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群众体育

  1991年起,区群众体育工作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作方式和运作机制,全区群众体育得到发展。1995年,建立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和健身苑(点)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管理网络。2002年,按照市体育局推行“人人运动计划”构建全民健身“136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全区的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和信息咨询六大体育服务体系,创建社区健身苑(点)“三牌二员一栏”的管理模式、社区健身苑(点)专职管理员责任制和社区体育辅导员派遣制。2002年起,区开展群众性的龙舟运动,每年在苏州河举办龙舟邀请赛。

第一节  社区体育  

一、全民健身活动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企业大规模转制,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逐渐转向社区。1995年,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区在每年6月上旬举行“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提高市民科学健身的认知度和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

1996年5月,区举办首届街道、镇机关运动会,运动会历时3个月,举行游泳、广播操、乒乓球、中国象棋和登楼5项比赛。6月,组队参加市家庭电视大奖赛、大众体育比赛、家庭田径比赛、家庭篮球比赛和学生体能素质大王赛等活动。12月上旬,参加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节,全区14个街道、镇分别举行大规模的全民健身展示、健身咨询和宣传活动。12月6日,在普陀体育馆举行上海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节普陀区“长风杯”大众体育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展示颁奖仪式,1200多名来自社区158个代表队的运动员参加入场式和各项比赛活动。

1997年6月,在“迎八运、庆香港回归”活动中,区在真如体育场举办全民健身宣传周开幕式暨“真如杯”木兰拳比赛,市体委主任金永昌和区四套班子领导及15个街道、镇的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后,举行木兰拳比赛和千人木兰拳大型展示活动。宣传周期间,石泉路街道举行幼儿田径单项比赛,长风新村街道举行社区职工登山比赛和家庭划船比赛,近万人次参加各项活动。

1998年起,市体委在每年6~11月举办社区健身大会。长风新村街道承办上海市“中华灵芝宝杯”社区健身大会体育舞蹈比赛,并获该项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东新路街道、长征镇和真如镇组团参加市社区健身大会的8项比赛。白玉路街道举办“白玉千人单骑看普陀”自行车骑游活动。曹杨新村街道吴福民家庭在市“昂立杯”家庭健身电视大奖赛中夺冠。宜川路街道组织300余名市民代表区参加市“东丽杯”马拉松比赛中的健身跑活动。

1999年,在庆祝上海解放5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50周年、迎接澳门回归和迎接新世纪的活动中,举行“双庆双迎”社区体育系列活动。其中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万人全民健身展示活动规模最大,参与的人数达2万余人次。同年,以各街道、镇社区为单位组队参加上海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成年组的各项比赛,桃浦镇代表队获得中国式摔跤团体总分第一名,长征镇获女子拔河比赛第四名。由区15个街道、镇400余名运动员联合组成的木兰拳队参加市十一届运动会的开幕式表演,这支占全市参加开幕式表演人数四分之一的队伍,以精彩的表演博得市领导赞扬。

2000年,以揭批“法轮功”歪理邪说、倡导科学健身为主题,开展社区体育健身系列活动。长征镇在社区开展“让每一个人都沐浴健身阳光”系列活动,宜川路街道举办假日科学健身推介会,石泉路街道举办社区人群体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讨会,长风新村街道举办“我爱健身苑”征文活动,曹杨新村街道举办中外友人钓鱼比赛,甘泉路街道举办“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科学健身黑板报展评活动,真如镇举办兰溪路全民健身一条街揭牌仪式等活动。同年6月10日上海市市民健身日这天,全区各街道、镇广泛宣传、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各项体育健身活动,全区所有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2001年,“全民健身宣传周”改为“全民健身活动周”。围绕贯彻《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和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全区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活动。长征镇举办“体育法规宣传日”活动,长风新村街道代表区参加市举办的“快乐健身园”活动,长寿路街道和区少数民族体协联合举办区少数民族全民健身大联欢活动,石泉路和宜川路街道举办不乘电梯走楼梯比赛,甘泉路街道和桃浦镇举办“小手牵大手,走出家门去夺冠”活动,真如镇举办“兰溪路一条街广播操比赛”等活动。桃浦镇、长风新村街道和曹杨新村街道在组队参加市第四届社区健身大会和第六届全民健身节的比赛中分别获得市健身秧歌第一名、健身智力竞赛第一名和广播操比赛二等奖。

