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素珍(1918~1991)女,江苏无锡人。1931年,在上海振丰织布厂做挡车工。1946年,进上海申新九厂做挡车工。194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人党后,她以“大姐”的身份,通过结拜“小姐妹”的形式团结一批女工,并向她们宣传党的政策。1948年1月30日至2月2日,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申新九厂工人举行震惊全市的罢工。归素珍担任工人纠察队分队长,罢工运动遭国民党政府残酷镇压,归素珍在斗争中受枪伤,被开除出厂。解放后,她重新回到申新九厂工作。1950年,申新九厂工会改选,她当选为厂工会主席。1954年,任申新九厂党委副书记。1956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年12月,当选为普陀区副区长。1958年,兼任普陀区妇女联合会主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她受到迫害。1972年,调到普陀路街道里弄组工作,并担任中共普陀路街道党委委员兼教卫后勤组组长。1977年12月,任中共普陀路街道党委副书记。1979年,退居二线,任普陀区革命委员会顾问。1983年离休,担任区政府离休党支部副书记。1991年7月19日病逝。
郑逸梅(1895~1992)安徽歙县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原姓鞠,童年时嗣给郑家,乃姓郑,曾名迹云,涉足笔坛后,改名逸梅。郑逸梅毕生从事写作和教学工作。历任上海诚明文学院、志心学院、新中国法商学院、音乐专修馆(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等高校的文学教授,又曾先后兼徐汇中学、务本女中、大同附中、晋元中学教师,国华中学副校长。解放后担任晋元中学副校长,直至退休。郑逸梅写作始于民国初,处女作《克灵湖游记》发表于《民权报》,之后即在苏州写稿并编辑多种刊物,组织文艺团体《星社》。1920年,参加文学社团南社。郑逸梅在20年代初已投身报界,编辑《游戏新报》、《消闲月刊》,之后应邀担任上海《申报》、《新闻报》、《时报》的特约撰稿人。1922年,主持《金刚钻报》笔政。1926年,出版单行本著作《梅瓣》。1927年,定居上海,担任上海影戏公司编剧工作,先后编写《国色天香》、《三生石》、《万丈魔》等多种剧本,并被拍摄成电影。1940年,编辑《永安月刊》。在担任各报编辑期间,报刊有些空白之处,需有人撰写一些短小精炼的作品,名为补白,他素擅此道,乃获“补白大王”之雅号。解放后,他经常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以及各类杂志上发表文章。1963年,因廖承志之约,郑逸梅通过中国新闻社和有关媒体发表自己的作品,向广大海外侨胞介绍大陆有关情况。“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到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郑逸梅重新行笔。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他编撰54万言《南社丛谈》。1982年,上海电视台为郑逸梅拍摄生活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1985年,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为收集当代文化名人声音档案,灌录了郑逸梅自述写作生平的1小时录音,制成密纹唱片作永久保存;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特辑了《郑逸梅研究》。1990年,出版200余万言《郑逸梅选集》。郑逸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生写作逾千万言,出版60多种单行本,台湾至今仍在不断翻印出版其早期作品。1989年,获全国第一届老有所为精英奖。1990年,获全国健康长寿老人证书。1992年7月11日病逝。
应忠发(1924~1994)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1946年,进中纺二机(解放后为国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当工人。1952年2月,接任当时闻名全市的陆阿狗小组组长。同年第二季度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应忠发小组于1953年、1956年、1959年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和全国公交系统先进集体。1959年8月,参加上海市各阶层人士访问东欧代表团,前往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苏联等国考察。回国后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并应邀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应忠发先后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0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1966年9月,提升为副厂长(当时厂名为上海纺织机械专件厂)。 1978年5月,任厂长。1980年4月,参加由国家纺织工业部组织的赴联邦德国考察团考察纺织机械工业。1956年、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953 ~1966年,连续7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并当选为上海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1988年,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八、九届执行委员会委员。1994年病逝。
