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境域
普陀区位于东经121°39′、北纬31°25′。地处上海中心城区西北部。东与静安区交界,西与嘉定区接壤,南与长宁区、静安区毗邻,北与宝山区相连。区域面积55.5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1.65平方千米,区域东西最大距离12.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8.3千米。普陀区地处长江口滨海平原的老滨海平原区,区境地形可分为两种类型:一为老滨海平原,主区由长江携带入海的泥沙经海潮作用淤积而成,约占区境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二为古代吴淞江(苏州河)冲积平原,现区境苏州河两岸条带状的地域,约占区境面积一半。地势平坦,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拔3~4米。区境地势北部略高于南部,西部略高于东部。苏州河横穿境内,两岸岸线全长21.54千米。区人民政府地址:大渡河路1668号,距市中心人民广场7.5千米。
(二)政区沿革
早在唐代以前区域部分地区就已成陆。唐天宝十载(751年)置华亭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县,境内吴淞江(故道)以南属之;南宋嘉定十年(1218年)十二月初九置嘉定县,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宝山县,以吴淞江(故道)为界,北境属之。直至19世纪末,区域仍以西浜、李家浜、木渎港、蔡家浜、虬江等一线为界,南北分属上海县高昌乡、法华乡及宝山县真如乡、彭浦乡。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列强通商口岸。嗣后,列强强占租界,且多次扩大区域,至1899年,区境苏州河以南之大部分地区被列强辟为公共租界,开始城市化进程,逐步成为上海市区一部分。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后,今区境之地,除公共租界外的其他地区分属闸北、彭浦、真如、蒲淞、法华等区。抗日战争期间,汪伪政府接管公共租界,重新划分政区,并在上海设立31个警区,苏州河以南之地被划为第十三警区,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基本按旧时警区地段设区,苏州河以南之地域为第十三区。1947年1月改称普陀区,以境内普陀路得名,区公所设在安远路玉佛禅寺内。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3日,成立普陀区接管委员会。1950年6月28日,成立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
(三)行政区划
普陀区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陀区行政区划进行多次调整,1950年6月28日,划入苏州河以北、中山北路以南地域。1956年后又陆续划入真如、大场、西郊、宝山等区县部分地域。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以及各个时期的工作需要,区内街道行政区划及其办事处的设置亦相应多次调整。1959年定名为街道办事处,区行政区划为8个街道,即光新路街道、东新村街道、宜川新村街道、沙洪浜街道、林家港街道、曹杨新村街道、胶州路街道、普陀路街道。1963年5月,撤销原光新路街道,建立朱家湾街道、中山北路街道,区辖街道调整为9个。1982年2月,从宜川新村街道划出部分地区,建立甘泉新村街道,从曹杨新村街道划出部分地区建立曹安路街道,此时,区辖街道调整为11个。1984年11月,嘉定县的真如镇划入区境,区行政区划为11个街道1个镇。1987年7月,由于境域的扩大,建立沪太新村街道。同年10月建立石泉新村街道,区行政区划为13个街道1个镇。1991年9月,撤销普陀路、胶州路街道,建立长寿路街道;撤销甘泉新村、沪太新村街道,建立甘泉路街道;撤销朱家湾、石泉新村街道,建立石泉路街道,区行政区划为10个街道1个镇。1992年7月,嘉定县的长征、桃浦2个乡划入区内,区行政区划为10个街道、1个镇、2个乡。1993年3月,东新村街道更名为东新路街道。是年5月,沙洪浜街道更名为白玉路街道。同年12月,撤销长征、桃浦2个乡,建立长征镇和桃浦镇。区行政区划为10个街道3个镇。1996年3月新建真光路街道。1997年3月,新建白丽路街道。区行政区划为12个街道3个镇。1999年7月,撤销宜川新村街道、中山北路街道,建立宜川路街道。区行政区划为11个街道3个镇。2000年5月,区行政区划进行一次较大调整:撤销曹安路街道、白玉路街道、东新路街道、真光路街道、白丽路街道5个街道。在撤并调整过程中各街道镇行政区划也相应调整,调整后的区划为6个街道3个镇,即长寿路街道、宜川路街道、甘泉路街道、石泉路街道、长风新村街道、曹杨新村街道,真如镇、长征镇、桃浦镇。2014年11月24日,撤销真如镇,建立真如镇街道;从长征镇析出部分区域,建立万里街道。调整后区划为8个街道2个镇。2022年末,普陀区辖长寿路街道、曹杨新村街道、长风新村街道、甘泉路街道、石泉路街道、宜川路街道、真如镇街道、万里街道、长征镇、桃浦镇,共10个街道镇,272个居民委员会、7个村民委员会。
(四)人口民族
2022年末,全区34.63万户,户籍人口89.94万人。其中,男性43.93万人,女性46.01万人。全年户籍出生人口3566人,死亡人口10749人,户籍自然增长率-7.99‰。常住人口124.29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36.22万人。人口密度16197人/平方千米。区内少数民族成份有49个,少数民族人口22413人,其中户籍人口14343人,来沪人口8070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回族,计10380人,占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的46.31%。
(五)文化遗存
普陀区历史文化遗存类型多样,具有独特价值。韩塔、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等历史遗存反映上海地理沧桑变化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真如寺、玉佛禅寺、沪西清真寺体现区境内宗教文化多元与兴盛,且具有建筑历史研究重要价值,兴起于元末明初的真如庙会演化为解放后的“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一度成为民间交流重要载体和普陀的文化名片;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M50创意园、梦清园以不同传播方式,保存苏州河在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记忆;红色文化资源独树一帜,小沙渡作为产业工人的集聚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活动中心成为反帝爱国运动先锋。卢氏心意拳、江南丝竹、真如羊肉加工技艺、玉佛禅寺传统梵呗艺术、海派玉雕等数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续传统与现实文脉,丰富民众文化生活。2022年,普陀区公布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新增“上海滩簧、传统‘鼓子卯’结构造船放样技艺、传统锔瓷技艺、海派漆艺和太极拳(武郝式)”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
