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物简介

孙    钧  1926年10月生,浙江绍兴人,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获工学士学位。任同济大学地下建筑工程系名誉系主任,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名誉系主任,上海市普陀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长期在岩土力学与工程以及隧道与地下工程结构等学术领域辛勤耕耘,是国内外岩土与地下结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岩土流变力学、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和防护工程抗爆动力学等子学科研究方面有深厚学术造诣。后致力于开拓环境岩土工学、软科学理论与方法在岩土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土建学科的更新与改造等新兴技术学科方面的科学研究。他是1964年国内外最早创建“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学科分支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80年代初起,他承担国家基金和部委、省市重大、重点基金课题,以及国家“六五”至“十五”各个五年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共约30项;负责或参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科研任务,在水工、铁道、公路、市政、矿山、煤炭、国防和人民防空等工程部门的岩土与地下工程建设中,共完成有关基础理论、应用基础与工程科研、勘测和设计项目近50项;发表学术论文340余篇,出版专(编)著11部,主要有《地下结构》(上、下卷)、《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岩土力学反演问题的随机理论与方法》、《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新型土工材料与工程整治》、《岩土材料流变及其工程应用》、《城市环境土工学》。先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部委和省市级一、二、三等奖14项,由国外和知名人士个人颁发的基金一等奖各1项,连同其他奖励共20余项。

叶可明  1937年3月生,上海金山人,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顾问、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普陀区建筑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长期从事土木建筑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研究与实践。主持和领导数以百计重大工程的施工,通过大量施工实践和探索,在施工技术领域针对“高、大、深、重、新”不同对象形成不同的施工技术体系。他把考虑环境与工艺效应的深基坑支护技术体系、超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的模板脚手架组合技术体系、特殊结构工程结合吊装技术体系应用于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杨浦大桥、南浦大桥、金茂大厦、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等大型工程,既保证工程质量,又节省资金。南浦大桥建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建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南浦大桥工艺与设备研究》获上海市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杨浦大桥施工工艺与设备研究》获上海市政府科学进步一等奖;《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施工工艺与设备的研究与应用》获上海市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论著《南浦大桥施工技术》等已为工程界广泛参考应用。代表性论著有《高层建筑施工手册》、《南浦大桥施工技术》、《468米上海广播电视塔主要施工技术》。他多次为普陀区解决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等方面的疑难问题。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工程科技明星。1996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

许世远  1938年10月生,浙江绍兴人。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1963年,发表研究天山现代冰川的第一篇综合性论文《中国天山现代冰川作用研究》。20世纪70年代,致力于现代沉积环境研究,其成果《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和砂体类型》获1979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现代海岸及河流沉积》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长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地貌与沉积环境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他是现代风暴沉积研究的开拓者,1981年曾冒险至现场观测,撰写《长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沉积研究》,获1998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成果有《长江三角洲环境演变》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苏州河沿岸资源环境结构与污染底泥三维分布研究》获199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世纪末,带领同事对长江口潮滩沉积动力过程与地貌稳定性、多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耦合模型、环境生态效应风险预测与滨岸带管理等物理、生物化学过程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长江口以及其他河口滨岸潮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担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基地研究》主编、《地理学报》编委等职。公开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部)。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被聘为法国地理学会名誉会员。1995年,被授予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高级会员。1997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0年,被评为宝钢全国高校优秀教师。