真禅(1916~1995)江苏东台人。俗名王鹤树。1922年,于家乡净土庵出家,法名真禅。1931年,在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先后入东台三昧寺启慧佛学院、镇江焦山定慧寺佛学院、镇江夹竹山竹林寺佛学院、泰州光孝寺佛学院、上海佛学院、上海圆明讲堂楞严专宗学院、南京中国华严速成师范学院等多所佛学院学习佛法。曾亲近应慈、圆瑛、持松、震华等大德,听经受教。特别是常随应慈老法师左右,亲聆教诲,得其心印,成为人室弟子。早年曾任镇江竹林寺和苏州狮林寺住持,兼竹林佛学院院长。抗日战争时期,真禅法师参加苏北抗日僧侣教护队并为东台县的《民铎报》撰写政论,针砭时弊。20世纪50年代初,进玉佛寺,历任寺务处副主任、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中,他坚守在玉佛寺,保护寺内的佛像、法器和文物。1979年,他参加佛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应邀出访日本、美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出席国际宗教和平会议,向各国宗教界宣传国家的宗教政策,介绍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年,当选为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并出任玉佛寺住持。1988年,兼任上海静安寺住持。1992年11月,任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住持。1993年10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曾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上海儿童福利院名誉院长等职。真禅法师注重佛学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普现行愿品讲义》、《试论达摩的生平和禅法》及《玉佛丈室集》、《上海玉佛寺丛书》等佛学著作十余种。1995年12月1日病逝。
蔡军(1934~1995年)上海川沙人。1949年参加工作,1950年2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蔡曾任上海印钞厂车间团总支书记、工会主席、党支部委员、厂党委干事。1961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区财贸中学副校长,南林中学副校长、党支部书记,曹杨二中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晋元中学党支部书记。1983年12月,任中共普陀区委副书记兼区委党校校长。1990年4月,任普陀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蔡军是上海市第九、十届人大代表,普陀区第三、四、五次党代会代表,普陀区第八、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他长期从事党务、教育工作,并担任区的领导工作,为区的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突出贡献。1995年5月30日病逝。
孙加诺(1915~1996)原名杨锡芷,山东乳山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国防教育委员会秘书,中共山东省黄县四、五、七区区委书记,黄县第一总队第一大队政委,蓬黄战区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山东省乳山县县委书记,山东省东海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49年后,任江苏省苏州地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秘书长,华东局农委副主任兼农办副主任。1972年,调人宝山县任顾问,并在上海郊区组主持工作。1977年11月,任中共普陀区委书记。1980年8月,兼任普陀区第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当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10月离休。孙加诺长期担任领导工作,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作出重要贡献,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96年4月27日病逝。
荀伟章(1960~1996)江苏盐城人。1982年,在沪西运输公司曹杨运输队工作。1992年5月,任上海市保安总公司保安员,先后在南泰电话局、中怀制衣公司和芬兰诺基亚公司上海办事处担任保安工作。平时工作积极,忠于职守,关心帮助同志,为人随和,生活俭朴。1996年6月5日凌晨,他在芬兰诺基亚公司上海办事处大楼执勤时,听到楼上有异常响声,即手持警棍,循声上楼。在二楼,他与一名抢劫犯狭路相逢,两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这时,正在三楼作案的另三名凶犯闻讯返回二楼,挥舞撬棒、套筒扳手等凶器恶狠狠地对着荀伟章猛击,他仍竭尽全力与四名歹徒进行殊死搏斗,终因势单力薄受伤倒下。凶犯仍不罢休,用电脑线捆住荀伟章后继续击他,直至荀伟章停止呼吸。荀伟章牺牲后,上海《解放日报》、《青年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他的事迹。1996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荀伟章为革命烈士。
