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场所 设施
第一节 文化馆、站、中心
一、普陀区文化馆
地址兰溪路138号(原址曹杨一村181号)。初建于1953 年,建筑面积约2450 平方米。 1994年4 月,经区政府批准立项,置换土地2700平方米,在原址重建新馆,1996 年12 月竣工。新馆有8层楼面和地下车库,总面积1. 8万平方米,设有影视厅、舞厅、网吧、溜冰场、游戏机房、书报阅览室、教室、排练房、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1~ 5楼设有百货、书店、餐饮等大型商场。
该馆隶属区文化局,系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设文艺辅导、物业管理、行政事务3 个部门,承担全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工作。1997 年,成立西部舞美创意中心,配有灯光、音响、活动舞台等器材,为全区各街道、镇、学校、社会各界的广场、剧场演出服务360 多场。 1998 年,成立西部艺术进修学校,开设少儿芭蕾、少儿美术、古筝、钢琴、吉他、影视、英语等班。至2003 年,共培训学员4000 多人。馆内建有业余合唱团、摄影沙龙、音乐创作组,定期开展活动。
13年间,主办、承办、协办各类国家级和市、区级大型活动30 多场次,有京淮沪越戏曲演唱大赛、上海城市馆际戏剧小品研讨会、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舞蹈专场展演、上海电视台主办的“民族风”全国音乐舞蹈展演开幕式和国际花卉节、庆祝建国50 周年、“庆七一·迎回归”、“奔向新世纪”、建党80 周年等系列大型歌会、文艺演出,以及美术、书法、摄影展等多种文化活动。
1995 年,话剧小品《小夜曲》(许如忠编剧)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1996年,歌曲《黄树叶,绿树叶》、《致太阳的爱》(侯小声作曲)获文化部群星奖银奖、铜奖。2003 年,男声表演唱《快乐的上树工》(侯小声作曲、殷星妹编导)获文化部“四进社区”文艺会演铜奖。 摄影作品《苏州河》、《联体》(陆元敏摄影)分别参加在奥地利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平遥国际摄影展。
1997 年,区文化馆被上海市文化局命名为上海市一级文化馆,同年被评为市群众文化先进集体。 2003 年,有工作人员48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9人。
二、甘泉文化馆
地址延长西路400 号,位于宜川商业中心。 始建于1996年4 月,是区政府1997 年实事项目之一,1999 年9 月落成开馆,建筑面积6700 平方米。馆内设有泉欣游戏房、东方网点、吉晶舞厅、特色茶坊、大型桌球房、棋牌室、游戏机房、西子湖畔酒楼等,是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餐饮茶坊为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该馆隶属区文化局,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因其地块与区少儿图书馆相联,1999 年,与区少儿图书馆(区文化局所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联动,对外为2 个独立的文化事业单位,对内实行一体化管理,减少了行政管理人员,场所资源得到合理配置。2000 年,开办艺长文化艺术进修学校,设有少儿舞蹈、少儿绘画培训班,至2003 年,共培训2000 人次,有52人获奖。少儿美术作品有2 幅送日本、10 幅送台湾地区展出。 作品《爱满天下》获上海少儿比赛金奖、《国际航空》获全国少儿绘画展一等奖、《世界和平》获国际青少年书画展特别奖金奖。 创作舞蹈《春花》、《快乐摇摇摇》(殷星妹编导),分别于1996 年、2001年获文化部群星奖银奖。
1999 年起,甘泉文化馆连续两届获区文明单位称号。2003年,获上海市群文先进集体称号。
三、桃浦文化馆
地址雪松路280 号(原址武威路500 号)。初建于1986 年4 月,占地3670 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1992 年,新建400 平方米综合楼。1996 年,投资503 万元进行扩建,新征土地1370平方米,占地面积504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93. 3 平方米。1999 - 2002 年,共投资153 万元更新设备。2003年,有舞厅、溜冰场、影视小厅、剧场大厅等设施,每年接待观众和游客80 多万人次。
