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专病防治
第一节 肿瘤防治
1991年,曹杨红十字地段医院被指定为晚期肿瘤病人收治点,设有病床28张。聘请市肿瘤医院专家教授担任顾问,指导肿瘤防治工作。1992年,区肿瘤防治办公室设在曹杨红十字地段医院。
同年,辖区内推荐应用肿瘤止痛“三阶梯”治疗方案收到良好效果,获上海市肿瘤防治工作第二名。1996年下半年,肿瘤防治工作由区中心医院负责。1997年,区中心医院中医肿瘤科成立,199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上海市中医肿瘤介入治疗中心。随着疾病防治体制的改变,区肿瘤防治办公室迁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年,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下开展肿瘤的二级预防,对胃、肝、大肠、乳腺4种癌症进行早发现及高危人群的监测工作。2002年1月1日起,全区二、三级医院对所有新发肿瘤病例按规定进行报告,报告病例由一级医院对肿瘤病例定期访视,从病人发病起进行全程管理,对其进行康复指导、健康教育,每年4月15~21日为肿瘤防治宣传周。2003年,全区恶性肿瘤发病2981例,其中男性1586例,女性1395例;全区恶性肿瘤死亡1940例,其中男性1194例,女性746例。
第二节 高血压病防治
1992年,区中医医院成立高血压病防治中心,率先将高血压病防治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之一。按照全国高血压病抽样调查方案,在甘泉地区2个居委进行血压普查试点,该地区高血压病患病率9.14%。按照“八五”科技攻关课题“成人高血压病一级预防”设计要求,又进一步在甘泉地区16个居委会进行高血压高危因素调查。调查表明具有一项或一项以上高危因素的高危对象检出率为18.78%,其中超重者占6.28%,血压水平偏高者占5.05%,具有高血压家族史占13.41%。随即区卫生局提出高血压病防治的干预方案在该地区施行。1996年,各地段医院将高血压防治工作纳入防保工作内容之一。1999年,各地段医院根据慢性病防治的需要,建立老年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病进行跟踪管理。2000年,甘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点,在甘泉苑建立4000多份居民健康档案,开展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工作。2000~2003年,每年举办“心脑血管防治宣传周”和“全国防治高血压日”活动。至2003年,全区初步建立一支由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相结合的高血压病防治管理专业队伍。
第三节 糖尿病防治
1994年,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开展健康教育,增强群众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意识。1996年,区工厂企业卫生保健管理协会举办专题糖尿病学习讲座,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对糖尿病的诊断和防治水平。2000年,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糖尿病病友之家。2001年3月,曹杨社区作为糖尿病群防群治的试点单位,与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糖尿病防治社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研究项目合同书。该中心在市糖尿病研究所、市第六人民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开展“糖尿病防治”市重点课题的研究。2001年7月,糖尿病防治工作逐渐在社区展开,对3300名20岁以上的曹杨新村社区居民进行流行病筛查。2002年,根据第五届国际糖尿病会议精神,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添置有关糖尿病诊治的专业仪器设备,聘请专家、教授开设糖尿病专家门诊,建立糖尿病患者基本情况登记卡及跟踪随访卡,同时重视对糖尿病相关疾病科室(肾内科、眼科、康复科)的设置。在社区中建立糖尿病健康辅导站,指导糖尿病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巧,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糖尿病社区防治网络。2003年,该社区的糖尿病群防群治工作经验在全区推广。
第四节 眼病、牙病防治
一、眼病防治
1991年,完成全区3093例双盲病人的查访工作,其中111例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对110所中、小学学生进行沙眼防治,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1992年,对全区70岁以上34711名老人进行视力追踪,检查20936人,受检率60.32%,手术复明697人,盲率由1991年的0.35%下降到0.28%。1993年,白玉路街道成为全市第一家防盲和初级眼保健模范街道。1994年,区眼牙病防治所为满足广大眼病患者的需要,开设星期日上午门诊、眼科夜门诊、主动上门服务等项目。1995年,完成108例白内障复明手术,术后复明率93.52%,盲率降到0.19%,普陀区被评为全国防盲先进区。1999年,有5个街道通过防盲和初级眼保健模范街道验收。2000年,全区9个街道、镇全面达标,成为防盲和初级眼保健模范创建工作达标区。区眼牙病防治所获得华东地区防盲和眼保健工作先进集体。同年,成立普陀区近视眼矫治中心,完成全区中小学生10万余人次沙眼检查及9万人次的视力检查。组织医院对长寿、甘泉、宜川等街道贫困老人进行眼病普查,帮助贫困白内障老人复明。200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学校、居民小区、敬老院、消防中队等,为居民和特殊人群义务进行眼病检查治疗。2003年,为189名双盲白内障老人复明,救助4名贫困双盲白内障老年人恢复视力。
二、牙病防治
1991年,区眼牙病防治所组织牙防医生小分队,对46所小学、20所中学、38所幼儿园进行牙病普查普治,龋齿充填率等指标均达到市级标准。1992年,区牙防工作在年终考核中获第三名,成为牙防工作达标区。1992~1994年,区眼牙病防治所自筹资金150万元,增添先进牙科医疗仪器设备,并主动上门为公安民警免费进行眼牙病诊治。1995年,区眼牙病防治所被评为市口腔预防工作优秀单位。1996年,区卫生局制订《普陀区创建全国牙病先进区实施方案》,在各有关部门的合作下,进一步建全牙病防治网络,将口腔卫生保健纳入学校和社区预防保健一体化管理范畴,利用学校刷牙操比赛、爱牙护齿中队主题会和“全国爱牙日”宣传咨询等活动,做好幼儿园、中小学学生和居民的口腔保健知识普及与牙病矫治工作。1998年,普陀区被卫生部授予全国牙病防治先进区称号。同年12月,区眼牙病防治所被评为市牙防工作优秀单位。2000年,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口腔检查和牙病矫治工作。2003年,完成49所中小学、幼儿园28960人的牙病普查普治任务,充填龋齿9251只,充填率67.05%。完成出生后6个月婴儿乳牙萌出情况调查和中学15岁学生的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中小学口腔健康开课100%,12岁学生恒牙龋齿和15岁学生牙龈炎发病率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3年,经市牙病防治指导组考核,全区牙病防治工作名列全市第一。
第五节 精神病防治
1991年,建立区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真如镇政府、沪太新村、朱家湾、长风新村街道办事处等成立区无业精神病人医疗基金。1992年,区精神病院精神科医生定期下工疗站,指导医疗、工疗、文化、娱乐“四结合”治疗。1993年,开设精神科家庭病床。同年4月,创刊《心理健康报》。1994年,区精神卫生中心开设儿童专科门诊,设立精神病贫困基金。1997年8月,曹杨红十字地段医院和区精神卫生中心对曹杨地区1.2万人次病人进行调查,发病率6.00%,曹安地区病人发病率6.02%,1999年2月,曹杨红十字地段医院与区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在曹安路、曹杨新村街道设立心理服务中心。2000年,区精神病患者监护率92.14%、显好率91.49%、社会参与率99.22%、肇事率控制在0.08%以下,各项工作指标达到并超过国家“九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区、县的工作目标要求。2003年,区政府成立精神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精防办公室,各街道镇、居委会(村)相应成立精防领导小组、看护小组,形成全区精神病三级防治管理网络。2003年12月,全区共有精神病患者5340人,总患病率6.4‰,监护率86.5%、显好率85.1%、社会参与率8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