张承宗(1910~1996)浙江镇海人。1935年4月加入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2月,参与组织职业青年救国大同盟并任第四大队队长。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上海敌占区、新四军淮南根据地工作,协助华中局城工部部长刘晓领导上海、南京、杭州等敌战区的地下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受党组织派遣回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地下党市委委员。1947年11月,任中共上海地下党市委书记。解放后,先后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普陀区委书记,上棉一厂党委书记,华东纺织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兼上海市纺织局党委书记、局长,市科委副主任,市委委员。1962年,任上海市副市长兼市政府秘书长,分管行政事务、科技、统战、外事、政法、区政等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被关押长达五年之久。1973年,恢复工作,任中共普陀区委副书记、书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先后任市革委会副主任、市文管会主任、第七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第五、六届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对台工作小组副组长、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福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张承宗是中共八大、十一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1996年12月20日病逝。
刘靖基(1902~1997)江苏常州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917年毕业于江苏第二工业专科学校。1919年后,任江苏苏纶纱厂、宝成纱厂职员、经营部主任和上海裕靖棉织厂经理。1930年,任常州大成纱厂经理。1938年,在上海创设安达纱厂,任董事兼总经理。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南京江南水泥厂副董事长、董事长,全国纺织业联合会常务理事。解放后,历任上海安达纱厂总经理、华东区原棉联购处总经理、上海市纱厂医院(今利群医院)副董事长、大隆机器厂董事长、上海市棉纺工业公司经理,是区内早期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之一。他在棉纺同业中率先申请公私合营,在区、市及全国都产生一定影响。1952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1956年后,历任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董事长、上海市爱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上海沪港经济发展协会会长、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董事等。历任上海市第一至五届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第七、八、九届副主任,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上海市第二至五、八届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名誉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顾问。1997年2月25日病逝。
谭西三(1920~1997)山东滨县人。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省邹县等地参加人民抗日自卫队,先后担任自卫队队员、指导员、党支部书记。1939年3月至1950年4月,任中共山东省委青年部组织部干事,鲁东南特委青年部副部长,藤县县委委员,民运部长,新海市委宣传部长、新海连特委青委书记等职。1950年4月后,任共青团山东省工委《山东青年报》主编、共青团青岛市委副书记、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宣传科长。1955年2月,任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党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团委书记。1957年1月,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1959年,下放农村与工厂劳动。1979年6月,谭西三任中共普陀区委副书记兼区纪委书记。1980年8月至1986年9月,任区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主席。1986年9月离休。1997年11月27日病逝。