该馆隶属区文化局,系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桃浦地区有线电视网管理。至2003 年,馆内有员工17人。1994 年,馆安装工程队与上海宽路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有线通”安装代理协议,负责桃浦镇、真如镇安装工程和售后服务代理工作,用户从初始的4000 户发展到2003 年的2万户。1997 年,经区文化局批准与光新电影院合并联动,实行一套领导班子、两个经济独立体的管理模式,面向桃浦社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991~2003 年,建有沪剧、京剧、摄影、集邮等群众文化组织;举办桃浦地区“祖国山河”绘画展、“春满桃浦”书画展、“翰墨拥军”笔会、“多彩方寸”——桃浦地区“飞虎杯”邮展与国庆50 周年、迎澳门回归邮展、交谊舞表演赛、健身操(舞)交流展演、“六一”儿童文艺汇演、暑期学生影评征文、九九重阳老人电影专场、重阳节戏曲演唱会等活动;为居民放映露天电影,送图书进居委会;常年开办舞蹈、美术培训班,为上海武警总队七支队开办秧歌班、腰鼓班,开展共建文明活动。
1999 年,桃浦文化馆获上海市老龄委颁发的爱心助老特色基地称号,创作演出的小品《飘去的红纱巾》获第五届上海业余剧展演出奖。
四、真如文化馆
地址兰溪路250 号。1986 年,由真如镇集资兴建,1987 年4 月,建成开馆,占地近2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 平方米。 由区文化局、真如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开馆后因多业助文工作出色,1989 年,全国部分文化馆(站)第六次“以文补文”交流协作会议在该馆召开。1991年,举办区“真如杯”课本剧大赛,境内大、中、小学31个剧目参赛。1993 年,创作的沪剧小戏《庙会》获市第四届十月剧展最佳创作、表演奖。1995 年,经区政府决定将该馆划人真如商城。 1999 年,从真如商城划出,恢复原建制。2003年,划归真如镇政府直接领导,系镇政府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有专职人员11人。该馆内设舞厅、健身房、棋牌室、游戏厅、卡拉OK厅、排练厅、阅览室、艺校培训班等。
五、长风文化馆
地址金沙江路588号。1994 年,由长风新村街道投资1200 万元建造,1995 年9 月建成开馆,占地1650 平方米,建筑面积3996.3平方米。该馆隶属长风新村街道办事处领导,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排练厅、多功能活动室及老年活动专用教室。 有专职人员5人,组织实施长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该馆是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和驻地部队官兵的文化休闲活动场所。
1995 年起,该馆先后组建长乐合唱队、京剧队、淮剧队、越剧队、沪剧队、舞蹈队、国标舞队、长风书画爱好者联谊会、新视角文化沙龙、老年读书会和红领巾读书小组等20 支群文团队,开展摄影、书画、戏曲沙龙、合唱、乐器演奏、交谊舞、拳操等各项活动。1996 年,举办“长风杯”中老年服饰仪表邀请赛,区内各街道、镇100 多名选手参赛。1997 年,举办“迎香港回归,绘百米长卷”活动,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苏春生任艺术总监,30 多名书画艺术家参加。 同年,在第四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暨首届花卉交易会举办期间,举办拥抱春天,走向自然花文化系列活动,1万余名社区群众参加。199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馆举办“颂改革、赞共建、创文明”长风社区歌会,社区单位工人、学生、公安干警、医务工作者和离退休干部、居民以及文化名人3000 余人参与演出。2000 年,在第二届上海国际花卉节期间,举办“长风杯”百花辉映夕阳红上海中老年时装表演赛,观众有5 万人次。 同年,举办“文明伴我行”上海市文化进社区活动展示周长风专场演出。
至2003 年,该馆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所在地的社区人文资源,聘请众多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先后获得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社区服务巾帼示范点、“爱心助老”特色基地及普陀区文明单位等27个称号。 戏剧小品《老王和王老》、《寻找目击者》,舞蹈《手杖舞》等20 个作品先后获第七届华东地区小品相声大赛银奖等奖项,《美丽的城市、可爱的上海人》获上海市青少年故事小品创作大赛一等奖。2002 年,长风文化馆被文化部命名为二级文化馆。
六、曹杨新村社区文化中心