2002年,围绕“一手抓普及,一手抓精品”的指导思想开展各项体育健身活动。长征镇举办新经济组织职工运动会,甘泉路街道和石泉路街道举办“健康伴随你一生”健身智力竞赛活动,曹杨新村街道和长寿路街道举办社区体育摄影大奖赛等。9个街道、镇组队参加上海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夺得14枚金牌、17枚银牌和24枚铜牌。

2003年,以开展评选“高博特”优秀健身集体、健康形象大使和在社区广泛开展市民最喜爱的十大体育健身项目的评选活动为突破口,开展一系列体育健身活动。各街道、镇共发放市民最喜爱的十大体育健身项目评选表7000余份,举办40余项、150余期“人人运动大家学”培训班和辅导班,受训4.3万余人次。是年6月,各街道、镇组队参加由区文明办、区绿化局、区体育局、区文化局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绿苑艺萃”普陀区公园、绿地群众性文化、体育展示活动,其中“千人腰鼓”、“千人健身秧歌”、“千人甩手操”、“千人木兰拳”等展示项目成为活动的亮点和新闻热点。同年12月,在“高博特”优秀健身集体和形象大使评选大会上,9支社区健身团队被评为优秀健身团队,27户家庭被评为优秀健身家庭,18个楼组被评为优秀健身楼组,10人被评为健康形象老人,8人被评为健康形象女士,6人被评为健康形象先生。

二、健身苑(点)建设与管理

建设  1998年,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开展健身活动,长风新村街道在长风公园内建造上海市第一个社区健身苑。1999年,建设社区健身苑(点)被市政府列为实事工程,全区完成86个社区健身苑(点)的建设任务。1998~2000年,完成102个社区健身苑(点)的建设任务。2001年,完成44个社区健身苑(点)的建设任务。至2003年,全区9个街道、镇总计完成232个社区健身苑(点)的建设任务。

管理  为了抓好社区健身苑(点)的管理,为居民群众创造一个科学、健康、文明的健身场所,1999年,在认真总结各街道、镇社区健身苑(点)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三牌二员一栏”的管理模式,这项管理模式于2000年被写入市政府《关于加强本市社区健身设施管理的意见》的文件中。

2000年,在总结实施“三牌二员一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以立制、宣传、组织、执行、服务和监督、检查及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六三制”管理模式。即三项制度:《社区健身苑(点)日常开放管理制度》、《社区健身苑(点)管理员、指导员责任制度》、《社区健身苑(点)器材设施日常养护制度》;三种意识:增强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三级网络:建立区、街道(镇)和居委会三级管理网络;三支队伍:成立社区健身苑(点)管理员、指导员和督导员队伍;三个信息:反馈居民对健身苑(点)管理的建议和意见信息、居民对科学健身的征询信息和成年人体质测试服务的信息;三项标准:达到领导重视、组织落实、经费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的标准,环境整洁、器材设施完好的标准,全年安全无事故和居民无投诉的标准。该项管理模式的出台,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国体育报》对此进行全面介绍。

2001年,完成社区健身苑(点)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任务,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市体育局的认可。

2002年,在建立区一级社区健身苑(点)管理中心的基础上,又为每个街道、镇配置1名健身苑(点)专职管理员。该项制度的建立,解决社区健身苑(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使管理工作更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

三、市民体质测试

1995年,国务院颁布《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市民健身有了科学依据。1998年,区内15个街道、镇配备简易的成年人体质测试器材。是年6月,在全民健身宣传周期间,区体育局现场为市民进行体质测试。同年8月,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区科委、华东师范大学和长风新村街道4个单位联合举办长风社区成年人体质监测报告会,通过对长风社区定点人群的体质测试,运用电脑进行科学分析后,根据长风社区市民的体质现状,撰写《提高社区市民身体素质的建议和对策的报告》。1998年,长风新村街道作为全市唯一的社区代表,在上海群体工作科学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获1998年市群体工作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长风新村街道和长征镇联合撰写的论文《上海市成年人市民体育活动的运动量与某些心理因素的关系研究》,获上海市社区体育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2000年6~10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普陀区设9个监测点,监测样本量1440人,抓住宣传、质量、速度、流程、样本量5个重点环节,保质保量完成了监测工作。