帅孟奇(1897 ~1998)女,湖南汉寿人,曾用名婉顺、帅光、湘纹。早年求学于长沙周南女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中共汉寿县委委员、妇女部长。1928年,党组织派她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夏回国,在武汉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同年10月,返上海,从事党的女工运动。1931年,任中共沪西区委常委兼任妇女部长,后兼任中共江苏省委妇女部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违命抗战,帅孟奇在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兼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刘少奇领导下,与沪西区委领导成员一起组织沪西反日大罢工,共有10万人参加斗争,沪西成为全市抗日斗争的中心,时称“赤色沪西”。1932年3月,任沪东区委妇女部长。同年10月,因叛徒出卖被捕,敌人对她施行了三次灌煤油水等酷刑,致使她眼、耳、鼻、嘴等七窍流血,左眼失明,右腿被压断。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她奇迹般地出狱生还,并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任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代理书记,全国妇联常委、组织部长。解放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管理处副处长、副部长。1956年,当选为中共中央第八届候补委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任中央组织部顾问。帅孟奇在党内享有崇高的威望,被称为“党内楷模,女中豪杰”。1998年4月,病逝于北京。
陈瑞生(1977~1998)河南遂平人。1996年,考人上海铁道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学习,任96级(3)班团支部书记。199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学习成绩优秀,每学期都获奖学金。1998年7月15日,陈瑞生回乡探亲,在张湾村汝河岸边,恰遇两名儿童落水呼救,他不顾旅途劳累,毅然纵身跃入河中,独自奋力救起溺水儿童,自己不幸被河水吞没。陈瑞生英勇牺牲后,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铁道部政治部主任盛光祖分别就深入开展学习陈瑞生先进事迹活动作了重要批示。1998年9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党委、共青团上海市委联合发出关于广泛开展向舍己救人的优秀大学生陈瑞生学习的通知,并在上海铁道大学举行“陈瑞生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出席报告会并讲话,要求在全市青年大学生中掀起学习陈瑞生先进事迹、弘扬陈瑞生崇高精神的高潮。同日,铁道部召开全路学习陈瑞生先进事迹电视电话会议,铁道部政治部主任盛光祖出席会议并讲话。共青团上海市委授予陈瑞生“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全国铁道团委授予陈瑞生“全路青年五四奖章”。上海铁道大学党委追认陈瑞生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追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解放日报》、《文汇报》、《河南日报》、《人民铁道报》等新闻媒体对陈瑞生的英勇事迹进行报道,上海铁道大学还组织成立陈瑞生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北京、上海等十余个省市共举行38场报告会,听众达5万人。
郑超麟(1901~1998)福建漳平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与邓希贤(邓小平)一起在法国哈金森工厂做工。1922年6月18日,他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被派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4年春,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下旬回国,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任秘书,负责撰写、翻译、编辑工作,出版中央机关报《向导》以及中央出版的各种书籍,同时在上海大学教授“社会学”。1925年“五卅运动”中,他是第一个报道顾正红被害事件的中共记者。同年8月,任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委员。1927年2月,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上海区执委组织的特别宣传委员会委员,直接参加第二次和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郑是中共“四大”会议记录者和中共“五大”代表。“五大”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出席中共“八七”会议。会后,任中央出版局局长、《布尔什维克》杂志编辑。他翻译并改编出版《共产主义ABC》一书。1929年,因参加“托派”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嗣后成为中国托派的领袖之一。他因参加托派组织,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两次。新中国成立后,又因托派问题被捕,三次在狱中累计达34年。1979年,平反出狱。曾任上海市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上海市政协之友社社员。他的《郑超麟回忆录》、《怀旧集》、《玉尹残集》等著作,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是研究中共早期党史以及中国托派史颇有史料价值的著作。20世纪40年代翻译出版《诸神复活》(上、下册),到20世纪90年代再版发行。中央电视台和电影《开天辟地》、《秋白之死》、大型文献片《邓小平》以及党史学术界等编导、学者多次对他采访、约稿,晚年成为采访中共党史的新闻人物。1998年8月1日病逝。