地址杏山路317 号(原址曹杨四村、曹杨五村,原名曹杨文化中心,创办于1991年。因动拆迁多次搬迁)。2002 年12 月18 日建成,建筑面积4000 平方米。由曹杨新村街道投资建造,被列为市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共4 个楼面,有小剧场、多功能厅、舞厅、排练室、教室、钢琴房、图书室、展示厅、健身房、科普活动室等。 设有计划生育、科普等6 所市民教育学校,负责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与教育培训。2003年,举办短训班55 次,参加培训8800 人次;长期班有计算机、英语口语、绘画、插花艺术等,全年办班50个,参加学习1.2万人次。
中心每年春天举办“曹杨之春”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这是坚持10 多年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设有老妈妈合唱队、常青歌舞团、京剧、越剧、淮剧戏曲团队,定期开展活动。曹杨新村老妈妈合唱队始建于1964 年,拥有自己编排的特色节目,可以随时参与接待为外宾演出。 很多外国友人都知道中国有个上海,上海有个曹杨新村,曹杨新村有支老妈妈合唱队。老妈妈合唱队是人民外交的友好使者,享誉中外。2003 年,接待外宾21批,约700人。同年5月,建立长鼓舞队,有队员30人,以朝鲜族长鼓舞为素材,编成适宜广场、舞台多种场合都可表演的特色节目。
七、街道、镇文化站
1991年起,随着街道、镇行政建制与区域调整,各街道、镇文化馆、站设置屡有调整。2003 年,在真如镇、长风新村街道建立文化馆,在曹杨新村街道新建社区文化中心,在其他6 个街道、镇设立文化站(又称文化中心)。 6个街道、镇文化站共有专职人员10 人,担负着街道、镇社区文化、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工作。
第二节 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
一、沪西工人文化宫
地址武宁路225 号(原址武宁路71号, 1998年5 月变更,后门于2002 年12 月定为曹杨路520号),1960 年10 月,建成对外开放。是上海最大的集教育、培训、职介、文化娱乐、餐饮休闲、商务购物于一体的园林式工人文化活动场所,是工人的学校和乐园。 由市总工会领导,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1994 年,对原3层主楼加层改造为4层并重新布局。1999 年,对后门游泳池、更衣室、门楼改造,拓宽和拉直后门通道,新辟后广场,增设商业网点,新建河面景观迎宾桥。2001年,加固和维修西宫湖,整修环湖驳岸、清挖河床淤泥、补栽景观绿化,将沿湖通道改建为步行街。2003 年,占地6.67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7 万平方米。
主楼重新布局后,底层设天天职场,为企业人才交流和工人再就业提供服务;二楼东、西侧为游艺厅、室内溜冰场、艺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三楼为健身房、东方网、职工技术交流站;四楼为区工会职业培训中心。 主楼外侧南部有草坪、花坛、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雕像、西宫宾馆和办公楼;北侧有1万余平方米的西宫湖,可供划船、垂钓,湖中有大、小岛,设有假山、石舫、水榭等,沪西工人领袖刘华烈士塑像立于湖边;湖东、南两岸为劳动模范活动中心,西北部为横滨·上海友好馆;西面有占地6000 平方米的艺术花苑。
2002年1月,区总工会、沪西工人文化宫建立演艺中心,开展职工文化活动,先后承办、举办普陀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主题晚会、军民鱼水情——普陀区庆祝建军76周年军民联欢晚会、上海市纪念《人口计划生育法》实施一周年文艺演出、“丰收杯”上海市职工艺术大赛等活动10余次。承办三届普陀区职工艺术节,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职工踢踏舞大赛、千人广场啪啦啪啦舞大赛等。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该宫工作重心从原来单一的工人文化休闲活动场所转为人才交流、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 2001~2003 年,举办人才交流招聘会54 场,介绍就业4493 人次;职工技能培训班61期,培养社会技能人才1546人;各类艺术培训班229期,培训艺术学员5800余人。
1991年,沪西文化馆被市总工会授予先进文化宫称号。1995 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1994年度全国工会职工文化先进集体。1997 年,永昌女子管乐队(下岗女工组成)被市总工会授予上海市推进再就业工程自强不息排头兵称号,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市长徐匡迪的接见并题词。1998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工会系统示范文化宫。 2003 年,被市总工会授予上海市一级工人文化宫称号。
