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级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是辖区内仅有的一所市级医院。前身是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1991年建成开诊。1995年,上海铁道医学院与上海铁道学院合并,更名为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医院。同年被评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并通过“爱婴医院”的评审。2000年,因高校体制改革,并入同济大学,更名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简称同济医院)。
院址新村路389号,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2万平方米,2000年核定床位520张,实际开放床位662张。有职工1200余人,正、副教授和正、副主任医师13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5人,入选“上海市医苑新星”培养计划2人。医院有博士点1个,硕士点18个,基本覆盖了医院的所有二级学科。2003年,医院门急诊量106万人次,总床日数达到24万,收治病人1.7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
该院承担着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教育及国家级、市级继续医学教学任务,每年向全国输送数百余名高级医学人才。医院主办的《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分册(英文版)》、《口腔领面外科杂志》等学术刊物发行国内外。医院与德、法、美、英、日、澳等国家和中国台港澳地区的几十家大学和医院建立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关系。
1997年,被授予市花园医院称号。1999年,被授予“铁道部优质服务十佳医院”称号。2000年,心血管内科被评为市卫生局先进集体,手术室被评为市“模范职工之家”。1998年、2002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2002年,被评为市卫生系统第六届文明单位。
第二节 区级医疗机构
一、区中心医院
院址兰溪路164号,占地面积2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医院核定床位820张,实际开放床位847张,急诊留观床位76张。是一所大型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并通过“爱婴医院”的评审。有职工1300余人,正副教授、正副主任医师11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医学博士后、博士、硕士7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人。2003年,医院门急诊量105余万人次,出院病人2.05万人次,手术5736例。
2003年6月,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普陀临床医学院。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联合共建医院成员单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同济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上海市药剂学校、上海职工医学院等院校的临床实习基地。
2001~2003年,医院获市科技进步奖1项,市卫生事业管理成果奖1项,上海医学科技奖1项,市科委成果鉴定10项,获国家专利2项,局级以上科研课题2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37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刊登179篇,撰写专著13本,参加国际学术交流27次。
1991年,该院内科心血管病房医生组被评为市劳动模范集体;1994年,该院被评为上海市“兴华杯”十大窗口文明规范服务竞赛红旗单位。该院连续3年在全市卫生系统医疗护理质量检查考核中总分名列前茅,连续6届评为市文明单位,并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二、区人民医院
原名上海纺织工业局第一医院,1933年创建,院址江宁路1291号。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通过“爱婴医院”的评审。1999年,在企业医院体制改革中,该院率先实行属地化管理,划归普陀区人民政府,更名为普陀区人民医院。医院占地面积9905平方米,建筑面积32105平方米,核定床位511张。有职工844人,拥有高级职称的专家76人,兼职教授、副教授2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医院属地化管理后,年均门急诊量41.6万余人次,年均出院7400人次。2003年,业务总收入1.35亿元。
该院是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集团)医院的普陀分院,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江苏大学的临床教学医院。
1991~2003年,医院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医学科技奖4项,市科委成果鉴定1项,市级科研课题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5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刊登174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2次。先后获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女职工先进集体,并连续4届被评为市文明单位。
三、利群医院
原名上海市纱厂医院。创办于1952年7月,原坐落于江宁路1017号,占地面积4705平方米,1965年7月更名为利群医院。1992年12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向市红十字会捐赠50万元,在利群医院内成立区大众红十字老年护理医院,属利群医院管理。利群医院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2002年4月,为第二军医大学利群临床医学院。2001年,迁至桃浦路910号,占地面积2. 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7万平方米。核定床位320张,实际开放床位350张,急诊留观室设床位18张。有职工638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卫技人员5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2003年,医院门急诊量69.1万人次,出院病人8720人次,业务收入14541万元。
