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医疗卫生业务 科研成果

第一节  医疗业务指标

1991年起,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导人,区境内医院诊疗任务呈上升趋势。其间,因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等原因,医院的业务量曾一度下降。1996年,市医疗保险改革出台以后,医院服务量逐年上升。2003年较1991年门急诊总量增加126.45万人次,出院病人数增加3.88万人次,手术总量增加9387人次。

1996年起,在业务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区卫生局通过医疗、护理、检验、放射和药品等全面质量督查以及“质量月”活动的开展,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认真实施医疗护理操作常规,提高临床工作质量。1998年,区卫生局成立区医疗质量控制领导小组,并召开普陀区医疗质量工作会议。同年,区中心医院在全市26所区县中心医院医、护质量评比中名列榜首。1999年起,区卫生局进一步规范医师和护士资格管理,实行执业准入制度。2001年,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减少医疗缺陷和事故纠纷。2002年,加大医疗质量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机构、人员、床位、设备、技术要素等相关准入制度,完善医疗事故处理制度。2003年,全区医院主要质量统计指标除无菌手术化脓率外,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第二节  医疗床位使用

一、床位数

1991年,全区有医院床位2818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65张。同年,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在区境内成立,设有床位500张。至1994年,各级各类医院调整病房数量,全区核定床位数为3440张,每千人口医院床位4.24张。1999年,区中心医院新病房大楼建成,全区核定床位数为3593张,每千人口医院床位4.28张。至2003年,有各级各类医院124所,核定床位数3876张。每千人口医院床位4.59张。三级医院核定床位520张、二级综合性医院核定床位1751张、二级专科医院核定床位500张、一级医院核定床位625张。全区有中医医院1所,有中医床位184张。社会及民办医院有核定床位110张。

1991年起,为适应全区居民危、急、重症病人需要,加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急诊工作。4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急诊科设有留观床位164张。一级医院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便民利民上门服务建立家庭病床。2003年全区共设家庭病床5838张,比1991年增加3192张。

二、床位使用率、周转率

1991~2003年,各医院十分注重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床位使用率和床位周转率等各项效率指标均保持较高水平。其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等原因,1994年,病房床位使用率、周转率曾一度下降。1996年,上海市医疗保险改革实施后,从1997年起医院床位使用率和床位周转率效率指标又逐步恢复到原有较高水平。2003年,全区医院共提供医疗服务624.67万人次,其中门急诊611.23万人次,住院6.59万人次,手术1.73万人次,全区床位使用率95.45%,床位周转率17.21次/年。

第三节  专业技术队伍

1991年,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在境内成立,全区卫生系统职工人数增至7531人,卫技人员增至6004人,其中医生3264人、护士1651人。2003年,由于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效率提高等原因,全区卫生系统技术队伍出现职工总人数、卫技人员、医生数量下降,护士增加的局面。全系统共有在编职工659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239人,占总职工人数79.45%。每千人口卫技人员6.20人,每千人口医生2.70人,每千人口护士2.28人。

 

     1999年,区中心医院在区属卫生系统中引进首名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至2003年,区属卫生系统有博士13人,硕士54人,本科以上学历828人。2003年,区属医疗机构共有高级卫技人员267人,其中正高级卫技人员114人,为1990年的2.32倍;中级卫技人员1076人。

1991~2003年,全区卫生系统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30人,10人16次获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13人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徐文雄(区中心医院)被评为全国医院优秀院长,方之千(区中心医院)被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区人民医院于井子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卫生系统高原、周伟、章绳正、吴珺 4人获团市委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徐文雄、李世亭2人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顾永祺、孙浩明、孙仲伦、陈正凤、陈金花5人获市卫生系统高尚医德奖,张树芬获上海市职业明星称号,金惠根获上海医学荣誉奖,杨根妹获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中青年医师称号。在护理队伍中,王振萍被评为市卫生系统十佳护士,王振萍、李剑英、姚丽文、方平、李慧萍等5人获市优秀护士称号。在行政管理人员中,徐文雄获上海市优秀院长,王乐民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后勤职工中,王金龙被评为市卫生系统十佳工勤人员。2003年,同济医院博士陈义汉被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上海市第八届科技精英称号。

第四节  特色专科

1992~1995年,通过医院等级评审,规范医院科室的设置,二、三级医院在一级分科的基础上进行二级分科和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1994年8月,成立普陀区领先专业建设领导小组。1995年,为解决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矛盾,区卫生局举办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业务骨干学习班,对50余名学员,进行系统的基础理论、电脑培训和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1996~1997年,制订《关于加强普陀区医学领先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普陀区医学领先专业建设暂行管理办法》,同时安排配套科研经费,签订项目责任书,并实施全过程管理,开始组织区医学领先专业、特色专科、特色项目建设评审会。1997年,启动重点学科、特色项目建设。