二、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也称普陀少年城,地址枣阳路108 号,1998 年8 月建成开放。由原区少年宫和区少年科技站合并而成,由区教育局投资1亿多元新建,建筑面积1. 5万余平方米。 是一座17 层楼高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校外教育机构,供青少年开展文化、科技活动。 内设剧场、多功能厅、视听室、母子钢琴室(可供32人同时使用)、生物克隆实验室、机器人培训制作室、舞蹈室、电脑室、合唱室、围棋室、陶艺制作坊、游艺廊等60 多个活动场所和教室。 隶属区教育局,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该中心以中、小学生及幼儿为对象,服务社区;以科技、艺术培训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指导培训、服务协调、信息交流、研发评估等功能作用。成立合唱、舞蹈、民乐等市、区级学生艺术团,附设普陀少年科技学院。该中心建立以后,开展中、小、幼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和群众文体、科普活动,有20 万人次参加。有1000多人次在“全国新入新作”、“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中华世纪之光”中国书画大赛等全国、市、区各类艺术、科技比赛中获奖,近百名学生考进各级艺术、科技院校。全区有数万名学生参加中心举办的“百歌颂中华”、“中国网络之星”、“东西部红领巾手拉手”、“欢乐健身舞”、“敏之杯”书画赛、“十万探索小论文”等青少年活动;有10万多名学生参加“我是合格小公民”道德教育、科技节、艺术节、花卉节等各项活动。
至2003年,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科技、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项目有40多项,参加学生万余人。在全国和市级的各项竞赛、展演中获得优异成绩,获得市级以上的奖项627项,其中国家级和国际性奖项35项。并获普陀区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式单位等称号。是上海市科技教育基地、上海市艺术教育中心陶艺分中心、全国美育实验基地。
第三节 图 书 馆
一、普陀区图书馆
地址曹杨路510号。初建于1987年,原大楼有9层,建筑面积4507平方米。1994年,区文化局引进宏泉房地产开发公司,对该大楼进行加层改造,1995年初竣工。加层后大楼有13层,其中1-8层、11层、13层产权归该馆,面积5021平方米。该馆隶属区文化局,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专职人员43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7人,副研究馆员2人,馆员18人。2001-2003年,区政府投资175万元,对2-4层逐层改造,拓展服务功能。
1987年,上海市市长江泽民为普陀区图书馆新馆落成题词:“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成为该馆办馆宗旨。馆内设有书刊外借部、图书阅览部、报刊阅览部、法律文献阅览部、电子阅览部、信息服务中心和辅导部等对外服务窗口。收藏了《四库全书》、《申报》、《民国日报》和《淳化阁帖》等整套资料及解放以来各种主要报刊的光盘等,并加强对电子出版物、多媒体读物和各类数据库的采集。实行全部开架借阅,有527个读者座位,年借阅流通量102万人次,流通图书70万册。2003年,该馆有报刊630种、藏书40.5万册,发放借书证1万多张,有计算机85台。
该馆每年与新闻单位、出版社和甘泉路街道办事处联手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在全市较早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定期组织评选各类推荐书目。该馆新建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集多媒体电子读物阅览、影视片点播观看、网络检索、各类培训班等为一体,通过内部局域网,利用高速网络的宽带,可同时查阅多媒体电子读物,还可通过远程访问服务与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成员单位局域网连接。该馆组建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层分中心、中国数字图书馆普陀区图书馆分馆、多媒体信息处理工作站等,同时对图书馆5个借阅部门开通网络书目查询、电子书刊阅读、数据库检索等,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多载体服务,实现信息资源互补,形成文献信息提供的整体效应。2002年1月,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普陀分馆建成开馆,实现借阅“一卡通”,读者可通过网上联机检索公共目录,共享中心图书馆的书刊目录、文献资料和网络数字资源等。
