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区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区青少年业余游泳学校为区训练单位,开展业余训练项目有:区少体校的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赛艇、皮划艇、射击、击剑、举重、自行拳、射箭;区游泳学校的游泳;区足球学校的足球;区重竞技运动训练中心的跆拳道、柔道、摔跤、车击道;普陀体育馆的围棋。1999年起,除区体育局下属训练单位开展的训练项目外,又拓宽训练渠。2000年,与市体育宫合作开展棒球项目训练。曹杨中学手球被列为三线项目。基层学校开展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非奥运项目训练。区跆拳道项目被市体育局批准为二线项目。女子足球队创建体教结合“一条龙”——金沙江路小学、梅陇中学、曹杨二中,形成从小到高中的训练梯队。2001年,曹杨二中女子足球队被市体育局批准为试办二线项目。区田径、游泳、击剑、羽毛球、赛艇、皮划艇被市体育局批准为三线重点项目。
第一节 少体校、场馆训练
一、区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
1994年,原区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简称区少体校)与曹杨九中合并,曹杨九中成为区少体校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该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归区教育局、区体育局双重领导。区少体校地址车站新村91号,占地面积47494平方米,建筑面积22060平方米。拥有400米塑胶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及击剑、举重、跆拳道馆等。2003年,有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击剑、举重、跆拳道、柔道、摔跤、拳击等11个项目,有学生466人,教练24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14人、初级7人)。区体育局提出“从小培养、多年训练、打好基础、积极提高”的指导思想,选拔培养体育人才。1991~2003年,向市一线(职业运动队)输送运动员23人,向市二线(业余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80人。
2000年,区少体校设划船、射击、射箭、自行车等4个训练项目,在长风公园设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在教育附属学校设射箭训练基地,有学生222人、教练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2人、初级4人)。校基地自成立以来,一手抓训练提高,一手抓基层体育活动的普及,配合区举办大型龙舟赛,经常对中小学生的军事体育活动进行指导。2001年起,赛艇、皮艇项目连续获上海市团体总分第一名,培养和输送张射天等一批优秀运动员。至2003年,向市一线输送运动员10人,向市二线输送运动员31人。
二、区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
原校址梅岭北路87号,1997年5月,由于曹杨二中扩建,搬迁至光新路小学,地址光新路194号。因校舍、场地等方面的原因,文化教师回到区教育局工作,足校运动员分散到区各中小学上课。2001年7月,搬迁至真如体育场,地址北石路208号。2003年,有教职员工14人,教练12人,其中高级教练2人,中级教练6人,初级教练4人,行政后勤人员2人。足球学校训练项目单一,人员精干,教练全部具有大学学历,承担全区部分男子、女子各年龄段的足球训练任务。1991~2003年,共参加各类比赛130次。女子足球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参加国际、国内和上海市重大比赛,共获得47个冠军、14个亚军、8个季军。其中参加英国足球邀请赛4次,获得2次冠军;参加全国“达能杯”比赛2次,获得2次冠军;代表中国二队参加世界第18届中学生运动会,获得第三名。13年间,共向国家队、国家青年队、上海市SVA队和高校输送优秀足球运动员43人,其中有国家女足队员季婷、张颖、尤佳、孙凌,国家青年队队员徐文佳。男子足球项目在13年中共参加国际、国内和上海市重大比赛61次,获得23个冠军、11个亚军、7个季军,其中2000年代表上海队参加在香港举行的新世纪足球比赛获得亚军。1991~2003年,区足球学校男子足球队共向国家队、国家青年队、上海申花队、上海中远队、外省市足球队和高校输送64名优秀足球运动员,其中有于涛、成亮、李扣成、毛剑卿、王洪亮等。
三、区青少年业余游泳学校
地址中山北路2605弄156号,占地面积1839平方米,建筑面积1292平方米,设有长25米、宽16米标准短池和长16米、宽5米的娃娃池。学校有中级职称以上教练8人,担负着全区游泳人才的选拔、训练、组队参赛和向市级体校、市以上专业运动队及各高校输送运动人才的任务。1996年,在上海市青运会游泳比赛上,获团体总分第六名;获全国各年龄组游泳比赛金牌38枚、银牌22枚、铜牌23枚;并4次打破全国年龄组纪录。1998年,学校培养的运动员施澄在世界大学生游泳比赛中,创造男子800米自由泳项目的全国纪录。2002年,在上海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游泳比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总数列第二名,创建校以来最佳成绩。同年,学校第一次组队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年龄组游泳锦标赛(10~11岁组),以27金、18银、9铜和总分999.5分名列各省市队榜首。2003年,获上海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团体总分前三名。建校18年来,先后向市二线以上运动队输送43名优秀游泳后备人才,向全市各高校输送30余名品学兼优的优秀运动员。2003年,被市总工会、市文明办评为2001-2002年度上海市文明班组。
四、场馆训练