周子美(1896 ~1998)浙江湖州人。1913年,毕业于浙江法政学校。1924年,任嘉业堂藏书楼第一任编目部主任。1932年,任教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系。1952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是中国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南社社员、中华全国图书馆协会第一届会员、湖州市及南浔镇方志办顾问、江苏南社研究会顾问。一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著名者有荣毅仁、贝聿铭、丁光训等;辛勤耕耘,撰有著作20余种,编辑校印书籍70余种,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大贡献。1987年退休。1998年10月27日病逝。
傅振军(1915~1999)江西宁都人。1923年3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1月,任少共区委宣传科科长。是年5月参加红军,任新兵排排长,后任江西中央苏区补二师一团一连副连长。同年7月,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二师二营八连任青年干事。同年9月,在战斗中负伤。1934年伤愈后,在由叶飞任政委的闽东独立师师部特务班任特务员。1935年10月,任闽浙军区第一师师部特务班班长。1936年3月,在浙江省江山县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7年,任浙西南游击队供给处主任。1938年,任龙遂特区特委常委兼龙泉县委书记,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1月,任浙西南特委常委兼民运部长及青年部长。同年6月,任中共浙江省委直属青田、缙云、丽水中心县委书记。1941年春,任浙江处属特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兼支队政委。1949年,任浙江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兼地委副书记,率领部队剿匪。1952年,任华东纺织管理局党委组织委员、党委委员兼公私合营党委书记。1954年,任上海市纺织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958年10月,任普陀区区长。1959年,任中共普陀区委副书记兼区长。任职期间,先期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技术革命运动,有力地推进全区工业机械的发展;后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率领全区人民战胜困难、发展生产。1966年,调任上海市轻工业局副局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被隔离审查,精神上、身体上遭受严重摧残。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到彻底平反。1978年,任上海市轻工业局党委副书记。1983年离休,后任市政协委员。1999年6月13日病逝。
张瀛(1920~ 2000)上海崇明人。1935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任校对。1936年,参加上海职业界救国会,投身革命工作。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当选为中共商务印书馆党支部委员。1939年10月,任中共上海绸厂委员会书记、中共沪西地区纺织工业委员会书记等职。1942年,奉命调至淮南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和华中建设大学工作。1945年初,中共华中局决定筹建华中银行,张瀛被调派参与筹建,并负责设计、印刷华中币。华中银行总行于是年8月1日在盱眙县张公铺正式成立,将淮南、淮北、苏南、苏北、皖中等地印钞厂统一合并到华中印钞厂,张瀛任政教科长兼党总支副书记。印钞厂下辖一铁工厂,亦由张瀛兼任厂长和党支部书记。1946年下半年,华中银行印钞厂从宝应地区向盐阜地区转移,在大西庄复工。是年12月中旬,野战军主力北移,华中厂正处于前线,张瀛领导印钞二厂职工突击完成华中币的印刷,及时供应部队。由于铁路陇海线被敌人切断,印钞二厂人员和20多台印钞机装船由海路运抵山东。华中印钞厂到山东后,与山东北海银行印钞厂合并,张瀛先后任北海银行印钞二厂、三厂厂长和发行局党总支、北海银行党委委员等职。他在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的艰苦环境中,积极领导华中、山东的印钞职工完成印刷工作,立二等功。此后根据中央统一布置,北海银行各印刷厂于1948年第四季度开始改印全国统一的人民币。1949年2月,任中共华东局青州纵队八大队二中队指导员。是年5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发行分处副处长。同年5月28日,上海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国民党上海中央印刷厂总管处及所属各印钞厂,同时接管造币厂、油墨厂等,组建上海人民印刷厂。张瀛组织各厂职工迅速印制人民币,满足南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需要。1950年6月,处、厂合并,张瀛任上海人民印刷厂副厂长。1952年10月,任厂长、上海轻工业局党委委员,厂党委副书记。1961~1981年,调上海纺织轴承一厂工作。1981年12月,任五四二厂(原上海人民印刷厂,后又改称上海印钞厂)顾问。1982年7月,任上海印钞厂厂史、印制史征编委员会主任兼厂史、印刷史征集编写组组长,执笔撰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印钞造币史》(初稿)。主编出版《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货币》卷,编写出版《中国印钞造币史志丛书·中国革命根据地印钞造币简史》,还编写出版详细介绍第一至第四套人民币设计、发行等情况的《人民币图录》,并在《中国钱币》及上海、西安等货币刊物上多次发表有关货币的文章。1998年,他撰写的《试论解放战争时期货币的特点和经验》,获上海市钱币学会第一届年会学术成果一等奖。1984年离休,享受正局级待遇。历任上海市钱币学会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顾问。2000年1月13日,因突发心脏病逝世。