2000年,普陀区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二、普陀区少年儿童图书馆
地址延长西路400号,建于1988年5月,占地2646平方米,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馆内设有中小学生图书借阅室、成人图书报刊阅览室、启蒙知识园、电子读物室及文化艺术进修学校等,实行计算机管理,有藏书11万册、报刊300余种。
该馆是区文化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999年,经区文化局决定,该馆与甘泉文化馆实行联动,对外为两个独立的文化事业单位,对内实行一体化管理。2003年,有职工14人,其中具有图书专业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5人。
1991年起,实行敞开办证、全开架借阅、天天开放。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积极扩大服务辐射面,开设馆外服务点;开展重点服务、预约服务、跟踪服务;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红领巾读书、家庭读书、图书馆知识宣传教育、读书成果展示、科技小制作展评、电脑培训等活动。寒暑假期间开展普陀区“冬冬乐”少儿系列读书活动、夏令营活动,具有一定社会影响。1994年,建立社区图书馆协作网络,经常开展业务培训、知识讲座、检查考评等,实现社区图书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03年,年借阅图书流通量为186550册,发放借阅卡710张。
至2003年,普陀区少年儿童图书馆被评为上海市一级图书馆、上海市文明图书馆、全国一级少年儿童图书馆、市“红读”先进集体。
三、街道、镇图书馆
1990 年,全区有街道图书馆、街道少儿图书馆25 座。 1991年起,随着街道、镇行政建制调整而重组,对原有的每个街道、镇两馆(成人馆、少儿馆)调整为每个街道、镇一馆。 2003 年,全区共有9座街道、镇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比1990 年的2688平方米增加1. 5倍,设施设备得到改善,条件较好的图书馆实现电脑联网,总藏书量15.29万余册。
四、社区居民图书室
1995年起,各街道、镇的居民委员会图书室大多开始重建,附设于居委会会议室、活动室内,由居委会文教干部兼管,配有业余管理员。2000 年,逐渐成为社区文化活动阵地。2003 年,全区建有居委会图书室152 间,建筑面积5315平方米,藏书113911册,报刊杂志1413种,方便了居民、老人、青少年看书、读报。
五、学校图书馆
1991年,全区有中小学图书馆(室)102 座,有图书馆的学校占学校总数的86%。不少农村小学没有图书馆(室)。全区学校图书馆(室)馆舍总面积不足6000 平方米,师生阅览座位不足3000 个,馆藏图书50 万册,专职图书馆工作人员40 人,兼职70 人。学校图书馆工作由区教育局中学教育科负责指导、检查。1993 年9 月,根据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区教育局成立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具体指导、检查学校图书馆工作。1994 年,由区教育学院负责图书馆工作的教研员任秘书长,负责对学校图书馆日常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检查、评估,并组织中小学图书馆教育教学活动和中小学生读书活动。1996 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区政府、区教育局加强对学校图书馆的投入,一部分图书馆相继建立电子阅览室。1997 年,成立区中小学生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2003 年,全区中小学有学校图书馆(室)96座,有图书馆的学校占学校总数97%左右,馆舍总面积1. 5 万平方米,师生阅览室座位8000 个,馆藏图书250 万册(不含电子读物),专职图书馆工作人员91人,兼职59 人,师生一年人均外借图书20 册。 30 所学校图书馆(室)开始实行计算机管理,占全区学校图书馆(室)的三分之一。
2003年,曹杨二中、曹杨中学、晋元高级中学、新会中学图书馆被首批评为市示范图书馆,占全市示范馆的10% ;12 所学校图书馆被评为市一级图书馆。