沈品华  1938年11月生,浙江慈溪人,毕业于南市区工业大学。上海永生助剂厂厂长、高级工程师,兼任全国涂饰与镀覆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镀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特种涂层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和全国电镀老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他从事电镀工作50多年,共有8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项,填补国内空白10项。他是国内无氰镀锌工艺革命的发起人,也是最早实现镀锌低铬钝化的带头人。1974年,镀锌低铬钝化在全国推广以后,大大减轻含铬废水污染,每年节约铬酐折合人民币1亿元以上。为响应国家少用氰化钠的号召和欧盟等国在电镀产品上不能用铅、汞、镉、六价铬等有害金属元素的规定,沈把重点放在电镀清洁生产工艺的试验上,他与厂里技术人员一起开发出一些环保产品,有JZ-04无氰碱性镀锌工艺、WX-3三价铬蓝白色钝化剂、WX-3C三价铬彩色钝化剂、YH-TB三价铬黑色钝化剂、AP-I铝无黄烟化学抛光添加剂。他翻译技术文献20多万字,发表论文80多篇,与他人合作出版《镀锌层低铬钝化新工艺》、《光亮氯化钾镀锌》、《表面工程手册》、《电镀锌及锌合金》等著作。1992年起,在两年一次的全国和全市行业评比中,永生助剂厂连续7次被中国电镀协会和上海市电镀协会评为优秀企业,沈品华被评为优秀厂长。先后获上海市红旗青年突击手、上海市首届三学状元、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康祖建  1941年11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上海曹安菜篮子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1991年,筹建曹安路市场时,他全身心投入,大胆开拓、灵活经营,强化管理、以严治场,与干部群众同呼吸、共甘苦。通过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建立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和职工队伍;进行“凝聚力工程”建设,把全场干部群众凝聚成一个自强不息的战斗群体。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开拓,曹安市场从一块空地,以180万元起家发展成拥有22个分场和公司,总资产3亿多元,实现利税8000余万元的知名企业,被国家工商总局列为全国农贸市场50强。康祖建先后获上海职工十大“创业先锋”、两届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厂长(经理、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徐寿康  1945年6月生,浙江桐庐人,中共党员,上海市快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上海市烟草专卖局普陀烟草专卖分局局长、上海市烟草集团普陀烟草糖酒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经济师。改革开放后,快乐集团三次兼并国有亏损企业,消化债务2760万元;在全市商业系统第一个尝试小企业整建制有偿转让;第一个实现跨行业兼并重组亏损企业;第一个成功实施粮食系统小企业的改制、改造,并扭转亏损。1996年至2000年6月,他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在各类杂志发表署名文章、论文7篇。1988~2000年,先后获上海市首次企业优秀法人代表、上海市发展经济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财贸系统优秀经理(厂长)、上海市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十佳厂长(经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内贸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徐寿康是上海市第十一届工会代表,普陀区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普陀区第六、七届党代会代表。

查文红  女,1950年8月生,江苏建湖人,中共党员,普陀区商业系统退休职工。1993年,她从报纸上看到“希望工程”的消息后,连续5年每月至少寄30元钱给安徽砀山曹庄乡一对孤儿,供他俩上学读书。1998年,她提前退休后到安徽砀山,选择当时语文统考平均分只有16分的魏庙小学一年级任教,主教语文兼教品德。为了让孩子们听懂她的话,查文红利用课余时间向当地老乡学习当地方言,在课堂上用方言和普通话穿插着讲课,逐渐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不少农村孩子的家离学校很远,她常常走六七里路到学生家家访,40多名学生的家被她跑了个遍。她留学习差的孩子在自己的住处吃饭,为他们补课;安排学习好的学生结对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把失去父母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她微薄的退休金给他们添置衣物。由于她精心授教,她所带的班级连续三年在全镇统考中名列第一,被当地人民誉为上海人民的好女儿、乡村教育的好园丁。此后的两年里,他任教的班级学生语文成绩仍保持在全镇第一。2001年11月28日,普陀区召开查文红先进事迹报告会,授予查文红“普陀区‘四爱五比’主题活动先进标兵”、“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新闻媒体作了多次采访报道,新华社还以《教师的道德楷模——查文红》为题,播发长篇通讯。上海青年沪剧团、长宁沪剧团把她的事迹搬上戏剧舞台。1998年,查文红的事迹被市评为上海职工精神文明百件好事之一。2001年后,曾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安徽省希望工程园丁奖、上海市教师楷模、师德标兵等称号,市文明委首次授予查文红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2002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当选为中共上海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

