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主教

 1991年,全区有天主教教友320人,无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贯彻落实,为使区内天主教友有固定活动场所,同年,区天主教爱国会筹资,择地在怒江路624号重建圣母圣心堂,以满足区内天主教教友活动需要。

13年中,区天主教爱国会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立足服务教友,教育教友爱国爱教,并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宗教法规的宣传。

2003年,全区有天主教教友850人,天主教神甫2人,圣母圣心堂堂管会主任艾祖章为副主教。  

第一节  区天主教代表会议

1991~2003年,召开第二、第三、第四届代表会议。

二届代表会议  1993年10月18日,普陀区天主教第二届代表会议召开。审议通过区天主教爱国会第一届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委员22人,常委7人。袁思义当选第二届区天主教爱国会主任。

第三届代表会议  1998年11月14日,区天主教爱国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圣母圣心堂举行。代表们审议并通过区天主教爱国会第二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区天主教爱国会章程;选举袁思义为区天主教爱国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

第四届代表会议  2002年10月19日,区天主教爱国会在兴隆中学召开第四届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四届委员会,李慕德当选区天主教爱国会主任。  

第二节  怒江路圣母圣心堂  

原圣母圣心堂,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建,位于嘉定县真如镇王家厍地区。堂基2667平方米。主堂168平方米,附3间生活间,2间读经间及库房1间。抗日战争时期教堂被日军轰炸倒塌。1952年,由许桃生、许云庆等教友集资在原地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地生产队拆除改作他用。1989年,普陀区天主教爱国会成立,着手筹建教堂调研工作。

1991年,天主教上海教区授权普陀区天主教爱国会正式立项,由天主教上海教区自筹资金,在长征乡择地1333.33平方米,移地重建。重建的怒江路圣母圣心堂于1995年6月竣工。同年9月17日,举行开堂仪式。该堂建筑为哥特式钟楼,高17米,占地面积约533平方米,建筑面积415平方米,大堂可容纳150人。

随着区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大量外区居民迁入区境内居住,其中不少人信仰天主教,原教堂已不能满足教友宗教活动的需求。怒江路圣母圣心堂将原教堂平顶改为坡顶,将堂内储藏室和过道拆除,以扩大礼仪区面积。同时,在原有的哥特式教堂增加2座小钟楼,主钟楼亦增高至25.4米。改扩建后的圣母圣心堂能容纳200余人。教堂因平改坡增加了钟楼的高度,外形更加壮观,成为区境内宗教场所的小景点。 

第三节  重大活动

1991年5月12日,区天主教爱国会组织320余名教友赴佘山进行朝圣活动。同年7月9日,组织天主教爱国会部分教友召开以“揭露罗马教庭任命龚品梅为红衣主教的反动政治实质”为主题的座谈会,通过50名教友代表宣讲,提高广大教友的认识,坚定走独立自主道路的信心。1997年3月24日,区天主教爱国会组织怒江路圣母圣心堂教友400余人,赴佘山朝圣。是年6月,区天主教爱国会举办庆祝香港回归系列活动。同年7月,在圣母圣心堂举办半日制的暑期教理班,由总铎艾祖章聘请上海教区修女院修女任教,并对教理班学员进行考核,为4名学员举行洗礼仪式。同年10月19日,由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金鲁贤率教区有关人员,到怒江路圣母圣心堂举行大礼弥撒,参加弥撒的教友300余人,主教金鲁贤为40多名教友举行见征圣事。1998年7月6日,在圣母圣心堂举办1998年暑期要理班。1999年5月9日,区天主教爱国会组织200多名教友赴佘山朝圣。2000年,区天主教爱国会举行庆祝上海天主教爱国会成立40周年活动。2003年,圣母圣心堂举行弥撒礼仪24场,每场160人参加。重大宗教活动12场,共2400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