上走出长征人的独特风采。曾获上海市“霞芳杯”中老年服饰比赛一等奖、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恒源祥杯”中老年时装比赛二等奖。
真如镇真如花鼓队 成立于2003年2月,有队员48人。群舞“真如花鼓”依据真如地区民间文化资源,吸收苏皖民间花鼓元素,创意编排。参加上海旅游节真如古镇文化庙会和节庆广场演出。
甘泉路街道女子鼓龙队 2003年3月成立,由社区的66名女士组成。成员中有教师、医生、工人、干部、居民。炫彩鼓韵以女子胸鼓和女子舞龙2个部分组合而成,在《开门红》曲牌的旋律声中,二条金色、银色的长龙盘旋翻飞,在起伏飘扬的彩带中穿插女子胸鼓表演,给人以精神振奋的感觉。这支队伍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类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和庆典演出。
宜川路街道舞狮队 2003年4月成立,有队员25人,由宜川路街道社区保洁员组成。该队创作编排的狮舞“古韵腾狮”,以两种形式表演,一是由20多名女青年身穿戏曲脸谱服饰,引出狮舞;二是锣鼓敲打闹场,四狮表演。此舞获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展示专场优秀节目奖。
长寿路街道踢踏舞队 2003年春成立,由25名青年男女组成,平均年龄30岁以下。舞队成立以后参加多种演出和比赛活动’,以矫健的舞步、优美的舞姿展现朝气蓬勃的青春姿态,在“我们的家园”上海市社区舞蹈比赛中获铜奖、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万帮假日杯”踢踏舞大赛中获二等奖。
曹杨新村街道长鼓舞队 2003年6月成立,有队员30人,由中老年女性组成。团队实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原则。创编的长鼓舞《盛开的金达莱》,优美、欢快、潇洒、活泼;创作的“鼓韵霞光”获上海市中老年舞蹈大赛金奖。
石泉路街道锣鼓队 2003年7月成立,有成员35人,由退休工人和青壮年妇女组成。编创的《欢庆锣鼓》谱一套,以地面锣鼓形式表演,场面宏大,热烈欢腾。常应邀参加各种文艺宣传演出,获上海市锣鼓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