第四节 影剧院、电影院
一、曹杨影城
地址兰溪路125 号,原名沪西工人影剧院,初建于1959 年。2002 年9 月,在曹杨影剧院原地重建,占地4600平方米,主建筑为6 层楼,建筑面积14650 平方米(原为2500平方米),更名为曹杨影城。隶属区文化局,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一个集电影、商业、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休闲场所。
新建的曹杨影城有地下1层,地面6层。地下一层由市人防办投资,区人防工程公司建造,为平战结合的五级人防工程,可停车46 辆。地上一层为商业用房,引进必胜客、老庙黄金、浦发银行、云宴食品公司等。二层为电影放映厅,与上影集团合股投资经营,组建上海上影曹杨电影放映有限公司,影院持股51%,上影集团持股49%,有5 个电影厅,均有会议功能:一厅496 座,放映所有制式电影(除3D立体电影);二厅129 座,放映所有制式电影;三厅129 座;四厅96 座,放映普通、SRD立体声和数字电影;五厅34 座豪华厅,牛皮沙发座椅,电动起卧,厅内配有专用厕所、休息小厅。 三层为咖啡厅。 四层为中式餐饮。 五层有动漫游乐、电脑房。 六层为卡拉OK歌厅。1994年3 月18 日,举行三星级电影放映单位挂牌仪式。1998年,票房收入363.8 万元,创历史最高,增长幅度为同年上海电影放映行业第一名。2002 年,票房收入132.1万元。
二、鑫乐普陀影剧院
地址武宁路205号,初建于1975年,原名沪西工人影剧院。1995 年5 月,经市文化局和区总工会同意,区政府批准,与香港鑫乐娱乐有限公司合作经营,更名为鑫乐普陀影剧院。 1997 年9 月7 日,重建开业,占地5670平方米,建筑面积5750 平方米。 2000 年7 月,经区政府批准,总投资额197万美元,注册资本138.4 万美元,经营电影放映、剧场、卖品部、咖啡厅,合作经营期为20 年。隶属上海先锋娱乐有限公司,是上海首家外资企业电影院,电影经营业务属上影集团“联合院线”,影片排映档期为院线首轮放映单位。
该院配备美国JBL音响,SRD六声道数码立体声音统。有2 个厅:一厅电影放映和戏剧演出兼用,上下楼共有观众席1007 座,有演出舞台、乐池和演员休息室;二厅专映电影,有观众席205座。2003年9 月,投资6万元,对2个厅安装电影红光还音激励系统,音效逼真还原,优于国家标准。 影院管理服务人员接受英国UCI电影公司的专业培训和考核。 2003 年,票房总收入215.78万元。2000 年,鑫乐普陀影剧院被评为上海市影剧院行业规范服务达标单位。
三、长征影剧院
地址武宁路2148号,占地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 平方米。1984 年12 月,上海市文化局与长征乡人民政府共同投资220 万元建造。1986 年3 月建成开业,隶属长征镇人民政府。2003年,该院有观众席1000 座,主营业务有可供戏剧演出的舞台和电影放映设备,兼营舞厅、录像室、茶座、棋牌室、桌球房等娱乐项目,票房收入3.98万元。
该院原占地5600平方米,20 世纪90 年代初,交给其他部门经营时,拆除院前广场和辅助建筑,划出1000平方米地面面积,建造沿街商铺。
四、新上海影都
地址宜川路300 号,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 平方米。由上海永乐公司(前身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投资570 万元兴建,于1990 年2 月18 日建成开业。影都是一家以电影为主的多功能现代化娱乐场所,建筑分主、副楼,主楼设有电影大厅(800座),电影3厅(45 座),以及咖啡厅、卡拉OK厅、大型酒家(可容纳500人同时就餐);副楼设有电影2厅(102 座)及假日旅馆。
1994~2003 年,进行2 次大规模装修和设备更新。原900 座的电影大厅改装为800 座,座位排距更宽敞,并配有可调节的航空式沙发,现代化的活动银幕(可放映普通、遮幅和宽银幕),立体声音响效果接近国际水平。2003年,新上海影都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票房收入66. 95万元。
五、沪西电影院
地址万航渡后路19号,初建于1926 年,为上海最早的电影院之一,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 平方米。1992 年11月,区政府引进上海第一百货集团公司,在原址建造沪西商厦分店,该院动迁拆除,在现址兴建,于1996 年5 月土建工程完工,1997 年1月建成开业,占地42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高度30 米。有454 座电影大厅、88 座电影小厅、舞厅、KTV包房、咖啡厅、游艺厅、棋牌室等,并引进宋记火锅城、嘉福牙科诊所、东北饺子馆等民营企业。