医院四病区获市文明班组,二病区、四病区获市卫生系统共青团光荣集体称号,二病区、CT室获上海市卫生系统规范服务示范窗口称号。
四、区中医医院
建于1982年,现址曹杨路1261号,占地面积4667平方米,建筑面积0.76万平方米,设有床位184张,并设双山路、万里门诊部。该院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999年,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和上海市中医药大学实习医院。2000年,成为上海市龙华中医医院集团普陀医院。有职工25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7人,正、副高级职称16人。2003年,门急诊量23.5万余人次,床位使用率86.50%,出院病人2533人次,业务总收入4612万元。
1995年,被评为市文明规范服务达标单位。1997年、1999年,两届被评为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2001~2002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
五、区妇婴保健院
建于1956年10月,院址长寿路170号,占地面积0.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86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80张,实际开放床位140张。该院为二级甲等妇产专科医院。1993年,被评为“爱婴医院”。有职工300人,卫技人员占70%,其中中高级专业人员46人。2003年,门急诊量13. 5万余人次,出院病人3753人次,业务总收入4195万元。
该院为同济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实习基地。先后获市模范职工之家、市优秀家长学校、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称号,连续5届被评为市文明单位,5次被评为市“三八”红旗集体。新生儿科、计划生育科、产房护理部获市模范集体等称号。
六、区精神卫生中心
1982年,名为区精神病防治院。院址志丹路211号,占地面积8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1992年,区卫生局在院内建立普陀区红十字护理医院,以区精神病防治院为主体实行“二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1994年,区精神病防治院更名为区精神卫生中心。二院核定床位320张,开放床位469张,其中精神卫生中心300张,护理医院床位169张。二院有职工163人,其中卫技人员125人,中高级职称33人。2003年,门诊量13408人次;实际占用总床日数18.74万,业务总收入1601万元。
2001年,被市卫生局确定为老年保健服务社区研究与发展示范基地。同年被评为市花园式单位。
第三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991年,全区有街道医院10所。至1994年,全部通过市、区卫生局的等级评审。1998年,区属街道医院全部更名为地段医院。2000年,贯彻市卫生局《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转变地段医院功能,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2002年,全部完成甘泉、石泉2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改建工作,硬件设施和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保留地段医院名称。
一、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亦称曹杨红十字地段医院,地址兰溪路121号。1991年,与市肿瘤医院联合开办协作病房,收治各类晚期肿瘤病人。1993年7月,开设曹安医疗门诊部。1996年,与区精神卫生中心共同开展“居民更年期的社区精神卫生”科研项目,被列为市医学领先专业初级卫生特色项目。2000年,建成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1年,配合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糖尿病防治的研究工作,并被确定为上海市社区糖尿病防治基地。同年,医院门诊部被市慈善基金会确定为慈善医疗定点门诊。该院被评为市卫生系统第五、六届文明单位。
二、宜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亦称宜川地段医院,前身为普陀区第一门诊所,地址骊山路43号。肾内科为其特色专科,曾与华山医院合作开办肾病联合病房,开展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1996年,率先探索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变“坐医”为“行医”,解决老、弱、病、残者就医难的问题。1997年,开设赵园和大洋社区服务点。1998年,成为上海市职工医学院教学基地。2000年,建成宜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2年,成为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96~2002年,医院共召开6届学术年会,收到论文126篇。其中《中西药结合治疗酒糟鼻》、《谷氨酰胺、精胺酸及核糖核酸在烫伤病人治疗中的应用》、《高血压病人现状调查及全科医疗管理探索》等论文分别在专业期刊发表。至2003年,接纳实习大学生500余人。1995年,获上海市红十字会颁发的“人道救助、爱心关怀”荣誉证书。1999年,被市老龄委及上海老年报联合命名为爱心助老特色基地。至2003年,医院连续3届被评为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
三、长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亦称长征地段医院,原名真如卫生事务所,先后9次易名,1998年,更名为普陀区长征地段医院,地址真如西村115号。该院相继开设8个社区卫生服务点,在社区中推行家庭保健合同制,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挡案。门诊各科齐全,还聘请瑞金、长征等医院的专家开设多科特色门诊。
