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曹安路街道

曹安路街道位于普陀区中部。辖区内曹安路(后改名武宁路)是312国道起始段,连接内地各省市。

1990年前,在曹安路上开设22家商店,营业面积3495平方米,是上海市3条知名的知青商业街之一。1991年起,以创建卫生街道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整治环境,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二级卫生街道、上海市一级卫生街道。1994年,成为全市第一个灭四害达国标先进单位。1995年,成立曹安路街道家庭文明建设促进会,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组、文明小区创建活动。组织居民开展文化、科普、体育等活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1996年,举办曹安社区夏夜文化大排档,有3000多居民参加。1993~1999年,曹安路街道3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1991~1999年,7次蝉联区文明单位。

2000年5月,普陀区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曹安路街道,其辖地分别并入曹杨新村街道和真如镇。

第一节  街道经济

一、经济发展

1991年,曹安路街道完成营业收入、利润、税收分别为6287万元、397万元、266万元。1993~1994年,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加强横向联系,新办公司14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街道经济快速、稳定增长。1994年,完成营业收入1.55亿元、利润1120.35万元、税收634.07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146.70%、182.20%、138.37%。1995~1996年,曹安路街道克服由于曹杨路、曹安路拓宽工程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困难,提出“损失自己补,矛盾不上交”口号,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街道经济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1998年,投资200多万元,开发桂巷、胜安2个室内市场和梅岭北路停车场。1999年,街道完成营业收入3亿元,实现利润2000万元,税收1650万元。

二、管理体制改革

1992年,曹安路街道经济科辖有经营性公司(曹安合作联社)和非经营性公司(曹安综合服务公司、曹安劳动服务公司、曹安福利社、曹安商业服务公司)五家。1994年,按照抓大放小精神和内联外引经营方针,进行结构调整,成立上海鸿益工贸实业总公司,统一管理五家公司。1997年,根据政企分开原则和现代企业要求,上海鸿益工贸实业总公司改制为鸿益工贸经营部,成立胜安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对外招商引资。通过企业改制和发展,使街道经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财力和物力保障。

1998年,曹安路街道经济科的管理职能与总公司的经营开发实行政企分开,并进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形成员工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新源陶瓷、光辉皮革、曹安饭店、洁美布店、霓裳服装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收回集体资产,明晰产权,全部转制为合作股份制企业,提高职工积极性,激活企业运作。曹安路街道企业体制改革走在全区前列。

三、企业管理

1990年起,对各条线企业财务管理执行稽核制。1995年,建立内部审计二级网络(街道为一级,条线为二级),制订财务、内审管理制度。1995~1999年,每年完成审计项目10个以上,为领导决策,企业健康运作,对杜绝跑、冒、滴、漏利税现象起到监督作用。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

一、创建活动

1992年3月,成立曹安路街道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1995年,成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和社区文明单位联谊会,发动社区单位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同年,成立曹安路街道家庭文明建设促进会,每年明确一个主题,对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提出新要求。1997年,调整曹安路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22个社区单位成为委员单位。以创建文明家庭为突破口,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事业,热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活动,居民踊跃参加,有2户被评为市文明家庭,38户被评为区文明家庭。1991~1999年,曹安路街道与区市容监察支队、区园林管理所、公交63路车队、兰溪青年公园等单位及8所中小学签订共建精神文明协议;与武警消防三支队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共建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小区文明创建活动,共建成8个市文明小区、12个区文明小区。

二、社区教育

1990年,曹安路街道建立由街道、学校、社区单位参加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发掘社区资源,为学校开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先后开辟武警消防三支队国防教育基地、普陀区环境监测站环境科学教育基地、金沙江园艺场农科实验基地以及街道敬老院、公交站点等社会服务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外活动。1991年,曹安路街道与武警消防三支队共同创建上海市第一所少年消防学校——曹安消防学校,成为向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科技教育基地。1997年,有3000多名学生学习自编教材《少年消防知识》,并进行消防演练,其中有5名学生代表上海市随中国少年消防代表团赴日本访问。《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等都曾予以报道,国际公众理解科学执委会还专程参观学生们的演练课。随着社区教育活动的拓展和内涵延伸,街道利用社区中学校的资源,于2000年初开办曹安社区学校,内设各类学习班和培训班,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和活动的平台。