徐    虎  1950年12月生,上海市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上海西部企业集团物业总监。1985年6月起,他以夜间挂箱义务服务的独特形式,挂出夜间水电故障特约报修箱,箱上写着“凡附近公房居民遇到夜间水电急修请写上地址,将纸条投入箱内,本人将为您提供热情服务”。他以夜间义务挂箱服务的方式和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精神,成为全国房管行业的标兵、新时期学习楷模。1996年,西部集团开通旨在为普陀区居民服务的24小时“徐虎热线”,全天24小时开通;对全区已挂出的116只报修箱全部实行每天14时和19时2次开箱,确保水电急修随报随修,在24小时内解决,直接和居民群众沟通,解答疑难问题,提供咨询服务。1998年以后,徐虎开始从事管理工作,任徐虎物业经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支部书记等职。2002年5月,调任上海西部企业集团物业总监。从普通的水电工维修岗位到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徐虎坚持角色变了,“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信念不变,他钻研现代经营管理理论,结合自己的物业实践,撰写多篇调研文章。他主动带徒,手把手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理念传授给徒弟,拓展、扩大物业产业的市场份额。1985~2000年,徐虎获两次上海市劳动模范、三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工人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王乐民  1954年12月生,山东黄县人,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90年3月,获日本东海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肺动脉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心血管疾病的有氧运动康复。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15项攻关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卫生部、省、市科技进步奖10项。先后在日本《呼吸与循环》、《心脏》、《组织培养》、《组织培养研究》、《循环制御》,国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心律失常杂志》、《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急性肺动脉栓塞》、《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图说冠心病》等5册学术专著。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6种杂志编委。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周国兴  1958年2月生,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高级营业员,曹杨商场电视机柜柜长。1992年,他以热诚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在全市同行业中率先推出“免费上门调试电视机”的便民服务项目。从此,无论是寒风凛冽的严冬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他利用午休和下班后的业余时间上门为顾客服务。后来,上门调试电视机便没有区域、保修期、购买店的限制,也没有新旧电视机之分。在服务工作中,他把“情”、“技”、“诚”、“信”融为一体,服务促进销售,在电视机市场疲软的情况下,1994年,曹杨商场电视机销售额达1028万元,1995年达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6.46%,销售额在全市同行业中始终名列前十名。为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他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为机“搭脉”、对机“开方”的办法。如电视机屏幕出现紫罗兰圈圈、有雪花和叠影、色彩不均匀、有图像无声音等现象,他都能“一看就准,一调就灵,一治就好”,电视机的“治愈”率和他服务的满意率均为100%。10年中,他义务上门为顾客服务5500余户次,用去业余时间3700小时,累计行程8000多公里。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广播电台、《文汇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1996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199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王岳祥  1957年10月生,浙江温岭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中共党员,上海宏泉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1993年,公司承建普陀区科技馆、上海市长征医院急救中心、国际航运大厦等100多个施工项目,工程优良率90%以上。1995年,在上海北区建造的“行知家园”,获上海市“优秀房型奖”。公司投资近30亿元,开发建设“祥和家园”、“祥和名邸”、“祥和星宇花园”、“祥和公园”、“梅川路商业休闲街”等知名优秀住宅小区、商业街。“祥和家园”获“99上海市优秀房型奖”,2000年“世纪楼盘奖”。1997年,经营项目不断扩大,缴纳税金773万元。宏泉集团公司拥有科岭建筑公司、申豪房产公司、宏泉大酒店等8家全资子公司,企业从单一的建筑公司发展成为以置业为主、涵盖房产开发、建筑、商贸、物业管理、星级酒店管理等多元经营的民营企业集团,有员工300多人。2000年,被上海企业资信专家委员会评为“A”级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创税百万元”企业。2001年,他把全装修房和住宅产业化技术运用到“祥和名邸”开发建设中,获得“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上海市优秀住宅评选综合金奖”等。在“祥和星宇花园”建造中,突出生态环境人性化居住理念,获得“创上海市一级生态小区”、“市优秀住宅评选综合金奖”。2003年,产值10.5亿元,缴纳税金4429.8万元。王岳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热心公益事业,至2003年,共为希望工程、帮困助学、抗击“非典”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1000多万元。宏泉集团公司相继获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462位)、全国模范职工小家、上海市“五好”党组织、市“三八”红旗集体、三次上海市文明单位等称号。王岳祥获三次上海市建设功臣、两次上海市住宅建设功臣、两次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严健军  1965年11月生,上海市人,经济学硕士,高级工程师,上海致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94年,他自筹20万元资金,创办致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后改为上海致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以来,上海致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200万元设立上海交大致达高科技产业化基金,捐赠20万元设立上海市民营企业慈善医疗帮困基金,出资10万元赞助U-19全国青年足球赛,捐赠2万元资助家庭特困儿童及孤儿住院,出资2亿元兴建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为抗击“非典”专用基金捐款20万元。多年来,严健军以自己的名义资助多名困难家庭学生求学,直到他们完成学业。1999年8月至2000年3月,严主持开发“安全网上委托系统”软件,被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确认为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2001年,他完成ZD-1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项目开发,获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完成上海市政府大楼、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黄浦小区配电网自动化工程项目开发中,成功地将配网自动化二级主站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与当地功能融为一体,被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为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开发的“ZD-1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获200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集团连续四年获得上海市民营科技百强企业称号。2001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2001年度上海工业优秀企业称号。严健军先后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上海市劳动模范、第九届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称号。

