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白玉路街道

白玉路街道原称沙洪浜街道,1993年5月更名。位于普陀区中南部。1991年,街道营业收入3051万元,在全区街镇中排名末位。1993年,街道领导用“发展是硬道理”来统一干部群众思想,发展街道经济。1994年,街道营业收入首超亿元。1995年起,进行大规模旧区改造,至2000年,共拆除危旧房28.66万平方米,动迁居民6080户,新建中高档住宅、商厦21处,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街区面貌焕然一新。1999年,街道经济综合排名居全区街镇第四位。

2000年5月,普陀区行政区划调整,撤销白玉路街道,其辖地并人长风新村街道。

第一节  街道经济

一、经济发展

1991年,有企业89家,其中工业11家、商业56家、服务业22家。这些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均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全年营业收入3051万元,利税总额420万元。1992年,街道营业收人4938.90万元,利税总额503.70万元,在全区街镇中排行末位。1993年,街道领导班子作出“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团结务实,发展经济”决策,跨出地域,开发、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企业和产品,引进、创办春兰农副产品经营部、沪港合资丹迪制衣有限公司等企业60家,以发展二产带动三产、扶持重点骨干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新办白玉无线电厂等16个新项目,为产业结构多元化奠定基础。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400万元,利税1042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208%和148%。1995年,全面实行工效挂钩和竞争上岗,提高工效,扩大税源,增加税收,实现营业收入3.96亿元,利税2801万元。1993~1995年,对35家管理不善微利亏损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成立良宏实业总公司,引进陈东建筑总公司、兴国建筑工程部、永生实业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提高第二产业比重,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街道经济快速发展。经过3年艰苦创业,街道经济实现3年翻三番。1996年起,逐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把税收作为主要经济考核指标。房地产、建筑材料、装潢业成为街道经济支柱产业。1999年,加强服务管理,引进众华广告、华美化工、菱云电梯、盛泉浴场等32家企业,优化产业结构。街道有建筑、房地产、金融、化工、机械制造、机电设备、服装加工、客运、餐饮服务、农贸等行业。全年完成营业收入2.96亿元,税收1810万元,利润516.7万元,街道经济综合排名上升至全区街镇第四位。

二、经济管理

1991年,白玉路街道经济科对合作联社、综合服务社、商业服务组、民政福利企业、劳动服务所等5条线实行行政性管理。1993年,经济科成立工贸公司,5条线分别建成独立经营性公司,经济科从直接管理经济向间接管理转变,各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1994年,对企业实行以考核利税为主要内容的工效挂钩分配方式,将企业效益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起来。1996年,成立审计小组,建立审计网络,对企业财务加强监督和税务指导。1997年,坚持抓大放小、抓大扶强、放小搞活方针。抓龙头企业,抓房产、建筑业,促进街道经济发展,稳妥处理新亚工艺品厂等放小企业。1998年,召开招商引资动员大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长期管理混乱、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腾出资金、场地发展新企业。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

一、创建活动

1991年,开展争做文明市民,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文明楼组、文明块活动,地区居民广泛参与。1994年,成立白玉路街道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将创建文明小区纳入街道实事工程。当年,建成区文明小区1个、区文明单位6个,评出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1户、区五好文明家庭28户。1995年,成立白玉地区创文明促进会,召开创建文明小区恳谈会,开展“人和白玉兴”大讨论。并以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建文明温馨家庭为主题,开展“育在家庭、美在社区、学习徐虎、奉献爱心”家庭美德教育。组织18支志愿者队伍,楼组居民互相帮助,形成一人有难众人相帮良好风气。1998年,与西部集团共同投资300万元对白玉二委小区进行全面物业改造,文明小区建设从硬件上得到保证。1999年,建成市文明小区2个,区文明小区3个,白玉路街道机关被评为区文明机关。

二、社区教育

1992年,建立市民学校和老年学校,以《文明市民读本》为教材组织市民学习。1993年,成立白玉路街道社区教育理事会、青少年保护委员会、家庭教育联谊会,为青少年建立社会活动基地32处、服务基地18处、考察基地6处。1994年,白玉路街道和普雄学校联合成立全市第一所家政学校,为社区各层次人员提供学习机会,为下岗待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1995年,调整充实街道德育理论研究会、社会德育讲师团,对青少年加强法制、人生观、爱国主义教育。1999年,白玉路街道社区教育获市、区多项嘉奖,普雄学校、上海印钞厂、曹杨路一小分别被评为市、区社区教育先进集体,青少年保护先进集体。