2000年,建成长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2年12月,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授予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合作研究中心社区肿瘤防治研究基地。2003年,与市肿瘤研究所合作开展“社区肿瘤防治适宜技术研究”的市级课题,完成“应用护理程序对社区脑卒中病人肢体康复训练研究”的区级课题。1994年,家庭病床组获上海市先进集体称号。2001年,该中心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优秀集体。2002年,被评为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医生杨福兴被评为市社区卫生先进工作者、院长樊依心被评为上海市员工信赖的好院长。2003年,被评为市爱心助老特色基地和市助老帮困先进集体。
四、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亦称白玉地段医院,原名沙洪浜街道医院。1993年,更名为白玉街道医院。1994年,区公费医疗门诊部并人该院。地址曹杨路421号。设有临床及医技科室22个,并设社区医疗点3处。1998年起,全院有38名医生经过市、区全科医生培训。2000年,建成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中心为社区65岁以上老人和离休老干部建立健康档案,推行家庭保健合同制。药房被评为上海市“巾帼文明岗”,家庭病床组被评为上海市“文明班组”,放射科被评为上海市卫生系统“规范服务示范窗口”。医院连续6年被市老龄委推荐为“百家敬老服务基地”,被市政府评为“双拥”模范单位。1993年、2000年,被评为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1995年被评为市级先进档案管理单位。
五、甘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亦称甘泉地段医院,前身为普陀路街道医院。1992年,与胶州路街道医院合并为长寿街道医院。1996年,搬迁至平利路57号,更名为甘泉地段医院。由针灸科、推拿科、理疗科、熏蒸科组成的康复理疗室为该院的特色专科,颇受中老年病人及慢性病患者的欢迎。2000年,建成甘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年2月24日,副市长左焕琛视察该院时题词:“发展社区卫生事业、为社区人民造福。2002年,成为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96年,医院档案管理被评为市级先进。1999年被评为市花园单位。2003,医院创建成为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
六、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亦称长风地段医院,前身为林家港街道医院。1988年,更名为长风街道医院。地址金沙江路906号,并设宋家滩等2处社区卫生服务点。伤骨科、康复理疗科为其特色专科。医院特聘华山医院专家指导业务,开设门诊物理治疗室、康复病房训练室,配有先进的康复训练器材和理疗仪器,逐步形成以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为特色的综合治疗技术,临床康复的治疗水平在同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建成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1年,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验收。该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无吸烟先进单位、市花园单位。曾9次获市文明单位、2次获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七、石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亦称石泉地段医院,前身为朱家湾街道医院。1992年,更名为石泉街道医院。地址管弄路297号。1997年11月,与中山北路街道医院“撤二并一”为石泉地段医院。2000年,建成石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中心在岚皋西路和镇坪路设有2个社区卫生服务点。老年病诊治、护理为其特色。院内有专供老年病人活动的娱乐活动室及供瘫痪病人使用的特制沐浴车等设施,开展颈、腰椎疾病的康复理疗业务。1999~2003年,该院连续4年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称号。2003年被评为市花园单位。
八、长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前身为长寿地段医院,随街道行政区域变化,几经撤并。2000年,迁至长寿路505弄3号。2002年1月,与东新地段医院整合成为长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另设宜昌路(长三里委)、昌化路2个社区卫生服务点。该院为1万余名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家庭保健签约服务等项目。1993~2003年,医院连续被评为普陀区文明单位。
九、桃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亦称桃浦地段医院,地址雪松路302号。1993年,桃浦乡卫生院与桃浦街道医院合并为桃浦地段医院。1996年12月,该院划归利群医院管理,成为利群医院桃浦分院,对外仍保留原冠名。2000年,建成桃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3年,区卫生局将该院绿杨桥地块改建为传染病备用病房,并划归区人民医院使用。泌尿、精神、康复为其特色门诊,设有老年护理病房、康复病房、综合病房3个病区。开设莲花公寓、桃浦十村、李子园小区3个医疗卫生服务点,负责指导8个乡卫生室的工作。建立家庭病床,并提供10余种上门服务项目。该院内、外、儿科开诊时间为7.22小时。至2003年,医院曾获区“三八”红旗集体、区精神文明单位称号。
第四节 社会、民营医疗机构及个体诊所
一、社会医疗机构
1990年,辖区内有社会内设医疗机构475个。2003年,减至77个,其中企事业医院2所,区卫生局登记在册的企事业单位内设保健站、医务室、门诊部75个。
上海印钞厂职工医院 院址西谈家渡路110号,建于1958年,是企业内设医疗机构。2003年,有职工18人,其中中高级卫技人员12人。设病床14张。仅对内部职工开放。设临床、医技科室,各科配备医疗设备较为齐全。
华东师范大学校医院 院址中山北路3663号,建于1999年。前身为该校卫生科。2003年,有职工54人,其中中高级卫技人员40人。服务对象为该校师生。校医院以医疗、预防、保健为主要任务开展工作。
二、民办医疗机构
2003年,区内共有民办医疗机构6所,其中民办医院3所,民办口腔门诊部3所。
普陀区退休职工普静护理医院 院址真南路635弄99支弄105号,1991年12月成立,建筑面积0.16万平方米,是一所纳入医保范围的非营利性一级护理医院。核定护理床位60张,实际开放床位110张。有职工29人,其中医护人员17人。主要收治脑梗塞后遗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冠心病、老慢支等老年慢性病人。
康丽整形外科医院 院址兰溪路164号,2003年2月,由区中心医院所属利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民营华实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开办。该院开展以激光美容为特色的各种皮肤美容、美容整形及功能性整形手术等业务。核定床位20张,实际开放床位15张,有医护人员10人。