同济医院于1997年确立第一周期(1997~2000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形成心血管内科、胸心外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科室。心血管内科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成立冠状动脉疾病现代干预治疗中心,融心内、心外、急诊、介入、康复为一体的冠状动脉疾病现代干预治疗模式全面启动,心脏搭桥等手术获得成功。精神医学科在全国综合性医院中率先建立“心身病房”,成为当时市级综合性医院唯一的市级心理咨询站。医学遗传科是卫生部“上海·中国遗传医学中心”成员单位。2001年,针对医疗市场和上海市医疗格局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同济医院提出第二周期(2001~2003年)重点学科和特色项目建设计划,对承建科室提出学科的主攻方向。中医科申报的科研项目“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入选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

区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于1995年被评为市医学领先专业特色专科。该科在婴幼儿唇腭裂手术治疗及颌面外伤的抢救治疗方面形成特色,并设临床研究和口腔语言训练中心。1999~2003年,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连续被评为市医学领先专业特色专科。特别在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内支架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等方面,在全市同级医院中居领先地位。中医肿瘤科用中药经动脉介入治疗中晚期胰腺癌、肝癌。中医内科以中医心病、脑病为特色,自制“舒心安口服液”、“复脉灵冲剂”治疗冠心心绞痛、心律失常、脑梗塞等。普外科在肝胆胰疾病治疗中,“低负压吸引引流技术”的研究被选入《全国重症胰腺炎进修班教材》。2002年12月,普陀区医疗急救中心成立,承担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和外伤等急诊抢救任务。2003年,区中心医院与市第六人民医院联合开办创伤骨科联合诊治中心、心血管疾病联合诊治中心。

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于1995年被评为市医学领先专业特色专科。该院对500余例哮喘患者进行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性等表型测定,建立哮喘病人档案库,抢救许多危重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与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研究纺织业职业病防治方面有着长期合作关系。1997年,区人民医院成立高压氧舱科,抢救有害气体中毒患者及突聋、颅脑手术后、脑血管病后遗症等病人。2000年5月,与华山医院合作成立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医院普陀分院。拥有床位45张,手术范围涉及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瘤、脊髓肿瘤、脑积水及脑外伤等病人。2001年,成立外科临床营养中心,在胃肠外科病人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面形成特色。检验科是区人民医院传统重点科室,该科的“现代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新进展和临床应用”、“感染和抗感染免疫及检验技术进展”两项课题,在2002年被列为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利群医院于1990年开设矮身材特色专科门诊,是国内较早应用国产人重组生长激素替代疗法治疗矮身材的医院之一。1993年起,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接待了全国10多万名患者。1994年,成立医学放免中心、皮肤病研究中心和血液净化中心。2002年,利群医院先后建立黄海微创外科工作室、路红社综合肿瘤治疗工作室、四肢创伤显微外科等重点科室。黄海微创外科工作室是区内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特色专科,至2003年,共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等手术500余例,手术成功率99%。路红社综合肿瘤治疗工作室开展颅内、胸腹腔肿瘤切除术、CT引导下肝癌介入治疗、放置支架治疗、药物化疗及脑室内埋泵镇痛术等。四肢创伤显微外科先后开展全髋置换、全髋翻修、指甲瓣再造手指、带血管蒂背阔肌移植等高难度手术350余例。

区妇婴保健院在无痛人流、术后镇痛、减痛分娩、无痛分娩、导乐陪伴分娩等生殖保健服务等方面颇具特色。产科推出围产期服务、临产服务、特需服务、产后服务“一贯制”全程服务模式。应用宫腔镜和腹腔镜开展微创手术,对子宫肌瘤、宫外孕、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收到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效果。2000年,医院开展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项目,成功率达国内先进水平。

区中医医院于1994年1月成立中风专科,从急性期的抢救到功能恢复期的治疗及在后遗症期的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疏导等方面总结出一整套特色治疗方法,1999年被评为市中医特色专科。医院自行研制“中风康胶囊”、“天星开语口服液”、“山水复元口服液”等6种制剂,对中风的治疗、康复、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市内同级中医医院的领先地位。胃肠专科对慢性胃炎粘膜萎缩逆转、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治疗形成特色。自制“胃笑”系列制剂,治疗各种胃粘膜病变。

第五节  科研成果

同济医院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一批具有学术价值和先进性的科研成果。1995年,区中心医院设科技成果奖励基金400万元。2000年,区卫生局和区科委共同出资100万元,设立普陀区卫生科技研究支持项目,共有医学科研项目79项,其中院级课题64项。1991~2003年,获各级科技成果奖33项,其中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8项;进行科技成果鉴定41项,其中市级以上36项;获国家专利1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