三、社区科普活动

1991年,成立白玉路街道科普协会,里弄设科普小组,学校、里弄均建科技兴趣小组。1993年,在市第二届科技节期间,开展把科技的种子撒向白玉地区活动。1995年,举办“科技之苑”、“家庭集锦”科普活动。1999年,开展庆’99科技节大型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科学知识,以科普指导家庭,提高生活质量。

四、社区文化活动

1991年起,开展多种形式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白玉路街道文化中心组织居民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有3210户家庭参加;以老年人为主奋发读书研讨活动,从20人发展到170人。读书心得《我家最爱读的东亚运报道》一文获市家庭读书活动二等奖。1993年,举办白玉之夏文化荟萃和邻里情深卡拉OK演唱会。1994年,举办首届白玉艺术节。1996年,举办广场诗会、里弄纳凉晚会等,为居民文娱活动提供活动平台。1997年,推选出区优秀家庭读书户100户:区读书示范户10户,魏迎康家庭被评为上海市读书示范户。

五、社区全民健身活动

1993年,举办千人迎东亚运大型活动。1994年,组队参加区16项体育比赛。1995年,龚莉获市特奥运动会女子400米冠军、1500米亚军、女子跳远亚军。1996年,成立白玉路街道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建立白玉一委等6个社区健身辅导站。街道工会获上海市全民健身活动先进集体称号。1997年,以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推广木兰拳、太极剑、扇子舞等20多项群众性体育活动,有4000余人参加。白玉路街道被评为区全民健身先进单位。1999年,街道木兰拳、腰鼓队、迪斯科健身舞、关节操等团队,多次参加沪西工人文化宫、长风公园园林体育活动以及市、区比赛,均获得好成绩,木兰拳获市二等奖、区一等奖。同年,投资5.2万元,在白玉一委、曹家村等5个小区建健身苑。

第三节  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

一、社区服务

1992年,白玉路街道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和18个居委会分中心,并建立社区服务队、楼组互助组。社区服务项目有七个系列30项,形成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少年儿童、居民服务网络。1994年,组织有1400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提供80余个服务项目。1996年,成立残疾人服务中心和康复中心,建立伤残儿童寄托站、老年浴室、老年食堂、钟点工介绍所等,社区服务项目增加到108项,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事。1998年,开通社区服务热线,接听求助电话67只,处理率90%,回访率10%。1999年,建立全市第一个社区心理咨询站,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心理引导,一年中接待咨询300余人次。社区心理咨询站撰写的《社区心理咨询针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初探》,获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

二、社会救助

1991年,通过对困难居民发放生活补贴、助医助学、结对助养等实施社会救助。1992年,白玉路街道被评为区社保工作先进集体。1995年,建立由街道、居委会、居民小组组成的三级帮困网络,设立扶贫帮困基金,补助社会孤老、特困家庭、无业人员580余人次、3万余元。将重残丧失劳动力贫困人员挂靠福利工厂,每人每月发基本生活费165元。1996年起,每年向500余名无业老人发放实物补贴,为22名地区老、弱、病、残特困对象办理“爱心助医卡”。社区企事业单位、街道各部门与38户特困户签约,结对帮困助养、助医。1998年,对各类困难户、孤老、残疾人、烈军属一次性补助金额共50余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生活费补贴共665.6万元;医疗救助35人,金额3.5万元。1999年,街道扶贫帮困基金增加到30万元。

三、再就业工程

1991~1993年,每年介绍失、待业人员就业600人左右。1993年,成立全区第一个下岗妇女接待站,帮助186名下岗妇女就业。1997年,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工程工作的通知》,实施再就业承诺托底工作机制,完善再就业工作网络。通过开拓就业新岗位,发展福利企业实行生产自救,发展非正规劳动组织,成立进厂服务队,建帮帮服务中心及居委会工作站等,安置就业人数逐年增加。1994~ 1999年,共安置再就业8253人次。