2001年,根据市体育局规划,在全市选择7个单位开展市民体质测试站建站试点,长风新村街道被选为普陀区市民体质测试站试点单位。长风社区市民体质测试站配备新的测试器材,工作人员参加市里统一培训,将市民体质测试流程、测试方法、测试要求和对外开放时间等制成宣传版面。

2002年,建立曹杨新村街道、桃浦镇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测试器材全部采用电脑化管理。受测者只要一张磁卡,就能自动完成测试工作。测试数据输入电脑后,即能作出体能评价,同时开出运动处方。

2003年6月,体测器材安放在区政府一号楼A区底楼大厅,6天内为300名机关干部进行体质测试。《文汇报》用大幅版面,配以大幅照片,刊登《机关干部要说健康不容易》一文,报道测试情况。同年8月,开展为期1个月的“十五”中期市民体质监测。监测工作在区政府大院进行,样本采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条”样本不足部分,分3次由“块”补足。《新闻晨报》和上海东方电台等媒体对测试工作作了报道。

四、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

1995年,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标准》,在普陀体育馆首次举办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学员30人。至1999年,全区街道、镇共举办9期培训班,学员840人。

2000年8月,按照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研的要求,开展调研工作,调查条目40余项,数据全部输入电脑,进行汇总统计。同年10月,与市文明办联手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继续教育学习班。由市文明办主任授课,同时,请市社会科学院教授上社区体育理论课,请有关部门高级工程师在健身苑做现场指导。通过学习,提高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健身的指导能力和健身苑点的管理能力。2001年,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审核登记注册工作。按照市体育局的要求,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审核,对长期不能发挥作用、违反社会体育指导员条例的,予以劝退、除名、不予登记注册。通过这次注册,全面掌握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情况。通过审核,登记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532人、注销72人,并建立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据库。

2002年,采用国家体育总局开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建立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在9个街道、镇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重新登记,按时完成数据输入工作。2003年,建立850人的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数据库。把涉及全民健身工作的人员分为管理型和技能型两大块,管理型人员分为行政机关、居委会、协会、企事业单位4块;技能型人员分为体质监测、健身苑点、公园和晨晚练点、公共体育场馆、社会经营性体育场馆5块。技能型人员又分为田径、游泳、球类、拳术、体操、舞蹈、健身、休闲、康复九大类。建库工作为期3个月。

五、健身团队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发展,社区体育健身队伍不断壮大。2002年,分布在各街道、镇相对固定的晨晚练点380余个,各类健身团队504支。50人以上的健身团队324支,总数2万余人。为了规范社区健身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社区健身团队的凝聚力,扩大体育健身人口,创造科学、健康、文明的健身环境,抵制“法轮功”邪教组织的侵蚀,在长寿路街道、宜川路街道开展社区健身团队建设和管理的试点工作。长寿路街道在清理和整顿社区内各晨晚练点和健身团队的基础上,以挂牌、命名、授旗、明确责任人等形式,将分布在社区内的72支健身团队进行梳理后集中管理,采取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培训和总结交流等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宜川路街道在社区健身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中,将社区内48支健身团队以建立社区居民健身联谊会的形式集中管理,并在联谊会中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团队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各健身团队健康、有序发展。2003年,长寿路和宜川路2个街道社区健身团队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在全区推广。至年底,全区380余个晨晚练点和504支社区健身团队全部纳入各街道、镇日常管理工作中,社区健身团队的党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长寿路街道“授旗、建制、党建”的社区健身团队建设和管理经验成为各街道、镇的基本做法。 