九洲泌尿外科医院 成立于2003年12月,院址真南路685号,建筑面积0.50万平方米,是一所泌尿外科专科医院。核定床位30张,有医护人员80人,其中高级职称专家4人,中级职称医护人员12人。
三、个体诊所
1991年,有个体诊所10余家,以齿科和中医推拿、针灸为主,由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对其实行行业管理。1997年,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对个体诊所及其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调查审核。1998年,根据《上海市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对个体诊所的医务人员、技术、设备进行认定,合格后准入开业。2001年,区卫生局完成全区37家个体医疗机构分类登记和执业许可校验工作。2002年,8家个体诊所经审核准许开业,17家个体医疗机构校验换证。至2003年,全区有个体诊所23家。
第五节 卫生专业防治机构
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前身为区卫生防疫站,建于1950年10月。1986年,从澳门路671号迁至花溪路505号,占地面积0.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28万平方米。1999年12月,更名为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应对慢性病、传染病预防、控制及辖区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同年,区结核病防治所整合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消机构建制,对区内医院等开展结核病防治的单位进行技术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2003年该中心有职工119人,专业技术人员92人,其中中级职称26人,高级职称5人。中心有多种先进卫生检测设备。2003年,获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
1993年,“居民病伤死因信息系统”课题获市卫生系统优秀软件一等奖。1995年,由劳卫科承担的卫生部课题“工业系统有害作业工种分类和代码”著书出版,填补了国家劳动卫生领域空白,其配套软件“工业系统有害作业工种分类体系计算机管理系统”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科研项目“小工业社区职业卫生服务模式研究”,通过市科委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桃浦地区推广应用。
1991~2003年,曾获市卫生防疫防治工作先进集体、档案管理国家一级先进单位等称号。1997~2003年,连续7年被评为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
二、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成立于1997年3月,原址普雄路29号,于2001年4月迁至北石路540弄30号,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0.17万平方米。2003年有职工90人,专业技术人员40人,中级职称13人。设有办公室、审证科、监督执法科和法制科等科室,在10个地段医院内设卫生监督分所。
2002年底,贯彻《关于上海市卫生监督所内设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对科室进行调整,设置办公室、业务管理科、执法中队、食品卫生监督科、传染病预防监督科、职业卫生监督科、医疗执业监督科,形成区域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主要对辖区内公共卫生及医疗机构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执法检查的职能。承担全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以及医疗执业等监督执法工作。1997年以来,曾被评为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市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三、区妇幼保健所
20世纪70年代,该所与区妇婴保健院实行院所合一管理模式。2000年12月,迁至西康路1000号,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2003年有医技人员26人,主要承担全区妇女、婴幼儿保健,计划生育技术培训等业务指导以及全区产科质量的管理。1994年,完成创建爱婴医院、爱婴区,计划生育手术复评和婚前保健整顿管理工作。1996年,获市妇幼保健工作优秀奖,并在全市率先通过爱婴医院和爱婴区的评估。2001年,“加强体育锻炼,对集居儿童单纯性肥胖体重控制和体能影响的研究”课题被列入市妇联研究课题之一。同年,被评为市示范性优秀家长学校。2003年,区内妇女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1.52岁,孕产妇死亡率为0,围产儿死亡率4.87%,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8.8%,儿童保健覆盖率97.3%。区妇幼保健工作质量连续8次获全市第一,在全市年终考核中连续11次被评为第一。
四、区眼病牙病防治所
1989年1月,由区牙病防治所、区眼病防治所合并而成。1993年,迁至长寿路247弄1号(3楼~4楼)。总建筑面积0.13万平方米,2003年共有职工42人,其中卫技人员33人,中级职称8人。该所实行防治合一管理模式,担负着全区眼病牙病的的预防、保健、治疗任务。设有口腔门诊室、口腔修复室、口腔整畸室、口腔技术室、眼科门诊室等临床科室。该所拥有X线数字化口内成像系统,烤瓷炉、铸造机、高速打磨机等高新技术制作设备及电脑自动验光仪、非接触性眼压器等仪器设备。在消毒隔离方面配置污水处理装置、牙科治疗消毒炉,在全市率先实现诊疗过程中一人一机的看病模式。健全医院管理网络系统,实行收费等项目公示制度。
设有眼病、牙病防治组,每年为70岁以上老人进行视力检查,为可治盲人进行复明手术;为全区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进行齿科检查,并免费为区内残疾智障学生服务。2000年,全区防盲和初级眼保健模范街道工作达标。2003年,门诊量39942人次,为49所中小学、幼儿园共28960人进行牙病普查、普治,全区中小学口腔健康开课率100%。
1995年,普陀区被评为全国防盲先进区。1998年,普陀区被评为全国牙病预防先进区。至2003年,连续7年被评为市眼牙病防治先进单位,曾获市口腔预防工作先进单位、华东地区防盲和初级眼保健先进单位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