影院隶属区文化局,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993 年后,在影院建造期间,坚持为社区企事业单位、街道、敬老院等上门放映电影。2001年3月起,与燎原影都合并,实行联动管理模式。2003年,票房收入91.42万元。1998年,沪西电影院被评为上海市电影系统首批达标创优单位。1999 年,被评为上海市电影系统十佳优质服务影院。2000 年,被评为上海市50 年无火灾事故单位。
六、燎原影都
地址长寿路600 号,占地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 平方米。初建于1931年,原名沪西共舞台,1984 年重建于现址。1994 年7 月19 日,更名为燎原影都。隶属区文化局,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1992年10 月,组建附属集体企业燎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01年1月,注销歇业。1994 年12 月8 日,与日本东京株式会社合资开办上海大阪城娱乐有限公司。1995 年8 月3 日,由中方接管,终止合作。2001年3月,燎原影都与沪西电影院合并,实行联动管理模式。1991 ~1998 年,该院曾为上海电影系统“四大天王”院线之一,连续四届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1998 年,电影放映票房收入最高达880 多万元,在全市电影系统中名列前茅。2003年,票房收入37.65万元。
七、光新电影院
地址光新路358号,初建于1955 年,原名光新剧场,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45 平方米。1993 年9 月,因光新路立交桥建设而停业重建。1995 年11月8 日建成开业。占地1888 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 平方米。主要经营项目有舞厅、溜冰场、桌球房、游戏房、卡拉OK厅、乒乓球室、网吧等。隶属区文化局,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996 年,该院租借桃浦文化馆场地放映电影,不定期租借上海造币厂、铁道大学等场地,组织戏剧、儿童剧演出140 场。1997 年,与桃浦文化馆合并,实行联动管理模式。2002 年8 月,该院新设经营项目东方网光新店开张。 2003 年,票房收入2. 19万元。
1995 年,电影宣传画《被告山杠爷》(洪平创作)、《烈火金刚》(彭连章创作)入选上海市电影宣传画创作展。1997 年,获市儿童剧组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服务奖。
第五节 文化娱乐场所
一、概况
1991年,区内有歌舞厅20 家、卡拉OK厅23 家、电子游戏机房35 家,大多规模小、档次低。1994 年,有舞厅38家,卡拉OK厅100 家,电子游戏机房30 家,桌球房25 家,录象放映厅16家,游乐场1家。1996 年底,有营业性舞厅48家,卡拉OK厅29 家,音乐餐厅112家,游戏机房26 家,桌球房26 家,录像放映厅16 家,总量比1994 年增长22. 38%。1997~1998 年,有舞厅41家,卡拉OK厅244 家,电子游戏机房30 家,桌球房25 家,录像放映厅19 家。1999~2003 年,网吧业迅速崛起,电子游戏项目受到较大冲击,进入饱和状态。 区文化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采取行政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压缩电子游戏、游艺项目的规模,档次低、管理差的游戏场所相继关闭。2003年,全区有歌舞厅26 家、卡拉OK厅143 家、电子游戏机房29 家、网吧70 家。新建的金色大帝娱乐总汇、帝豪娱乐总汇,规模与档次进入全市一流行列,被上海市文广影视管理局列入全市十大娱乐场所,填补了区境没有一流文化娱乐场所的空白。
二、选介
金色大帝娱乐总汇 地址万航渡后路33号。由浙江宁波的开发商经营,投资约1亿元,总建筑面积1.5 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共4 层楼面,有KTV包房201 间。 总汇始建于2001年,于2003年10 月建成开放。娱乐总汇以装修豪华,硬件配置一流闻名全市,内设总统套房3 间,三楼设可容纳150 人的音乐茶座及演艺厅。经上海市文化娱乐协会行业评定,该娱乐总汇为上海市十大娱乐场所之首。
帝豪娱乐总汇 地址长寿路988 号。投资总额5000 万元。2003 年2 月动工建造,建筑面积10772平方米,营业面积6225平方米,经营楼面分3 层,其中二楼KTV包房39 间,三楼KTV包房44 间,四楼KTV包房36 间,共119 间。四楼设豪华型卡拉OK厅2 间,每间面积100 余平方米。是区内第二大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经上海市文化娱乐协会行业评定为市十大娱乐场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