第四节  环境建设与管理

一、环境整治

1991年,以创建市整洁街道为突破口,列出拆违建绿、整治公用部位乱堆物、清理卫生死角等85个整治项目,开展全面整治活动。1993年,结合整治居民楼公共部位,开展优美阳台活动,居民、里弄干部、机关干部组成星期六志愿者队伍,共千余人次深入楼组,边宣传边整治。1995年,动员居民参加“净化、绿化、美化白玉”的“创卫”活动,并成立垃圾、粪便、污水管理监控网络。1997年,建立一楼一卡制和卫生档案。通过整治,全街道897幢大楼改变面貌,评出优美阳台示范户19户、示范楼组21个、精品楼16幢。同时开展大规模拆违添绿疏交通活动,拆除违法搭建百余间、1500余平方米。1998年,成立白玉路街道监察队,开展执法监督,落实门前三包。1991~1999年,共出动4万余人次,清理无主垃圾6. 8万余吨,清扫街坊道路68万余平方米,清理死角1100余次,拆除违法搭建1075间、1.03万平方米,新增、补种绿地9500平方米;创建并保持武宁路、曹杨路、白玉路3条卫生示范路。

二、市场整治

1991年,白玉地区有三官堂桥鸡市场、盛玉建材批发市场、白玉农贸市场等5个市场,瞿家廊等6个马路集市,布局混乱,跨门营业,占路经营,卫生状况差,对周边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1993年,重点整治曹杨路跨门营业和三官塘桥下市容环境,出动千余人次,出资4万余元,铺设白玉农贸市场下水道300米,改变逢雨积水情况。1994年,成立曹杨路市容管理组,进行长效管理。1995年,对曹家村、瞿家廊路、白玉路、白兰路等市场进行多次整治,拆除乱搭建250间、1000平方米,清理垃圾100余吨,改善经营秩序和环境卫生。1998年,调整原盛玉建材批发市场为农副产品市场,新增蔬菜摊位200只。投资1950万元在隆德路口新建8400平方米,可设450个摊位的隆德室内贸易市场。1999年,金沙、沙洪浜、隆德马路市场全部迁入室内。

三、旧区改造

白玉地区棚户简屋危旧房较多。1992年,曹杨路2.7标及白玉路2.7标地段拆除危旧房6000余平方米,动迁居民242户。1994~1995年,对林家港、普四、白玉新村等地块进行改造,拆除危旧房8.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1481户,单位49个。1996年12月起,对顺义村、同乐村区域和林中、白玉地块进行大规模旧区改造,拆除旧危房18.32万平方米,动迁居民4354户,单位90个。10年中配合轨道交通三号线、合流污水工程、曹杨路拓宽、金沙江路辟通等市政工程,共动迁居民2000余户。

1991~2000年,共拆除危旧房28.66万平方米,动迁居民6080余户、单位125个。新建住宅、公寓、商厦82幢,建筑面积100.65万平方米。

第五节  社区稳定与治安防范

一、信访与人民调解工作

1992年,建立调解工作三级网络,街道和居委会配有专职调解干部,居民小组有调解员,使大部分纠纷和矛盾解决在基层。1995年,在金沙、盛玉、曹家渡3个农贸市场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委员会,把调解工作延伸到农贸市场。1996年,建立领导干部星期四接待日制度,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与难点问题。1997年,结合动拆迁工作,成立动拆迁疏导领导小组和易激化矛盾调处中心,及时调解处理动拆迁工作中的矛盾。1999年,积极推进“110”司法联动,使调处纠纷更为及时有效。1991~1999年,调处各类纠纷1912起,调解率100%,成功率95%,缓解易激化矛盾54起,及时疏导集体上访16起,受理来信856件,接待来访1000余人次,处理率100%。

二、治安防范

1991年,以开展创安全小区活动为突破口,在居民中开展治安防范、防火防盗等宣传教育。1993年,居民楼防盗铁门安装率99%。1994年,各居委会建立职工业余联防队、夜间巡逻队、防日撬队、护村队、楼组安全哨等群防组织,有效地起到防范作用。1995年起,组织开展评选街道十佳白玉卫士和十佳治保积极分子活动。1996年,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齐下,加强防范设施建设,在各小区建造围墙,实行大包围小分隔,增设8个治安岗亭,机动车进出发牌,实行半封闭管理。在11个小区安装23只报警器。实施“灯光工程”,新村楼道灯覆盖率95%。开展治安百日竞赛、"119”规范小区达标活动。1999年,入室盗窃案比上年下降37.3%。1991~1999年,街道投入“创安”资金30万元,治安防范设施逐年完善,共建成市、区安全小区1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