(六)交通运输
普陀区是沪宁发展轴线的起点,也是上海连接长三角及内地的重要陆上门户和交通枢纽。普陀区对外交通发达,距虹桥综合交通枢纽10千米,距浦东机场50千米,沪宁城际铁路与轨道交通11、15号线,规划21号线在上海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零换乘”,形成区域综合立体交通,G2京沪高速入城段横贯区内,S5沪嘉高速(城市快速路)与之南北呼应;G204国道、G312国道从区内起始可达长江流域、东北、西北地区。普陀区对内交通便利,内、中、外三条环线均从区内穿过,7条轨道交通连接上海各中心区和邻近郊区。
至2022年底,区境内有命名道路202条,道路总长约263.3千米。有1个长途客运站(上海交通大众客运)、1个火车站(上海西站)。轨道交通3、4、7、11、13、14及15号线贯穿境内。其中,3、4号线在普陀区内为复线,设4个站点,运营里程约6千米;7号线在区内设4个站点,运营里程约5千米;11号线在区内设9个站点,运营里程约11千米;13号线在区内设8个站点,运营里程约10千米;14号线在区内设5个站点,运营里程约6千米;15号线在区内设8个站点,运营里程约10千米。区内有415个公交站、108条公交线路。有备案登记公共停车场(库)经营企业192家(临时场库26家),公共停车泊位48033个,64处道路停车场,1921个泊位。非机动车停放点3780个。巡游出租车候客站45个。
(七)区域经济
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8.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7%。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4.81亿元,比上年下降11.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3.42亿元,比上年减少0.6%。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43.72亿元,比上年减少3.2%,其中区级财政收入13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地方财政支出231.11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实现工业增加值4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6.3%。完成工业总产值160.59亿元,比上年下降10.1%。商品销售总额20317.28亿元,比上年下降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1.49亿元,比上年下降4.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6.73亿元,比上年下降2.2%。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5.35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6家、新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21家。至年末,全区累计高新技术企业62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累计297家。登记技术合同969份,技术合同成交额91.33亿元。专利申请22343项,专利授权4549项。全年引进外资项目112个,合同外资20.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4%;实际到位资金14.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5%。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4226户,比上年增长2.5%;外商投资企业4112户,比上年下降2.6%;私营企业5.67万户,比上年增长17.5%;个体工商户198万户,比上年增长1.6%。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56.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进口149.44亿元,比上年下降14.9%;出口20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经济逐步企稳向好。全年经济呈现“良好开局、深度回落、快速反弹、持续恢复”V型反转态势,主要指标边际改善,地区生产总值逐季回升,区级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0%,在全市居于前列。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占区级税收的比重达36.58%,比上年提升5.0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占区级税收比重达61.48%,创历史新高。12个税收亿元能级项目及120个税收千万元能级项目落地,中建七局新能(上海)建设有限公司、上海衡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哈普泰克(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高能级项目相继落户。新增税收亿元楼3幢。