郭广昌  1967年2月生,浙江东阳市人,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工商管理硕士,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级工程师。1992年,他放弃到国外发展的机会,毅然“下海”创业。经过调研,确定了以基因工程为主体的现代生物医药高科技产业方向。针对国内肝炎类病毒传染和肿瘤患者众多,诊断水平滞后的状况,他带领员工成功开发出肿瘤诊断、肝炎传染病监测、优生优育等六大系列共78个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多次获“上海市科技博览会”金奖。1994年起,设立“希望工程”奖学金,创建科教、助老、帮困基金,捐助医疗保险基金,参与社会光彩事业。1996年,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开始与国有企业有效嫁接,先后斥资参与国内数十家国有企业改制,通过参股、控股,成功介入医药、房地产、钢铁、商业零售、金融等多个产业领域,并始终把企业发展定位在主流市场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保持了竞争中的强势地位。2003年,技、工、贸收入269.69亿元,上缴国家税金31.62亿元,并为6万多人提供就业机会。公司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995年起,郭广昌先后获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第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第五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劳动模范、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家开拓奖等荣誉称号。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于井子  女,1974年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普陀区人民医院于井子护理小组组长。1994年,开始加入无偿献血者队伍。她从事护理工作勤奋敬业,对病人精心护理,细心照顾,凡是她护理过的病人都对她赞不绝口。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常加班加点,脏活、累活、难活抢着干,几乎无完整的双休日。2000年,于井子从报纸上看到上海红十字会号召社会关注中华骨髓库后,马上报名成为一名骨髓捐赠志愿者。2002年6月,为救治从未谋面的患者,她捐献了自己的骨髓。半年后,她的骨髓在患者的体内发挥作用,患者康复出院。在抗击“非典”时期,她第一个报名要求到第一线。在筹建区“非典”定点医院时,她放弃休息时间,和同事们一起到筹建工地上打扫、整理。在定点医院进入常态管理后,她又要求到医院发热门诊工作,一干就是3个月。她共献血7次,献血间隔时间最短仅4个月,有时在流动采血车上献血后,她又匆匆回单位工作。于井子先后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普陀区十大杰出青年、普陀区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郭   伟  男,1982年7月生,上海市人。他患先天性双足跟腱萎缩症,两足呈八字型内侧。1999年8月,进市残疾人体训中心接受训练。由于双足底残疾,脚跟无法着地,他仅靠脚尖支撑身体进行各种大幅度的运动,脚尖经常红肿疼痛彻夜难眠,他硬是咬紧牙关跨过一道道训练难关。2000年5月,在全国第五届残运会上获跳远、短跑项目2金1银奖牌。2002年10月,在韩国第八届远南运动会上获1枚金牌、3枚银牌。2003年9月,在全国第六届残运会上获3枚金牌,以57.79米的成绩打破45.78米的标枪世界纪录,以6.07米的成绩打破5.87米的跳远世界纪录,以13.06米的成绩打破12.78米的铅球全国纪录。2003年,获上海市残疾人明星运动员、上海市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称号和第六届全国残运会“优秀道德风尚奖”。

刘   翔  男,1983年7月生,上海市人,国家田径队运动员。刘翔小学三年级时被启蒙教练顾宝刚发现,开始正规训练。小学四年级被选进普陀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1998年,在教练孙海平的严格、科学、系统地指导下,在一系列的国内、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00年,刘翔第一次参加世界田径青年锦标赛,他以13秒76的成绩,获得男子110米栏第四名而崭露头角。2001年,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刘翔分别以13秒和13秒36为中国和上海市夺得金牌。2002年7月2日,在国际田联洛桑大奖赛上,他以13秒12的成绩,刷新世界青年纪录和亚洲纪录,并获该项目的银牌。同年10月在亚运会上,以13秒27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男子110米栏纪录,获得冠军。2003年7月1日,在世界田径超级大赛中,以13秒17的成绩,创造世界当时最好的成绩,并在相继举行的国际体联一系列大奖赛中,均获得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