吕继英(1911~2000)女,江苏沐阳人,曾化名张维霞。1923~1929年,就读于江苏省灌云县达伊山振云女子小学、南京国立女子中学、江苏省东海县省立东海中学,在东海中学就读期间投身革命活动。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暑期,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后改名张维霞考人徐州女子中学就读,并任中共支部书记。1929年11月至1930年1月,参加中共江苏省委训练班。1930年1~3月,由党组织派往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从事地下工作。1930年3~5月,因参加三八国际妇女节游行示威被捕人狱。吕继英二次被捕人狱,在长达五年多牢狱生涯中,与敌人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1936年1月出狱后,曾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她仍积极寻找组织,并自觉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6月,在江苏省沐阳县参加抗日工作。1942年4月至1943年5月,任淮海区妇筹总会副主任。1943年5月至1945年,在中共泗沐县委、宿迁县委工作。1945年4月至1946年7月,任淮海县妇联总会副主任。1946年8月至1949年4月,任中共淮海区第二中心县委组织科科长、华中工委民运部工作组成员等职。解放后,任江苏省苏州专署干部科科长、苏州市民主妇联会主任、江苏省常州地委城市工作组副组长等职。1952年12月至1957年,任上海建筑工程局人事处副处长、工会主席、私营营造管理处副处长、上海市营造工业第一工程公司经理等职。1957~1966年,任普陀区教育局局长。任职期间,面对普陀区人口不断增长的人学压力,先后改造或新建常德中学、宜昌中学等学校,在新建工人新村内,新建梅陇中学、曹杨四中、南林中学等,同时,从区情出发,大力发展“半工半读”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吕继英受到严重迫害。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任普陀区教育局顾问。1983年7月离休,享受局级待遇。2000年4月7日病逝。
崔叶青(1949~2000)女,浙江鄞县人。1962~1968年,在杭州京剧团、常州市京剧团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解散,她告别舞台来到上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崔叶青和妹妹以卖马蹄糕为生。后经区工商局批准,在6楼家中开家庭饭店,卖水饺。1980年8月,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崔经营的普陀区第一家、上海市第二家个体饭店“津宁馆”问世。同年9月26日的《解放日报》以《私人饭店‘津宁馆’顾客盈门》为题作了报道。1983年,“津宁馆”迁到长寿路696号。崔叶青为了尽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从1983年起,每逢中秋节,她都要和丈夫一起蹬着黄鱼车把附近的孤老接到饭店一起吃团圆饭,送月饼;六一国际儿童节,她给五个街道的伤残儿童寄托所送去电子琴及玩具,并赠送礼物;她经常向长寿路第一小学的学生赠送图书,还担任校外辅导员。每逢教师节和八一建军节,她联系其他个体户,为教师和军属免费提供服务。198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到“津宁馆”拍摄新闻纪录片《小小饭店风格高》,随后被编入《祖国新貌》在全国各地上映。1990年起,她慷慨解囊,在燎原电影院和逸夫舞台办起京剧茶楼。1998年,全国军民抗洪救灾时期,她带领演员、乐队到社区义演,获募捐资金1万多元支援灾区。1986年12月,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1990年、1993年,崔叶青先后担任区第八、九届政协委员。2000年8月病逝。
张成龙(1951- 2001)江苏高邮人,中共党员。1995年8月,任普陀区市政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和普陀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大队长等职。张成龙上任时,沪宁高速公路进入上海市区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跨街大拱门,必须在30天内完成。美国巍珂公司总裁罗秋夫曾断言:该工程在美国少于90天是完不成的,30天内完成,那绝对不可能。张成龙却不以为然。他连续十几天到现场指导,加上不分昼夜的加班加点,使张成龙血小板减少症又复发,大家劝他到医院去检查一下,他谢绝了。在张成龙和大家努力下,工程提前完工,让罗秋夫表示惊讶与佩服。五年任期内,张成龙带领区市政办全体人员,在全区各有关部门和街道、镇的支持下,相继建成景观道路、休闲街12条,拆除违法建筑32万平方米,并整治沪宁、沪杭铁路沿线环境等,使通往外省市的“窗口”更加洁净。张成龙被基层干部群众称作“马路主任”。在沪宁高速公路普陀人城段的建设中,张成龙感到入城段的建成将给普陀区的广告事业带来很好的发展前景。为此,他就召集区内广告公司开专题会,并向国内外广告公司发出邀请函,采取优惠政策。这一超脱常规做法获得众多广告商的响应,最终引进1000万元的广告投资。张成龙长期忘我工作,终于积劳成疾,于2001年8月9日病逝。同年10月13日,区委、区政府在鑫乐普陀影剧院举行张成龙先进事迹报告会,并追认他为普陀区优秀共产党员,追授他为实践“四爱五比”(爱党、爱祖国、爱普陀、爱岗位,比学习、比干劲、比作风、比自律、比贡献)的人民好公仆。