加大稳增长力度。建立完善稳增长大小专班、双周调度会、纳统联动等工作机制,开展稳增长日日攻坚行动。对市、区重点投资项目实施清单化管理,定期跟踪督办,确保早开工、早竣工、早投用。79个区属重点项目(包括年中调入的14个)中,除小部分项目受疫情影响进度滞后外,总体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全市保持同步。大力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举办“五五购物节”、上海汽车节等系列活动,新增首店56家,4家企业获得“上海品牌”认证。全市首家数字广告园挂牌。落实纾困政策,聚焦保市场主体,落实国家、市级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出台实施《普陀区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共抗疫情共渡难关的十二条措施》《普陀区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普陀区以“靠普”行动加快经济社会恢复的十条政策措施》《普陀区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揽子举措,组合式、规模性为企业纾困解难,便捷高效直达市场主体,全年为企业减税降费约42亿元。持续深入开展“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3865个,解决率97%。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软环境,落实优化营商环境5.0版,增强投资吸引力。编制《普陀区推进“人靠谱(普)、事办妥(陀)”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2022年)》,4个先进集体、2个先进个人入选市级先进公示名单,营商环境年度排名位于全市第一档。高效完成招商引资目标。建立全员招商工作格局,规范工作流程,多措并举确保完成全年招商引资目标任务。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制定新一轮普陀区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以“管资本”为导向,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服务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深化法治国企建设,开展新一轮区管企业风险排查,国资监管水平不断提升。稳步推进高水平开放,新增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再惠(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环亚新(上海)电线贸易有限公司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全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32家。服务保障第五届进博会,交易分团意向采购金额比上年增长10.6%。
提升创新能力。中以(上海)创新园累计引进优质企业、机构、项目超过100家,获评上海市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上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新引进清华系企业16家,合作成立未来空间数字创新联合实验室、数据中心先进计算架构联合实验室,集成电路研究平台获张江专项重大项目立项。“两大平台”集聚度增强,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申请知识产权27件,起草机器人相关评价标准12项,新引入企业5家;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0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质化运作,新引入企业8家。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揭牌成立。
“一带一心一城”协调发展。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长风9号东地块完成出让。360上海大安全总部、波克城市互联网研发应用中心、天安阳光广场东块等项目有序推进。闻天下创新中心、上海现代汽车服务产业集聚区、普熙金融广场(原长风国盛中心)完工。新渡口地块控规调整获批复。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上海海纳工程院实现“拿地即开工”。上海西站G01-03、上海海纳工程院A07A-06地块完成出让。市级海纳数字化转型示范区载体建设、场景开发、项目落地等有序推进。京东上海中心、真如境等项目加速建设。高·尚领域280米地标大楼完工。拆除大渡河路上2座亚洲最大的干式气柜。盒马X会员店开业运营。上海桃浦智创城:3幅地块完成生态综合修复,015-01、027-01等6幅地块完成出让。603染化八厂、604英雄天地、606地块商办项目加快建设。智创TOP605项目完成竣工验收,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桃浦科创服务中心、睿创上海研究中心建成。桃浦中央绿地南二块基本完工。
(八)民生保障
稳就业工作持续发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落实助企稳岗政策,惠及企业1100余家、职工3.6万余人。帮扶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底线,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城乡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帮助1.1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90%。
养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新增养老床位350张,完成认知症障碍照护床位改造150张。新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19个。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616户。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
廉租住房做到应保尽保。全年新增租金配租361户,发放配租租金9527.59万元,至2022年末,全区正在享受租金配租家庭3248户,正在享受实物配租家庭1904户。共有产权保障住房方面:完成普陀区第十批(2022年)上海市户籍和第四批非上海市户籍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申请受理、审核及选房工作。受理659户,审核登录560户,505户家庭选定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工作方面:审核通过市筹、区筹公共租赁住房申请4951户。
(九)社会事业
教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新增10个普惠性托育点,实现“一街镇三普惠”(每个街道镇有三所开设托班的公办幼儿园)。推进“幼有善育”民心工程,首批10个社区“宝宝屋”启用。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工作逐步深化。华东师大二附中普陀校区、中福会托儿所普陀分部开工建设。