第二节职工体育  

一、企事业职工体育活动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内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纷纷转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几十万职工下岗分流,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普陀区职压体育活动一度受到较大影响,群众体育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即退休工人和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职职工体育活动冷冷清清。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原有的“小社会”模式发生变化,职工体育的抓手也发生变化,区总工会调整工作切人点,以区总工会演艺中心为承办主体,将职工体育活动向民营企业、工业园区等新经济组织延伸,将工厂体育融入社会体育、广场体育、园区体育。2000年,区总工会举办2年一届的区职工体育节,每届体育节举办数次大型体育比赛。2000年,举办区首届职工体育节:3月,举行“龙年闹春风”女职工健美操比赛,武宁路小学教工健美操队夺得冠军,该健美操队代表普陀职工,获上海市职工健美操冠军和全国职工健美操冠军;5月,举行“班组红旗飘”文明班组体育竞技大赛,以小型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广大职工参与,其中有“土保龄球赛”、“障碍过河”、“三人蜈蚣跑”、“布袋接力跳”等;7月,举行“热情与活力”职工乒乓大赛;9月,举行“以强健的体魄奔向新世纪”普陀职工广播操、工间操比赛;10月,举行“十月金秋风”职工棋牌大赛;11月,举行“瞬间的魅力”职工体育摄影抓拍比赛,并编印成画册。2002年,举办区第二届职工体育节:3月,举行“万紫千红又一春”女职工扇子舞蹈健身操大赛;5月,举行“千人广场大舞台”职工广场啪啦啪啦舞大赛;8月,举行“百人棋牌对抗赛”职工桥牌、围棋、陆战棋、扑克牌大赛;11月,举行“小区职工拳操比赛、文明班组和新经济班组运动接力赛”。

区总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体育活动,起到引领作用,全区各基层单位的职工体育活动也随之开展。2001年,区总工会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2年,获上海市群众体育优秀组织奖。

二、机关职工体育活动

1991~1994年,区机关工会举办3届大型综合性机关运动会,每年开展传统的冬季锻炼活动和健身比赛。区机关成立体育健身协会6个,形成规范的体育健身活动机制,以活动引导机关干部参与科学健身,人人运动。1995年,在光新体育场举行区机关第四届运动会。根据机关各单位办公地点分散的特点,运动会以广播操和冬季锻炼活动为主要内容。1996年,区机关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提出“日有操,月有动,季有赛,年有评”的全民健身活动要求,即每天坚持做广播操,每月有一项健身活动,每季有一项健身比赛,每年有一次总结评比。年内开展篮球、游泳和冬季锻炼项目的比赛。1997年,机关开展广播操、乒乓球、游泳比赛和机关干部健力趣味赛以及冬季锻炼、拔河、跳绳等健身比赛。1998年,除广播操比赛外,区机关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把乒乓球、游泳、冬锻等活动作为一项常规活动。1999年,在巩固全民健身的基础上,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篮球等项目的比赛。2000年4月,举办区机关第五届运动会,有近千名运动员参加广播操、田径、定点投篮、小足球射门等20多项比赛。区机关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在推进健身项目的基础上,建立拳操、乒乓球、羽毛球、广播操、游泳等活动基地,并开展经常性的活动。2002年,区机关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在推进机关“人人运动计划”的同时,尝试开展机关干部体质测试,有1200多名干部参加体质测试。机关各单位也逐步推进健身团队建设,举办广播操、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桥牌、冬季锻炼等各项比赛。2003年,区机关各单位工会制订“人人运动计划”,推进机关全民健身活动的规范化建设。

第三节  学校体育  

一、中小学体育

1991~2003年,全区中小学校紧紧围绕不断增强广大学生体质这一目标开展体育工作。1991年起,全区所有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育成绩合格、良好、优秀率处于全市中上水平。及格率86.16%,其中良好35.42%,优秀9.03%。1995年,及格率92.69%,其中良好40.14%,优秀10.49%。2003年,及格率93.19%,其中良好40.2%,优秀11.32%。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广播操和冬季耐力长跑的基础上,区体委根据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全国继续开展“雏鹰起飞”小学生体育小能手活动的通知》的精神,不断丰富少年儿童的活动内容,广泛动员少年儿童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兴趣,充实课余生活。1996年2月,区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制订学校体育“九五”发展规划,提出以足球为龙头,田径为基础,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出台《普陀区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细则》、《普陀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标准及评估办法》等文件。为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大力提倡并积极引导中小学开展以田径、游泳等项目为主的课外体育活动。