何致广(1904 - 2002)江苏潥水人。1922年毕业于宁波甲种商业学校,同年进上海崇信纱厂当学徒,1928年任厂长。1943年,任统益纱厂厂长。1950年,任统益纺织总厂总管理处副总经理。1951年,经荣毅仁、吴忠一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1953年,他在同行中发起创办纱厂医院(今利群医院),在厂内办托儿所、职工子弟学校,建造职工宿舍,率先实行女工生育产假制度。1953年,当选为普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他领导的纱厂被第一批批准为公私合营单位。1956年,任棉纺公司劳动人事室主任。1957年,调普陀区民建、工商联两会工作,任民建普陀区支部主任委员和区工商联副主任委员。联系工商界人士捐款创办民办勤业中学,并在学校最困难时期,每月从自己工资中捐出100元资助学校。1958年,他又发起以借款筹资方式创办饲养场和社会主义学院。1959~1997年,任普陀区工商联主委、名誉主委、名誉会长。1961~1966年,任普陀区副区长。1955~1966年,任普陀区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常委、副秘书长。1980~1987年,当选为普陀区第七、八届人大代表,任普陀区第七、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2年12月病逝。
施蜇存(1905 - 2003)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8岁随父迁居松江。1929年,他在国内第一次创作心理分析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等一系列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先驱者”、“中国现代派鼻祖”、“新感觉派大师”。20世纪30年代,他担任《现代》月刊主编,编纂《中国文学珍本丛书》70余种。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1952年,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由于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学术上的成就,曾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亚洲华人作家文艺基金敬慰奖等荣誉。他的短篇小说集有《上元灯》、《李师师》、《梅雨之夕》、《小珍集》等,散文集有《灯下集》、《待旦录》等。他的《唐诗白话》、《诗学论稿》、《历代词籍序拔萃编》和《水经注碑录》等作品,为学术界重要研究成果,因而又有“百科全书式的专家”之誉。1950~1958年,翻译200万字外国文学。2003年11月19日病逝。
胡瑞英(1915~2003)女,江苏江阴人。1933年,在沪西统益纱厂做工,并在长寿路裕庆里的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读书。是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在曹家渡被捕,被关押在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龙华看守所,由于她机智勇敢,坚强不屈,未暴露身份,于1934年春交保出狱。1935年,先后担任共青团上海沪西区委书记、共青团江苏临时省委组织部部长等职。1936年底,参与发起和组织领导上海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全面爆发。是年10月,受党、团组织派遣,参加何香凝组织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奔赴抗日前线,到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作统战工作。同年12月,随军到南昌,经陈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战地服务团地下党支部书记,接受新四军军部党组织的领导。战地服务团辗转于苏、浙、皖、赣、鄂、湘、豫、桂八省,在叶剑英和邓颖超等领导下,积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宣传、发动民众、战地救护、监督军纪等工作。1940年11月,经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批准,从国民党军队撤出。1941年1月,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后经邓颖超批准,随军到延安,在中央党校五部学习,任支部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调东北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随南下干部大队调到江西省工作,先后任中共南昌妇委会书记,南昌市妇联主任、党组书记,江西省妇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省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被隔离审查8年,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她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75年11月,重新工作,先后任江西省轻工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纺织工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1982年,经中央批准,安置在北京。2003年7月,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