三、社区科普活动

1991年起,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科普讲座、科普咨询、科普画展、科普参观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1993年,开展创建科普楼(组)、科普村活动,在部分居民区建立科普宣传画廊,组织志愿者科普讲师团,在居民中常年开展科普教育,让科学知识走进千家万户。1996年10月,在全市率先成立由社区中小学科技爱好者参加的曹安社区青少年科技爱好者俱乐部,聘请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宇航协会中一批中高级科技人员担任科技导师,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1997年,与市科普出版社、少儿出版社一起组织“科普大篷车”进社区,设立上海市第一个科普信息收集点;举办公众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座谈会;承办“曹安杯”21世纪苏州河畔畅想画展评等活动,受到社区居民欢迎。至1999年,有22个居委会设立科普园地,建成区科普村18个、区科普楼(组)118个。1993~1998年,曹安路街道科普协会3次被评为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3人获区申真科普奖,2人获申真科普提名奖。

四、社区文化活动

1991年,配合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举办“新村家庭唱四普”活动。1992年,举办“万家乐改革,改革乐万家”系列活动。1996年,举办“曹安社区夏夜文化大排档”,吸引3000多居民参加。1998年10月,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曹安路街道与区文化局、曹杨二中联合举办“社区——我们共同的家园”文化汇展,有近万名群众观赏并参加各项活动。1998年,开办老年学校,开设书画、插花、戏曲及各类拳操学习班、培训班,有3860人次参加老年学校的学习和培训。居民自发组织125支老年文艺队伍和体育健身队伍,有3110名老年人参与自娱自乐活动,在各类文艺、体育健身比赛中均取好成绩。

五、社区全民健身活动

1991年起,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性健美操、健身操、气功、垂钓等健身活动吸引越来越多市民。曹安路街道因势利导组织居民开展体育锻炼,并组织一些小型体育比赛。1995年,成立曹安路街道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和社区体育协会,配备专职干部负责全民健身工作。为解决居民早锻炼场地,发掘社区资源,利用部分学校操场开辟拳操锻炼点8个,在部分居委会建健身苑。1996年,举办’96迎春健身娱乐赛和首届曹安地区“农行杯”乒乓球邀请赛。在“迎八运、庆回归”全民健身宣传周期间,组织社区居民举行曹安地区迎八运、庆回归全民健身交流展示活动。1999年,共建成健身苑28个、锻炼站点108个,近3万人次参加锻炼。1991年,有健身锻炼的项目12个,至1999年,增加到32个。

第三节  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

一、社区服务

1991年,建立曹安路街道社区服务领导小组和社区服务中心,在各里弄建立便民为民服务设施网络,有婚姻介绍所,保姆介绍所,法律咨询室,净水站以及家电维修、水电修理等服务项目200多个,开设为地区居民接送孩子、送牛奶等特色服务。1992年,对曹安敬老院进行场地置换,增加人院老。1994~1995年,投入资金115万元,扩建敬老院1900平方米,添置各种医疗、康复、生活设施。曹安敬老院在为老年人护理、医疗康复以及开展老年人特色活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等方面达到市内同行先进水平,首批被评为市一级敬老院。1994年,成立曹安路街道拥军优属协会工作委员会,曹安路沿线37家企事业单位参加“双拥一条街”建设活动,获“市拥军优属服务一条街”称号。各里弄设立69个拥军服务窗口,开展拥军优属活动。1994~1998年,曹安路街道双拥工作连续三次获市拥军优属模范街道称号。1996年,获市民政工作全优街道称号。1997年,投资120万元扩建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并加强社区服务项目管理,服务中心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及时解决居民中急事难事。曹安路街道先后被评为市社区服务先进集体和上海市社区服务示范点。同年,成立街道志愿者服务总队,下设32支分队。1999年,有5000余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地区居民开展助养、助医、助学、助困等活动。

二、社会救助

1994年,筹集资金11万元,建立曹安路街道社会保障基金,使社区特困老人、部分特殊困难人员的生活得到保障。同年,根据市政府有关规定,为社区特困人员发放实物补助,为支内退休回沪职工发放生活补助费。1998年,成立曹安路街道社会保障委员会,根据《上海市社会救助办法》,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1999年,共筹集帮困基金264万元,向4171人次发放社会救助金200多万元。

三、再就业工程

1996年4月,成立曹安路街道再就业工程协调小组,各居委会设职业指导员和职介信息员。加强对职业指导员培训,举办政策讲座、信息沙龙等。对失业下岗人员进行就业形势和政策宣传,指导和帮助他们重新就业。依托社区单位,开发岗位,建立再就业热心人队伍,做好无业人员再就业推荐安置工作。1998年,成立公益服务社,发展社区“三保”、家政服务、净菜社、废品收购站、书报亭等非正规就业公益性劳动组织65个,安排1149名下岗人员工作。1999年,共开发就业岗位近2000个,安置失业人员、下岗人员5896人次。