1991~2002年,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有4所学校获全国先进集体、4名教师获全国先进个人称号,曹杨中学和12名教师获上海市体育耕耘奖。

 

二、幼儿体育

1991~1999年,全区幼儿园确保每天每一个幼儿有45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幼儿跳绳、广播操、拍球等市规定项目年年达标,并始终处于全市领先水平。1991年,大班跳绳达标率98%,中班拍球达标率82%。1999年,大班跳绳达标率100%,中班拍球达标率100%。区体委和区教育局每年六一儿童节举行幼儿体育汇演,幼儿足球舞、幼儿足球操、幼儿广播操和幼儿体操为区传统品牌项目。每年参加市“六一”幼儿体育汇演均名列前茅。各幼儿园在抓好幼儿体质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创办体育特色,如曹杨八村幼儿园的幼儿体操、幼儿足球操、滑旱冰;实验幼儿园的健美操和国际象棋;宜川一幼、普雄幼儿园、蘑菇亭幼儿园等10多所幼儿园的棋类;大渡河路幼儿园的武术;蓓蕾幼儿园的健美操等。曹杨八村幼儿园培养的肖海兰,被输送到上海市跳水队。1991~1999年,在上海市评选幼儿体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活动中,普陀区年年榜上有名。

 

第四节  社会体育  

长期以来,体育健身活动场所都靠政府投资建造,并由政府负责开放管理,属于公益性体育设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市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日益高涨,原有的公益性体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广人民群众的健身需要,出现由社会力量出资建造各种经营性的体育场所,如保龄球馆、乒乓房、溜冰场等。

为了依法加强对这些经营性体育场所的管理,根据上海市体委《关于在全市各区县建立社会体育管理办公室的通知》精神,1996年11月18日成立普陀区社会体育管理办公室。其工作职责是对区内经营性体育场馆的建设、开业进行审批,并核发经营许可证,依法进行管理。具体工作内容为:审批发证、执法检查、日常事务管理、年检、收取管理费。2002年,根据《上海市普陀区体育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区社会体育管理办公室与区体育局群众体育科合署办公,并作为区体育局的一个职能科室,承担区内经营性体育场所的审批和依法管理。截至2003年底,在区从事经营性的体育项目有:保龄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篮球、足球、卡丁车、游泳、溜冰、健身、棋牌等十多个,经营场所51家,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

第五节  田径之乡

1994年,普陀区第三次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1995年,区体委改革竞赛体制,把以往单项竞赛的形式改为以田径为基础,足球为龙头以及游泳、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射击等运动系列赛,调动各校参加锻炼和竞赛的积极性。在以曹杨中学等基层学校组队参加的市第十届运动会和市青少年运动会中,获单项第一名2人,第二名1人,获市级8个组别团体冠军,全年共培养市级优秀选手35人。1995~1996年,共输送55名青少年优秀运动员去市运动技术学院和市运动技术学校深造.1996年10月,国家体委“田径之乡”工作复查组对区进行复查,实地视察普陀训练中心和宜川中学田径传统学校的训练,对区“田径之乡”工作表示满意。每年元旦举行全区群众性的长跑活动是一项有着几十年历史的传统项目。1997年起,全区元旦长跑活动采取区体委组织指导,15个街道、镇轮流举办的形式。1997年,举办“东新杯”普陀区全民健身元旦迎春长跑比赛。1998年,举办“长寿杯”普陀区元旦迎春长跑比赛。1999年,举办“铁路曹杨杯”普陀区元旦长跑展示赛。2000年,举办“迎新世纪”普陀区元旦长跑比赛。2001年,举办“长寿杯”普陀区元旦长跑比赛暨普陀区全国“田径之乡”业余锻炼等级达标赛。2002年,举办“上钞杯”普陀区元旦长跑比赛暨普陀区全国“田径之乡”等级达标赛。2003年,举办“长征杯”普陀区元旦长跑比赛暨普陀区全国“田径之乡”业余锻炼等级达标赛,有3500余人参加。

至2003年,区田径最高纪录:男子成年组100米10秒9,跳高2.05米,铅球12.05米;女子成年组100米12秒3,跳高1.77米,铅球13.5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