“健康普陀”建设步伐加快。区红十字老年护理院、区康复医院、区中心医院急诊综合楼建设持续推进。新增病床300张。新建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2个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区中心医院等3所医院入选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互联网医院建设实现区属综合性医院全覆盖。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开馆。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完成改造并重新对外开放。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普陀冰上运动中心建成。区职工文体活动中心、波克艺术中心、上海市体育宫等项目有序推进。首届“半马苏河”运动生活节、第二届“半马苏河”文化旅游节、上海国际MCN大会暨品质生活直播节成功举办。
(十)城区建设
城区更新步伐加快。“蓝网”:压实河湖长制工作责任,印发《2022年普陀区河湖长制工作要点》。金昌河新建工程完工。智慧城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二期、三期推进建设。南北厅河、曹杨环浜水质自动监测站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绿脉”:新建绿地20.4万平方米、绿道8.4千米。全面推进环城公园带建设,启动长风公园、武宁公园提升改造项目。苏州河第一立面滨水建筑景观照明建设基本完成。“橙圈”:新建长寿路街道胶州片区、万里街道香泉片区2个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探索构建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规范化建设标准体系、第三方运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提升片区服务中心能级。“宜居”:开工71.7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修缮,实施250万平方米“精准施策型”专项提升修缮,启动5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新签约507台、开工266台、完工201台。筹措6632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美路”:完成大渡河路、长寿路、云岭东路、泸定路等“美丽道路”建设。完成20.9千米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
“半马苏河”建设全面提速。在21千米岸线全面贯通的基础上,推动沿岸公共空间优化、功能提升。“苏河之冠”景观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半马苏河”公园初具形态,岸线公园(一期)贯通,岸线公园(二期)工程稳步推进。新建祁连湾、新泾湾等9个苏河驿站。百合桥(M50桥)开工建设,安远路桥建成通行。“悠游苏州河”水上旅游航线开通试运营,长风公园、昌化路码头建成开放。
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制订实施普陀区2022年空气质量改善专项攻坚方案,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优良率(AQI)达84.4%。10个市考水环境质量断面全部达标,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100%,全市排名并列第一。
(十一)社会治理
“一网通办”服务能级稳步提升。在全市率先推出“离沪证明开具”等服务事项,上线企业复工复产专栏,高效利民便企。“一业一证”改革深入推进,完成1873张综合许可证制发。“一件事”改革覆盖面持续扩大,完成7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市首发上线“长护险服务一件事”特色事项。“免申即享”服务新增16项,作为唯一区参加全市“免申即享”新闻推介会。公共服务事项不断拓展,新增“靠谱”公共服务事项83个。
“一网统管”建设持续深化。打造“数智普陀·城市治理引擎”,各类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治理事项实现统一调度、融合指挥,汇聚处理各类业务数据1.1亿条。布局优化11万个“智联普陀”感知设备,全面感知城区运行态势。制定“一网统管”标准规范体系,统筹推进10个“高效处置一件事”综合应用场景。推进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智化转型升级,构建热线工作“一网评效”体系,提高办理质量。聚焦“半马苏河”治理,“普陀区苏河秀带数字治理”场景试运行。
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强化。完善居民区一户一档,动态更新上海市社区云、普陀区社区基础数据库等系统。以报到党员为主体、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第二梯队”建设全面推进。以“八大平安”(平安护航、平安化解、平安关怀、平安防控、平安运行、平安治理、平安网络、平安基础)行动为抓手,以“六防”(防火、防盗、防电信网络诈骗、防预付费陷阱、防个人极端、防非法居住)“靠谱”解纷中心等项目为载体,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展“靠谱文明提升专项行动”,全力推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
城区运行安全底线更趋稳固。巩固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成果,重大隐患整改完毕,排查处理各类动态隐患2万余条。完成经营性自建房“百日清零”行动,开展危险化学品领域全覆盖检查整治,完成3686台老旧住宅电梯维保质量监测。报警类“110”比上年下降33.5%,全区98.7%的小区实现入民宅盗窃“零发案”。各街道镇全部建立“靠谱”解纷中心。12345市民服务热线测评市民满意率比上年提升6个百分点。
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年发生违反治安案件0.44万起,发生刑事案件0.34万起。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9起,死亡18人,伤残6人,财产损失601.86万元。发生火灾事故660起,死亡6人,受伤2人,财产损失224.13万元。全年发生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伤亡事故7起,死亡6人。加强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全年食品监督抽检6222件,总体合格率98.3%;药品抽检314件,总体合格率99.7%。全年没有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区方志办根据《普陀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计公报等有关资料整理)