1991年起,区青少年篮球、乒乓球、围棋、摔跤、柔道等项目安排在普陀体育馆训练。1992年,区少体校羽毛球项目安排在真如体育场训练。1999年,区少体校排球项目安排在真如体育场训练。2000年,实施体教结合,将普陀体育馆篮球、乒乓球、摔跤、柔道等项目和真如体育场羽毛球、排球项目划归区少体校集中训练。普陀体育馆保留围棋传统项目,培养了国手邵炜刚、胡耀宇、刘世振、邱峻、唐奕(国家少年队)等优秀围棋职业选手。
第二节 体教结合和传统项目学校训练
一、体教结合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区体教结合工作逐渐形成,区体委和区教育局充分发挥学校创办特色的积极性,将体育运动项目放在有场地的学校开展训练。2000年,全市推行体教结合工作,树德小学创建了区内第一个体教结合训练基地——区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为了加强对体教结合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区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区体教结合日常管理工作。2000年起,先后创建体教结合训练基地36个,其中足球7个,游泳5个,排球2个,摔跤1个,射击3个,体操2个,举重2个,射箭3个,田径1个,柔道1个,羽毛球3个,击剑1个,皮划艇2个,棒球2个,垒球1个。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所。被批准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曹杨二中女足)。有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所(宜川中学的田径、曹杨中学的手球、射击,玉华中学的田径)。曹杨二中女子足球被上海市体育局批准为学校试办二线运动项目。有24所学校、幼儿园开展非奥运项目,有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健美操等。2003年,区体育局制订《普陀区体教结合工作实施意见》、《普陀区体教结合工作考评办法》,并投资100万元建立“普陀区体教结合发展基金”,用于承担体教结合工作学校项目的扶持、评估奖励和日常训练、比赛、优秀运动员帮困。2003年,普陀区在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二、传统项目学校训练
1992年,有曹村四小、宜川四小、五一中学、江宁路小学、华东师大二附中、宜川中学、华东师大附小、曹村一小、武宁路小学、曹杨中学等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分别进行足球、篮球、游泳等项目的训练。1997年,有宜川中学、普陀区中心小学、华东师大附小、曹杨中学、宜川四小、江宁路小学等市级体育传统学校6所,分别进行田径、手球、射击等项目的训练。2002年,随着体教结合工作的不断深入,为发掘、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区体委和区教育局积极配合,多次对全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进行布局和调整,使课余体育训练布局更趋合理,并逐步使区的优势项目女子足球、男子足球等形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纵向衔接训练格局,业余训练项目也稳步增加。2003年,曹杨二中被评为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至2003年,区有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1所、市级体育传统学校3所(宜川中学、曹杨中学、宜华中学)、区级体育传统学校43所,不同级别的体育传统项目11项,分别在43所学校训练。
第三节 教练员
1991年,全区有专职教练员39人,他们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前从体育学院和体校毕业的老体育工作者或是从市体工队退役的运动员。分别带训田径、游泳、体操、柔道、击剑、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赛艇、皮划艇、足球、围棋、空模、海模等项目。1992年,制订并实施《区教练员考核聘任办法》。此后每年对教练员训练工作按德、能、绩综合考评,评出优秀教练员、合格教练员、基本合格教练员和不合格教练员。为向训练一线倾斜,每年有20%的教练员被评为优秀。1993年起,区体委根据开展竞技体育业余训练项目的需要,分别从上海体院优秀毕业生中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充实教练员队伍。
区体委十分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鼓励教练员参加专升本的学历学习,并每年举办体育系列讲座,请专家、学者讲授最新的世界体育发展动态和先进的训练方法及科学选材,让教练员在业务上不断“充电”,使他们更能适应运动训练的新需要,提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成才率。
2002年,在第十二届市运动会后,有1名教练员未能完成考核目标予以解聘,有3名教练员给予黄牌警告留岗察看一年的处理。为鼓励教练员出成绩,制订并实施区教练员带训奖励标准,在年底根据带训成绩进行奖励。
2003年,共引进教练员24人,全区有专职教练员56人。其中体操、射击、乒乓球、2拳道、篮球、拳击、自行车、摔跤、围棋各1人,赛艇、击剑、举重、排球、柔道各2人,皮划艇、羽毛球各3人,足球10人,田径8人,游泳9人。聘用客座教练员8人,其中射箭、摔跤、柔道各1人,田径2人,跆拳道3人。教练员平均年龄38岁,98%的教练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学历,其中高级职称教练员6人,中级职称教练员30人。
第四节 人才输送
根据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积极培养,向上输送的指导思想,教练员到学校招生,为市、区运动会选才人队,进行系统训练,推荐优秀苗子输送到各级运动队。1991~2003年,输送市体工队35人,输送市二线运动队357人,输送高校178人。所输送的运动员中,有一批进入国家队。如:女排李国君、许新;田径刘翔;击剑温冬、石海英;围棋邵伟刚、刘世振、胡耀宇、邱峻;技巧陆美娟;足球成耀东、祁宏、莫晨月、季婷、于涛;羽毛球陈颖、王伟;手球陈海芸;垒球杨卓慧等。区输送入才最多的项目是足球,有96人;其次田径有6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