第四节  环境建设与管理

一、环境整治

1991年起,以桂巷新村为点清理公共部位的堆物;组织人员开展以除四害为重点的卫生突击活动,每户居民每月出资1元,用以购买灭蝇、灭蟑螂、灭鼠药,控制蚊蝇孳生。1992年,曹安路街道在全市街道中第一个达国家灭蝇标准,获市灭蝇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被评为市二级卫生街道。1994年,在市容环境卫生红旗街道评比中实现“月月红”,获上海市灭蚊先进单位。1996年,获市一级卫生街道、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称号。1997年上半年,以创建卫生街道和卫生里弄为目标,开展拆违建绿和环境整治工作。对违法搭建比较严重的曹杨八村一委、三委进行重点整治,2个月拆除2000多平方米违法搭建,新辟绿地1. 3万平方米。1998年,集中力量整治曹杨八村二委,拆除违法建筑4000多平方米,调整绿地3000平方米,新辟绿地6000平方米;撤除曹杨三村、八村2个马路集市,新建桂巷、曹杨八村、胜安3个室内市场,曹安地区马路集市全部人室;牵头协调修复南石一路。曹安路街道被评为上海市一级市容环境卫生整洁街道。

二、环境保护

为改善社区环境,1995年起,开展基本无燃煤社区、固定低噪声安静小区、烟尘控制区创建活动,对辖区内的烟尘排放单位和燃煤小炉灶进行清洁能源治理,对容易产生噪声的集市和建筑工地加强管理。1996年,曹安路街道建成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街道,1999年建成环境噪声达标街道。

第五节  社区稳定与治安防范

一、信访与人民调解工作

1991年起,加强信访和民间纠纷调解工作,发挥街道在社区稳定工作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维护社区安定。曹安路街道建有司法办公室、居委会调解委员会、楼组调解小组三级调解网络。街道、居委会都设立纠纷调解接待室和法律咨询站,方便居民反映问题。为使矛盾化解在萌芽中,发动在职党员、退休干部和居民群众参加义务调解队、道德评议队,参与调解居民纠纷和矛盾。1996年起,每年组织开展民间纠纷防激化竞赛活动,有效地防止矛盾激化。1991~1999年,受理各类纠纷3136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8.6%;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819人次;受理人民群众来信2682件,接待处理群众来访1452人次,化解集体上访58批、2147人次,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接待处理信访456件。

二、治安防范

1991年,成立曹安路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居委会和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建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形成区、街道、里弄及企事业单位三级综合治理网络。1992年起,为加强地区治安防范,建立白天安全岗哨、夜间护村巡逻队,事业单位派员组成联防队等,形成以块为主,齐抓共管治安防范格局。1995年开始,治安防范工作以创建安全小区为主线,在居民中宣传创建安全小区的意义,提高居民参与创建活动意识,以“辛苦我一人,平安千万家”为口号,组织退休居民参加白天护村队,在职党员、职工参与夜间治安巡逻队,形成群防群治氛围。1998年,以创建安全小区为抓手,降低刑案发生率为突破口,在“防”字上做文章,聘用下岗、待岗人员组建社区保安队,加强小区门卫和巡逻,落实防范措施。开展以专项防范工程为重点的防范设施建设(居民楼道“灯光工程”、新村“围墙工程”、自行车“停放点工程”、住宅楼“装铁门和铁栅栏工程”、动员家庭配置灭火器),基本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范网络,有效遏制盗窃案发生。1999年,有万余名居民参加曹安地区治安岗哨和护村巡逻,创建成市安全小区8个,区安全小区10个。

三、外来流动人员管理

1992年,成立曹安路街道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和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队,加强对外来人员管理。先后实施私房出租许可证制度、外来流动人口暂(寄)住证制度,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员居住地管理,及时掌握外来人员动向。针对城郊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员管理薄弱环节,1995年,与长征镇签订联防责任书,经常互通信息,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对外来流动人员聚居地违法建筑加强整治,防止“黑户”居住,堵塞漏洞。至1999年,共发放私房出租许可证4176张,外来流动人口暂(寄)住证8617张。

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

1991~1999年,曹安路街道共有107名刑释、解教人员,为加强对他们教育和管理,对每一个刑释、解教人员都配有1~2名帮教志愿者,责任到人,帮教结对率100%,并建立每月上门谈心一次制度。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至1999年,共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就业69人次,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